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抗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42904发布日期:2021-06-18 20:39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电抗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电抗器。

本申请要求以2018年11月14日于日本国申请的特愿2018-213780为基础的优先权,并引用该日本国申请记载的全部内容。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线圈、磁性芯、壳体、封固树脂部以及支承部的电抗器。磁性芯具备从线圈露出的外侧芯部。壳体将线圈和磁性芯的组合体收纳。壳体具备载置组合体的底板部以及将组合体的周围包围的侧壁部。在侧壁部的内周面的四个角部具备安装支承部的安装台。封固树脂部被充填于壳体内且将组合体的至少一部分密封。支承部被以重叠于外侧芯部的上方的方式配置,与封固树脂部一起防止组合体从壳体脱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0770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的电抗器具备:

线圈,其具备并列的一对缠绕部;

磁性芯,其配置于所述缠绕部的内侧以及外侧;

壳体,其将包括所述线圈和所述磁性芯的组合体收纳;以及

封固树脂部,其被充填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壳体具备:

底板部,所述组合体被载置于所述底板部;

侧壁部,其将所述组合体的周围包围;以及

开口部,其与所述底板部对置,

所述开口部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状,

所述一对缠绕部被以并列方向与所述底板部正交的方式配置,

具备沿所述开口部的短边方向配置的支承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具备被对置的所述侧壁部的各内表面止挡的端部。

本发明涉及的电抗器具备:

线圈,其具备并列的一对缠绕部;

磁性芯,其配置于所述缠绕部的内侧以及外侧;

壳体,其将包括所述线圈和所述磁性芯的组合体收纳;以及

封固树脂部,其被充填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壳体具备:

底板部,所述组合体被载置于所述底板部;

侧壁部,其将所述组合体的周围包围;以及

开口部,其与所述底板部对置,

所述开口部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状,

所述一对缠绕部被以所述两缠绕部的轴与所述底板部正交的方式配置,

具备沿所述开口部的短边方向配置的支承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具备被对置的所述侧壁部的各内表面止挡的端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局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的概要俯视图。

图3是表示沿图1所示的(iii)-(iii)线切断的概要剖面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具备的支承部件的端部附近的概要放大剖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的概要剖面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具备的支承部件的端部附近的概要放大剖面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电抗器具备的支承部件的端部附近的概要放大剖面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电抗器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局部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电抗器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局部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沿图9所示的(x)-(x)线切断的概要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在侧壁部的内周面具备安装台。因此,对应于安装台的设置区域,组合体与壳体之间的间隔变大。若组合体与壳体之间的间隔变大,则容易导致电抗器大型化。另外,若组合体与壳体之间的间隔变大,则难以将在组合体产生的热量放出到壳体。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包括线圈和磁性芯的组合体从壳体脱落,小型且散热性优异的电抗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电抗器,能够防止包括线圈和磁性芯的组合体从壳体脱落,小型且散热性优异。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例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容进行说明。

(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抗器具备:

线圈,其具备并列的一对缠绕部;

磁性芯,其配置于所述缠绕部的内侧以及外侧;

壳体,其将包括所述线圈和所述磁性芯的组合体收纳;以及

封固树脂部,其被充填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壳体具备:

底板部,所述组合体被载置于所述底板部;

侧壁部,其将所述组合体的周围包围;以及

开口部,其与所述底板部对置,

所述开口部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状,

所述一对缠绕部被以并列方向与所述底板部正交的方式配置,

具备沿所述开口部的短边方向配置的支承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具备被对置的所述侧壁部的各内表面止挡的端部。

本发明的电抗器具备支承部件,支承部件以跨于壳体的开口部的方式沿着开口部的短边方向配置。因此,本发明的电抗器,能够通过支承部件而防止组合体从壳体脱落。支承部件具备与壳体中对置的侧壁部的各内表面止挡的端部。也就是说,支承部件被直接地支承于壳体,而不使用螺栓等紧固部件。从而,不需要在壳体设置用于将支承部件安装于壳体的安装台。因此,与设置安装台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减小组合体与壳体之间的间隔。由于能够使组合体与壳体之间的间隔变窄,所以能够将电抗器小型化。另外,由于能够使组合体与壳体之间的间隔变窄,所以能够使在组合体产生的热量容易地放出到壳体,从而提高散热性。

由于支承部件直接地被壳体支承,所以能够省略通过紧固部件等将支承部件固定于壳体的工序。并且,不需要相对于支承部件独立的紧固部件等,从而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本发明的电抗器的线圈被以一对缠绕部的并列方向与壳体的底板部正交的方式配置。将这种配置方式称为纵向层积型。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抗器的线圈被以一对缠绕部的并列方向与壳体的底板部平行的方式配置。将这种配置方式称为平放型。具备纵向层积型的线圈的电抗器与具备平放型的线圈的电抗器相比,能够减小相对于壳体的底板部的设置面积。一般来讲,沿与一对缠绕部的并列方向以及两缠绕部的轴向的双方正交的方向的组合体的长度比沿一对缠绕部的并列方向的组合体的长度短。因此,能够容易减小壳体的开口部的短边方向的长度,从而得到薄型的电抗器。另外,纵向层积型的线圈与平放型的线圈相比,能够增大缠绕部与壳体的对置面积。因此,能够容易将在组合体产生的热量放出到壳体,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性。特别是在沿一对缠绕部的并列方向的组合体的长度比沿缠绕部的轴向的组合体的长度长的情况下,具备纵向层积型的线圈的电抗器与后述的具备直立型的线圈的电抗器相比,能够减小相对于壳体的底板部的设置面积。

(2)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抗器具备:

线圈,其具备并列的一对缠绕部;

磁性芯,其配置于所述缠绕部的内侧以及外侧;

壳体,其将包括所述线圈和所述磁性芯的组合体收纳;以及

封固树脂部,其被充填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壳体具备:

底板部,所述组合体被载置于所述底板部;

侧壁部,其将所述组合体的周围包围;以及

开口部,其与所述底板部对置,

所述开口部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状,

所述一对缠绕部被以所述两缠绕部的轴与所述底板部正交的方式配置,

具备沿所述开口部的短边方向配置的支承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具备被对置的所述侧壁部的各内表面止挡的端部。

本发明的电抗器与上述(1)的电抗器同样地防止组合体从壳体脱落,并且小型且散热性优异。本发明的电抗器的线圈被以一对缠绕部的双方的轴与壳体的底板部正交的方式配置。将这种配置方式称为直立型。具备直立型的线圈的电抗器与具备平放型的线圈的电抗器相比,能够使相对于壳体的底板部的设置面积变小。这是因为一般来讲,沿与一对缠绕部的并列方向以及两缠绕部的轴向的双方正交的方向的组合体的长度比沿缠绕部的轴向的长度短。因此能够使壳体的开口部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变小,因而容易得到薄型的电抗器。另外,直立型的线圈与平放型的线圈相比,能够使缠绕部与壳体的对置面积变大。因此,容易将在组合体产生的热量放出到壳体,从而提高散热性。特别是在组合体的沿缠绕部的轴向的长度比组合体的沿一对缠绕部的并列方向的长度长的情况下,具备直立型的线圈的电抗器与具备纵向层积型的线圈的电抗器相比,能够使相对于壳体的底板部的设置面积变小。

(3)作为本发明的电抗器的一个例子,例举以下形式:

所述磁性芯具备外侧芯部,该外侧芯部配置于所述缠绕部的外侧,

所述电抗器具备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具有将所述外侧芯部的与所述侧壁部对置的面覆盖的侧部,

所述侧部具备第一槽部,在第一槽部中嵌入所述支承部件的一部分。

支承部件具备介于组合体与壳体之间的区域,以便支承部件的端部被侧壁部的内表面止挡。以下将该区域称为中介区域。组合体与壳体之间的间隔越小,越能将电抗器小型化。另外,组合体与壳体之间的间隔越小,越能将电抗器的散热性提高。然而,若将组合体与壳体之间的间隔变得足够窄,则难以将支承部件的中介区域嵌入组合体与壳体之间,难以将支承部件的端部与侧壁部的内表面止挡。由于保持部件具备第一槽部,从而能够将中介区域的收纳空间扩大与第一槽部的槽深度对应的量。因此,容易将中介区域嵌入到由第一槽部形成的空间,从而容易将支承部件的端部止挡于侧壁部的内表面。另一方面,在不具备第一槽部的部分,能够将组合体与壳体之间的间隔变得足够小。本发明的电抗器通过具备保持部件,从而容易形成第一槽部。若在外侧芯部设置第一槽部,则可能影响磁通的通过,而降低磁力特性。

(4)作为本发明的电抗器的一个例子,例举以下形式:

所述侧壁部在与所述支承部件对置的内表面具备第二槽部,在该第二槽部中嵌入所述支承部件的一部分。

通过在壳体具备第二槽部,从而能够将支承部件的中介区域的收纳空间扩大与第二槽部的槽深度对应的量。因此,容易将中介区域嵌入由第二槽部形成的空间,从而容易将支承部件的端部止挡于侧壁部的内表面。另一方面,在不具备第二槽部的部分,能够将组合体与壳体之间的间隔变得足够小。

(5)作为本发明的电抗器的一个例子,例举以下形式:

所述支承部件由硬度比所述侧壁部高的金属材料构成,

所述支承部件的端部具备咬入所述侧壁部的各内表面的部分。

支承部件的端部咬入侧壁部的各内表面而被止挡的形式,能够将支承部件的构成变简单。这是因为能够通过将支承部件的端部形成得尖锐而容易地形成咬入侧壁部的各内表面的部分。

(6)作为本发明的电抗器的一个例子,例举以下形式:

所述支承部件的端部以及所述侧壁部的一方具备向所述支承部件的端部以及所述侧壁部的另一方突出的凸部,

所述支承部件的端部以及所述侧壁部的另一方具备与所述凸部嵌合的凹部。

在通过凸部以及凹部的嵌合使支承部件的端部被止挡于侧壁部的内表面的方式中,构成支承部件的材料的自由度大。例如,只要能够使凸部与凹部嵌合即可,支承部件的构成材料可以是金属材料也可以是树脂材料。

(7)作为本发明的电抗器的一个例子,例举以下形式:

具备介于所述组合体与所述底板部之间的粘合层。

由于在组合体与底板部之间具备粘合层,因此能够将组合体牢固地固定于底板部。因此,能够容易抑制因电抗器的运转时可能发生的振动或热冲击而使组合体振动。

(8)作为本发明的电抗器的一个例子,例举以下形式:

所述磁性芯具备配置于所述缠绕部的内侧的内侧芯部以及配置于所述缠绕部的外侧的外侧芯部,

所述组合体具备模塑树脂部,该模塑树脂部将所述外侧芯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并且将在所述内侧芯部的轴向的端部的沿周向的表面覆盖。

由于在组合体具备模塑树脂部,从而能够将内侧芯部和外侧芯部保持为一体。内侧芯部配置于缠绕部的内侧。由于在内侧芯部的轴向的端部的沿周向的表面被树脂模塑部覆盖,所以模塑树脂部介于内侧芯部与缠绕部之间。因此,能够通过模塑树脂部将线圈和磁性芯作为一体件使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

参见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抗器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图中的同一符号表示同一名称的部件。另外,本发明不限于这些例示,应理解为包含由权利要求书以及其等效的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基于图1至图4,对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进行说明。图1表示从正面看的收纳于壳体5内的组合体10的外观,且在与上述正面平行的平面切断时的壳体5以及封固树脂部6的截面。在这一点上,图8以及图9也如此。在图3以及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组合体10与壳体5之间的间隔图示得比实际大。在这一点上,图5至图7以及图10也如此。

《概要》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具备线圈2、磁性芯3、壳体5以及封固树脂部6。如图1所示,线圈2具备并列的一对缠绕部21、22。磁性芯3具备配置于缠绕部21、22的内侧的内侧芯部31、32以及配置于缠绕部21、22的外侧的外侧芯部33。壳体5将包含线圈2以及磁性芯3的组合体10收纳。封固树脂部6被填充于壳体5内。本实施例的电抗器1a还具备保持部件4。保持部件4是保持线圈2以及磁性芯3的定位状态的部件。本实施例的电抗器1a通过模塑树脂部8将组合体10构成为一体。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的特征之一在于:线圈2为后述的纵向层积型。另外,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的特征之一在于:具备防止组合体10从壳体5脱落的支承部件7。如图3以及图4所示,支承部件7具备被与壳体5的对置的侧壁部52的各内表面52i止挡的端部70。以下,对电抗器1a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线圈》

如图1所示,线圈2具备由绕组被缠绕成螺旋状而成的筒状的缠绕部21、22。作为具备一对缠绕部21、22的线圈2,例举以下两个方式。第一个方式为,具备:由独立的2根绕组分别形成的缠绕部21、22;以及将从缠绕部21、22引出的绕组的两端部中的一方的端部彼此连接的连接部。例如,连接部可以构成为通过焊接或压接等将绕组的端部彼此直接接合。另外,例如,连接部还可以构成为经由适当的零件等被间接连接。第二个方式为,具备:由1根连续的绕组形成的缠绕部21、22;以及连结部,其由跨设于缠绕部21、22之间的绕组的一部分构成,且将缠绕部21、22连结。在上述的任一方式中,从各缠绕部21、22延伸的绕组的端部均被引出到壳体5的外部而被作为与电源等外部装置连接的连接部利用。另外,在图1以及后述的图8、图9中,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缠绕部21、22而省略绕组的端部、连接部以及连结部。

作为绕组,可以例举具备导体线以及绝缘包覆部的包覆线,该绝缘包覆部将导体线的外周包覆。例举导体线的构成材料为铜等。例举绝缘包覆部的构成材料为聚酰胺酰亚胺等树脂。作为包覆线的具体例,可以例举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平角包覆线、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圆形包覆线。作为由平角线构成的缠绕部21、22的具体例,可以例举扁带线圈(edgewisecoil)。

本实施例的绕组为平角包覆线。本实施例的缠绕部21、22为扁带线圈。本实施例中,缠绕部21、22的形状、缠绕方向、卷数等规格相同。另外,绕组或缠绕部21、22的形状、大小等能够适宜变更。例如,绕组也可以采用圆形包覆线。另外,各缠绕部21、22的规格也可以不同。

可以例举缠绕部21、22的端面形状为长方形状。也就是说,缠绕部21、22具备四个角部以及将角部间相连的一对长直线状部和一对短直线状部。一对长直线状部被对置配置,一对短直线状部被对置配置。缠绕部21、22的端面形状可以是将四个角部带圆的跑道形状。由于缠绕部21、22具备直线状部,能够将缠绕部21、22的外周面构成实质上为平面。因此,能够将缠绕部21、22与壳体5构成为以平面彼此对置的状态。由于是以平面彼此对置的状态,因此容易使缠绕部21、22与壳体5之间的间隔均匀得窄。

本实施例的线圈2为纵向层积型。如图1所示,纵向层积型的线圈2被以一对缠绕部21、22的并列方向与壳体5的底板部51正交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一对缠绕部21、22被以在壳体5的深度方向层积的方式配置。一方的缠绕部21被配置于壳体5的底板部51侧,另一方缠绕部22被配置于壳体5的开口部53侧。具备纵向层积型的线圈2的电抗器1a与具备平放型的线圈的电抗器相比,能够减小缠绕部21、22相对于壳体5的底板部51的设置面积。平放型的线圈被以一对缠绕部的并列方向与壳体的底板部平行的方式配置。关于平放型的线圈,参见专利文献1。一般来讲,沿与一对缠绕部21、22的并列方向以及两缠绕部21、22的轴向的双方正交的方向的组合体10的长度比沿一对缠绕部21、22的并列方向的组合体10的长度短。因此,具备纵向层积型的线圈2的电抗器1a在与底板部51正交的方向的长度长,在与底板部51正交的方向以及缠绕部21、22的轴向的双方正交的方向的长度短。也就是说,具备纵向层积型的线圈2的电抗器1a为薄型。特别是,在缠绕部21、22的外周面由实质上的平面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增大缠绕部21、22与壳体5的对置面积变大。并且,在缠绕部21、22的外周面由实质上的平面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将缠绕部21、22与壳体5之间的间隔实质上均匀。因此,具备纵向层积型的线圈2的电抗器1a容易将产生于组合体10的热量放出到壳体5,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性。

《磁性芯》

如图1所示,磁性芯3具备两个内侧芯部31、32以及两个外侧芯部33。内侧芯部31、32分别配置于缠绕部21、22的各内侧。外侧芯部33配置于缠绕部21、22的外侧。在磁性芯3中,以将分开配置的两个内侧芯部31、32夹住的方式配置两个外侧芯部33。磁性芯3通过将各内侧芯部31、32的端面与外侧芯部33的内端面接触而被形成为环状。通过这两个内侧芯部31、32和两个外侧芯部33,在将线圈2励磁时,形成闭磁路。

〔内侧芯部〕

内侧芯部31、32是磁性芯3之中沿缠绕部21、22的轴向的部分。在此实施例中,各内侧芯部31、32的两端部从缠绕部21、22的端面突出。该突出的部分也是内侧芯部31、32。如图2所示,从缠绕部21、22突出的内侧芯部31、32的端部被插入到后述的保持部件4的贯穿孔43。

本实施例的内侧芯部31、32是分别与缠绕部21、22的内周形状大致对应的长方体状。另外,本实施例的内侧芯部31、32分别是同一形状以及同一大小。并且,本实施例的内侧芯部31、32分别是非分割结构的一体物。

〔外侧芯部〕

外侧芯部33是磁性芯3中被配置于缠绕部21、22的外侧的部分。外侧芯部33的形状只要是将两个内侧芯部31、32的端部相连的形状即可,没有特别限制。本实施例的外侧芯部33分别是大致长方体状。另外,本实施例的外侧芯部33分别是同一形状以及同一大小。并且,本实施例的外侧芯部33分别是非分割结构的一体物。

〔构成材料〕

内侧芯部31、32以及外侧芯部33例如可以由含有软磁性材料的成形体构成。作为软磁性材料,可以例举铁或铁合金等金属、铁氧体等非金属等。作为铁合金,例如例举fe-si合金、fe-ni合金等。上述成形体可以例举由软磁性材料构成的粉末或将还具备绝缘包覆膜的覆膜粉末等压缩成形而成的压粉成形体。另外,上述成形体还可以例举将含有软磁性粉末和树脂的流动性混合体固化的复合材料的成形体。并且,上述成形体还可以例举铁氧体芯等烧结体、由电磁钢板等板材层积而成的层积体等。

内侧芯部31、32的构成材料与外侧芯部33的构成材料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作为构成材料不同的例子,例举以下形式:内侧芯部31、32为复合材料的成形体,外侧芯部33为压粉成形体。另外,例举以下形式:内侧芯部31、32以及外侧芯部33的双方为复合材料的成形体,而软磁性粉末的种类或含量不同。

《保持部件》

保持部件4是保持线圈2以及磁性芯3的定位状态的部件。保持部件4典型地由电绝缘材料构成,有助于提高线圈2与磁性芯3之间的电绝缘性。如图1以及图2所示,保持部件4具备将两缠绕部21、22的一方的端面和一方的外侧芯部33保持的保持部件4以及将两缠绕部21、22的另一方的端面与另一方的外侧芯部33保持的保持部件4。各保持部件4的基本构成相同。本实施例的保持部件4具备端面部45和外周部44。

端面部45具备与缠绕部21、22的端面对置的部分。如图2所示,端面部45是具备从外侧芯部33被配置的一侧向缠绕部21、22被配置的一侧贯通的贯穿孔43的b字状的框状部件。端面部45的贯穿孔43的周围与缠绕部21、22的端面对置。内侧芯部31、32的端部插入贯穿孔43。贯穿孔43的四角为大致与内侧芯部31、32的端面的角部对应的形状。通过该贯穿孔43的四角,内侧芯部31、32被保持于贯穿孔43内。在将该贯穿孔43的四角相连的边缘部具备比内侧芯部31的端面的轮廓线向外方侧扩展的部分。在在将内侧芯部31、32插入于贯穿孔43的状态下,在该扩展的部分形成将端面部45贯通的未予图示的间隙。该间隙在形成后述的模塑树脂部8时,作为将该树脂引导至缠绕部21、22与内侧芯部31、32之间的树脂填充孔发挥作用。插入到贯穿孔43的内侧芯部31、32的端面与在端面部45中的配置外侧芯部33的一侧的面大致对齐。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外周部44从端面部45的周缘部向外侧芯部33侧突出。外侧芯部33的内端面以及其附近被嵌入到该外周部44的内部。也就是说,外周部44将外侧芯部33的外周覆盖。外周部44的内部具备沿外侧芯部33的轮廓线的部分以及比外侧芯部33的轮廓线向外方侧扩展的部分。通过沿上述轮廓线的部分,外侧芯部33被保持于外周部44内。比上述轮廓线向外方扩展的部分在形成后述的模塑树脂部8时,作为将该树脂引导至在端面部45的贯穿孔43与内侧芯部31、32之间形成的间隙的流道发挥作用。被嵌入外周部44的内部的外侧芯部33的内端面与在端面部45中外侧芯部33被配置的一侧的面接触。因此,在内侧芯部31、32以及外侧芯部33被保持于保持部件4的状态下,内侧芯部31、32的端面与外侧芯部33的内端面接触。

如图3所示,外周部44具备将在外侧芯部33中与壳体5的侧壁部52对置的面覆盖的两个侧部44s。在本实施例中,侧部44s具备第一槽部440,后述的支承部件7的一部分被嵌入到第一槽部440。如图4所示,第一槽部440由在侧部44s的角部形成的切口构成。通过该切口,第一槽部440具备相对于侧部44s的壳体5的开口部53侧的面形成为台阶的第一面440a。另外,第一槽部440具备相对于侧部44s的壳体5的侧壁部52侧的面形成为台阶的第二面440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槽部440由第一面440a与第二面440b正交的切口构成。关于该第一槽部440,在后述的关于支承部件7的说明时详述。

保持部件4只要具备上述功能,可以适宜地变更形状或大小等。另外,保持部件4可以利用悉知的构成。例如,保持部件4可以包含配置于缠绕部21、22与内侧芯部31、32之间的内侧部件。作为内侧部件的类似的形状,例举专利文献1的内侧中介部。

保持部件4可以由例如聚苯硫醚(pps)树脂、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液晶聚合物(lcp)、尼龙6或尼龙66等聚酰胺(pa)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abs)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构成。另外,可以由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硅树脂等热固性树脂等形成保持部件4。可以将这些树脂含有陶瓷填充物,将保持部件4的散热性提高。作为陶瓷填充物,例如可以利用氧化铝或硅石等非磁性粉末。

《模塑树脂部》

模塑树脂部8覆盖磁性芯3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且将内侧芯部31、32和外侧芯部33保持为一体。模塑树脂部8将外侧芯部33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且将在内侧芯部31、32的轴向的端部的沿周向的表面覆盖。模塑树脂部8可以不到达内侧芯部31、32的轴向的中央部。考虑到将内侧芯部31、32与外侧芯部33保持为一体的模塑树脂部8的功能,模塑树脂部8的形成范围到达内侧芯部31、32的端部附近足够。另外,模塑树脂部8也可以到达内侧芯部31、32的轴向的中央部。也就是说,模塑树脂部8可以将内侧芯部31、32的表面覆盖,从一方的外侧芯部33遍及另一方外侧芯部33形成。本实施例的模塑树脂部8将外侧芯部33的内端面以外的整个表面覆盖,并且将在内侧芯部31、32的端部附近的沿周向的表面覆盖,而没有到达内侧芯部31、32的轴向的中央部。

模塑树脂部8可以利用例如环氧树脂、酚树脂、硅树脂、聚氨酯树脂等热固性树脂或pps树脂、pa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氟树脂等热塑性树脂、常温固化性树脂或低温固化性树脂。可以将这些树脂含有氧化铝或硅石等陶瓷填充物,提高模塑树脂部8的散热性。

《壳体》

壳体5具备对组合体10的机械性保护、从外部环境的保护以及防食性的提高等功能。壳体5典型地由金属材料构成,有助于提高将产生于组合体10的热放出到外部的散热性。

壳体5具备底板部51、侧壁部52以及开口部53。底板部51是载置组合体10的平板部件。侧壁部52是将组合体10的周围包围的框状部件。壳体5是有底筒状的容器,由底板部51和侧壁部52形成收纳组合体10的收纳空间,在与底板部51对置的侧形成有开口部53。在本实施例中,底板部51和侧壁部52是成形为一体的一体物。

在底板部51中与组合体10接触的内底面以及侧壁部52的内表面52i均为平坦的面。开口部53与底板部51对置,如图2所示,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底板部51的平面形状为与开口部53的平面形状相同的大小的长方形状。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壳体5具备在深度方向均匀的平面形状。在组合体10中,缠绕部21、22的轴向被沿壳体5的长边方向配置。

例举沿壳体5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为例如80mm以上120mm以下。另外,例举沿壳体5的短边方向的长度例如为40mm以上80mm以下。并且,例举沿壳体5的深度方向的长度、也就是说壳体5的高度例如为80mm以上150mm以下。例举电抗器1a的体积为250cm3以上1450cm3以下。

例举组合体10与侧壁部52之间的间隔为0.5mm以上1mm以下。在此,组合体10与侧壁部52之间的间隔为保持部件4与侧壁部52之间的间隔。这是因为组合体10中与侧壁部52最接近的部件是保持部件4。由于上述间隔为0.5mm以上,因此容易在组合体10与侧壁部52之间填充后述的构成封固树脂部6的树脂。另一方面,由于上述间隔为1mm以下,因此容易得到小型的电抗器1a。另外,由于上述间隔为1mm以下,因此能够将缠绕部21、22与侧壁部52之间的间隔变窄,从而容易得到散热性优异的电抗器1a。

壳体5可以由例如铝或铝合金等非磁性金属材料构成。

《封固树脂部》

封固树脂部6被填充于壳体5内,将组合体1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具体地讲,封固树脂部6介于组合体10与壳体5之间的间隙。封固树脂部6具备对组合体10的机械性的保护、从外部环境的保护以及提高防蚀性的功能。另外,封固树脂部6具备通过将组合体10和壳体5一体化而提高电抗器1a的强度以及刚性的功能。另外,封固树脂部6具备将组合体10和壳体5之间的电绝缘性提高的功能。另外,封固树脂部6具备将组合体10的热传达到壳体5,从而提高散热性的功能。

例举封固树脂部6的构成树脂为例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硅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pps树脂等。除了上述的树脂成分,可以将含有热传导性优异的填充物或电绝缘性优异的填充物用于封固树脂部6。例举上述填充物为非金属无机材料、例如氧化铝、硅石、氧化镁等氧化物、氮化硅、氮化铝、氮化硼等氮化物、碳化硅等碳化物等陶瓷、碳纳米管等由非金属元素构成的材料等。另外,封固树脂部6可以利用悉知的树脂组合物。

《支承部件》

支承部件7是防止组合体10从壳体5脱落的部件。如图2所示,支承部件7被沿壳体5的开口部53的短边方向配置。如图3以及图4所示,支承部件7具备被壳体5的对置的侧壁部52的各内表面52i止挡的端部70。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承部件7为具备上片71、侧片72以及折回片73的板状部件。上片71为向壳体5的开口部53的短边方向延伸,跨过组合体10的上部的部分。侧片72为从上片71的两端部向与上片71交叉的方向延伸且沿组合体10的侧部配置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上片71与侧片72的交叉角为钝角。折回片73为从侧片72的相对于与上片71相连侧为相反侧的端部向侧片72的外侧折回而从该侧片72的端部向组合体10的侧方斜着延伸的部分。由侧片72和折回片73形成v字状的截面形状。支承部件7为截面形状大致为方括号状(squarebracket)、也就是说[字状。通过该截面形状而对侧片72以及折回片73赋予弹簧性。因此,优选支承部件7由弹簧钢构成。侧片72以及折回片73介于组合体10与壳体5之间。以下,在支承部件7中,将介于组合体10与壳体5之间的区域称为中介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承部件7以遍及上片71以及中介区域的整体而与保持部件4的外周部44对置的方式配置。

在折回片73的前端部具备与侧壁部52的内表面52i止挡的端部70。在本实施例中,支承部件7的端部70通过借助弹簧性来按压侧壁部52的内表面52i而被内表面52i止挡。在本实施例中,支承部件7的端部70具备相对于侧壁部52的内表面52i为锐角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以越接近侧壁部52的内表面52i侧则越接近开口部53侧的方式倾斜。支承部件7的端部70由锐角部分咬入侧壁部52的内表面52i而被止挡。该倾斜面与越接近侧壁部52的内表面52i侧则越接近底板部51侧的倾斜面相比,容易咬入内表面52i。在本实施例中,支承部件7由硬度比壳体5的材质的铝高的弹簧钢构成。因此,支承部件7的端部70容易咬入侧壁部52的内表面52i而被止挡。

例举支承部件7的厚度为例如0.5mm以上1mm以下。由于支承部件7的厚度为0.5mm以上,从而能够通过支承部件7防止组合体10从壳体5脱落。另一方面,由于支承部件7的厚度为1mm以下,从而容易将支承部件7的中介区域嵌入组合体10与壳体5之间。

支承部件7的中介区域由侧片72与折回片73重叠而构成。另外,支承部件7的中介区域因侧片72以及折回片73而具有弹簧性。因此,支承部件7的中介区域为:即使在侧片72与折回片73接近而被压缩的状态下也具备支承部件7的厚度的2倍以上的厚度。在此,例举保持部件4与侧壁部52之间的间隔为上述的0.5mm以上1mm以下。在此不容易将具有上述厚度的支承部件7的中介区域嵌入该间隔。在本实施例中,在保持部件4的侧部44s具备第一槽部440。由于在侧部44s具备第一槽部440,因此能够将支承部件7的中介区域的收纳空间扩大与第一槽部440的槽深度对应的量。并且,在不具备第一槽部440的部分中,能够将组合体10与壳体5之间的间隔设为上述间隔,从而设定得足够窄。第一槽部440的槽深度可以适宜地选择为能够收纳支承部件7的中介区域的程度。

例举支承部件7的宽度为10mm以上20mm以下。由于支承部件7的宽度为10mm以上,因此容易通过支承部件7防止组合体10从壳体5脱落。另一方面,由于支承部件7的宽度为20mm以下,因此能够减少构成支承部件7的材料。在将支承部件7的中介区域收纳于第一槽部440的情况下,支承部件7的宽度可以适宜地选择为能够收纳于第一槽部440的槽宽度的程度。

在本实施例中,支承部件7的上片71与组合体10的上部是非接触的。因此,在支承部件7的上片71与组合体10之间中介有封固树脂部6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支承部件7的至少一部分被封固树脂部6埋设。因此,支承部件7被封固树脂部6牢固地固定。可以将支承部件7以将组合体10按压到壳体5的底板部51侧的方式配置。

《电抗器的制造方法》

上述电抗器1a例如可以经过以下工序制造:准备组合体10的工序;将组合体10收纳于壳体5内的工序;配置支承部件7的工序;以及在壳体5内形成封固树脂部6的工序。

在准备组合体的工序中,将线圈2、磁性芯3以及保持部件4组装而形成组合体10。此时,通过模塑树脂部8将组合体10一体化。具体地讲,在通过保持部件4保持了线圈2以及磁性芯3的定位的状态下,将外侧芯部33的外周面通过模塑树脂部8覆盖。在保持部件4的外周部44的内部具备树脂的流道。另外,在保持部件4的端面部45具备贯通端面部45的间隙。通过上述流道以及间隙,模塑树脂部8的一部分也介于缠绕部21、22与内侧芯部31、32之间。缠绕部21、22从模塑树脂部8露出。

将准备的组合体10收纳于壳体5的内部。此时,以线圈2为纵向层积型的方式将组合体10收纳于壳体5的内部。

以跨过壳体5的开口部53的方式沿开口部53的短边方向配置支承部件7。在本实施例中,以支承部件7的中介区域的一部分被收纳于在保持部件4形成的第一槽部440的方式配置支承部件7。支承部件7的端部70咬入侧壁部52的内表面52i而被止挡。

将支承部件7配置之后,在收纳组合体10的壳体5内填充构成封固树脂部6的未固化的树脂。上述构成树脂的填充在真空槽内进行。例如将作为上述构成树脂的导入口的管插入组合体10与侧壁部52之间的间隙,将该管的开口部向底板部51附近开口,而从壳体5的下侧导入上述构成树脂。被导入组合体10与侧壁部52之间的上述构成树脂的液面从壳体5的下侧向上侧上升,将线圈2的外周或磁性芯3的外周包覆。在该状态下,将上述构成树脂固化,从而密封组合体10。

《使用方式》

电抗器1a可以被利用为进行电压的升压动作或降压动作的电路的部件。电抗器1a可以被利用为例如各种转换器或电力变换装置的构成部件等。作为转换器的一个例子,例举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车辆的车载用转换器或空调机的转换器等。作为车载用转换器,典型的例举dc-dc转换器。例举电抗器1a以壳体5的开口部53位于下方的方式配置。

《效果》

在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中,线圈2被构成为纵向层积型。纵向层积型的线圈2与平放型的线圈相比,能够减小相对于壳体5的底板部51的设置面积。因此,能够减小壳体5的开口部53的短边方向的长度,从而容易得到薄型的电抗器1a。另外,纵向层积型的线圈2与平放型的线圈相比,能够增大缠绕部21、22与壳体5的对置面积。因此,能够将产生于组合体10的热量放出到壳体5,从而提高散热性。

另外,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具备以跨过壳体5的开口部53的方式沿开口部53的短边方向配置的支承部件7。因此,上述电抗器1a能够通过支承部件7防止组合体10从壳体5脱落。支承部件7具备被与壳体5对置的侧壁部52的各内表面52i止挡的端部70。该端部70咬入侧壁部52的内表面52i而被止挡。因此,上述电抗器1a能够以简易的构成将支承部件7直接支承于壳体5。在上述电抗器1a中,支承部件7不利用螺栓等紧固部件,被直接支承于壳体5。因此,可以不在壳体5设置将支承部件7安装于壳体5的安装台。因此,组合体10与壳体5之间的间隔与设置安装台的情况下相比,能够变得足够窄。通过将组合体10与壳体5之间的间隔变窄,容易得到小型的电抗器1a。另外,将组合体10与壳体5之间的间隔变窄,容易将产生于组合体10的热量放出到壳体5,从而容易得到散热性优异的电抗器1a。

并且,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a在保持部件4的侧部44s具备第一槽部440。由于在侧部44s具备第一槽部440,因此能够将支承部件7的中介区域的收纳空间扩大与第一槽部440的槽深度对应的量。并且,能够在不具备第一槽部440的部分将组合体10与壳体5之间的间隔设定得足够窄,此时不用考虑支承部件7的中介。因此,能够将组合体10与壳体5之间的间隔变窄,并且容易将中介区域嵌入由第一槽部440形成的空间,且容易将支承部件7的端部70与侧壁部52的内表面52i止挡。

<实施方式2>

参见图5以及图6,对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的电抗器在为了确保支承部件7的中介区域的收纳空间的槽部的形成区域方面与实施方式1不同。槽部的形成区域以外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5的侧壁部52在与支承部件7对置的内表面52i具备第二槽部520,支承部件7的一部分被嵌入到第二槽部520。如图5所示,第二槽部520由切口构成,该切口形成于由侧壁部52的长边的上端面以及内表面52i构成的稜线部。通过该切口,如图6所示,第二槽部520具备第一面520a,该第一面520a相对于侧壁部52的壳体5的开口部53侧的面形成台阶。另外,第二槽部520具备第二面520b,该第二面520b相对于侧壁部52中没有形成第二槽部520的部分的内表面52i形成台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槽部520由第一面520a与第二面520b正交的切口构成。支承部件7的端部70被第二面520b止挡。由于在侧壁部52具备第二槽部520,能够将支承部件7的中介区域的收纳空间扩大与第二槽部520的槽深度对应的量。并且,在不具备第二槽部520的部分能够将组合体10与壳体5之间的间隔设定为上述间隔,从而足够变窄。第二槽部520的槽深度可以适宜选择为能够收纳支承部件7的中介区域的程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保持部件4的侧部44s不具备图4所示的第一槽部440。可以在保持部件4的侧部44s具备第一槽部440,且在侧壁部52具备第二槽部520。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槽部440的槽深度以及第二槽部520的槽深度可以适宜选择为槽深度的总计能够收纳支承部件7的中介区域的程度。

<实施方式3>

参见图7,对实施方式3的电抗器进行说明。实施方式3的电抗器在支承部件7的端部70与侧壁部52的内表面52i止挡的方式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实施方式3中,通过凹凸形状的嵌合使支承部件7的端部70止挡于侧壁部52的内表面52i。支承部件7的端部70的止挡方式以外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本实施例的支承部件7具备上片71、侧片72以及凸部74。上片71以及侧片72与实施方式1相同。侧片72以向外方弹压的方式赋予弹簧性。凸部74在侧片72的端部附近向侧壁部52突出。可以适宜选择凸部74的形状使该凸部74能够与后述的凹部521嵌合。本实施例的凸部74为截面矩形。

本实施例的壳体5在侧壁部52具备凹部521。凸部74被嵌合于凹部521。可以适宜选择凹部521为在侧片72被弹压的状态下能够使凸部74嵌合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被嵌合于凹部521的凸部74被止挡于凹部521的内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凸部74以及凹部521的嵌合,支承部件7的端部70被止挡于侧壁部52的内表面52i。因此,容易将支承部件7相对于壳体5牢固地固定。只要能够将凸部74与凹部521嵌合,支承部件7可以由树脂材料构成。凸部以及凹部的嵌合可以是以下构成:在壳体5的侧壁部52设置凸部,在支承部件7的端部70设置凹部。

<实施方式4>

基于图8,对实施方式4的电抗器进行说明。实施方式4的电抗器在组合体10与壳体5的底板部51之间具备粘合层9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不同。粘合层9以外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粘合层9介于组合体10与底板部5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粘合层9介于组合体10中的一方的缠绕部21以及两保持部件4与底板部51之间。通过粘合层9能够将组合体10牢固地固定于底板部51。因此,容易限制组合体10晃动。因此,容易抑制电抗器的动作时可能产生的振动或热冲击使组合体10振动。

可以适宜选择粘合层9的形成区域。例如可以根据缠绕部21的大小形成粘合层9,而省略相对于保持部件4的粘合层9。可以将支承部件7以将组合体10向底板部51侧按压的方式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在保持部件4与底板部51之间形成粘合层9,则能够经由粘合层9将组合体10以及壳体5牢固地固定。

例举粘合层9由绝缘性树脂构成。这样能够提高组合体10与壳体5之间的电绝缘性。例举绝缘性树脂为热固性树脂或热塑性树脂。例举热固性树脂为环氧树脂、硅树脂、不饱和聚酯等。例举热塑性树脂为pps树脂、lcp等。可以在这些树脂含有陶瓷填充物而提高粘合层9的散热性。作为粘合层9可以使用市售的粘合板。另外,可以将市售的粘合剂涂布到组合体10或底板部51而形成粘合层9。

<实施方式5>

参见图9以及图10对实施方式5的电抗器1b进行说明。实施方式5的电抗器1b在线圈2为后述的直立型的方面与实施方式1不同。线圈2的配置方式以外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如图9所示,直立型的线圈2被以一对缠绕部21、22的轴与底板部51正交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一对缠绕部21、22在从壳体5的对置的侧壁部52的一方向另一方的方向上被并列配置。在直立型的线圈2的构成上,以一方的外侧芯部33与底板部51接触的状态载置组合体10。具备直立型的线圈2的电抗器1b与平放型的线圈相比,能够将相对于底板部51的组合体10的设置面积变小。一般地讲,沿与一对缠绕部21、22的并列方向以及两缠绕部21、22的轴向的双方正交的方向的组合体10的长度比沿缠绕部21、22的轴向的长度短。特别是,在沿缠绕部21、22的轴向的组合体10的长度比沿一对缠绕部21、22的并列方向的组合体10的长度长的情况下,具备直立型的线圈2的电抗器1b与图1所示的具备纵向层积型的线圈2的电抗器1a相比,能够减小相对于底板部51的设置面积。因此,具备直立型的线圈2的电抗器1b是薄型的。特别是,在缠绕部21、22的外周面由实质上的平面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将缠绕部21、22与壳体5的对置面积变大。并且,在缠绕部21、22的外周面由实质上的平面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将缠绕部21、22与壳体5之间的间隔实质上均匀。因此,具备直立型的线圈2的电抗器1b与图1所示的具备纵向层积型的线圈2的电抗器1a相同,能够容易将产生于组合体10的热放出到壳体5,从而提高散热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支承部件7被以上片71与外侧芯部33对置的方式配置,且中介区域与保持部件4的外周部44对置配置。

具备直立型的线圈2的电抗器1b与实施方式4同样地可以在组合体10与壳体5的底板部51之间具备粘合层。粘合层介于外侧芯部33与底板部51之间。此时,如果以支承部件7将组合体10向底板部51侧按压的方式配置,则能够经由粘合层将组合体10以及壳体5更加牢固地固定。

附图标记说明

1a、1b电抗器

10组合体

2线圈、21、22缠绕部

3磁性芯

31、32内侧芯部、33外侧芯部

4保持部件

43贯穿孔、44外周部、44s侧部

440第一槽部、440a第一面、440b第二面、45端面部

5壳体

51底板部、52侧壁部、52i内表面

520第二槽部、520a第一面、520b第二面、521凹部

53开口部

6封固树脂部

7支承部件

70端部、71上片、72侧片、73折回片、74凸部

8模塑树脂部

9粘合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