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80354发布日期:2020-09-01 19:21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显示屏相对于液晶显示屏具备更轻薄、亮度高、功耗低、响应快、清晰度高、柔性好、发光效率高等众多优点,逐渐成为主流的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屏的发光原理为,有机发光器件中的阳极产生的空穴和阴极产生的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移动,分别向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注入,并迁移到有机发光材料层,当二者在发光材料层相遇时,产生能量激子,从而激发有机发光材料层中的发光分子产生可见光。

但是由于有机发光器件仅设置在显示区,并且还有其他膜层仅设置显示区,则显示区与非显示区之间由于膜层设置的不同,存在厚度段差。而显示区与非显示区之间的厚度段差可能导致跨越显示区与非显示区的膜层结构在制备过程中存在断裂或破膜的风险。例如,跨越显示区与非显示区的信号线在制备过程中,非显示区的光阻厚度大于显示区的光阻厚度,则曝光过程中,非显示区的光阻可能无法彻底固化,导致在显影过程中需要固化但未固化的光阻被显影掉,进而导致在刻蚀过程中需要保留的信号线部分被刻蚀掉。

【申请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以上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显示区包括薄膜晶体管层、有机发光层、微透镜阵列层及折射率匹配层,其中,有机发光层位于薄膜晶体管层靠近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微透镜阵列层位于有机发光层靠近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折射率匹配层位于微透镜阵列层靠近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有机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像素,微透镜阵列层包括多个微透镜,微透镜与发光像素对应设置;折射率匹配层与微透镜阵列层的折射率不同,微透镜与折射率匹配层接触的表面为第一表面,第一表面为曲面,且第一表面朝向微透镜阵列层与折射率匹配层中折射率低的一者凸起;薄膜晶体管层包括多个无机层,无机层由显示区延伸至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填充层,填充层设置在无机层靠近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填充层与微透镜阵列层及折射率匹配层中的至少一者的材料相同。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通过在非显示区设置填充层,填平了显示区与非显示区在折射率匹配层或微透镜阵列层之间的膜层不一引起的厚度段差,有利于后续膜层或者走线的制备,且能保证制备良率。此外,非显示区中的填充层与微透镜阵列层和/或折射率匹配层中的至少一者同层设置,则填充层可以与微透镜阵列层和/或折射率匹配层同时设置,简化工艺流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5为本申请还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6为图2-图5中所示显示区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2中填充层与折射率匹配层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8为图3中填充层与微透镜阵列层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9为图4中填充层与微透镜阵列层、折射率匹配层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3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5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6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路选择开关的等效电路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实施例所描述的“基本上”、“近似”、“大约”、“约”、“大致”“大体上”等词语,是指在合理的工艺操作范围内或者公差范围内,可以大体上认同的,而不是一个精确值。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部分结构,但这些结构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这些结构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填充层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填充层,类似地,第二填充层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填充层。

本案申请人通过细致深入研究,对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图3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图4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图5为本申请还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和围绕显示区aa的非显示区bb,其中,显示区aa为进行发光显示的部分,非显示区bb为进行外围电路设置。

如图2-图5所示,显示区aa包括衬底基板01、薄膜晶体管层02、有机发光层、微透镜阵列层06及折射率匹配层07。其中,薄膜晶体管层02设置在衬底基板01的一侧,有机发光层位于薄膜晶体管层02靠近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微透镜阵列层06位于有机发光层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折射率匹配层07设置在微透镜阵列层06靠近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也就是,在显示区aa,衬底基板01、薄膜晶体管层02、有机发光层、微透镜阵列层06及折射率匹配层07沿衬底基板01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

请继续参考图2-图5,有机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像素03,发光像素03可以包括阳极31、阴极32以及位于阳极31与阴极32之间的有机发光材料层33;此外,阳极31与有机发光材料层33之间还包括空穴传输层34,阴极32与有机发光材料层33之间还包括电子传输层35。

请继续参考图2-图5,微透镜阵列层06包括多个微透镜61/62,其中,微透镜61/62与发光像素03对应设置。例如,一个发光像素03对应的微透镜61在衬底基板01的正投影围绕该发光像素03在衬底基板01的正投影,和/或一个发光像素03对应的微透镜62在衬底基板01的正投影覆盖该发光像素03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通过微透镜与折射率匹配层的效果可以将大角度光转换为小角度光,进而提升发光像素03的出光效率;同时避免大角度入射至其他发光像素03引起混色问题。

请继续参考图2-图5,折射率匹配层07与微透镜阵列层06的折射率不同,微透镜61/62与折射率匹配层07接触的表面为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曲面且第一表面朝向微透镜阵列层06与折射率匹配层07中折射率低的一者凸起。例如,如图2-图4所示,微透镜阵列层06的折射率小于折射率匹配层07的折射率,则微透镜61/62与折射率匹配层07接触的第一表面向微透镜阵列层06所在方向凸起,即微透镜阵列层06所包括的微透镜61/62为凹透镜;如图5所示,折射率匹配层07的折射率小于微透镜阵列层06的折射率,则微透镜61/62与折射率匹配层07接触的第一表面向折射率匹配层07所在方向凸起,即微透镜阵列层06所包括的微透镜61/62为凸透镜。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所涉及的技术方案均适用于该两种情况。

薄膜晶体管层02包括多个无机层及多个金属层,并且无机层由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如图2所示,薄膜晶体管层02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20,薄膜晶体管20包括有源层21、栅极22、源/漏极23,其中,有源层21与栅极22之间可以包括栅绝缘层24,栅极22与源/漏极23之间可以包括间绝缘层25。也就是,薄膜晶体管层02所包括的多个无机层中包括栅绝缘层24和间绝缘层25,并且栅绝缘层24和间绝缘层25均由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薄膜晶体管层02包括的多个金属层中包括与栅极22同层设置的金属层以及与源/漏极23同层设置的金属层。需要说明的是,薄膜晶体管层02所包括的多个无机层中还可以包括除栅绝缘层24及间绝缘层25之外的其他无机层,并且该些其他无机层也可以从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

请继续参考图2-图5,非显示区bb包括填充层10,并且填充层10设置在无机层靠近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填充层10与微透镜阵列层06及折射率匹配层07中的至少一者的材料相同。如图2及图5所示,填充层10可以只与折射率匹配层07的材料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图2及图5中的填充层10与折射率匹配层07的填充图案不同,这是为了区分这两者的位置、结构等的不同,不用于区分两者的材料不同。如图3所示,填充层10也可以只与微透镜阵列层06的材料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的填充层10与微透镜阵列层06的填充图案不同,这是为了区分这两者的位置、结构等的不同,不用于区分两者的材料不同。;如图4所示,填充层1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填充层11及第二填充层12,第一填充层11与微透镜阵列层06的材料相同,第二填充层12与折射率匹配层07的材料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的填充层10与折射率匹配层07的填充图案不同,是为了区分两者的位置、结构等的不同,不用于区分两者的材料不同;填充层10与微透镜阵列层06的填充图案不同,是为了区分这两者的位置、结构等的不同,不用于区分两者的材料不同。

由于非显示区bb中的膜层数量少于显示区aa中的膜层数量,例如,非显示区bb中不包括有机发光层,则不在非显示区bb设置填充层10的情况下,沿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非显示区bb与显示区aa之间存在段差,这就会导致同时设置在显示区aa及非显示区bb的连续结构因为段差的存在可能无法连续,例如信号线在显示区aa与非显示区bb之间的位置需要爬坡则可能存在断线的风险,在显示区aa与非显示区bb之间的位置需要爬坡则可能存在破膜的风险。通过在非显示区bb设置填充层10,填平了显示区aa与非显示区bb在折射率匹配层07或微透镜阵列层06之间的膜层不一引起的厚度段差,有利于后续膜层或者走线的制备,且能保证制备良率。此外,非显示区bb中的填充层10与微透镜阵列层06和/或折射率匹配层07中的至少一者同层设置,则填充层10可以与微透镜阵列层06和/或折射率匹配层07同时设置,简化工艺流程。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填充层1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填充层11及第二填充层12,第一填充层11与微透镜阵列层06的材料相同,第二填充层12与折射率匹配层07的材料相同。并且微透镜阵列层06的折射率大于折射率匹配层07的折射率,也就是第一填充层1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填充层12的折射率。由于显示区aa发射的光不是绝对的准直光,因此会有部分光由显示区aa发射至非显示区bb,并且这部分光的相对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的角度较大,并且入射至非显示区bb的大角度光中若要向出光面发射会先经过第一填充层11再经过第二填充12,也就是由光密介质向光疏介质发射,因此会发生全反射,避免了非显示区bb漏光。

图6为图2-图5中所示显示区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6所示,微透镜阵列层06可以包括围绕发光像素03所在区域的微透镜61,也就是,微透镜61在衬底基板01上的正投影在发光像素03在衬底基板01上的正投影的外侧,且围绕发光像素03在衬底基板01上的正投影。此外,折射率匹配层07也覆盖微透镜61,并且微透镜61的曲面凸起方向朝向微透镜阵列层06与折射率匹配层07中折射率低的一者,则微透镜61与折射率匹配层07可以将大角度的光通过折射和反射转换为小角度的光。

由发光像素03发射的光通常不是准直光,也就是发光像素03发射的光为具备一定发散角度的光,而由发光像素03发出并到达其周边上方的光的发散角度较大,大角度的光有较大概率会发生全反射或者多次折射后消散,这就影响了发光像素03的出光效率。发光像素03周边的上方设置微透镜61,可以将由发光像素03发出的大角度光通过微透镜61与折射率匹配层07的反射与折射作用变为小角度光,进而可以从微透镜61的上方发出。本申请实施例在不改变发光像素03正视角的光路的同时,增加发光像素03周边的出光量,从而提升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进而可以降低显示面板的功耗、延迟寿命。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微透镜61的设置可以避免大角度光射入相邻的发光像素发生混色的问题。

此外,微透镜层06中还包括位于发光像素03上方的微透镜62,并且微透镜62在衬底基板01上的正投影可以覆盖发光像素03在衬底基板01上的正投影。此外,折射率匹配层07也覆盖微透镜62,并且微透镜62的曲面凸起方向也朝向微透镜阵列层06与折射率匹配层07中折射率低的一者,则微透镜62与折射率匹配层07可以将发光像素03位置处的至少部分大角度光转换为小角度光,避免发生全反射,从而提高出光效率。

此外,同一发光像素03对应的微透镜61和微透镜62中,微透镜61的曲面高度可以大于微透镜62的曲面高度,则微透镜61对光的折射幅度大于微透镜62对光的折射幅度,也就是,微透镜61对光的角度的改变程度大于微透镜62对光的角度的改变程度。由于发光像素03对应位置处出现大角度光的概率较小,且此处大角度光的最大角度通常小于其他位置处大角度光的最大角度,则微透镜62在将大角度光转换为小角度光的同时,不会对明显改变小角度光的角度,避免正视角的光线发散,影响显示效果。

图7为图2中填充层与折射率匹配层的正投影示意图,图8为图3中填充层与微透镜阵列层的正投影示意图,图9为图4中填充层与微透镜阵列层、折射率匹配层的正投影示意图。如图2-图5、图7-图9所示,微透镜阵列层06与折射率匹配层07中的至少一者在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正投影与填充层10在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正投影毗邻。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出光面为显示面板中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如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最上侧的玻璃盖板,则显示面板出光面可以认为是玻璃盖板的所在面。

请结合图2及图7,当填充层10只与折射率匹配层07的材料相同时,则填充层10在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正投影与折射率匹配层07在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正投影毗邻。可以理解为,填充层10实际为折射率匹配层07由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的部分,即两者同时制备。

请结合图3及图8,当填充层10只与微透镜阵列层06的材料相同时,则填充层10在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正投影与微透镜阵列层06在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正投影毗邻。可以理解为,填充层10实际为微透镜阵列层06由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的部分,即两者同时制备。

请结合图4及图9,当填充层10包括分别与微透镜阵列层06及折射率匹配层07的材料相同的第一填充层11及第二填充层12时,则填充层10中的第一填充层11在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正投影与微透镜阵列层06在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正投影毗邻,且第二填充层12在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正投影折射率匹配层07在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正投影毗邻。可以理解为,填充层中10的第一填充层11实际为微透镜阵列层06由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的部分,即两者同时制备;填充层中10的第二填充层12实际为折射率匹配层07由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的部分,即两者同时制备。

需要说明的是,填充层10由于要填充非显示区bb与显示区aa之间的段差,且填充层10应具备平整的表面,则填充层10可以采用流动性好的有机材料,例如填充层10可以为oca胶。则对应地,微透镜阵列层06与折射率匹配层07中的一者为oca胶。

图10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如图10所示,当填充层10包括第一填充层11与第二填充层12时,第一填充层11与第二填充层12的接触面为第二表面,并且第二表面凹凸不平。第二表面凹凸不平的结构可以与显示区中第一表面的形状基本相同。并且第二表面的凹凸不平可以由第一填充层11的凹凸不平的设计决定,则第一填充层11可以在微透镜阵列层06形成微透镜61/62时形成凹凸不平的结构。

通过将第一填充层11与第二填充层12的接触面设置为凹凸不平的结构,可以增加第一填充层11与第二填充层12的结合可靠性;同时可以增加外界水氧由非显示区bb入侵显示区aa的路径,从而避免显示区aa中的器件被水氧侵蚀,保证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图1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图12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图13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如图11-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有机发光层与微透镜阵列层06之间的封装层05。封装层05至少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层51、第一有机层52及第二无机层53。封装层可05以阻止外界水氧对有机发光层的侵蚀。

封装层05由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的部分区域。请继续参考图11-12,非显示区bb还包括围绕显示区aa的挡墙20,挡墙20可以阻断外界水氧的传输路径,保证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可靠性。封装层05中的第一有机层52由显示区aa延伸至挡墙20与显示区aa之间的区域,也就是,封装层05由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时,第一有机层52在到达挡墙20之前即截止。

如图11-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在非显示区bb的无机层包括第二过孔30,并且第二过孔30设置在挡墙20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由于无机层质地较脆,在切割形成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过程中,无机层容易产生裂纹,通过在非显示区bb的无机层中设置第二过孔30,过孔30可以阻止裂纹向显示区aa延伸。

请参考图11,非显示区bb还包括第三填充结构40,第三填充结构40为有机材料。并且非显示区bb的无机层所包括的第二过孔30内设置第三填充结构40,封装层05中的第一无机层51及第二无机层53中的至少一者由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并且覆盖第三填充结构40。通过在第二过孔30内设置有机填充结构,可以更加有效的阻断裂纹向显示区aa延伸的风险。

请继续参考图11,显示区aa还包括平坦化层001,平坦化层001设置在有机发光层与薄膜晶体管层02之间,平坦化层001可以为有机发光层提供平坦的承载面。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填充结构40与平坦化层001的材料相同,则第三填充结构40可以与平坦化层001同时制备。

如图12-12所示,第一无机层51或第二无机层53中的一者由显示区aa延伸至第二过孔30与挡墙20之间并截止于第二过孔30与挡墙20之间,第二过孔30内设置有填充层1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填充层10与折射率匹配层07材料相同,则填充层10的部分填充在第二过孔30内,即折射率匹配层07由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的同时对第二过孔30进行了填充,简化了工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填充层10与微透镜阵列层06材料相同时,则填充层10的部分仍然可以填充在第二过孔30内,即微透镜阵列层06由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的同时对第二过孔30进行了填充,简化了工艺。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填充层10包括分别与微透镜阵列层06及折射率匹配层07的材料相同的第一填充层11及第二填充层12时,第一填充层11可以设置在第二过孔30内,而第二填充层12覆盖第一填充层11。

图1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图15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图16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如图14-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填充层10还包括第一过孔50,第一过孔50内设置第一填充结构60。其中,如图14-15所示,第一过孔50可以贯穿填充层10,并且第一过孔50可以环绕显示区aa。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过孔50内填充的第一填充结构60可以为无机绝缘材料。也就是,填充层10中设置了贯穿其厚度方向且环绕显示区aa的无极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一填充结构,则填充层10与第一填充结构60结合有效阻断水氧由填充层10扩散至显示区aa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过孔50内填充的第一填充结构60也可以为导电材料,则第一填充结构60可以电导通填充层10上方及下方的导电结构。

当第一填充结构60为导电材料时,则第一填充结构60具体可以银胶,填充层10较厚则其对应的第一过孔50较深,由于银胶的流动性较好,则其可以较为可靠地填充在第一过孔50内,不存在断裂的风险。

如图15-15所示,当填充层10包括分别与微透镜阵列层06及折射率匹配层07的材料相同的第一填充层11及第二填充层12时,第一过孔50可以包括贯穿第一填充层11的第一子过孔51及贯穿第二子填充层12的第二子过孔52,第一填充结构60可以包括第一子填充结构61和第二子填充结构62。其中,第一子填充结构61设置在第一子过孔51内,第二子填充结构62设置在第二子过孔52内。并且当第一填充结构60为导电材料时,对应的第一子填充结构61和第二子填充结构62均为导电材料。

请继续参考图15及图16,当第一子填充结构61和第二子填充结构62均为导电材料时,第一填充层11与第二填充层12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导电块70。导电块70的一端电连接第一子填充结构61,另一端电连接第二子填充结构62。导电块70的面积相对于第一子填充结构61的顶端面及第二子填充结构62的底端面的面积更大,则由于工艺制程的精度的限制,如图15及图16所示,第一子过孔51与第二子过孔52的对位可能存在偏差。由于导电块70的面积较大,则第一子填充结构61的顶端面与导电块70在较大的工艺偏差情况下也可以接触,同样地,第二子填充结构62的底端面与导电块70在较大的工艺偏差情况下也可以接触。也就是,即便第一子过孔51与第二子过孔52对位存在偏差时,第一子填充结构61与第二子填充结构62也可以通过导电块实现电连接,即实现了两者电连接的可靠性。

请继续参考图16,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08,触控层08包括触控电极81及与触控电极81电连接的触控走线82,其中,触控电极81用于感知触控操作,触控走线82用于为触控电极81传输触控信号。需要说明的是,触控电极81可以用于自容触控,也可以用于互容触控。

如图16所示,触控层08位于折射率匹配层07靠近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也就是,触控层08与有机发光层之间至少设置有折射率匹配层07及微透镜阵列层,此外触控层08与有机发光层之间还可以设置封装层05。则触控层08中的触控电极81与发光像素03中阴极32之间的距离增大,可以减小触控电极81与阴极32之间的寄生电容。此外,触控走线82由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触控层08设置在折射率匹配层07的上方,则在非显示区bb中的触控走线82位于填充层10的上方,则触控走线82由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时不存在段差,可以确保触控走线82的连续性。

此外,非显示区bb还包括与触控走线82电连接的触控连接线90,其中,触控走线82与触控连接线90位于不同膜层。如图16可以与薄膜晶体管层02中的至少一层金属层同层设置,如触控走线82可以与栅极22所在金属层同层设置,也可以与源/漏极23所在金属层同层设置,当薄膜晶体管层02中还包括其他金属层时,触控走线82也可以与其他金属层同层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仅将部分触控走线82通过第一填充结构60与触控连接线90电连接,则可以将为触控电极81提供信号的信号线设置在两层走线,可以降低非显示区bb中同一层的信号线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小非显示区bb的宽度。

如图16所示,触控连接线90设置在填充层10背离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触控走线82设置在填充层10靠近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则触控走线82与触控连接线90电连接的具体方式为,触控走线82与第一填充结构60的一端电连接,触控连接线90与第一填充结构60的另一端电连接。

当填充层10包括第一填充层11和第二填充层12且第一填充结构60包括第一子填充结构61和第二子填充结构62时,触控走线82可以与第二子填充结构62电连接,触控连接线61可以与第一子填充结构61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非显示区bb包括多个多路选通开关80,显示区aa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20,多路选通开关80与薄膜晶体管20同层设置。由于触控层08与薄膜晶体管层02之间包括微透镜阵列层06与折射率匹配层07之间,则触控走线82与多路选通开关80之间设置有填充层10,其中多路选通开关80可以控制信号由触控走线82输入或输出,则触控走线82应该与多路选通开关80的输出端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触控连接线90可以与多路选通开关80的输出端同层设置且电连接,进而实现触控走线82与多路选通开关80的输出端电连接。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路选择开关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17所示,多路选通开关80包括一个输入端in及多个输出端out,并且多路选通开关80包括多个控制端,多个控制端控制输入端in的信号分时传输至不同的输出端。如图17所示,控制端ckv1可以控制输入端in的信号传输至最左侧的输出端out,控制端ckv2可以控制输入端in的信号传输至中间的输出端out,控制端ckv3可以控制输入端in的信号传输至最右侧的输出端out。需要说明的是,图16所示的剖面图中包含了多路选择开关80中的一路输入输出对应的结构。请结合图16及图17,一个输出端out与一个触控连接线90电连接,并且多个输出端out可以与与不同的触控连接线90电连接。通过多路选通开关80的设置,可以减少为触控走线82传输信号的信号线数量,即信号线的数量减少为与输入端in连接的信号线的数量,则可以减小非显示区bb的宽度。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如图1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还包括色阻层09,色阻层09包括色阻91与黑矩阵92,并且色阻层09位于折射率匹配层07靠近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通过将色阻层09设置在微透镜阵列层06及折射率匹配层07之上,则避免了色阻层09中延伸至非显示区bb的膜层因为膜层厚度段差导致的破膜风险。

黑矩阵92由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通过将黑矩阵92由显示区aa延伸至非显示区bb,则可以避免非显示区bb漏光的风险。

请继续参考图18,色阻91包括至少三种颜色,并且色阻91与相同颜色的发光像素03一一对应设置,例如,红色色阻91与发红光的发光像素03对应设置,绿色色阻91与发绿光的发光像素03对应设置,蓝色色阻91与发蓝光的发光像素03对应设置。色阻91在有机发光层的正投影覆盖发光像素03,黑矩阵92在有机发光层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发光像素03之间。通过在有机显示面板上设置色阻,可以无需设置偏光片也提高色彩纯度,而且减少了了偏光片导致的光反射问题。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如图1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也可以为电脑、电视等显示装置。如图1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包括与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对应的显示区aa和与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对应的非显示区bb。

通过在非显示区bb设置填充层10,填平了显示区aa与非显示区bb在折射率匹配层07或微透镜阵列层06之间的膜层不一引起的厚度段差,有利于后续膜层或者走线的制备,且能保证制备良率。此外,非显示区bb中的填充层10与微透镜阵列层06和/或折射率匹配层07中的至少一者同层设置,则填充层10可以与微透镜阵列层06和/或折射率匹配层07同时设置,简化工艺流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