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40221发布日期:2021-04-09 20:52阅读:72来源:国知局
线束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线束。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线束的一个例子,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线束。该线束具备:多个绝缘电线,其截面为大致长方形状;保护用筒部件,其以使多个绝缘电线插通的方式配设于所述多个绝缘电线的外侧;以及金属制的传热部件,其与保护用筒部件的内表面接触。

传热部件配设成将排列成截面大致正方形的形状或截面大致长方形的形状的所述多个绝缘电线遍及多个绝缘电线的大致整个延伸方向包围。

由于绝缘电线的本身的重量,传热部件与保护用筒部件接触。由此,在绝缘电线产生的热量从传热部件传达到保护用筒部件,而散热到外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4912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由于传热部件以遍及绝缘电线的大致整个延伸方向将绝缘电线包围的方式配设,因此存在线束重量增加的问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公开的线束是具有被弯折布线于车辆的折弯布线部位的线束,其具备:电线;外装部件,其为筒状,且将所述电线的外周面包囲;以及传热部件,其被设于所述电线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与所述电线以及所述外装部件的双方接触,所述电线具备不被所述传热部件包覆的露出部。

由于电线具备不被传热部件包覆的露出部,因此与不具备露出部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线束的重量增加。

另外,可以是如下构成:所述传热部件在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隔开预定间隔被设置多个,所述露出部位于多个所述传热部件之间,多个所述传热部件中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于所述折弯布线部位。

由于传热部件在电线的延伸方向隔开预定间隔被设置多个,而多个传热部件中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于折弯布线部位,因此能够确保折弯布线部位的散热性,且确保线束的柔软性。

另外,可以是如下构成:所述外装部件的内周面沿整个周向与所述传热部件接触,所述传热部件沿整个周向与所述电线的外周面接触。

外装部件的内周面沿整个周向与传热部件接触,且传热部件沿整个周向与电线的外周面接触,因此,传热部件与电线以及外装部件确实地接触。由此,与以往的将安装于电线的外周面的传热部件以本身的重量与外装部件仅从一方向接触的构成相比,能够提高散热效果。另外,如以往那样将安装于电线的外周面的传热部件通过本身的重量与外装部件仅从一方向接触的构成的情况下,根据线束的部位(例如折弯布线部位、笔直布线部位等)而传热部件与外装部件的接触面积不同,因此可能会导致某些线束的布线路径得不到充分的散热性。在上述构成中,传热部件确实地与电线以及外装部件接触,因此能够将电线产生的热量更加有效地放散到外装部件。因此,能够提高线束的散热性。

另外,可以是如下构成:所述传热部件由第1传热部件以及第2传热部件构成,所述第1传热部件与所述电线的外周面从一方向接触,所述第2传热部件与所述电线的外周面从与所述一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接触,所述电线被所述第1传热部件以及所述第2传热部件夹住。

传热部件由与电线的外周面从一方向接触的第1传热部件以及从另一方向接触的第2传热部件构成,电线被第1传热部件以及第2传热部件夹住,因此能够将传热部件与电线确实地接触。

另外,可以是如下构成:所述折弯布线部位由弯曲的弯曲部以及不弯曲的不弯曲部构成,所述不弯曲部位于所述弯曲部的两侧,所述传热部件没有被设置于与所述弯曲部对应的位置。

由于不在与线束的弯曲部对应的位置设置传热部件,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在折弯布线部位的线束的柔软性。

另外,还可以具备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被安装于所述外装部件的外周面上,且被固定于车辆,所述固定部件被安装于所述外装部件的外周面上与所述传热部件对应的位置。

固定部件被安装于外装部件的外周面上的与传热部件对应的位置,因此从电线传达到传热部件以及外装部件的热量能够迅速地传到固定部件,且散热到车辆上安装固定部件的车辆侧安装部(例如车辆面板)。

另外,所述固定部件可以作为具有将所述外装部件捆绑的绑条部的绑条夹,通过所述外装部件被所述绑条部捆绑,所述外装部件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移位,从而与所述传热部件接触。

通过将固定部件构成为绑条夹,能够将外装部件的内周面与传热部件确实地接触。并且,由此传热部件也向径向内侧变化,所以能够将外装部件与电线确实地接触。

另外,可以是如下构成:所述外装部件是在延伸方向反复设置环状的凹凸的波纹管,所述传热部件具有与所述波纹管内的凹部嵌合而阻止所述外装部件向所述延伸方向移位的凸部。

通过传热部件的凸部与波纹管的凹部嵌合,能够阻止传热部件在波纹管内向延伸方向移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线束能够抑制因传热部件而使线束重量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布线于车辆的线束的图。

图2是表示侧视在安装于车辆面板的状态下的线束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侧视在折弯布线部位处的线束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沿图3的a-a线剖面图。

图5是表示侧视实施方式2的线束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侧视实施方式3的线束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将实施方式4的线束在与图4相同的切断位置切断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1)中的布线于车辆的线束的图。

图9是表示将其他实施方式(3)的线束在与图4相同的切断位置切断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将其他实施方式(3)的线束在与图4相同的切断位置切断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将其他实施方式(4)的线束在与图4相同的切断位置切断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件其他实施方式(4)的线束在与图4相同的切断位置切断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将其他实施方式(5)的线束在与图4相同的切断位置切断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侧视其他实施方式(6)的线束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见图1至图4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0是将设置于车辆12的发动机室内的pcu(powercontrolunit)14与设置于车辆12的中央附近的电池16之间连接的线束10,如图2所示,具备:电线18;外装部件20,其将电线18包囲且保护电线18;以及多个传热部件22,其设置于电线18与外装部件20之间。另外,线束10被绑条夹(固定部件)23固定于车辆面板24,如图1至图3所示,线束10具备被弯折布线于车辆12的折弯布线部位26以及笔直布线的笔直布线部位28。如图3所示,折弯布线部位26由弯曲的弯曲部30以及位于弯曲部30的两侧而不弯曲的不弯曲部32构成。

如图4所示,电线18由截面长圆形状的一对包覆电线34以及将一对包覆电线34一并包围的屏蔽部件36构成,所述屏蔽部件36例如由金属细线编织成网孔状的编织线而成。在此,一对包覆电线34为绞线。

外装部件20是所谓的波纹管,为方形筒状,在外装部件20的内部插通有电线18。

如图2至图4所示,传热部件22为方形筒状,由具有热传导性的树脂材料构成。作为构成传热部件22的树脂材料,例如使用硅橡胶。另外,为了提高传热部件22的热传导率,可以例如在硅橡胶添加氧化铝等无机材料。传热部件22的内周面38与电线18的外周面40沿整个周向接触,传热部件22的外周面42与外装部件20的内周面44沿整个周向接触。由此,与以往的安装于电线的外周面的传热部件通过本身的重量而与外装部件仅从一方向接触的构成相比,能够提高散热效果。另外,在以往那样安装于电线的外周面的传热部件通过本身的重量而与外装部件仅从一方向接触的构成的情况下,根据线束的部位(例如折弯布线部位、笔直布线部位等),传热部件与外装部件的接触面积不同,因此可能会因线束10的布线路径而导致得不到充分的散热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传热部件22与电线18以及外装部件20确实地接触,因此能够将电线18产生的热量更加有效地放散到外装部件20。因此,能够提高线束10的散热性。

如图2、图3所示,多个传热部件22在折弯布线部位26以及笔直布线部位28在电线18的延伸方向被隔开预定间隔配置,没有被电线18的传热部件22包覆的区间(即,多个传热部件22之间)被作为露出部74。由于具备这样的露出部74,与沿笔直布线部位28以及折弯布线部位26的整个延伸方向设置有传热部件22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线束10的重量增加。另外,能够确保线束10在折弯布线部位26的柔软性。

如图2所示,绑条夹23被设于外装部件20的外周面46上,由将外装部件20向径向内侧捆绑的绑条部48以及被安装于车辆面板24的安装部50构成。如图2所示,绑条夹23被设于与传热部件22对应的位置,通过外装部件20被绑条部48捆绑,从而外装部件20向径向内侧移位,外装部件20的内周面44与传热部件22的外周面42弹性接触。另外,通过外装部件20与传热部件22弹性接触,传热部件22向径向内侧移位,传热部件22的内周面38与电线18的外周面40弹性接触。由此,能够将传热部件22与外装部件20以及屏蔽部件36确实地接触。另外,绑条夹23被安装于外装部件20的外周面46上的与传热部件22对应的位置,因此从电线18传达到传热部件22以及外装部件20的热量能够迅速地传达到绑条夹23,且散热到安装有车辆12的绑条夹23的车辆面板24。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线18具备没有被传热部件22包覆的露出部74,因此与不具备露出部74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线束10的重量增加。

另外,传热部件22在电线18的延伸方向隔开预定间隔被设置多个,多个传热部件22之中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于折弯布线部位26,因此能够确保在折弯布线部位26的散热性且确保线束10的柔软性。

另外,由于外装部件20的内周面44与传热部件22沿整个周向接触,此外,传热部件22与电线18的外周面40沿整个周向接触,因此传热部件22能够与电线18以及外装部件20确实地接触。由此,与以往的将安装于电线的外周面的传热部件通过本身的重量而与外装部件仅从一方向接触的构成相比,能够提高散热效果。另外,如以往的将安装于电线的外周面的传热部件通过本身的重量而与外装部件仅从一方向接触的构成的情况下,根据线束的部位(例如折弯布线部位、笔直布线部位等)而使传热部件与外装部件的接触面积不同,因此可能会导致某些线束10的布线路径得不到充分的散热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传热部件22与电线18以及外装部件20确实地接触,因此能够将电线18产生的热量更加有效地放散到外装部件20。因此,能够提高线束10的散热性。

另外,绑条夹23被安装于外装部件20的外周面46上的与传热部件22对应的位置,因此从电线18传达到传热部件22以及外装部件20的热量能够迅速地传达到绑条夹23,且散热到安装有车辆12的绑条夹23的车辆侧安装部(例如车辆面板24)。

另外,由于将固定部件作为绑条夹23,因此能够将外装部件20的内周面44与传热部件22确实地接触。另外,由此,传热部件22向径向内侧变化,因此能够将外装部件20与电线18确实地接触。

<实施方式2>

参见图5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0a的传热部件22与实施方式1不同,没有被设置于与折弯布线部位26a的弯曲部30a对应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确保线束10在线束10a的折弯布线部位26的柔软性。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图5中标注了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符号而省略了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没有在与线束10a的弯曲部30a对应的位置设置传热部件22,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线束10a在折弯布线部位26a的柔软性。

<实施方式3>

参见图6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0b的外装部件20a是在延伸方向具有反复设置的环状的凹凸的筒状的波纹管,外装部件20a的内部插通有电线18。在外装部件20a与电线18之间设置有多个传热部件22a。

传热部件22a被在电线18的延伸方向隔开预定间隔配置。传热部件22a的外周面42a突设有与外装部件20a内的凹部52嵌合的凸部54。由此,能够阻止传热部件22a在外装部件20a内向延伸方向移位。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图6中标注了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符号而省略了说明。

如上所述,通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传热部件22a的凸部54与外装部件(波纹管)20a的凹部52嵌合,能够阻止传热部件22a在外装部件(波纹管)20a内向延伸方向移位。

<实施方式4>

参见图7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0c的传热部件22b由板状的第1传热部件66以及板状的第2传热部件68构成,所述第1传热部件66与电线18的外周面40从一方向(例如上方)接触,所述第2传热部件68与电线18从与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例如下方)接触。由此,电线18被第1外装部件20以及第2外装部件20夹住,因此能够将传热部件22b与电线18确实地接触。在第1传热部件66与第2传热部件68之间设有间隙s,由此,线束10c与实施方式1的线束10相比被轻量化。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图7中标注了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符号而省略了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传热部件22b由第1传热部件66以及第2传热部件68构成,所述第1传热部件66与电线18的外周面40从一方向接触,所述第2传热部件68与电线18从另一方向接触,由于电线18被第1传热部件66以及第2传热部件68夹住,因此能够将传热部件22与电线18确实地接触。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不限于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的种种实施方式也包括在内。

(1)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的线束10、10a、10b、10c是将发动机室内的pcu14与设于车辆12的中央附近的电池16之间连接的构成,然而如图8所示,可以是电池16为设置于车辆12a的后部的构成,且线束10d从发动机室内的pcu14布线于底板下,并且与车辆12a后部的电池16连接的构成。

(2)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的外装部件20、20a是波纹管,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应用于具有可挠性的筒状管、塑料管等。

(3)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的一对包覆电线34为截面长圆形状,然而如图9所示,也可以应用于具有截面为圆形状的一对包覆电线34a的电线18a。另外,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中,外装部件20、20a是方形筒状的构成,然而如图9所示,外装部件20b可以是长圆形筒状的构成,也可以是如图10所示,外装部件20c是圆形筒状的构成。

(4)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的电线18由一对包覆电线34以及将一对包覆电线34一并包围的屏蔽部件36构成,而插通于1个外装部件20,然而如图11所示,电线18b可以由分别独立的一对单独电线56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是一对单独电线56具备将各包覆电线34单独屏蔽的单独屏蔽部件58,以及分别插通于方形筒状的一对单独外装部件60。另外,如图12所示,一对单独电线56a可以是将截面为圆形状的一对包覆电线34a单独屏蔽的构成。另外,一对单独电线56a分别插通的一对单独外装部件60a可以是圆形筒状。

(5)在实施方式4中,传热部件22b由板状的第1传热部件66以及板状的第2传热部件68构成,所述第1传热部件66与电线18的外周面40从一方向接触,所述第2传热部件68与电线18从与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接触,第1传热部件66与第2传热部件68之间设有间隙s,然而,可以是如图13所示的构成,第1传热部件66a与第2传热部件68a之间没有设置间隙s。另外,外装部件20d可以由从一方向与第1传热部件66a接触的第1外装部件62以及从另一方向与第2传热部件68a接触的第2外装部件64构成。另外,可以是通过将带70缠绕到第1外装部件62以及第2外装部件64的外周而将第1传热部件66a以及第2传热部件68a与电线18a和第1外装部件62以及第2外装部件64接触的构成。另外,可以代替带70而使用绑条夹、扎带等。

(6)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中,电线是具备屏蔽部件36的电线18,然而如图14所示,可以应用于不具备屏蔽部件36的一般电线72。在这种情况下,外装部件20e可以由金属制部件构成而具备屏蔽功能。

(7)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的线束10、10a、10b、10c是将发动机室内的pcu14与设于车辆12的中央附近的电池16之间连接的构成,然而不限于此,可以适当地作为将2个机器间连接的线束。例如,可以应用于将电池与j/b(junctionbox)之间连接的线束。

(8)在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中,传热部件22是在折弯布线部位26以及笔直布线部位28在电线18的延伸方向隔开预定间隔配置的构成,然而传热部件可以是不配置于笔直布线部位而在每个折弯布线部位各配置一个的构成。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热部件22、22a、22b是由硅橡胶形成的构成,然而可以是由硅橡胶以外的树脂材料形成,也可以由金属或者陶瓷形成。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热部件22、22a、22b在笔直布线部位28以及折弯布线部位26、26a分别配置有多个,然而例如传热部件可以在笔直布线部位只配置1个,也可以在折弯布线部位只配置1个。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热部件22、22a、22b是分别配置于笔直布线部位28以及折弯布线部位26、26a的构成,然而例如传热部件可以是只配置于笔直布线部位而没有配置于折弯布线部位的构成。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绑条夹23是设置于与传热部件22对应的位置的构成,然而例如绑条夹可以是设置于不与传热部件对应的位置的构成。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线18是绞线,然而电线可以是例如棒状的单芯线,也可以是筒状的管导体。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10c,10d:电线束

12,12a:车辆

18,18a:电线

20,20a,20b,20c,20d,20e:外装部件

22,22a,22b:传热部件

23:绑条夹(固定部件)

26,26a:折弯布线部位

30,30a:弯曲部

32:不弯曲部

40:外周面

44:内周面

46:外周面

48:绑条部

52:凹部

54:凸部

66,66a:第1传热部件

68,68a:第2传热部件

74:露出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