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95993发布日期:2020-06-16 20:19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终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屏幕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显示终端的全面屏显示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技术通过设计透明显示区,在透明显示区设置摄像头、传感器等元件来实现全面屏。然而,现有全面屏的设计无法同时优化透明显示区的透光率以及整体显示效果的一致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保证显示面板整体显示效果的一致性,同时提高显示面板透明显示区的透光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至少包括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

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为透光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所述第一像素单元包括第一红色子像素、第一绿色子像素和第一蓝色子像素,所述第一红色子像素包括层叠的第一阳极、第一红色发光层和第一阴极,所述第一绿色子像素包括层叠的第二阳极、第一绿色发光层和第二阴极,所述第一蓝色子像素包括层叠的第三阳极、第一蓝色发光层和第三阴极;

其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阳极的一部分为透明阳极和/或部分所述第一阳极为透明阳极,所述第二阳极和所述第三阳极均为非透明阳极。

可选地,所述透明阳极的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

优选地,所述透明阳极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掺杂银的氧化铟锡及掺杂银的氧化铟锌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第一显示区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多个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三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三阳极电连接;

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阳极的非透明阳极相交叠;

优选地,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阳极的非透明阳极完全覆盖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

优选地,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阳极完全覆盖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和/或所述第三阳极完全覆盖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

可选地,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阳极共用一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

可选地,在共用一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阳极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阳极为透明阳极。

可选地,所述第一显示区还包括扫描线和数据线,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和漏极;

所述扫描线与所述栅极电连接,所述数据线与所述源极或漏极电连接,所述扫描线和/或所述数据线为透明导电线;

优选地,所述扫描线与所述透明阳极位于同一层且材料相同,和/或所述数据线与所述源极或所述漏极位于同一层;

优选地,所述扫描线和/或所述数据线的材料为氧化铟锡。

可选地,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阳极的透明阳极的结构不同,其中,透明阳极的结构包括透明阳极的大小、透明阳极的形状以及透明阳极在对应第一阳极中的位置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阳极的透明阳极的结构不同。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单元包括相邻的第一类像素单元和第二类像素单元,所述第一类像素单元中的第一阳极为透明阳极,所述第二类像素单元中的第一阳极为非透明阳极,所述第一类像素单元与所述第二类像素单元沿第一方向排列;

优选地,所述第一类像素单元与所述第二类像素单元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

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多个第二像素单元,所述第二像素单元包括第二红色子像素、第二绿色子像素和第二蓝色子像素,所述第二红色子像素包括层叠的第四阳极、第二红色发光层和第四阴极,所述第二绿色子像素包括层叠的第五阳极、第二绿色发光层和第五阴极,所述第二蓝色子像素包括层叠的第六阳极、第二蓝色发光层和第六阴极,所述第四阳极、所述第五阳极和所述第六阳极均为非透明阳极;

优选地,所述第二红色子像素、所述第二绿色子像素和所述第二蓝色子像素为主动驱动方式发光;

优选地,所述第一阳极、所述第二阳极、所述第三阳极、所述第四阳极、所述第五阳极和所述第六阳极均为块状电极,所述第一阴极、所述第二阴极、所述第三阴极、所述第四阴极、所述第五阴极和所述第六阴极构成面电极;

优选地,所述第二显示区完全或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

优选地,所述第二基板和所述第一基板相拼接,或者所述第二基板和所述第一基板为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至少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偏光片,所述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二像素单元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感光器件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其中,所述感光器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下方,用于透过所述第一显示区发射或者采集光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将第一显示区(即透明显示区)的至少部分红色子像素的阳极的一部分设置成透明阳极,和/或将第一显示区的部分红色子像素的阳极设置成透明阳极,增大了第一显示区的透光面积,从而增大了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率,而且通过将红色子像素的至少部分阳极设置成透明阳极,保证了第一显示区的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主显示区(第二显示区)的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基本相同;同时将第一显示区的绿色子像素的阳极以及蓝色子像素的阳极设置为非透明阳极,保证了第一显示区的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主显示区的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相同,且第一显示区的蓝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主显示区的蓝色子像素的色坐标相同,从而保证了第一显示区与主显示区显示效果的一致性。由此,本发明实施例可在保证显示面板整体显示效果一致性的情况下,提高显示面板透明显示区的透光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清楚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内各子像素的阳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1-a2方向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内各子像素的阳极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沿b1-b2方向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沿a1-a2方向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内各子像素的阳极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沿c1-c2方向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内各子像素的阳极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内各子像素的阳极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内各子像素的阳极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内各子像素的阳极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内各子像素的阳极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现有技术的全面屏设计存在无法同时优化透明显示区的透光率以及整体显示效果的一致性的问题。经发明人研究发现,若要实现全面屏,需要将显示面板直接覆盖在摄像头等感光器件上,这就要求位于摄像头等感光器件上方的显示面板具有高透光率,即透明显示区具有高透光率。因此,位于透明显示区的各子像素的阳极设置为透明阳极,以增大透光区域,从而提高透光率。然而,为了提高主显示区的显示效果,位于主显示区的各子像素的阳极设置为非透明阳极,而透明阳极和非透明阳极对不同颜色的子像素的发光光谱的影响可能不同,使得透明显示区和主显示区存在色域差异,从而导致透明显示区和主显示区的显示效果不一致。另外,为了提高透明显示区和主显示区的显示效果的一致性,将透明显示区的各子像素的阳极设置为尺寸较小的非透明阳极,但该方案牺牲了10%至20%的透光率。

针对上述问题,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具有透明阳极的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具有非透明阳极的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基本相同,而具有透明阳极的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具有非透明阳极的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相差较大,且具有透明阳极的蓝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具有非透明阳极的蓝色子像素的色坐标相差较大。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至少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基板为透光基板;位于第一基板一侧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第一像素单元包括第一红色子像素、第一绿色子像素和第一蓝色子像素,第一红色子像素包括层叠的第一阳极、第一红色发光层和第一阴极,第一绿色子像素包括层叠的第二阳极、第一绿色发光层和第二阴极,第一蓝色子像素包括层叠的第三阳极、第一蓝色发光层和第三阴极;其中,至少部分第一阳极的一部分为透明阳极和/或部分第一阳极为透明阳极,第二阳极和第三阳极均为非透明阳极。

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显示区即为透明显示区,上述显示面板可以仅包括第一显示区,该显示面板可以作为副屏,和具有主显示区的主屏拼接形成全面屏;上述显示面板也可以同时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主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即该显示面板本身可构成全面屏。该技术方案通过将至少部分第一阳极的一部分设置为透明阳极,和/或部分第一阳极设置为透明阳极,并将第二阳极和第三阳极均设置为非透明阳极,可在保证显示面板整体显示效果一致性的情况下,提高显示面板透明显示区的透光率。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内各子像素的阳极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1-a2方向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至少包括第一显示区100,第一显示区100包括:第一基板1,第一基板1为透光基板;位于第一基板1一侧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2,第一像素单元2包括第一红色子像素10、第一绿色子像素20和第一蓝色子像素30,第一红色子像素10包括层叠的第一阳极11、第一红色发光层12和第一阴极13,第一绿色子像素20包括层叠的第二阳极21、第一绿色发光层22和第二阴极23,第一蓝色子像素30包括层叠的第三阳极31、第一蓝色发光层32和第三阴极33;其中,部分或全部第一阳极11的一部分为透明阳极(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全部第一阳极11的一部分为透明阳极),即图1所示的第一阳极11的区域z1为透明阳极,区域z2为非透明阳极,第二阳极21和第三阳极31均为非透明阳极。

本实施例通过将部分或全部第一阳极11的一部分设置为透明阳极,增大了第一显示区100的透光面积,从而增大了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同时,由于具有透明阳极的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具有非透明阳极的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基本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应用于具有透明显示区的全面屏中时,可使得第一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主显示区的具有非透明阳极的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基本相同。另外,由于具有透明阳极的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具有非透明阳极的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相差较大,且具有透明阳极的蓝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具有非透明阳极的蓝色子像素的色坐标相差较大,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阳极21和第三阳极31均设置为非透明阳极,可使得第一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主显示区的具有非透明阳极的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相同,第一蓝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主显示区的具有非透明阳极的蓝色子像素的色坐标相同,由此即可平衡第一显示区与主显示区的色域差异,从而保证整体显示效果的一致性。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内各子像素的阳极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沿b1-b2方向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至少包括第一显示区100,第一显示区100包括:第一基板1,第一基板1为透光基板;位于第一基板1一侧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2,第一像素单元2包括第一红色子像素10、第一绿色子像素20和第一蓝色子像素30,第一红色子像素10包括层叠的第一阳极11、第一红色发光层12和第一阴极13,第一绿色子像素20包括层叠的第二阳极21、第一绿色发光层22和第二阴极23,第一蓝色子像素30包括层叠的第三阳极31、第一蓝色发光层32和第三阴极33;其中,部分第一阳极11为透明阳极(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3个第一阳极11为透明阳极,1个第一阳极11为非透明阳极),第二阳极21和第三阳极31均为非透明阳极。

本实施例通过将部分第一阳极11设置为透明阳极,增大了第一显示区100的透光面积,从而增大了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同时,由于具有透明阳极的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具有非透明阳极的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基本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应用于具有透明显示区的全面屏中时,可使得第一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主显示区的具有非透明阳极的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基本相同。另外,由于具有透明阳极的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具有非透明阳极的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相差较大,且具有透明阳极的蓝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具有非透明阳极的蓝色子像素的色坐标相差较大,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阳极21和第三阳极31均设置为非透明阳极,可使得第一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主显示区的具有非透明阳极的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相同,第一蓝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主显示区的具有非透明阳极的蓝色子像素的色坐标相同,由此即可平衡第一显示区与主显示区的色域差异,从而保证整体显示效果的一致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可以为显示装置提供缓冲、保护或支撑等作用。第一基板1可以为柔性基板,也可以为刚性基板。柔性基板的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pi),刚性基板的材料可以为玻璃。

透明阳极的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可选地包括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铝锌氧化物(azo)、掺杂银的氧化铟锡及掺杂银的氧化铟锌中的至少一种;非透明阳极的材料可为金属,如银或铜;第一阴极13、第二阴极23和第三阴极33的材料可以是氧化铟锡或镁银合金;第一红色发光层12、第一绿色发光层22和第一蓝色发光层32可以为有机发光层,其中,有机发光层可以只包括单层结构,例如只包括有机发光材料层;有机发光层还可以包括多层结构,例如有机发光层可以包括依次层叠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等功能膜层,有机发光层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应用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红色子像素10、第一绿色子像素20和第一蓝色子像素30可以为被动驱动方式发光或主动驱动方式发光。

经发明人实验验证,当选用透明阳极的材料为氧化铟锡等金属氧化物,非透明阳极的材料为银或铜等金属时,具有非透明阳极的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为(0.673,0.324),具有透明阳极的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为(0.680,0.314),具有非透明阳极的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为(0.221,0.730),具有透明阳极的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为(0.371,0.598),具有非透明阳极的蓝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为(0.139,0.051),具有透明阳极的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为(0.144,0.148)。由此验证了具有透明阳极的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具有非透明阳极的红色子像素的色坐标基本相同,而具有透明阳极的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具有非透明阳极的绿色子像素的色坐标相差较大,且具有透明阳极的蓝色子像素的色坐标与具有非透明阳极的蓝色子像素的色坐标相差较大。因此,通过本发明实施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保证整体显示效果的一致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3仅示例性地示出了可实施的阳极结构(如阳极的大小、形状、数量和排布等),并非对本发明阳极结构的限定。

在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红色子像素、第一绿色子像素和第一蓝色子像素为主动驱动方式发光。可选地,第一显示区还包括位于第一基板上的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三像素驱动电路,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与第一阳极电连接,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与第二阳极电连接,第三像素驱动电路与第三阳极电连接;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与第一阳极的非透明阳极相交叠。

具体地,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显示区100还包括位于第一基板1上的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即第一基板1为阵列基板,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41、第二像素驱动电路42和第三像素驱动电路43,第一像素驱动电路41与第一红色子像素10的第一阳极11电连接,以驱动第一红色子像素10发光,第二像素驱动电路42与第一绿色子像素20的第二阳极21电连接,以驱动第一绿色子像素20发光,第三像素驱动电路43与第一蓝色子像素30的第三阳极31电连接,以驱动第一蓝色子像素30发光;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第一像素驱动电路41与第一阳极11的非透明阳极相交叠,由此,利用第一阳极11的非透明阳极可遮挡第一像素驱动电路41的至少一部分,从而减少第一像素驱动电路41占用的透光区域的面积,而第一像素驱动电路41通常包括金属层等降低透光率的膜层,进而采用第一像素驱动电路41与第一阳极11的非透明阳极相交叠可增大第一显示区100的透光率或者防止第一显示区100的透光率降低。

优选地,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第一阳极11的非透明阳极完全覆盖第一像素驱动电路41。由此,可进一步增大第一显示区100的透光率。

优选地,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第二阳极21完全覆盖第二像素驱动电路42,和/或第三阳极31完全覆盖第三像素驱动电路43。由此,可进一步增大第一显示区100的透光率。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一阳极共用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一方面可减少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数量,降低工艺成本,增大电路设计空间,另一方面可将更多的第一阳极的非透明阳极设置为透明阳极,从而进一步增大透光面积,提高第一显示区100的透光率。

在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在共用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至少两个第一阳极中,至少一个第一阳极为透明阳极。示例性地,如图6和图7所示,其中一个第一阳极11的一部分为非透明阳极,另一个第一阳极11为透明阳极;这两个第一阳极11共用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41,可参考图7,一个第一阳极11的非透明阳极下方设置有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41,另一个第一阳极11的下方未设置第一像素驱动电路41且该第一阳极11与前一第一阳极11下方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41电连接(图中未示出,可通过导电线以及过孔将第一像素驱动电路41与另一个第一阳极11电连接)。由此,减少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数量,降低工艺成本,增大电路设计空间,且可将更多的第一阳极的非透明阳极设置为透明阳极,从而进一步增大透光面积,提高第一显示区100的透光率。

可选地,第一显示区还包括扫描线和数据线,像素驱动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和漏极;扫描线与栅极电连接,数据线与源极或漏极电连接,扫描线和/或数据线为透明导电线。由此,可避免扫描线和/或数据线对光线的阻挡,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

优选地,扫描线与透明阳极位于同一层且材料相同,和/或数据线与源极或漏极位于同一层。

示例性地,扫描线和/或数据线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铟锡。考虑到若扫描线与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位于同一层,由于栅极的材料为金属,而本实施例中扫描线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必然需要采用两次掩膜分别形成栅极与扫描线,而将扫描线与透明阳极设置于同一层且材料相同,并且将扫描线与栅极连接的过孔,可在将第一阳极与第一驱动像素电路连接的过孔的刻蚀工艺中形成,因此,可在同一工艺下采用一次掩膜同时形成扫描线与透明阳极,节约了工艺程序,降低了工艺成本。另外,数据线与源极或漏极位于同一层,可避免刻蚀打孔工艺,进一步节约工艺程序,降低工艺成本。

可选地,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第一阳极的透明阳极的结构不同,其中,透明阳极的结构包括透明阳极的大小、透明阳极的形状以及透明阳极在对应第一阳极中的位置中的至少一种。由此,对于至少部分第一阳极的一部分为透明阳极,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至少部分第一阳极的透明阳极的大小、透明阳极的形状以及透明阳极在对应第一阳极中的位置中的至少一种不同,破坏了第一显示区内子像素(或者阳极)的周期排列,从而降低了第一显示区的衍射效应,提高了感光器件的感光效果,如可提高摄像头的成像质量。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各第一阳极11的透明阳极(图示区域z1)的大小不同;或者,如图9所示,各第一阳极11的透明阳极(图示区域z1)的形状不同;或者,如图10所示,各第一阳极11的透明阳极(图示区域z1)在对应第一阳极11中的位置不同。由此,可以将1级衍射光斑的能量与0级衍射光斑的能量的比值从0.3下降到0.001,使能量更多地集中在几何像点,从而降低了衍射效应。

优选地,任意相邻两个第一阳极的透明阳极的结构不同。由此可完全破坏第一显示区内子像素(或者阳极)的周期排列,有效降低了第一显示区的衍射效应。

可选地,多个第一像素单元包括相邻的第一类像素单元和第二类像素单元,第一类像素单元中的第一阳极为透明阳极,第二类像素单元中的第一阳极为非透明阳极,第一类像素单元与第二类像素单元沿第一方向排列。由此,对于部分第一阳极为透明阳极,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一像素单元中,一个第一像素单元的第一阳极为透明阳极,另一个第一像素单元的第一阳极为非透明阳极,破坏了第一显示区内子像素(或者阳极)的周期排列,从而降低了第一显示区的衍射效应。

示例性地,如图11所示,多个第一像素单元包括相邻的第一类像素单元211和第二类像素单元212,第一类像素单元211中的第一阳极11为透明阳极,第二类像素单元212中的第一阳极11为非透明阳极,第一类像素单元211与第二类像素单元212沿第一方向y排列。

优选地,如图12所示,第一类像素单元211与第二类像素单元212同时沿第二方向x排列,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相交。由此,可进一步破坏第一显示区内子像素(或者阳极)的周期排列,有效降低了第一显示区的衍射效应。

可选地,在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二显示区200,第二显示区200包括:

第二基板;位于第二基板一侧的多个第二像素单元,第二像素单元包括第二红色子像素、第二绿色子像素和第二蓝色子像素,第二红色子像素包括层叠的第四阳极、第二红色发光层和第四阴极,第二绿色子像素包括层叠的第五阳极、第二绿色发光层和第五阴极,第二蓝色子像素包括层叠的第六阳极、第二蓝色发光层和第六阴极,第四阳极、第五阳极和第六阳极均为非透明阳极。

可选地,第二红色子像素、第二绿色子像素和第二蓝色子像素为主动驱动方式发光。

可选地,第一阳极、第二阳极、第三阳极、第四阳极、第五阳极和第六阳极均为块状电极,第一阴极、第二阴极、第三阴极、第四阴极、第五阴极和第六阴极构成面电极。

可选地,第二显示区完全或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可以是矩形,还可以是水滴形,圆形,梯形,条形,或者与显示面板显示时状态栏的形状大小相切合,本发明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实现全面屏显示。

可选地,第二基板和第一基板相拼接,或者第二基板和第一基板为一体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二基板可以是柔性基板,也可以是刚性基板,并且可以为透光基板,也可为非透光基板。另外,第二基板和第一基板可为一体结构,在第二基板和第一基板分别形成第二显示区200和第一显示区100,也可以是不同的基板结构,在形成整个显示面板结构时,再将第二基板和第一基板进行拼接。

可选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70%。

可选地,显示面板还包括至少位于第二显示区的偏光片,偏光片位于第二像素单元远离第二基板的一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为手机、电脑、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设备。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

感光器件300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其中,感光器件300位于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100下方,用于透过第一显示区100发射或者采集光线。可选地,感光器件300可以包括:摄像头和/或光线感应器;光线感应器包括:虹膜识别传感器以及指纹识别传感器中的一种或组合。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