蓄电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45533发布日期:2020-11-06 16:50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蓄电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蓄电模块。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由多个蓄电装置构成的蓄电单元,具备收容室,其收容多个蓄电装置;以及支架,其具有从收容室的开口端延伸出的固定爪、以及形成于收容室的底部的固定爪,使用开口端的固定爪和底部的固定爪夹住蓄电装置的周面,从而使多个蓄电装置保持于支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10886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蓄电单元中,支架的具有收容室的开口端的面侧的刚性容易降低,从而蓄电单元在与收容室开口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振动、特别是谐振时,支架容易在该方向上变形。

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电模块,通过提高收纳部开口的一侧的支架的刚性,使支架在与收纳部开口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不易变形。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主要方案的蓄电模块具备蓄电设备、以及保持所述蓄电设备的支架。在此,所述支架包括收纳所述蓄电设备的收纳部,所述收纳部包括:第一壁面,其与所述蓄电设备的周面对置;以及第二壁面,其与所述第一壁面的两端连接且向所述收纳部的开口端延伸。并且,蓄电模块在所述收纳部中还具备粘接剂,所述粘接剂填充在所述蓄电设备的周面与所述第二壁面之间,且与所述蓄电设备的周面以及所述第二壁面粘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技术方案中,“填充”这一用语能够解释为包含粘接剂跨越蓄电设备的周面与第二壁面而存在的情况在内的广泛意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蓄电模块,通过提高收纳部开口的一侧的支架的刚性,使支架在与收纳部开口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不易变形。

本发明的效果以及意义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来进一步进行明确。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实施本发明时的一个示例,本发明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的任何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拆下了端子罩的状态的蓄电模块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没有端子罩的状态的蓄电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从图3中的设备支架侧观察四个蓄电设备时的图。

图5的(a)是实施方式的设备支架的主视图,图5的(b)是图5的(a)的a-a′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端子支架、第一外部输出端子、第二外部输出端子以及中继连接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翻转后的状态的端子支架的立体图。

图8的(a)是实施方式的装配有蓄电设备且填充有弹性粘接剂的设备支架的主视图,图8的(b)是图8的(a)的b-b′剖视图。

图9的(a)以及(b)是示出对未进行基于弹性粘接剂的填充的设备支架的加强的蓄电模块施加振动时的情形的图。

图10的(a)是变更例1的装配有蓄电设备且填充有弹性粘接剂的设备支架的主视图,图10的(b)是变更例1的装配有蓄电设备且填充有弹性粘接剂的设备支架的剖视图。

图11是变更例2的端子支架、第一外部输出端子、第二外部输出端子以及中继连接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变更例2的省略了中央部分的端子支架的俯视图。

图13的(a)是变更例2的以图12的a-a′线切断而得到的端子支架的剖视图,图13的(b)是变更例2的以图12的a-a′线切断而得到的、螺母的下部插入了第一凹部内的状态的端子支架的剖视图,图13的(c)是变更例2的以图12的a-a′线切断而得到的、螺母埋入了第一凹部内的状态的端子支架的剖视图。

但是,附图是专门用于说明的附图,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进行说明。为了方便起见,在各图中适当地标记出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图示的方向仅表示蓄电模块1的相对的方向,并不表示绝对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引线端子”。另外,设备支架200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支架”。并且,半圆弧面212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一壁面”。并且,直线面213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二壁面”。并且,弹性粘接剂250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粘接剂”。并且,电路基板300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连接构件”。

但是,上述记载仅以将技术方案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结构建立对应关系为目的,并非通过上述对应关系而使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受到实施方式的结构任何限定。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拆下了端子罩800的状态的蓄电模块1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没有端子罩800的状态的蓄电模块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从图3中的设备支架200侧观察四个蓄电设备100时的图。图5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设备支架200的主视图,图5的(b)是图5的(a)的a-a′剖视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端子支架400、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以及中继连接端子700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翻转后的状态的端子支架400的立体图。

蓄电模块1具备四个圆筒型的蓄电设备100、设备支架200、电路基板300、端子支架400、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三个中继连接端子700、以及端子罩800。另外,蓄电模块1具备用于电路基板300的固定的螺钉910、用于端子支架400的固定的螺钉920、用于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以及三个中继连接端子700的固定的五个螺钉930、用于端子罩800的固定的三个螺钉940、在将外部端子(未图示)与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以及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连接时使用的螺栓950。对于螺钉940,三个中的两个是用于固定端子支架400、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以及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的螺钉。

作为蓄电设备100,例如可以举出正极的活性物质是钴酸锂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的活性物质是碳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需要说明的是,蓄电设备100并不限定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也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或者也可以是一次电池。

蓄电设备100也可以是锂离子电容器等电容器。另外,作为蓄电设备100的正极的活性物质,也可以是使用了导电性高分子的物质。作为导电性高分子,可以举出聚苯胺、聚吡咯或聚噻吩以及它们的衍生物等,也可以使用多种导电性高分子。

各蓄电设备100包括细长的有底圆筒状的金属制、例如铝制的容器110、收纳于容器110内的设备元件120、将容器110的开口密封的封口体130、以及从封口体130向外部引出的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另外,各蓄电设备100含有未图示的非水系电解液。

设备元件120通过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夹设隔膜并卷绕正极与负极而形成。设备元件120也可以不采用上述那样的卷绕型而采用层叠型。

封口体130例如由含有橡胶成分的弹性材料形成,该封口体130堵塞容器110的开口,使得填充于容器110内的非水电解液不会漏出。正极引线端子140与设备元件120的正极电连接,负极引线端子150与设备元件120的负极电连接。通过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从蓄电设备100向外部引出电力。

在容器110的开口端部,为了固定封口体130而实施拉深加工。由此,在容器110的周面形成有封口体130的外周的部分向内侧拉深而成的拉深部111。需要说明的是,容器110的周面是蓄电设备100的周面。另外,在蓄电设备100被保护带170覆盖的情况下,保护带170也是蓄电设备100的周面。

在各蓄电设备100被装配于设备支架200前,在各蓄电设备100粘贴有双面粘接带160。双面粘接带160具有规定尺寸的长方形状,如图4所示,在蓄电设备100的周面上,双面粘接带160粘贴于与设备支架200对置的半面侧且比拉深部11靠下方的位置。双面粘接带160例如具有丙烯酸系的粘接剂形成为片状的结构,不含有赛璐玢、聚丙烯、丙烯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树脂膜、无纺布等基材。双面粘接带160的厚度例如优选为50μm~200μm左右。

在各蓄电设备100的周面中,不与设备支架200对置的半面侧从上端至下端被保护带170覆盖。保护带170由纸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保护带170在容器110具有用于引出电极的功能的情况下是有用的。即,蓄电设备100的周面的从设备支架200露出的部分被保护带170覆盖,从而金属制的构件与露出部分直接接触的情况得到防止,例如,在不同的蓄电设备100彼此间发生短路等的情况得到防止。

设备支架200由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等树脂材料形成。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聚苯硫醚(pp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作为热固性树脂,可以举出环氧化合物、酚醛树脂、尿素树脂、聚酰亚胺、聚氨酯、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不饱和聚酯等。另外,除了树脂材料以外,也可以含有填料、软化剂等。作为填料,例如优选绝缘性的颗粒以及/或纤维等。作为构成填料的绝缘性材料,例如可以举出二氧化硅、氧化铝等绝缘性的化合物(氧化物等)、玻璃、矿物材料(滑石、云母、粘土等)等无机质材料。设备支架200可以包含这些填料中的一种,也可以组合地包含两种以上的填料。设备支架200中的填料的含量例如是10~90质量%。另外,也可以为了提高耐热性而向设备支架200加入添加剂。在使用固化性树脂作为树脂材料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固化性树脂的种类适当地添加固化剂、聚合引发剂、催化剂等。

设备支架200为了将四个蓄电设备100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保持而具备在左右方向上连续的四个收纳部210。各收纳部210以能够从正面侧收纳蓄电设备100的大致整体的方式形成为两端开放的截面u字的细长的筒状。各收纳部210的内表面211包括半圆弧状的面212(以下,称为“半圆弧面212”)、以及从半圆弧面212的两端向开口端延伸的直线状的面213(以下,称为“直线面213”)。对于半圆弧面212的直径的设定,考虑到蓄电设备100的外径、以及双面粘接带160的厚度。例如,半圆弧面212的直径设为比蓄电设备100的外径增大了双面粘接带160的厚度。

各收纳部210的内表面211包括存在于收纳部210的上端部的第一区域211a、以及作为第一区域211a以外的区域的第二区域211b。在第一区域211a与第二区域211b之间,以第一区域211a中的收纳部210的收纳空间s1比第二区域211b中的收纳部210的收纳空间s2宽的方式形成台阶214。

在各收纳部210的下部设置有一对爪部215。各爪部215分别形成于左右两侧的直线面213的部分,以具有与半圆弧面212相同的曲率的方式弯曲,并向收纳部210的内侧伸出。在相邻的两个收纳部210中,上部以及下部的一对爪部215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错开。由此,设备支架200能够形成为共有相邻的收纳部210的侧面部分的形状,因此能够缩小设备支架200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在各收纳部210的底面形成有用于加强各收纳部210的u字状的肋216。如图5的(a)的单点划线所示,在蓄电设备100收纳于收纳部210的状态下,在蓄电设备100的底面与肋216之间设置有间隙c。由此,即使由于经年劣化而在蓄电设备100的内部产生气体而内压升高,产生蓄电设备100的底面向下方鼓出的那样的情况,鼓出的蓄电设备100的底面也不易与肋216接触,从而肋216不易产生破损等。另外,在5个收纳部210的背侧、即设备支架200的后表面形成有格子状的肋组217,该肋组217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肋217a和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肋217b构成。通过肋组217,设备支架200的后表面侧得到加强。

在设备支架200的四个收纳部210的上方,供电路基板300以及端子支架400安装的大致长方形状的安装板220与四个收纳部210设置为一体。在安装板220的左前侧的角部、右前侧的角部以及中央的后部形成有用于安装端子支架400的安装凸起221。各安装凸起221形成为具有向周围突出的四个肋的圆筒的形状。另外,在安装板220的左右的安装凸起221的后方设置有载置部222,该载置部222供端子支架400的第一凹部440以及第二凹部450的背侧部分440a、450a载置。在载置部222,在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的凹部222a,在左右两端部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肋222b。并且,在安装板220的各收纳部210的上方位置分别形成有开口部223。开口部223的前侧开放,使得蓄电设备100的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能够从前方插入。并且,在安装板220的中央后部的安装凸起221的左方和右方形成有用于安装电路基板300的安装孔224。并且,在安装板220的左侧的载置部222的右侧相邻处形成有用于安装端子罩800的安装凸起225。安装凸起225形成为具有向周围突出的两个肋的圆筒的形状。

在设备支架200的右侧面以及左侧面分别设置有在将两个蓄电模块1在左右方向上连结时使用的第一连结部230以及第二连结部240。第一连结部230以及第二连结部240包括位于上侧的上爪部231、241、以及位于下侧的下爪部232、242。上爪部231、241向下方延伸,且在其前端部具有向设备支架200的侧面侧突出的突条231a、241a。下爪部232、242向上方延伸,且在其前端部具有向设备支架200的侧面侧突出的突条232a、242a。两个蓄电模块1以使第一连结部230与第二连结部240相邻的方式排列,第一连结部230与第二连结部240通过未图示的连结板连结。由此,两个蓄电模块1连结。通过将两个以上的蓄电模块1连结,构成蓄电单元。

电路基板300具有在左右方向(蓄电设备100的排列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在电路基板300形成有一对通孔301,该一对通孔301供各蓄电设备100的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穿过且与该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电连接。在通孔301的内侧实施有金属的镀敷。另外,在电路基板300,除了连接器302以外还配置有电子电路部(未图示),该电子电路部包括对各蓄电设备100的电压进行检测的电压检测电路以及根据电压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电压而使各蓄电设备100的电压一致的平衡电路。一对通孔301通过导电图案(未图示)而与电子电路部连接。并且,在电路基板300形成有供螺钉910穿过的两个插通孔303。

端子支架400保持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以及三个中继连接端子700。端子支架400由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等与设备支架200相同的树脂材料形成。端子支架400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较薄而在左右方向(蓄电设备100的排列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的形状,且在左端部以及右端部分别具有前后的角部。

在端子支架400,在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以及中继连接端子700的装配面即表面(上表面)形成有第一端子安装部410、第二端子安装部420、以及三个第三端子安装部430。第一端子安装部410是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的装配区域,形成于端子支架400的右端部,具有与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且与端子支架400的表面相比凹陷与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的厚度相当的距离。第二端子安装部420是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的装配区域,形成于端子支架400的左端部,具有与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且与端子支架400的表面相比凹陷与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的厚度相当的距离。三个第三端子安装部430在第一端子安装部410与第二端子安装部420之间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具有长方形状,且与端子支架400的表面相比凹陷与中继连接端子700的厚度相当的距离。

在第一端子安装部410,以靠近端子支架400的右端部的后侧的角部的方式形成有四角形的第一凹部440。另外,在第二端子安装部420,以靠近端子支架400的左端部的后侧的角部的方式形成有四角形的第二凹部450。在第一凹部440以及第二凹部450的底面设置有圆形的开口部449、459。金属制的四角形的螺母460埋入这些第一凹部440以及第二凹部450。在螺母460的中央部形成有螺栓孔461。

在第一端子安装部410形成有用于将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固定于端子支架400的第一插通孔411以及第一安装孔412。固定于右侧的安装凸起221的螺钉940穿过第一插通孔411。螺钉930固定于第一安装孔412。同样地,在第二端子安装部420形成有用于将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固定于端子支架400的第二插通孔421以及第二安装孔422。固定于左侧的安装凸起221的螺钉940穿过第二插通孔421。螺钉930固定于第二安装孔422。

在三个第三端子安装部430形成有用于将中继连接端子700固定于端子支架400的第三安装孔431。第一端子安装部410的第一安装孔412与右侧的第三端子安装部430的第三安装孔431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于相同的位置,第二端子安装部420的第二安装孔422与左侧的第三端子安装部430的第三安装孔431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于相同的位置。另外,在三个第三端子安装部430形成有一对肋432。一对肋432在右侧与左侧的第三端子安装部430中设置于后部,在中央的第三端子安装部430中设置于前部。

并且,在端子支架400,在中央的第三端子安装部430的后方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将端子支架400固定于设备支架200的第三插通孔470。固定于中央的安装凸起221的螺钉920穿过第三插通孔47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端子安装部410的第一插通孔411以及第二端子安装部420的第二插通孔421与第三插通孔470同样地,是用于将端子支架400固定于设备支架200的结构。

并且,在端子支架400,在第一端子安装部410、第二端子安装部420以及第三端子安装部430中的两个端子安装部间形成有供各蓄电设备100的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穿过的一对端子插通孔480。

在端子支架400的背面,在第一插通孔411、第二插通孔421以及第三插通孔470的位置形成有呈与安装凸起221对应的形状凹陷的凸起收容部490。另外,第一凹部440的背侧部分440a以及第二凹部450的背侧部分450a与其他部分相比向下方突出。

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以及三个中继连接端子700通过将导电性的金属板、例如铜板剪切成规定形状,并将其弯折而形成。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以及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是用于将从四个蓄电设备100取出的电力向外部输出的端子。在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以及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连接有在成为电力的供给对象的外部设备准备的外部端子(未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设为正极侧的输出端子,将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设为负极侧的输出端子。三个中继连接端子700在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与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之间,将四个蓄电设备100串联连接。

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包括外部连接端子部510、引线端子连接部520、第一固定部530、以及第二固定部540。外部连接端子部510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状,且具有供螺栓950穿过的插通孔511。引线端子连接部520设置于外部连接端子部510的前侧。引线端子连接部520以相对于外部连接端子部510大致垂直地立起的方式形成,并沿着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从蓄电设备100延伸出的延出方向延伸。在引线端子连接部520的连接面521,由于其中央部向外部连接端子部510侧鼓出而形成有突起部522。第一固定部530从外部连接端子部510中的引线端子连接部520的右侧部分向前方延伸,在其前端部具有供螺钉940穿过的插通孔531。第二固定部540从外部连接端子部510向左方延伸,在其前端部形成有供螺钉930穿过的插通孔541。

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具有将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在左右方向上翻转而得的形状,该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包括外部连接端子部610、引线端子连接部620、第一固定部630、以及第二固定部640。在外部连接端子部610形成有供螺栓950穿过的插通孔611。在引线端子连接部620的连接面621形成有突起部622。在第一固定部630的前端部形成有供螺钉940穿过的插通孔631,在第二固定部640的前端部形成有供螺钉930穿过的插通孔641。

各中继连接端子700包括端子主体部710、以及两个引线端子连接部720。在端子主体部710的中央部,通过扩宽其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而形成具有插通孔712的固定部711。引线端子连接部720在端子主体部7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且前后方向上的一端缘以相对于端子主体部710大致垂直地立起的方式形成,并沿着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的延出方向延伸。在引线端子连接部720的连接面721,由于其中央部向与端子主体部710相反的一侧鼓出而形成有突起部722。

在端子支架400中,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通过螺钉930而固定于螺母460埋入第一凹部440后的第一端子安装部410。此时,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被收容于凹陷的第一端子安装部410内。并且,螺钉930穿过第二固定部540的插通孔541并固定于第一安装孔412。第一端子安装部410仿照于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的形状,嵌入第一端子安装部410的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向前后左右方向、即向沿着端子支架400的表面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从而在紧固螺钉930时、螺钉930松动时不易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移动。在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固定于第一端子安装部410的状态下,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从上方覆盖螺母460,外部连接端子部510的插通孔511与螺母460的螺栓孔461对准。

同样地,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通过螺钉930固定于螺母460埋入第二凹部450后的第二端子安装部420。此时,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被收容于凹陷的第二端子安装部420内。并且,螺钉930穿过第二固定部640的插通孔641并固定于第二安装孔422。第二端子安装部420仿照于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的形状,嵌入第二端子安装部420的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向前后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从而在紧固螺钉930时、螺钉930松动时不易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移动。在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固定于第二端子安装部420的状态下,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从上方覆盖螺母460,外部连接端子部610的插通孔611与螺母460的螺栓孔461对准。

同样地,各中继连接端子700通过螺钉930固定于各第三端子安装部430。此时,中继连接端子700被收容于凹陷的第三端子安装部430内。并且,螺钉930穿过固定部711的插通孔712并固定于第三安装孔431。第三端子安装部430具有大致长方形状,其前后以及左右的尺寸分别与中继连接端子700的端子主体部710的前后以及左右的最大尺寸大致相等。因此,嵌入第三端子安装部430的中继连接端子700向前后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从而在紧固螺钉930时、螺钉930松动时不易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移动。在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固定于第二端子安装部420的状态下,需要说明的是,中央的中继连接端子700被固定于与左右的中继连接端子700在前后方向上相反的朝向上。在中继连接端子700固定于第三端子安装部430的状态下,一对肋432成为被夹在中继连接端子700中的端子主体部710的固定部711与引线端子连接部720之间的状态。由此,能够进一步限制中继连接端子700的前后左右的移动,在制造时,中继连接端子700容易安装,也不存在安装方向的错误。

当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以及中继连接端子700安装于端子支架400时,这些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以及中继连接端子700的各引线端子连接部520、620、720成为位于一对端子插通孔480的附近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以及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的厚度比中继连接端子700的厚度大,例如,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以及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的厚度是中继连接端子700的厚度的约2倍。由此,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以及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的强度变高,因此在使用螺栓950分别在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以及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紧固固定对应的外部端子时,在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以及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不易产生破损等。

端子罩800包括罩主体810,其从上方覆盖端子支架400以及电路基板300;以及前面板820,其从罩主体810的前缘垂下,并从前方覆盖端子支架400以及电路基板300。在罩主体810中,右端部的后部以不覆盖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的外部连接端子部510的方式向内侧凹陷,左端部的后部以不覆盖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的外部连接端子部610的方式向内侧凹陷,前端部的中央部以不覆盖电路基板300的连接器302的方式向内侧凹陷。前面板820不形成于与连接器302对应的部分。

在罩主体810,在左右两端部的前部设置有具有插通孔831的安装接头830,在后端部的左端设置有具有插通孔841的安装凸起840。另外,在罩主体810的上表面,在右端的位置形成有表示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的极性的加号标志851,在左端的位置形成有表示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的极性的减号标志852。

在组装蓄电模块1时,首先,将四个蓄电设备100装配于设备支架200。此时,以使从装配于设备支架200的蓄电设备100引出的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与装配于设备支架200的电路基板300的一对通孔301以及装配于设备支架200的端子支架400的一对端子插通孔480的位置吻合的方式调整各蓄电设备100的周向上的角度。

粘贴于各蓄电设备100的周面的双面粘接带160在调整了各蓄电设备100的角度的状态下朝向设备支架200的各收纳部210的正面。当各蓄电设备100被收纳于对应的收纳部210中时,蓄电设备100的周面接近收纳部210的半圆弧面212并与其对置,粘贴于该周面的双面粘接带160与半圆弧面212密接。由此,收纳部210的半圆弧面212、即内表面211与蓄电设备100的周面被双面粘接带160接合(粘接)。

在此,在蓄电设备100的周面、即容器110的周面,在通过拉深加工形成拉深部111时,拉深部111的上下的周边部分发生变形,该周边部分成为与容器110的周面的其他部分相比略微鼓出的状态。在蓄电设备100被收纳于收纳部210的状态下,第一区域211a与拉深部111和其周边部分相面对,但由于第一区域211a中的收纳空间s1比第二区域211b中的收纳空间s2宽,因此拉深部111和其周边部分被收纳于收纳空间s1内。由此,能够抑制蓄电设备100的周面相对于第二区域211b的内表面211而倾斜的情况,从而能够使双面粘接带160在蓄电设备100的周面与收纳部210的内表面211之间牢固地密接。

并且,对于蓄电设备100,与收纳部210的内表面211接合的周面部分的相反侧的周面部分被一对爪部215支承,因此蓄电设备100向从收纳部210脱离的方向的移动被阻止。需要说明的是,在蓄电设备100被收纳于收纳部210时,当一对爪部215被蓄电设备100的周面从前方按压时,该一对爪部215发生弹性变形而向外侧扩展。由此,能够使蓄电设备100通过一对爪部215并收纳于收纳部210。

当装配蓄电设备100时,进行基于弹性粘接剂250的填充的设备支架200的加强。

图8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装配有蓄电设备100且填充有弹性粘接剂250的设备支架200的主视图,图8的(b)是图8的(a)的b-b′剖视图。

如图8的(a)以及(b)所示,在设备支架200的各收纳部210,在蓄电设备100中的比轴向的中央靠上端部侧的周面与各直线面213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弹性粘接剂250。具体而言,弹性粘接剂250填充在包含蓄电设备100的上端部在内的规定的长度范围内。蓄电设备100的上端部是设置有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的端部。另一方面,弹性粘接剂250未填充在蓄电设备100中的比轴向的中央靠下端部侧的周面与各直线面213之间的间隙中。蓄电设备100的下端部是未设置有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的端部。另外,弹性粘接剂250填充至各收纳部210的前端的位置为止,蓄电设备100的两侧的弹性粘接剂250彼此并不相连,蓄电设备100的周面的一部分成为从两侧的弹性粘接剂250之间露出的状态。

弹性粘接剂250例如是环氧改性硅酮树脂系弹性粘接剂。填充的弹性粘接剂250在常温下以与蓄电设备100的周面以及直线面213粘接的状态固化。并且,固化后的弹性粘接剂250具有弹性。例如,固化后的弹性粘接剂250的杨氏模量为0.02左右。

这样,使用弹性粘接剂250将蓄电设备100的周面与其两侧的直线面213连结,从而在设置有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的蓄电设备100的上端部侧,进行利用了刚性较高的蓄电设备100的各收纳部210的开口端侧的加强。由此,在蓄电设备100的上端部侧,前后方向、即各收纳部210开口的方向上的设备支架200的刚性提高。另外,在对蓄电模块1、即设备支架200施加某种冲击的情况下,该冲击由于弹性粘接剂250所具有的弹性而被吸收。由此,弹性粘接剂250不易从蓄电设备100的周面以及收纳部210的直线面213剥离,蓄电设备100的周面、直线面213以及弹性粘接剂250这三者的连结不易被破坏。

当设备支架200的加强结束时,接着,通过螺钉910将电路基板300固定于设备支架200的安装板220。此时,螺钉910穿过电路基板300的插通孔303并固定于安装孔224。各蓄电设备100的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穿过对应的一对通孔301,并通过焊接而与一对通孔301电连接。由此,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与电路基板300的电子电路部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载置于安装板220的电路基板300成为左右两端部的后部与载置部222的内侧的肋222b大致相接的状态。即,电路基板300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被肋222b夹住的状态。由此,在使用螺钉910向安装板220紧固固定电路基板300时,不易产生电路基板300由于其紧固转矩而旋转从而在安装板220上倾斜这样的情况。

接着,将装配有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以及三个中继连接端子700的端子支架400通过螺钉920固定于设备支架200的安装板220。此时,安装凸起221被收容于端子支架400的背侧的凸起收容部490中,第一凹部440的背侧部分440a以及第二凹部450的背侧部分450a载置于载置部222并被肋222b从两侧夹住。由此,端子支架400成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另外,第一凹部440的开口部449以及第二凹部450的开口部459与载置部222的凹部222a对准。螺钉920穿过端子支架400的第三插通孔470并固定于安装凸起221。需要说明的是,在右侧与左侧的安装凸起221还未固定有螺钉940。

各蓄电设备100的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穿过对应的一对端子插通孔480,且它们的前端部从端子支架400的表面(上表面)向上方延伸出。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以及中继连接端子700中的各引线端子连接部520、620、720的连接面521、621、721沿着对应的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的前端部的延出方向,因此,这些连接面521、621、721的突起部522、622、722成为接近对应的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的前端部的状态。

这样,如图2所示,蓄电模块1被组装至端子支架400以及电路基板300被端子罩800覆盖前的状态。随后,通过凸焊,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被连接固定于对应的引线端子连接部520、620、720。需要说明的是,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与引线端子连接部520、620、720也可以通过凸焊以外的焊接来连接固定,也可以通过焊接以外的接合方法来连接固定。

最后,使用端子罩800覆盖端子支架400以及电路基板300。螺钉940在穿过端子罩800的右侧的安装接头830的插通孔831、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的第一固定部530的插通孔531、以及端子支架400的第一插通孔411这三者后,固定于安装板220的右端的安装凸起221。同样地,螺钉940在穿过端子罩800的左侧的安装接头830的插通孔831、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的第一固定部630的插通孔631、以及端子支架400的第二插通孔421这三者后,固定于安装板220的左端的安装凸起221。由此,端子罩800被固定于端子支架400。另外,端子支架400的左右的两端部被固定于安装板220。并且,除了螺钉930以外,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以及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也通过螺钉920而固定于端子支架40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螺钉940穿过安装凸起840的插通孔841并固定于安装凸起225,端子罩800也固定于安装板220。

这样,如图1所示,完成蓄电模块1。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的外部连接端子部51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的外部连接端子部610以及电路基板300的连接器302未被端子罩800覆盖而向外部露出。来自外部设备的正极侧的外部端子通过螺栓950而与外部连接端子部510连接,来自外部设备的负极侧的外部端子通过螺栓950而与外部连接端子部610连接。此时,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侧的螺栓950穿过外部端子的插通孔和外部连接端子部510的插通孔511并紧固于右侧的螺母46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侧的螺栓950穿过外部端子的插通孔和外部连接端子部610的插通孔611并紧固于左侧的螺母460。这样,使用螺栓950与螺母460进行共同紧固,从而能够将外部输出端子500、600与外部端子牢固地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将螺栓950紧固于螺母460时,螺栓950的前端可以从螺母460向下方突出。在该情况下,螺栓950的前端穿过第一凹部440的开口部449或第二凹部450的开口部459,被收容于载置部222的凹部222a中。由此,能够防止螺栓950的前端与端子支架400接触而使端子支架400破损的情况。

图9的(a)以及(b)是示出对未进行基于弹性粘接剂250的填充的设备支架200的加强的蓄电模块1施加振动时的情形的图。图9的(a)是蓄电模块1的仰视图,图9的(b)是省略了端子支架400等比电路基板300靠上部的结构部的蓄电模块1的上部主视图。

在蓄电模块1中,设备支架200的具有收纳部210的开口端的面侧的刚性容易降低。因此,与收纳部210开口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上的设备支架200的刚性与其他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上的刚性相比容易降低。因此,在对蓄电模块1施加前后方向上的振动时,特别是在蓄电模块1由于该振动的频率而谐振时,如图9的(a)所示,设备支架200容易在前后方向上变形。

在蓄电模块1中,电路基板300以其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方式与设备支架200结合。因此,在电路基板300中,在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度的前后方向上刚性较高,其厚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的刚性容易降低。因此,在设备支架200在前后方向上变形时,如图9的(b)所示,电路基板300容易在上下方向上变形。由于蓄电设备100的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与电路基板300连接,因此当设备支架200与电路基板300像这样变形时,容易对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施加应力。特别是在设备支架200与电路基板300在不同的方向上变形的情况下,容易对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施加较大的应力。应力容易集中于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的根部,由此,有可能会在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产生龟裂、断裂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弹性粘接剂250将蓄电设备100的周面与其两侧的直线面213连结,从而在设置有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的蓄电设备100的上端部侧,前后方向、即各收纳部210开口的方向上的设备支架200的刚性提高。因此,在蓄电设备100的上端部侧,能够抑制蓄电模块1在前后方向上振动时的设备支架200的变形。由此,不易对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施加应力,因此在这些引线端子140、150不易产生龟裂、断裂等。

<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设备支架200的各收纳部210中,采用在蓄电设备100的周面与收纳部210的各直线面213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弹性粘接剂250,蓄电设备100的周面与各直线面213通过固化后的弹性粘接剂250连结的结构,因此能够提高由于各收纳部210开口而刚性容易降低的前面侧的设备支架200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蓄电模块1在前后方向上振动时的设备支架200的变形。

另外,在蓄电模块1中,采用蓄电设备100的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与结合于设备支架200的电路基板300连接的结构,相对于此,采用弹性粘接剂250填充在蓄电设备100中的比轴向的中央靠上端部侧的周面与各直线面213之间的间隙中的结构。由此,在蓄电设备100的上端部侧,能够提高设备支架200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蓄电模块1在前后方向上振动时的设备支架200的变形,因此不易对设置于蓄电设备100的上端部的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施加应力,从而在这些引线端子140、150不易产生龟裂、断裂等。

特别是,由于电路基板300以其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方式与设备支架200结合,且电路基板300与设备支架200容易在不同的方向上变形,因此容易对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施加较大的应力,从而在这些引线端子140、150容易产生龟裂、断裂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抑制设备支架200的变形,从而能够使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的龟裂、断裂等不易产生。

并且,由于采用在蓄电设备100中的比轴向的中央靠下端部侧的周面与各直线面213之间的间隙中未填充有弹性粘接剂250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少弹性粘接剂250的使用量。由此,能够抑制保持有蓄电设备100的设备支架200整体的重量的增加,进而能够抑制蓄电模块1的重量的增加,从而能够抑制在蓄电模块1振动时,对固定有蓄电模块1的外部装置施加的负载的增加。另外,能够抑制材料成本的增加。

并且,由于弹性粘接剂250在固化后的状态下具有弹性,因此在对蓄电模块1、即设备支架200施加某种冲击的情况下,弹性粘接剂250能够吸收该冲击,弹性粘接剂250不易从蓄电设备100的周面以及收纳部210的直线面213剥离。由此,蓄电设备100的周面、直线面213以及弹性粘接剂250这三者的连结不易被破坏,从而实现设备支架200的刚性的维持。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的应用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也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变更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以下的结构:在蓄电设备100中的比轴向的中央靠上端部侧的周面与各直线面213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弹性粘接剂250,在蓄电设备100中的比轴向的中央靠下端部侧的周面与各直线面213之间的间隙中未填充有弹性粘接剂250。然而,如图10的(a)所示,也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在蓄电设备100中的比轴向的中央靠上端部侧的周面与各直线面213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弹性粘接剂250,并且在蓄电设备100中的比轴向的中央靠下端部侧的周面与各直线面213之间的间隙中也填充有弹性粘接剂250。具体而言,弹性粘接剂250填充在包含蓄电设备100的下端部在内的规定的长度范围内。

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在蓄电设备100的下端部侧也能够提高设备支架200的刚性,从而设备支架200的整体的刚性提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蓄电设备100的两侧的弹性粘接剂250彼此并不相连,蓄电设备100的周面的一部分成为从两侧的弹性粘接剂250之间露出的状态的方式进行弹性粘接剂250向设备支架200的填充。然而,如图10的(b)所示,也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各收纳部210构成为两侧的直线面213比蓄电设备100的周面向前方延伸,并且以蓄电设备100的两侧的弹性粘接剂250彼此相连的方式、即以蓄电设备100的周面的半面整体在左右方向上被弹性粘接剂250覆盖的方式进行弹性粘接剂250向设备支架200的填充。

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弹性粘接剂250相对于蓄电设备100的周面以及收纳部210的直线面213的粘接面积增加,弹性粘接剂250不易从蓄电设备100的周面以及直线面213剥离,并且蓄电设备100的周面、直线面213以及弹性粘接剂250这三者的连结力增强,设备支架200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然而,在采用图10的(a)的结构以及图10的(b)的结构的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弹性粘接剂250的使用量增加。因此,上述的结构期望在即使增加弹性粘接剂250的使用量也需要设备支架200的刚性的进一步强化的情况下采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向图10的(a)的设备支架200的上侧与下侧这双方填充弹性粘接剂250的结构中,特可以进行图10的(b)所示那样的弹性粘接剂250的填充。

<变更例2>

图11是变更例2的端子支架400、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以及中继连接端子700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变更例2的省略了中央部分的端子支架400的俯视图。图13的(a)的变更例2的以图12的a-a′线切断而得到的端子支架400的剖视图,图13的(b)是变更例2的以图12的a-a′线切断而得到的、螺母460的下部插入了第一凹部440内的状态的端子支架400的剖视图,图13的(c)是变更例2的以图12的a-a′线切断而得到的、螺母460埋入了第一凹部440内的状态的端子支架400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的(b)以及(c)中,仅端子支架400以截面示出。

在本变更例中,端子支架400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端子装配部”。另外,第一端子安装部410以及第二端子安装部420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装配区域”。并且,第一插通孔411以及第二插通孔421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固定部”以及“第一固定部”,第一安装孔412以及第二安装孔422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并且,第一凹部440以及第二凹部450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凹部”。并且,第一内侧壁面442a、452a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一内壁面”,第二内侧壁面442b、452b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二内壁面”,第三内侧壁面442c、452c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三内壁面”,第四内侧壁面442d、452d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四内壁面”。并且,第一角部443a、453a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一角”,第二角部443b、453b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二角”,第三角部443c、453c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三角”,第四角部443d、453d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四角”。并且,第一压入肋444、454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肋”以及“第一肋”,第二压入肋445、455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肋”以及“第二肋”,第三压入肋446、456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肋”以及“第三肋”,第四压入肋447、457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肋”以及“第四肋”。并且,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以及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对应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外部输出端子”。

在端子支架400中,以靠近端子支架400的右端部的后侧的角部400a方式在第一端子安装部410形成有第一凹部440。另外,在第二端子安装部420,以靠近端子支架400的左端部的后侧的角部400b的方式形成有第二凹部450。螺母460埋入这些第一凹部440以及第二凹部450。

第一凹部440以及第二凹部450包括大致正方形的内底壁面441、451、以及从内底壁面441、451的各边立起的内周壁面442、452。内周壁面442、452是与螺母460向第一凹部440以及第二凹部450的压入方向(上下方向)平行的壁面,且该内周壁面442、452由第一内侧壁面442a、452a、第二内侧壁面442b、452b、第三内侧壁面442c、452c、以及第四内侧壁面442d、452d构成。第二内侧壁面442b、452b与第一内侧壁面442a、452a对置。第三内侧壁面442c、452c与第一内侧壁面442a、452a以及第二内侧壁面442b、452b正交。第四内侧壁面442d、452d与第三内侧壁面442c、452c对置。在第一内侧壁面442a、452a与第三内侧壁面442c、452c之间形成有第一角部443a、453a,在第二内侧壁面442b、452b与第四内侧壁面442d、452d之间形成有第二角部443b、453b,在第一内侧壁面442a、452a与第四内侧壁面442d、452d之间形成有第三角部443c、453c,在第二内侧壁面442b、452b与第三内侧壁面442c、452c之间形成有第四角部443d、453d。在第一凹部440中,第一内侧壁面442a与第三内侧壁面442c位于端子支架400的右端部的后方的角部400a侧,在第二凹部450中,第一内侧壁面452a与第三内侧壁面452c位于端子支架400的左端部的后方的角部400b侧。

在第一内侧壁面442a、452a,在比第三角部443c、453c接近第一角部443a、453a的位置形成有沿着压入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压入肋444、454。另外,在第三内侧壁面442c、452c,在比第四角部443d、453d接近第一角部443a、453a的位置形成有沿着压入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压入肋445、455。从第一角部443a、453a到第一压入肋444、454的距离与从第一角部443a、453a到第二压入肋445、455的距离大致相等。

同样地,在第二内侧壁面442b、452b,在比第四角部443d、453d接近第二角部443b、453b的位置形成有沿着压入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压入肋446、456。另外,在第四内侧壁面442d、452d,在比第三角部443c、453c接近第二角部443b、453b的位置形成有沿着压入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第四压入肋447、457。从第二角部443b、453b到第三压入肋446、456的距离与从第二角部443b、453b到第四压入肋447、457的距离大致相等。

各压入肋444~447、454~457从各内侧壁面442a~442d、452a~452d(内周壁面442、452)中的比各凹部440、450的开口侧的端、即上端靠下的位置起朝向内底壁面441、451形成(参照图13的(a))。在各压入肋444~447、454~457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各凹部440、450的内侧下降的倾斜面448、458。

第一凹部440以及第二凹部450以比内周壁面442、452靠上方的开口缘向外侧扩展的方式成为锥形状。另外,在第一凹部440以及第二凹部450的内底壁面441、451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449、459。开口部449、459的直径与在设备支架200的载置部222形成的凹部222a的直径大致相等。

螺母460从上方被压入第一凹部440内。此时,如图13的(b)所示,首先,螺母460的下部插入第一凹部440内。螺母460的下表面的缘部分被各压入肋444~447的倾斜面448引导,从而使螺母460的中心与第一凹部440的中心一致。接着,向下方按压螺母460,螺母460被压入四个压入肋444~447的内侧的区域。螺母460一边向外侧挤压各压入肋444~447一边向下方移动,并到达内底壁面441。这样,如图13的(c)所示,螺母460埋入第一凹部440内。螺母460的周面在接近第一角部443a的位置与第一压入肋444以及第二压入肋445接触,在接近第二角部443b的位置与第三压入肋446以及第四压入肋447接触。螺母460的周面被四个压入肋444~447向内侧按压,由此,在螺母460与第一凹部440之间,在与螺母460的压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将螺母460保持在第一凹部440内的保持力。与第三角部443c侧以及第四角部443d侧相比,该保持力偏向第一角部443a侧以及第二角部443b侧。即,连结第一角部443a与第二角部443b的方向上的保持力大于连结第三角部443c与第四角部443d的方向(假想直线l1的方向)上的保持力。

同样地,螺母460从上方被压入并埋入第二凹部450内。螺母460的周面在接近第一角部453a的位置与第一压入肋454以及第二压入肋455接触,在接近第二角部453b的位置与第三压入肋456以及第四压入肋457接触。螺母460的周面被四个压入肋454~457向内侧按压,由此,在螺母460与第二凹部450之间,在与螺母460的压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将螺母460保持在第二凹部450内的保持力。与第三角部453c侧以及第四角部453d侧相比,该保持力偏向第一角部453a侧以及第二角部453b侧。即,连结第一角部453a与第二角部453b的方向上的保持力大于连结第三角部453c与第四角部453d的方向(假想直线l2的方向)上的保持力。

在第一端子安装部410,在相对于连结第一凹部440的第三角部443c与第四角部443d的假想直线l1而远离第一角部443a的第一凹部440的周围区域形成有第一插通孔411以及第一安装孔412。第一插通孔411设置在与第一凹部440的第二内侧壁面442b正交的方向(前方向)上,第一安装孔412设置在与第一凹部440的第四内侧壁面442d正交的方向(左方向)上。

同样地,在第二端子安装部420,在相对于连结第二凹部450的第三角部453c与第四角部453d的假想直线l2而远离第一角部453a的第二凹部450的周围区域形成有第二插通孔421以及第二安装孔422。第二插通孔421设置在与第二凹部450的第二内侧壁面452b正交的方向(前方向)上,第二安装孔422设置在与第二凹部450的第四内侧壁面452d正交的方向(右方向)上。

在端子支架400中,埋入第一凹部440的螺母460被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覆盖,并成为被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从上方按压的状态。另外,埋入第二凹部450的螺母460被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覆盖,并成为被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从上方按压的状态。

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被螺钉940、930固定于在相对于连结第三角部443c与第四角部443d的假想直线l1而远离第一角部443a的第一凹部440的周围区域形成的第一插通孔411与第一安装孔412的位置。因此,在远离固定部分的第一角部443a侧,通过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按压螺母460的力与其他角部443b、443c、443d侧相比变弱。然而,在本变更例中,将螺母460保持在第一凹部440内的保持力与第三角部443c侧以及第四角部443d侧相比在第一角部443a侧较强地产生。因此,即使在蓄电模块1产生振动等,在不易被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按压的第一角部443a侧,螺母460也不易从第一凹部440内浮起。

在埋入第二凹部450的螺母460中也同样地,即使在蓄电模块1产生振动等,在不易被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按压的第一角部453a侧,螺母460也不易从第二凹部450内浮起。

<变更例2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变更例,在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的内周壁面442(452)形成有第一压入肋444(454)、第二压入肋445(455)、第三压入肋446(456)以及第四压入肋447(457),这些压入肋444~447(454~457)沿着螺母460的压入方向延伸,与压入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的螺母460的周面接触,并产生将螺母460保持在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内的保持力,这些压入肋444~447(454~457)以向螺母460的保持力根据螺母460的部分而不同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这些压入肋444~447(454~457)配置为在被装配于第一端子安装部410(第二端子安装部420)的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按压的力较小的螺母460的部分产生的保持力较大那样的位置关系。即,根据本变更例,在第一端子安装部410(第二端子安装部420)中的、相对于连结第三角部443c(453c)以及第四角部443d(453d)的假想直线l1(l2)而远离第一角部443a(453a)的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的周围区域设置有用于将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固定于端子支架400的第一插通孔411(第二插通孔421)以及第一安装孔412(第二安装孔422),相对于此,在第一内侧壁面442a(452a)以及第三内侧壁面442c(452c)形成有第一压入肋444(454)以及第二压入肋445(455),使得连结第一角部443a(453a)与第二角部443b(453b)的方向上的保持力大于连结第三角部443c(453c)与第四角部443d(453d)的方向上的保持力。更具体而言,在第一内侧壁面442a(452a),在比第三角部443c(453c)接近第一角部443a(453a)的位置仅形成第一压入肋444(454),在第三内侧壁面442c(452c),在比第四角部443d(453d)接近第一角部443a(453a)的位置仅形成第二压入肋445(455)。

由此,即使在蓄电模块1产生振动等,在不易被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按压的螺母460的部分、即第一角部443a(453a)侧的部分中,螺母460也不易从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内浮起。并且,保持力越大则螺母460的压入越需要较大的力,但在容易被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按压的螺母460的部分、即第三角部443c(453c)侧以及第四角部443d(453d)侧的部分,保持力变大至所需以上。因此,作为整体,不易变得难以将螺母460压入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内。

另外,根据本变更例,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以第一内侧壁面442a(452a)和第三内侧壁面442c(452c)位于端子支架400的角部400a(400b)侧的方式靠近角部400a(400b),从而容易将其他部件、即三个中继连接端子700配置于端子支架400。并且,根据本变更例,通过这样配置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即使采用在第一端子安装部410(第二端子安装部420)中,在相对于连结第三角部443c(453c)以及第四角部443d(453d)的假想直线l1(l2)而远离第一角部443a(453a)的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的周围区域设置第一插通孔411以及第一安装孔412的结构,也不需要担心螺母460从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内的浮起。

并且,根据本变更例,在第一内侧壁面442a(452a)以及第三内侧壁面442c(452c),以偏向第一角部443a(453a)侧的方式形成第一压入肋444(454)以及第二压入肋445(455),相对于此,在第二内侧壁面442b(452b)以及第四内侧壁面442d(452d),以偏向第二角部443b(453b)侧的方式形成第三压入肋446(456)以及第四压入肋447(457)。由此,螺母460向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的压入所需的力的平衡在第一角部443a(453a)侧和第二角部443b(453b)侧得到保持,从而螺母460不易被倾斜地压入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内。

并且,根据本变更例,各压入肋444~447(454~457)从各内侧壁面442a~442d(452a~452d)中的比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的开口侧的端、即上端靠下的位置起形成。由此,通过在进行压入前将螺母460的下部收容于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内,能够进行螺母460的定位,从而容易将螺母460压入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内。

并且,根据本变更例,在第一端子安装部410(第二端子安装部420),在与第二内侧壁面442b(452b)正交的方向上设置第一插通孔411(421),并且在与第四内侧壁面442d(452d)正交的方向上设置第一安装孔412(422),从而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在上述的位置固定于端子支架400。由此,在第一凹部440(第二凹部450)的第三角部443c(453c)侧以及第四角部443d(453d)侧,能够牢固地按压螺母460。

<其他变更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向设备支架200的各收纳部210填充的粘接剂使用了在固化后的状态下具有弹性的弹性粘接剂250。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在固化后的状态下不具有弹性的粘接剂。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300以其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方式与设备支架200结合。然而,电路基板300也可以以其厚度方向为前后方向的方式与设备支架200结合。例如,电路基板300也可以以供蓄电设备100的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连接的区域向设备支架200的上方伸出的方式安装于设备支架200的后表面。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蓄电模块1中使用了四个蓄电设备10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蓄电模块1中使用其他个数的蓄电设备100。另外,蓄电模块1也可以构成为,这些多个蓄电设备100并非串联连接而是并联连接。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设为正极侧的输出端子,将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设为负极侧的输出端子。然而,也可以与此相反地,将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设为负极侧的输出端子,将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设为正极侧的输出端子。在该情况下,蓄电设备100以正极引线端子140以及负极引线端子150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的朝向的方式保持于设备支架200。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子支架400与设备支架200分体地设置,并通过螺钉920、940固定于设备支架200,从而与设备支架200一体化。然而,设备支架200与端子支架400也可以通过一体形成而一体化。

并且,在上述变更例2中,在第一内侧壁面442a(452a),在比第三角部443c(453c)接近第一角部443a(453a)的位置仅形成第一压入肋444(454),在第三内侧壁面442c(452c),在比第四角部443d(453d)接近第一角部443a(453a)的位置仅形成第二压入肋445(455)。然而,若采用在第一内侧壁面442a(452a)以及第三内侧壁面442c(452c)形成第一压入肋444(454)以及第二压入肋445(455),使得连结第一角部443a(453a)与第二角部443b(453b)的方向上的保持力大于连结第三角部443c(453c)与第四角部443d(453d)的方向上的保持力的结构,则例如也可以采用在第一内侧壁面442a(452a)中,在靠近第一角部443a(453a)的位置形成两根第一压入肋444(454),在靠近第三角部443c(453c)的位置形成一根压入肋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在第三内侧壁面442c(452c)中,在靠近第一角部443a(453a)的位置形成两根第二压入肋445(455),在靠近第四角部443d(453d)的位置形成一根压入肋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在第二内侧壁面442b(452b)中,在靠近第二角部443b(453b)的位置形成两根第三压入肋446(456),在靠近第四角部443d(453d)的位置形成一根压入肋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在第四内侧壁面442d(452d)中,在靠近第二角部443b(453b)的位置形成两根第四压入肋447(457),在靠近第三角部443c(453c)的位置形成一根压入肋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变更例2中,在第一端子安装部410(第二端子安装部420)设置有第一插通孔411(第二插通孔421)和第一安装孔412(第二安装孔422)这两个固定用的孔。然而,也可以采用在第一端子安装部410(第二端子安装部420)设置一个固定用的孔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连结第一角部443a(453a)与第二角部443b(453b)的线的附近设置一个固定用的孔。

并且,在上述变更例2中,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通过基于第一插通孔411(第二插通孔421)与螺钉940、第一安装孔412(第二安装孔422)与螺钉930的固定方法而固定于端子支架400。然而,作为将第一外部输出端子5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600)固定于端子支架400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其他固定方法。

并且,在上述变更例2中,第一凹部440以及第二凹部450分别靠近端子支架400的右端的角部400a以及左端的角部400b。然而,也可以采用第一凹部440以及第二凹部450不靠近端子支架400的角部的结构。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技术方案所示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各种变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表示“上方”、下方”等方向的用语表示仅依赖于构成构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相对的方向,并非表示铅垂方向、水平方向等绝对的方向。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在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电气设备、产业设备、车辆的电装部件等的蓄电模块中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电模块

100蓄电设备

140正极引线端子(引线端子)

150负极引线端子(引线端子)

200设备支架(支架)

210收纳部

212半圆弧面(第一壁面)

213直线面(第二壁面)

250弹性粘接剂(粘接剂)

300电路基板(连接构件)

400端子支架(端子装配部)

400a角部

400b角部

410第一端子安装部(装配区域)

411第一插通孔(固定部、第一固定部)

412第一安装孔(固定部、第二固定部)

420第二端子安装部(装配区域)

421第二插通孔(固定部、第一固定部)

422第二安装孔(固定部、第二固定部)

440第一凹部(凹部)

442内周壁面

442a第一内侧壁面(第一内壁面)

442b第二内侧壁面(第二内壁面)

442c第三内侧壁面(第三内壁面)

442d第四内侧壁面(第四内壁面)

443a第一角部(第一角)

443b第二角部(第二角)

443c第三角部(第三角)

443d第四角部(第四角)

444第一压入肋(肋、第一肋)

445第二压入肋(肋、第二肋)

446第三压入肋(肋、第三肋)

447第四压入肋(肋、第四肋)

450第二凹部(凹部)

452内周壁面

452a第一内侧壁面(第一内壁面)

452b第二内侧壁面(第二内壁面)

452c第三内侧壁面(第三内壁面)

452d第四内侧壁面(第四内壁面)

453a第一角部(第一角)

453b第二角部(第二角)

453c第三角部(第三角)

453d第四角部(第四角)

454第一压入肋(肋、第一肋)

455第二压入肋(肋、第二肋)

456第三压入肋(肋、第三肋)

457第四压入肋(肋、第四肋)

460螺母

500第一外部输出端子(外部输出端子)

600第二外部输出端子(外部输出端子)

l1假想直线

l2假想直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