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电池片PID检测装置及其测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551399发布日期:2020-10-17 02:27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PID检测装置及其测试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片pid检测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pid(potentialinduceddegradation)潜在电势诱导衰减,是光伏电池板的一种特性,一般是指在高温多湿环境下,高电压流经太阳能电池单元便会导致输出下降的现象。特别是欧洲产业用途太阳能系统大多在高的电压下使用,在设置5年后的系统中相继出现该现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现在的太阳能电池片是需要经过pid检测才能进行使用的。现有的太阳能组件的测试pid条件是85度,85%湿度进行测试,然后在60度或者85度环境下100小时,将1000v直流电压施加到太阳能组件的输出端和铝边框上96-196小时。这种测试的方式的缺点:只能在组件端测试,而且测试时间长,周期长,高成本。因此本发明专利发明人,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旨在发明一种太阳能电池片pid检测装置及其测试方法,直接在电池端进行测试的设备和方法。技术实现要素: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片pid检测装置及其测试方法。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太阳能电池片pid检测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隔板,所述隔板水平设置,且在所述隔板上设置至少一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加热框,所述加热框的内底部设置加热板,所述加热框的内顶部通过竖直移动组件活动设置上电极,且在所述竖直移动组件的驱动下,所述上电极能沿竖直方向朝加热板方向来回移动,所述上电极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加热板上设置电源的负极,且在所述加热板上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电池片、eva、玻璃,所述上电极与玻璃接触,所述负极与电池片接触,同时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电阻测试仪,所述电阻测试仪与电池片并联,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电流检测仪,所述电流检测仪设置在电源与上电极之间。优选地,所述加热框的内部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能感知加热框内部的温度,进而保证电池片检测的稳定。优选地,所述竖直移动组件包括移动气缸,所述移动气缸的伸缩杆端部连接直线轴承的一端,所述直线轴承穿过加热框的顶板,且在所述加热框的内部的直线轴承的另一端连接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下方设置有上电极。即通过移动气缸的移动,进而带动直线轴承的移动,使的移动板发生移动,进而上电极上下移动,与玻璃接触,并在通电情况下,完成测试。优选地,所述加热框为长方体框,且其中一个侧面板能在打开气缸的驱动下上下移动,并露出所述加热框的内部。即方便上下料,及时的进行更换,方便测试的连续进行。优选地,所述检测装置设置六组,平行设置两排,每排设置三个。加热框的侧面板的移动要选择方便工人操作的一侧,方便测试。隔板的下方为电控区,供电气设备设置,保证检测装置的干净整洁,方便后续的电池片的检测。一种太阳能电池片pid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选择一种测试模式,测试模式分为三种,分别为默认模式、快速模式和长时模式;第二,打开加热框,露出加热平台,并在加热平台上依次放置电池片、eva和玻璃,并按照测试模式的条件,启动加热平台,将加热框加热至设定温度;第二,使上电极下压并接触玻璃,启动电源,按设定电压作用;第三,实时记录电压、电阻和电流变化。优选地,默认模式的测试条件为电压600伏,温度85摄氏度,测试时间4小时,失败标准为电导率不超过0.1ms/cm2。优选地,快速模式的测试条件为电压1000伏,温度85摄氏度,测试时间1小时,失败标准为电导率不超过0.025ms/cm2。优选地,长时模式的测试条件为电压600伏,温度85摄氏度,测试时间72小时,失败标准为电导率不超过1.5ms/cm2。本发明一种太阳能电池片pid检测装置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此设备,方便了工人的操作,而且能保证电池片的测试结果的准确,减少了人为的误差,使得测试更加的智能和及时。一种太阳能电池片pid测试方法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简化测试过程,缩短测试时长,但是又符合测试标准,为电池片的pid测试提供了简单可靠的测试方法,方便了电池片的测试。附图说明图1为太阳能电池片pid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电池片检测时的示意图。图中:1-机架,2-隔板,3-检测装置,4-竖直移动组件,5-电池片,6-eva,7-玻璃,31-加热框,32-加热板,33-上电极,34-打开气缸,311-侧面板,41-移动气缸,42-直线轴承,43-移动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参见附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片5pid检测装置3,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置隔板2,隔板2水平设置,且在隔板2上设置至少一组检测装置3,检测装置3包括加热框31,加热框31的内底部设置加热板32,加热框31的内顶部通过竖直移动组件4活动设置上电极33,且在竖直移动组件4的驱动下,上电极33能沿竖直方向朝加热板32方向来回移动,上电极33连接电源的正极,加热板32上设置电源的负极,且在加热板32上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电池片5、eva6、玻璃7,上电极33与玻璃7接触,负极与电池片5接触,同时检测装置3还包括电阻测试仪,电阻测试仪与电池片5并联,检测装置3还包括电流检测仪,电流检测仪设置在电源与上电极33之间。加热框31的内部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能感知加热框31内部的温度,进而保证电池片5检测的稳定。竖直移动组件4包括移动气缸41,移动气缸41的伸缩杆端部连接直线轴承42的一端,直线轴承42穿过加热框31的顶板,且在加热框31的内部的直线轴承42的另一端连接移动板43,移动板43的下方设置有上电极33。即通过移动气缸41的移动,进而带动直线轴承42的移动,使的移动板43发生移动,进而上电极33上下移动,与玻璃7接触,并在通电情况下,完成测试。加热框31为长方体框,且其中一个侧面板311能在打开气缸34的驱动下上下移动,并露出加热框31的内部。即方便上下料,及时的进行更换,方便测试的连续进行。检测装置3设置六组,平行设置两排,每排设置三个。加热框31的侧面板311的移动要选择方便工人操作的一侧,方便测试。而且,检测装置3还包括计时器,方便根据不同模式进行时间控制。隔板2的下方为电控区,供电气设备设置,保证检测装置3的干净整洁,方便后续的电池片5的检测。一种太阳能电池片5pid检测装置3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此设备,方便了工人的操作,而且能保证电池片5的测试结果的准确,减少了人为的误差,使得测试更加的智能和及时。一种太阳能电池片5pid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选择一种测试模式,测试模式分为三种,分别为默认模式、快速模式和长时模式;第二,打开加热框31,露出加热平台,并在加热平台上依次放置电池片5、eva6和玻璃7,并按照测试模式的条件,启动加热平台,将加热框31加热至设定温度;第二,使上电极33下压并接触玻璃7,启动电源,按设定电压作用;第三,实时记录电压、电阻和电流变化。默认模式的测试条件为电压600伏,温度85摄氏度,测试时间4小时,失败标准为电导率不超过0.1ms/cm2。快速模式的测试条件为电压1000伏,温度85摄氏度,测试时间1小时,失败标准为电导率不超过0.025ms/cm2。长时模式的测试条件为电压600伏,温度85摄氏度,测试时间72小时,失败标准为电导率不超过1.5ms/cm2。一种太阳能电池片5pid测试方法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简化测试过程,缩短测试时长,但是又符合测试标准,为电池片5的pid测试提供了简单可靠的测试方法,方便了电池片5的测试。测试模式及其定义:此电池片5pid测试设备有三种类型的预定义模式:“默认”、“快速”和“长时”。“默认”用于样品的缓慢老化,以获得可比降解曲线之间的更好的对比。“快速”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快速pid降解。“长时”模式是适合iec标准,要求更长的测量时间。对应的使用以下参数:模式电压(v)温度(℃)测量时间(h)失败标准(ms/cm2)默认模式6008540.1快速模式10008510.025长时模式60085721.5电导测试(通过或失败)和功率损耗:发明人试图建立简单的方法来决定太阳能电池或微型模块是否存在pid问题,首先,在本装置中使用并推出了一种新的测量曲线,称为“功率损耗”。它显示了标准测试条件(1000w/m2)下电池退化面积的预期相对功率损失按照以下公式:δp:绝对功率损耗p0:标准试验条件下的标称功率=1000w/m2辐照度δp/p0:在标准测试条件下的相对功率损失(近似值,对功率损失的有效性可达30%)vmpp:最大功率电压(标准硅太阳电池=0.5伏)impp:最大功率电流(标准硅太阳能电池的=8a)rp:测量并联电阻(=v/i,测量整个细胞的前后接触)acell:电池面积(标准硅太阳电池=243cm2)apid:pid测试面积(标准pid设备设置=100cm2)而本专利中的的电导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此外,发明人还提供了一个简单的通过或失败准则后,完成pid测量。因此,假设在pid测试结束时,效率损失为3%,导致太阳能电池(iec-standard)失效。因此,在室温下测量时间为168小时,在85℃下测量时间为72小时(配方“长时”)。效率损失3%等于电池电导的增加150ms,对于测试区域,这意味着1.5ms/cm2与100cm2电极尺寸有关,因此才有了长时模式下的失败标准。同时默认模式和默认模式的失败标准也依次类推。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