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到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到电芯侧边包胶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芯侧边包胶技术是采用普通包胶设备通过辊轮等将侧胶(贴于电芯侧边的胶纸)沿电芯侧边对称粘贴,但难以实现侧胶的下边缘对电芯直角进行包胶。目前大多数采用人工辅助包胶,这种包胶方式自动化程度低,耗费时间和人力,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电芯侧边包胶机构,以解决侧胶下边缘对电芯直角进行包胶需要人工辅助包胶的问题,实现自动化包胶,从而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芯侧边包胶机构,包括基座,还包括电芯承托部件、折胶机构以及整胶机构;电芯承托部件、折胶机构以及整胶机构均设于基座上。电芯承托部件用于固定放置电芯;电芯沿厚度方向平放在电芯承托部件上;电芯的底部贴紧电芯承托部件的前端。设定电芯宽度方向为x方向,电芯的电极与底部方向为y方向,电芯厚度方向为z方向。
折胶机构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于电芯x方向的左右两侧,用于从电芯x方向的左右两侧向中间推动侧胶与电芯底部贴合;侧胶在折胶机构的推动下于电芯底部z方向的上下两侧分别对折形成两个三角形区域;折胶机构压紧三角形区域的侧胶。
整胶机构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于电芯z方向的上下两侧,用于从电芯z方向的上下两侧先后向中间推动侧胶与电芯底部贴合。
进一步地,电芯承托部件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电芯夹具;第一驱动装置设于基座上;第一驱动装置与电芯夹具连接;电芯固定放置于电芯夹具上。
进一步地,折胶机构包括第二驱动装置、折胶块、上夹爪以及下夹爪;第二驱动装置设于基座上;折胶块、上夹爪以及下夹爪与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并设于第二驱动装置的同一侧;上夹爪和下夹爪分别设于折胶块上下两侧。
进一步地,折胶机构还包括防粘胶;防粘胶涂覆于折胶块上。
进一步地,整胶机构包括第三驱动装置、整胶板和整胶辊;第三驱动装置设于基座上;整胶板的一端与第三驱动装置连接,另一端设有悬臂;整胶辊套设在悬臂上;整胶辊与电芯z方向的上/下表面平行。
进一步地,整胶辊为圆柱条且与悬臂滚动连接。
另外一种方案,整胶辊呈四方体条状,与悬臂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电芯侧边包胶机构还包括压胶机构;压胶机构设于电芯底部y方向的前方,用于对贴好胶的电芯底部z方向的上下边缘进行压胶。
进一步地,压胶机构包括第四驱动装置和压胶块;第四驱动装置设于基座上;压胶块与第四驱动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压胶块包括底板和两个开口方向一致的u型块;底板的一侧与第四驱动装置连接;两个u型块分别设于底板另一侧的两端。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芯侧边包胶机构,包括基座、电芯承托部件、折胶机构以及整胶机构。电芯承托部件用于固定放置电芯;电芯沿厚度方向平放在电芯承托部件上;折胶机构用于从电芯x方向的左右两侧向中间推动侧胶与电芯底部贴合;侧胶在折胶机构的推动下于电芯底部z方向的上下两侧分别对折形成两个三角形区域;折胶机构压紧三角形区域的侧胶。整胶机构用于从电芯z方向上下两侧先后向中间推动侧胶与电芯底部贴合。本发明的电芯侧边包胶机构可以实现自动对侧胶进行包胶处理,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贴胶后翻折、起翘、对贴、黏胶不牢等问题的出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芯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芯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贴侧胶电芯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贴侧胶电芯的b-b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芯侧边包胶机构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芯侧边包胶机构的c-c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芯侧边包胶机构的d-d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芯侧边包胶机构的e-e剖视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芯1由卷芯11、顶盖12、极柱13和连接片14组成。如图3和图4所示,侧胶2设有两片,分别从电芯1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进行包裹,形成u型侧胶2,并在电芯1底部预留出一定长度的胶纸,侧胶2超出电芯1的部分长度应使得电芯1底部全部包住且正常粘贴后不出现翻折。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侧边包胶机构,用于自动对贴侧胶2的电芯1进行底部的包胶。
参照图5,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侧边包胶机构,包括基座7,还包括电芯承托部件3、折胶机构4以及整胶机构5。电芯承托部件3、折胶机构4以及整胶机构5均设于基座7上。
本实施例的电芯承托部件3用于固定放置电芯1;电芯1沿厚度方向平放在电芯承托部件3上;电芯1的底部贴紧电芯承托部件3的前端。
设定电芯1宽度方向为x方向,电芯1的电极与底部方向为y方向,电芯1厚度方向为z方向。
具体地,折胶机构4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于电芯1的x方向的左右两侧,用于从电芯1的x方向的左右两侧向中间推动侧胶2与电芯1底部贴合;侧胶2在折胶机构4的推动下于电芯1底部z方向的上下两侧分别对折形成两个三角形区域;折胶机构4压紧三角形区域的侧胶2。
整胶机构5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于电芯1的z方向的上下两侧,用于从电芯1的z方向的上下两侧先后向中间推动侧胶2与电芯1底部贴合。
本发明提供的电芯侧边包胶机构,通过程序控制折胶机构4以及整胶机构5分别从电芯1左右和上下四个方向推动侧胶2贴合于电芯1底部的表面。本发明提供的电芯侧边包胶机构能够实现自动对电芯1的侧胶2进行包胶处理,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贴胶后翻折、起翘、对贴、黏胶不牢等问题的出现。
如图5和图6所示,电芯承托部件3包括第一驱动装置31和电芯夹具32;第一驱动装置31设于基座7上;第一驱动装置31与电芯夹具32连接;电芯1固定放置于电芯夹具32上。
电芯夹具32包括承托板321、前/后夹爪322和限位块323。前/后夹爪322设于承托板321的y方向的前后两侧,限位块323设于承托板321的x方向的左右两侧。电芯1沿厚度方向放置于承托板321上,前/后夹爪32分别从电芯1的顶部和底部两侧往中间将电芯1夹住并固定,限位块323对电芯1的x方向的左右两侧进行限位固定,防止电芯1左右偏移,电芯1的极柱13靠近第一驱动装置31一侧。电芯承托部件3通过程序控制第一驱动装置31推动电芯夹具32沿y方向运动来实现电芯1位置的移动。
电芯承托部件3用于放置并固定电芯1,防止电芯1在包胶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从而导致包胶质量降低。同时电芯承托部件3可以实现电芯1在y方向上的移动,使电芯1到达和离开包胶位置。
如图5、图6所示,折胶机构4包括第二驱动装置41、折胶块42、上夹爪43以及下夹爪44。第二驱动装置41设于基座7上,折胶块42、上夹爪43以及下夹爪44与第二驱动装置41连接并设于第二驱动装置41的同一侧,上夹爪43和下夹爪44分别设于折胶块42上下两侧。折胶块42、上夹爪43以及下夹爪44为靠近电芯1的一侧。折胶块42的厚度略小于电芯1的厚度。折胶机构4通过程序控制第二驱动装置41推动折胶块42、上夹爪43以及下夹爪44沿x方向运动,从而靠近和远离电芯1。
具体地,当电芯1在第一驱动装置31的推动下移动到包胶位置(电芯1底部表面与折胶块42靠近电芯1的表面为同一平面)时,通过程序控制第二驱动装置41推动折胶块42从x方向左右两侧向电芯1中间靠拢,挤压u型侧胶2圆弧面向内折与电芯1底部贴紧,侧胶2在折胶机构4的推动下于电芯1底部z方向的上下两侧分别对折形成两个三角形区域,然后控制上夹爪43以及下夹爪44向内夹紧,将折后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的侧胶2压紧固定。
折胶机构4还包括防粘胶45,防粘胶45涂覆于折胶块42上。在折胶块42上涂覆防粘胶45是为了减小折胶块42与侧胶2的摩擦力,使折胶块42在推动侧胶2的时候不与侧胶2黏在一起,从而扯动侧胶2发生位置偏移,影响包胶效果。
如图5、图6所示,整胶机构5包括第三驱动装置51、整胶板52和整胶辊53。第三驱动装置51设于基座7上,整胶板52的一端活动连接于第三驱动装置51上,另一端设有悬臂54,整胶辊53套设在悬臂54上。其中整胶辊53的材质为弹性材质,为圆柱条且与悬臂54滚动连接,整胶辊53与电芯1z方向的上/下表面平行。整胶机构5通过程序控制第三驱动装置51推动整胶板52和整胶辊53沿z方向运动,从而靠近和远离电芯1。
具体地,在电芯1完成折胶动作后,整胶机构5通过程序控制第三驱动装置51推动整胶板52和整胶辊53从电芯1的z方向的上下两侧先后向中间靠拢,使整胶辊53从电芯1z方向的上下两侧先后推动侧胶2与电芯1底部贴合。整胶辊53与悬臂54为滚动连接,从而使得在推胶时,整胶辊53与侧胶2为滚动接触,可以减小整胶辊53与侧胶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防止侧胶2被整胶辊53扯动而发生位置偏移,影响包胶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整胶辊53呈四方体条状,与悬臂54固定连接,当整胶辊53与悬臂54为固定连接时,也可以在整胶辊53上涂覆防粘胶,减小整胶辊53与侧胶2之间的摩擦力。
整胶机构5用于从完成左右两侧折胶工序的电芯1的上下两侧先后向中间推动侧胶2与电芯1底部表面贴合,从而完成电芯1底部的包胶动作。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芯侧边包胶机构还包括压胶机构6,压胶机构6设于电芯1底部y方向的前方,用于对贴好胶的电芯1底部z方向的上下边缘进行压胶。如图5、图8所示,压胶机构6包括第四驱动装置61和压胶块62。第四驱动装置61设于基座7上,压胶块62与第四驱动装置61连接。压胶块62为靠近电芯1的一侧。压胶块62包括底板621和两个开口方向一致的u型块622。底板621的一侧与第四驱动装置61连接,两个u型块622分别设于底板621另一侧的两端。u型块622的开口朝向电芯1底部,u型块622的张口直径大于电芯1的厚度,且u型块622的张口高度与电芯1一致,在第四驱动装置61的推动下,u型块622沿y方向靠近电芯1底部运动,与电芯1接触时能压住电芯1底部两端的z方向的上下边缘,从而对贴好胶的电芯1底部的z方向的上下边缘进行压胶,使得电芯1与侧胶2粘合更为紧固。
参考图1至图8,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侧边包胶机构的工作流程如下:
s1:将贴有侧胶2的电芯1置于电芯夹具32中,使得电芯极柱13贴靠于电芯夹具32的后夹爪322,前/后夹爪322从电芯1的顶部和底部往中间夹紧使电芯1固定,限位块323对电芯1进行左右方向的限位。
s2:通过程序控制第一驱动装置31推动电芯夹具32在y方向移动从而将电芯1推至其底部表面与折胶块42靠近电芯1的表面为同一平面的位置。
s3:通过程序控制第三驱动装置51推动整胶辊53沿z方向从电芯1上下两侧向中间靠拢至整胶辊53与电芯1底部表面的上下边缘重合,从而使整胶辊53对电芯1底部表面的上下边缘形成轻微的挤压。
s4:通过程序控制第二驱动装置41推动折胶块42从电芯1的x方向的左右两侧向中间推行至折胶块42顶端超过u型侧胶2弧面顶部的位置,使得u型侧胶2的弧面向内凹并紧贴电芯1底部,进一步控制上夹爪43和下夹爪44向内夹紧u型两边的侧胶2,使侧胶2两边因凹折形成的三角形区域折叠得更加紧固。
s5:通过程序先控制电芯1的z方向上方的第三驱动装置51驱动整胶板52沿z方向向下运动,使整胶辊53将侧胶2超出电芯1底部上边缘的部分沿上边缘往下折并贴于电芯1底部表面;再控制电芯1下方的第三驱动装置51驱动整胶板52向上运动,使整胶辊53将侧胶2超出电芯1底部下边缘的部分沿下边缘往上折并贴于电芯1底部表面。
s6:通过程序控制第四驱动装置61推动压胶块62沿y方向向电芯1靠近至u型块622的开叉口与电芯1接触,直到压胶机构6上的接触力感应器探测到u型块622与电芯1的接触力在1-5n范围内时,通过程序控制第四驱动装置61驱动压胶块62沿y方向远离电芯1运动。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芯侧边包胶机构,包括电芯承托部件3、折胶机构4、整胶机构5以及压胶机构6。电芯承托部件3用以放置并固定电芯1,电芯1沿厚度方向平放在电芯承托部件3上;折胶机构4用于从电芯1的x方向的左右两侧向中间推动侧胶2与电芯1底部贴合;侧胶2在折胶机构4的推动下于电芯1底部z方向的上下两侧分别对折形成两个三角形区域;折胶机构4压紧三角形区域的侧胶2。整胶机构5用于从电芯1的z方向上下两侧先后向中间推动侧胶2与电芯1底部贴合。压胶机构6对贴好胶的电芯1底部上下边缘进行压胶,使得电芯1与侧胶2粘合更为紧固。本发明的电芯侧边包胶机构可以实现自动对侧胶进行包胶处理,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贴胶后翻折、起翘、对贴、黏胶不牢等问题的出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