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22213发布日期:2020-08-21 14:32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缆连接器,例如高速线缆连接器,通常包括信号端子、位于信号端子两侧的两个接地端予以及线缆。其中线缆包括与信号端子相连的信号线以及分别与这两个接地端子相连的两根接地线,通过设置两根接地线来提升屏蔽作用,试图解决信号端子在传输信号时所产生的周边串扰问题。众所周知,接地线与信号线所起到的作用完全不同,因此二者之间不能产生接触,否则会造成短路。因此,如何将两根接地线快捷、可靠地连接到对应的接地端子上的组装工艺比较复杂,良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将接地端子与线缆接地屏蔽层进行连接的线缆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插槽;

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安装在所述插槽中,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多组导电端子,其中至少一组导电端子包括两个信号端子、位于所述信号端子的一侧的第一接地端予以及位于所述信号端子的另一侧的第二接地端子;

线缆,所述线缆包括与所述信号端子电性连接的信号线;

每一个导电端子包括用以安装于电路板的电路板安装部;

所述至少一组导电端子包括将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起来的连接部;

所述线缆包括包裹在所述信号线的外围的接地屏蔽层;

所述连接部至少部分包裹固定在所述接地屏蔽层上。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设有反向延伸的第一翼部与第二翼部,其中所述第一翼部与所述第二翼部铆压固定在所述接地屏蔽层上。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桥接部以及自所述桥接部延伸的尾部,所述第一翼部与所述第二翼部分别自所述尾部的两侧延伸而成。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翼部与所述第二翼部均平行于所述桥接部,且所述第一翼部与所述桥接部之间具有第一狭缝,所述第二翼部与所述桥接部之间具有第二狭缝。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信号线与所述信号端子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接地屏蔽层通过非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线缆未设置接地线。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路板安装部设有用以压入所述电路板的导电孔中的加宽部以及贯穿所述加宽部的通孔。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绝缘块以及第二绝缘块,其中所述导电端子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一绝缘块上以形成第一模组,所述第一模组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二绝缘块上;所述第一绝缘块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镂空部与第二镂空部,其中所述信号端子包括暴露在所述第一镂空部中的线缆连接部,所述线缆连接部与所述信号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翼部与所述第二翼部暴露在所述第二镂空部中。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位于所述端子模组的一侧的第一金属屏蔽片以及位于所述端子模组的另一侧的第二金属屏蔽片,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与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共用夹持所述端子模组,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与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相接触。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设有第一侧壳体、与所述第一侧壳体相对的第二侧壳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壳体与所述第二侧壳体的金属壳体,所述插槽形成在所述第一侧壳体与所述第二侧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与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与所述金属壳体相接触。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线缆包括包裹在信号线的外围的接地屏蔽层,至少一组导电端子包括将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且所述连接部至少部分包裹固定在所述接地屏蔽层上;如此设置,易于将接地端子与线缆接地屏蔽层进行连接,以实现较好的屏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与电路板相连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3中线缆连接器的左视图。

图7是图3中线缆连接器去除壳体后的左视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图7的左视图。

图10是其中一组端子模组、第一金属屏蔽片、第二金属屏蔽片以及线缆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中第一金属屏蔽片与第二金属屏蔽片被分离出来。

图12是去除图11中第一金属屏蔽片与第二金属屏蔽片后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其中第一绝缘块被分离出来。

图13是图12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其中第二绝缘块被分离出来。

图14是图13中导电端子与线缆相连时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仰视图。

图16是图15的部分分解图,其中显示了一根线缆与一组导电端子在未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发明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发明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请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100,其用以与电路板200相连,以传输高速信号。所述线缆连接器100包括壳体1以及安装在所述壳体1中的若干线缆模组2。所述电路板200设有若干导电孔201。

所述壳体1包括第一侧壳体11、与所述第一侧壳体11相对的第二侧壳体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壳体11与所述第二侧壳体12的金属壳体13。所述第一侧壳体11、所述第二侧壳体12以及所述金属壳体13结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整体。另外,所述第一侧壳体11包括向所述电路板200凸出以穿过所述电路板200的第一定位柱111,所述第二侧壳体12包括向所述电路板200凸出以穿过所述电路板200的第二定位柱121。所述第一定位柱111与所述第二定位柱121非对称设置,从而能够起到防呆作用,避免将线缆连接器100错误安装在电路板200上。

请参照图5及图6所示,所述金属壳体13包括顶壁131、底壁132以及连接所述顶壁131与所述底壁132的前壁133。所述前壁133设有沿竖直方向间隔分布的若干排开槽,其中每一排开槽均包括若干开孔1331,其中沿竖直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开孔1331交错布置。此外,所述第一侧壳体11与所述第二侧壳体12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以收容所述线缆模组2的若干插槽14。

请参照图7所示,若干线缆模组2沿竖直方向间隔分布,其中沿竖直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线缆模组2交错布置。

请参照图8至图13所示,每一个线缆模组2包括端子模组3、与所述端子模组3相连的线缆4、位于所述端子模组3的一侧的第一金属屏蔽片51以及位于所述端子模组3的另一侧的第二金属屏蔽片52。

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51与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52共用夹持所述端子模组3。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51与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52相接触,以形成相对较大的屏蔽面积。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51与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52通过点焊固定在一起。当线缆模组2组装入壳体1的插槽14中后,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51与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52与所述金属壳体13相接触,以进一步增加屏蔽面积,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

所述端子模组3包括多组导电端子30、第一绝缘块31以及第二绝缘块32,其中所述导电端子30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一绝缘块31上以形成第一模组,所述第一模组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二绝缘块32上以形成一个整体。请参照图8所示,所述第一绝缘块31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镂空部311与第二镂空部312。

每一组导电端子30包括两个信号端子s、位于所述信号端子s的一侧的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位于所述信号端子s的另一侧的第二接地端子g2。每一组导电端子30包括用以安装于电路板200的电路板安装部301,所述电路板安装部301穿过所述金属壳体13的开孔1331(如图3所示)。请参照图8所示,所述电路板安装部301设有用以压入所述电路板200的导电孔201中的加宽部302以及贯穿所述加宽部302的通孔303。通过设置通孔303能够使加宽部302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便于将其压入(press-fit)所述电路板200的导电孔201中。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安装部301也可以与所述电路板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请参照图14至图16所示,所述线缆4包括与所述信号端子s电性连接的信号线41以及包裹在所述信号线41的外围的接地屏蔽层4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4未设置接地线,如此设置,彻底解决了因接地线与信号线41相互接触而造成的短路问题。

请参照图16所示,每一组导电端子30包括将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起来的连接部34。所述连接部34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桥接部341、自所述桥接部341延伸的尾部342、以及分别自所述尾部342的两侧反向延伸的第一翼部343与第二翼部344。所述第一翼部343与所述第二翼部344均平行于所述桥接部341。所述第一翼部343与所述桥接部341之间具有第一狭缝3431,所述第二翼部344与所述桥接部341之间具有第二狭缝3441,从而便于折弯所述第一翼部343与所述第二翼部344。

所述信号线41与所述信号端子s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所述连接部34与所述接地屏蔽层42通过非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所述信号端子s包括暴露在所述第一镂空部311中的线缆连接部304,所述线缆连接部304与所述信号线41通过例如焊接的方式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翼部343与所述第二翼部344暴露在所述第二镂空部312中,所述第一翼部343与所述第二翼部344铆压固定在所述接地屏蔽层42上,提高了组装效率和良率。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发明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