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汽车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095560发布日期:2020-11-27 12:5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燃料电池汽车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开关装置(100),包括第一开关第一接口(110)、第一开关第二接口(120)和第一开关第三接口(130);

第二开关装置(200),包括第二开关第一接口(210)、第二开关第二接口(220)和第二开关第三接口(230),所述第一开关第一接口(110)与所述第二开关第三接口(230)连接;

燃料电池电堆(300),包括电堆输入端(310)和电堆输出端(320),所述电堆输出端(320)与所述第一开关第三接口(130)连接,所述电堆输入端(310)和所述第一开关第二接口(120)连接;

第一加热装置(410),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关第二接口(120)与所述电堆输入端(310)之间;

换热装置(420),所述换热装置(420)的第二端和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关第二接口(220)和所述电堆输入端(310)连接;

散热装置(430),所述散热装置(4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关第一接口(210)和所述电堆输入端(310)连接,以及

供暖系统(500),所述换热装置(4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还分别与所述供暖系统(500)的两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储液装置(440),与所述电堆输入端(310)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装置(100)和所述第二开关装置(200)均为节温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暖系统(500)包括:

散热管路(510),所述散热管路(5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换热装置(4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

第一阀门(520),所述第一阀门(5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散热管路(510)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阀门(520)的第二端还与所述换热装置(420)的第二端连接;以及

第二阀门(530),所述第二阀门(530)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阀门(520)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阀门(53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换热装置(420)的第一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热装置(540),所述第二加热装置(540)设置于所述散热管路(510)。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除霜器(550),设置于所述散热管路(510)。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路(510)还包括多个并联或者串联的散热器(560)。

8.一种燃料电池汽车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当前燃料电池电堆(300)的功率;

当所述燃料电池电堆(300)的功率小于功率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第三接口(130)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第二接口(120)和所述第一开关第一接口(110)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第三接口(230)和所述第二开关第二接口(220)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第三接口(230)和所述第二开关第一接口(210)关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燃料电池电堆(300)的功率不小于所述功率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第三接口(130)和所述第一开关第一接口(110)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第三接口(230)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关第一接口(210)和所述第二开关第二接口(220)导通。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检测当前燃料电池电堆(300)的功率之前,还包括:

检测当前环境温度,当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温度阈值时,执行所述检测当前燃料电池电堆(300)的功率的步骤。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环境温度不小于所述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第三接口(130)和所述第一开关第一接口(110)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第三接口(230)与所述第二开关第一接口(210)导通。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燃料电池汽车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第一开关装置、第二开关装置、燃料电池电堆、第一加热装置、换热装置和散热装置燃料电池电堆包括电堆输入端和电堆输出端。电堆输出端与第一开关第三接口连接。电堆输入端和第一开关第二接口连接。第一加热装置设置于第一开关第二接口与电堆输入端之间。换热装置的第二端和第一端分别与第二开关第二接口和电堆输入端连接。换热装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还分别与供暖系统的两端连接。冷媒可以通过第一开关装置和第二开关第三接口和第二开关第二接口进入换热装置,并通过换热装置将热量传递给供暖系统。从而充分利用了热量,提高氢气余热的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秋;徐梁飞;江宏亮;胡尊严;贾心怡;欧阳明高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清华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07.14
技术公布日:2020.11.27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