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压器油枕带电补油及故障诊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21980发布日期:2020-09-15 19:14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压器油枕带电补油及故障诊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压器油枕带电补油及故障诊断装置。



背景技术:

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冬季温度变化及本身渗漏油等状况的出现,导致油枕油位降低,此时则需要对油枕进行补油。

变压器目前在加补充油时主要采用注油排气法、充气排气法和抽气排气法,这三种方法在使用时,由于充油油速不稳定,容易导致主变跳闸事故,所以在补油时需要将变压器退出运行;同时,变压器在在运行过程中如遇油枕故障,其故障部件、部位往往难以通过直观进行诊断,需要停电对其诊断,大大降低了供电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压器油枕带电补油及故障诊断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紧凑。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变压器油枕带电补油及故障诊断装置,包括分别与变压器油枕连接的充油系统、充气系统和排气系统;

所述充油系统包括油桶、进油管、油泵和补油控制阀;所述油泵和补油控制阀设在所述进油管上;所述进油管的一端与油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油枕的进油口连通;

所述充气系统包括氮气瓶、减压阀和充气管;所述减压阀设在所述充气管上;所述充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氮气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油枕的呼吸器口连通;

所述排气系统包括声光报警装置和流量计;所述声光报警装置、流量计设在所述变压器油枕的排气口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补油控制阀和变压器油枕之间的油泵出进油管上还设有液体流速传感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气口上设有气体流速传感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桶经过油泵进进油管与油泵进油口相连,所述油泵出油口经过油泵出进油管与补油控制阀进油口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油口设在所述变压器油枕的下部;所述呼吸器口和排气口设在所述变压器油枕的上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油泵、补油控制阀、减压阀、声光报警装置、流量计和液体流速传感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在进油管上设置补油控制阀,来对变压器油枕的进有油速进行控制,实现充油油速的稳定,从而避免了主变跳闸事故;同时,通过设置减压阀、流量计和声光报警装置来实现对变压器油枕进排气的控制和故障报警,大大提高了变压器油枕在充油时的可靠性。

2、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操作便捷、可在主变运行时对油枕进行补油及故障诊断。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变压器油枕;11、进油口;12、呼吸器口;13、排气口;2、充油系统;21、油桶;22、进油管;23、油泵;24、补油控制阀;3、充气系统;31、氮气瓶;32、减压阀;33、充气管;4、排气系统;41、声光报警装置;42、流量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结合附图1至图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压器油枕带电补油及故障诊断装置,旨在解决变压器补充油时需要退出运行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包括分别与变压器油枕1连接的充油系统2、充气系统3和排气系统4;

所述充油系统2包括油桶21、进油管22、油泵23和补油控制阀24;所述油泵23和补油控制阀24设在所述进油管22上;所述进油管22的一端与油桶2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油枕1的进油口11连通;

所述充气系统3包括氮气瓶31、减压阀32和充气管33;所述减压阀32设在所述充气管33上;所述充气管33的一端与所述氮气瓶3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油枕1的呼吸器口12连通;

所述排气系统4包括声光报警装置41和流量计42;所述声光报警装置41、流量计42设在所述变压器油枕1的排气口13上。

本发明通过在进油管22上设置补油控制阀24,来对变压器油枕1的进有油速进行控制,实现充油油速的稳定,从而避免了主变跳闸事故;同时,通过设置减压阀32、流量计42和声光报警装置41来实现对变压器油枕1进排气的控制和故障报警,大大提高了变压器油枕1在充油时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补油控制阀24和变压器油枕1之间的油泵出进油管上还设有液体流速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口13上设有气体流速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油桶21经过油泵进进油管与油泵进油口相连,所述油泵23出油口经过油泵出进油管与补油控制阀进油口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进油口11设在所述变压器油枕1的下部;所述呼吸器口12和排气口13设在所述变压器油枕1的上部。

进一步地,还设有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油泵23、补油控制阀24、减压阀32、声光报警装置41、流量计42和液体流速传感器连接;所述液体流速传感器用于检测出油的速度,并将收到信号并转送到处理器,用于检测充油的油速。所述气体流速传感器用于检测出气的速度,并将收到信号并转送到处理器,用于检测排气的油速。

进一步地,还包括终端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终端为手机或pc机;所述处理器将每次测定的数据进行存储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到终端。

所述处理器通过液体流速传感器检测到充油的流速,并通过控制油泵23来调节流速;所述处理器通过气体流速传感器(或流量计42)检测到排气的流速,当检测到超出预定值时,并通过声光报警装置41来进行报警,同时可将每次测量的实时数据发送到终端上。

本发明装置连接完成后,开启油泵23,调节补油控制阀24控制进油速度,缓慢补油至合适油位停止补油。开启氮气瓶31,调节减压阀32到合适压力,通过油枕呼吸器口12向油枕胶囊内充入氮气,观察气体压力声光报警装置41,应有与充入氮气速度相当的气体排出,注意表内指针,其出气量应越来越小,直至出油,表示排气完成。如果气体压力声光报警装置41处没有气体排出,则可能为出进油管22堵塞;如果气体压力声光报警装置41处开始有气体排出,过一段时间后无气体排出,则可能为胶囊膨胀堵住出油口;如果气体压力声光报警装置41处一直有气体排出,且出气量一直不变,则可能为胶囊破裂。出现上述不正常情况发生时,应立即停止充气,申请进一步停电处理。

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操作便捷、可在主变运行时对油枕进行补油及故障诊断,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未详细阐述部分属于本领域公知技术,或可直接从市场上采购获得,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获得,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在本领域或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此处不再详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