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低雷达散射截面反射阵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02252发布日期:2020-11-04 04:02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低雷达散射截面反射阵天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雷达散射截面的反射阵天线,可用于各类远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中。



背景技术:

表面等离激元ssp是在金属表面区域的由自由电子和光子相互作用形成的电磁振荡,是一种沿着金属和介质的分界面传播的表面电磁波。在微波频段或者太赫兹频段,金属无法激发表面等离激元,通过人工设计的周期性结构可以支持与表面等离激元色散关系类似的表面波,这种表面波被称为人工表面等离激元sspp,而这种周期性结构被称为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工作在微波或太赫兹频段的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对电磁波有良好的传输与截止特性,通过改变这种结构的相关参数,可以改变其色散关系,进而改变其对电磁波的传输和截止特性。基于以上特性,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能很好地应用于频率选择表面fss、天线雷达散射截面rcs减缩等研究领域。

随着卫星通信、雷达技术以及普通民用通信的发展,通信系统对天线的要求越来高,如今复杂的电磁环境要求天线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较远的通信距离,这就要求天线具有高增益,高效率的特点,高增益天线在天线的应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主要的高增益天线包括反射面天线和微带阵列天线,其中反射面天线具有高增益、高效率、无复杂的馈电网络的特点,但是其体积大、剖面高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的范围。微带阵列天线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成本低的特点,但是其馈电网络设计复杂,而且馈电网络损耗较高。反射阵天线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即没有复杂的馈电网络,又有体积小、质量轻、成本低的特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提高天线的增益,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增加天线的辐射口径,因此现有的高增益天线通常具有面积较大的特点,这导致天线的雷达散射截面较大,目前实现天线雷达散射截面减缩的方法有天线结构塑形、使用雷达吸波材料、使用附加的频率选择表面作为天线罩等方法,尽管现有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天线雷达散射截面减缩,但是减缩的频带范围和角域范围仍然有限,此外,很多减缩天线雷达散射截面的方法会影响天线的辐射性能,降低天线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设计一种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低雷达散射截面反射阵天线,以在保证天线良好辐射性能的前提下,提高雷达散射截面减缩的频带范围和角域范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低雷达散射截面反射阵天线,包括馈源1和反射阵面2,所述反射阵面2,是由m×n个结构相同、参数不同的反射单元3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单元3采用十字形结构,即是由第一叠层介质板31和第二叠层介质板32十字交叉而成的三维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

该第一叠层介质板31,由第一介质基板311、第二介质基板312和印制在第一介质基板311表面两侧的第一左金属面313、第一右金属面314构成,且第一介质基板311印制有金属的一面与第二介质基板312粘贴在一起;

该第二叠层介质板32,由第三介质基板321、第四介质基板322和印制在第三介质基板321表面两侧的第二左金属面323、第二右金属面324构成,且第三介质基板321印制有金属的一面与第四介质基板322粘贴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第一介质基板311、第二介质基板312、第三介质基板321和第四介质基板322均为长方形,且第一介质基板311的中心上方开有第一上矩形通槽3111,第二介质基板312的中心上方开有第二上矩形通槽3121;第三介质基板321中心下方开有第一下矩形通槽3211,第四介质基板322的中心下方开有第二下矩形通槽3221;

进一步,所述第一上矩形通槽3111与第二上矩形通槽3121贴合,第一下矩形通槽3211、与第二下矩形通槽3221贴合,且该上下两种矩形通槽垂直放置,形成十字交叉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一左金属面313由上金属枝节3131、下金属枝节3132和金属枝干313构成;

进一步,所述第一右金属面314、第二左金属面323、第二右金属面324与第一左金属面313结构均相同,分别是由第一左金属面313围绕十字交叉结构的中心轴旋转180°、顺时针旋转90°和逆时针旋转90°得到。

进一步,所述上金属枝节3131由三个尺寸相同的长方形金属贴片构成,这三个金属贴片由下至上平行排列,且相邻两个贴片的间距相同;

进一步,所述下金属枝节3132位于上金属枝节3131下方,其由五个尺寸相同的长方形金属贴片构成,这五个金属贴片由下至上平行排列,且相邻两个贴片的间距相同;

进一步,所述金属枝干3133为长方形金属柱,位于上金属枝节3131的三个金属贴片和下金属枝节3132的五个金属贴片的一端,用于将这八个金属贴片相连。

进一步,每个反射单元3的上金属枝节3131中的三个金属贴片的长度l由该反射单元3的反射相位值确定;每个反射单元3的下金属枝节3132中的五个金属贴片的尺寸与该反射单元3的反射相位值无关,即每个反射单元3中的下金属枝节3132的尺寸均相同;每个反射单元3的金属枝干3133的尺寸与该反射单元3的反射相位值无关,即每个反射单元3中的金属枝干3133的尺寸均相同。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本发明由于采用m×n个反射相位不同的反射单元构成的反射阵面,在工作频带范围之内,能将馈源辐射的球面电磁波反射为平面电磁波,保证了反射阵天线辐射的增益,在工作频带之外,雷达探测波将透过反射阵面,使反射阵天线具有低雷达散射截面的特点。

第二,本发明的反射单元由于采用由两个结构相同的叠层介质基板十字交叉而成的三维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能对两个极化的电磁波进行调控;

第三,本发明的叠层介质基板设有四个金属面,每个金属面包括下金属枝节和上金属枝节。由于下金属枝节能使反射单元产生带阻特性,因而在工作频带范围之内,反射单元具有反射系数高的特点,保证了反射阵天线的辐射效率,在工作频带范围之外,反射单元具有透波效率高的特点,使得雷达探测波能透过反射单元;同时由于上金属枝节在调节反射单元的反射相位时,对反射单元的反射和透射特性影响小,因此不同反射相位的反射单元在工作频带内都具有高反射系数、工作频带外都具有高透射系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反射阵天线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每个反射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每个反射单元的分层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反射阵单元的金属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4的每个反射单元的上金属枝节长度与其反射相位的关系图;

图6是本发明前三个实施例在10.0ghz的频率处,方位角俯仰角θ=-180°~180°时的增益仿真结果图;

图7是本发明前三个实施例在10.0ghz的频率处,方位角俯仰角θ=-180°~180°时的增益仿真结果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实施3在8.5ghz至11.5ghz的频带范围内,方位角俯仰角θ=0°时的增益仿真结果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实施3经x极化波垂直入射,在1.0ghz至22.0ghz的频带范围内,其方位角俯仰角θ=0°时的雷达散射截面仿真结果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实施3经x极化波20°斜入射,在1.0ghz至22.0ghz的频带范围内,其方位角俯仰角θ=-20°时的雷达散射截面仿真结果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实施3经x极化波40°斜入射,在1.0ghz至22.0ghz的频带范围内,其方位角俯仰角θ=-40°时的雷达散射截面仿真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和效果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给出如下四种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包括馈源1和反射阵面2,其中馈源1的波束宽度为40°,反射阵面2位于馈源1的正下方,且反射阵面2与馈源1的相位中心的距离f为165.0mm,所述反射阵面2,是由14×14个结构相同、参数不同的反射单元3构成。每个反射单元3由第一叠层介质板31和第二叠层介质板32十字交叉,组成三维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如图2所示。

所述反射阵面2中的每个反射单元3的反射相位通过如下公式确定:

其中,φi是第i个反射单元3的反射相位,其中i的取值是从1到14×14,自由空间中的工作波长λ为30.0mm,ri是从馈源1的相位中心到第i个反射单元3中心的距离,ri是从反射阵面2中心指向第i个反射单元3中心的矢量,沿反射阵天线辐射方向的单位矢量r0=(0,0,0),φ0取0°。

参照图3,每个反射单元3的第一叠层介质31由第一介质基板311、第二介质基板312和印制在第一介质基板311表面两侧的第一左金属面313、第一右金属面314构成,且第一介质基板311印制有金属的一面与第二介质基板312粘贴在一起;每个反射单元3的第二叠层介质板32由第三介质基板321、第四介质基板322和印制在第三介质基板321表面两侧的第二左金属面323、第二右金属面324构成,且第三介质基板321印制有金属的一面与第四介质基板322粘贴在一起。

所述第一右金属面314、第二左金属面323、第二右金属面324与第一左金属面313结构均相同,即第一右金属面314由第一左金属面313围绕十字交叉结构的中心轴旋转180°而成,第二左金属面323由第一左金属面313围绕十字交叉结构的中心轴顺时针旋转90°而成,第二右金属面324由第一左金属面313围绕十字交叉结构的中心轴逆时针旋转90°而成;

所述第一介质基板311、第二介质基板312、第三介质基板321和第四介质基板322均为长方形,且第一介质基板311的中心上方开有第一上矩形通槽3111,第二介质基板312的中心上方开有第二上矩形通槽3121;第三介质基板321中心下方开有第一下矩形通槽3211,第四介质基板322的中心下方开有第二下矩形通槽3221;

所述第一上矩形通槽3111与第二上矩形通槽3121贴合,第一下矩形通槽3211与第二下矩形通槽3221贴合;贴合后的两个上矩形通槽与贴合后的两个下矩形通槽垂直放置,最终形成如图2所示的十字交叉结构。

所述第一介质基板311、第二介质基板312、第三介质基板321、第四介质基板322均采用相对介电常数为2.2的长方形板材,其厚度t均为0.5mm,长度w均为17.0mm,高度h均为8.0mm;图3中的第一上矩形通槽3111、第二上矩形通槽3121、第一下矩形通槽3211、第一下矩形通槽3221高度0.5×h均为4.0mm,宽度2×t均为1.0mm。

参照图4,所述第一左金属面313由上金属枝节3131、下金属枝节3132和金属枝干3133构成;其中上金属枝节3131由三个尺寸相同的长方形金属贴片构成,这三个金属贴片自下而上平行排列,且相邻两个贴片的间距相同;下金属枝节3132位于上金属枝节3131下方,其由五个尺寸相同的长方形金属贴片构成,这五个金属贴片自下而上平行排列,且相邻两个贴片的间距相同;金属枝干3133为长方形金属柱,位于上金属枝节3131的三个金属贴片和下金属枝节3132的五个金属贴片的一端,用于将这八个金属贴片相连。

所述上金属枝节3131中的三个金属贴片相互之间的间距g均为0.5mm,每一个金属贴片的宽度b均为0.5mm,长度l均相等,三个金属贴片的长度l由该反射单元3的反射相位确定,得出每个反射单元φi的四个金属面的上金属枝节长度li与其反射相位φi的关系如图5中的实线所示。

所述下金属枝节3132中的五个金属贴片相互之间的间距g均为0.5mm,每一个金属贴片的宽度b均为0.5mm,长度a均为6.0mm,且每个反射单元3的下金属枝节3132中的五个金属贴片的尺寸与该反射单元3的反射相位值无关,即每个反射单元3中的下金属枝节3132尺寸均相同;该下金属枝节3132与上金属枝节3131的间距g为0.5mm;

所述金属枝干3133的宽度b和高度8×b+7×g分别为0.5mm和7.5mm。且每个反射单元3的金属枝干3133的尺寸与该反射单元3的反射相位值无关,即每个反射单元3中的金属枝干3133的尺寸均相同。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仅对如下参数作了调整:其中馈源1的波束宽度为35°,馈源1的相位中心到反射阵面2的距离f为188.0mm,上金属枝节3131的三个金属贴片的宽度、下金属枝节3132的五个金属贴片的宽度b均为0.7mm,上金属枝节3131的三个金属贴片的间距、下金属枝节3132的五个金属贴片的间距、上金属枝节3131与下金属枝节3132的间距g均为0.7mm,金属枝干3133的宽度b和高度8×b+7×g分别为0.7mm和10.5mm,第一介质基板311、第二介质基板312、第三介质基板321、第四介质基板322的高度h均为11.2mm,第一上矩形通槽3111、第二上矩形通槽3121、第一下矩形通槽3211、第一下矩形通槽3221高度0.5×h均为5.6mm。

每个反射单元的反射相位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通过仿真,得出每个反射单元i的四个金属面的上金属枝节长度li与其反射相位φi的关系式如图5中的虚线所示。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和参数均相同,仅在实施例1的反射阵面2的下方增加了尺寸为238mm×238mm的金属板,该金属板紧贴反射阵面2。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仅对如下参数作了调整:其中:

馈源1的波束宽度为30°,馈源1的相位中心到反射阵面2的距离f为220.0mm,上金属枝节3131的三个金属贴片的宽度、下金属枝节3132的五个金属贴片的宽度b为0.3mm,上金属枝节3131的三个金属贴片的间距、下金属枝节3132的五个金属贴片的间距、上金属枝节3131与下金属枝节3132的间距g为0.3mm,金属枝干3133的宽度b和高度8×b+7×g分别为0.3mm和4.5mm,第一介质基板311、第二介质基板312、第三介质基板321、第四介质基板322的高度h为4.8mm,第一上矩形通槽3111、第二上矩形通槽3121、第一下矩形通槽3211、第一下矩形通槽3221高度0.5×h均为2.4mm。

每个反射单元的反射相位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通过仿真,得出每个反射单元i的四个金属面的上金属枝节长度li与其反射相位φi的关系式如图5中的点划线所示。

本发明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仿真进一步说明:

一、仿真软件:

商用ansofthfss15.0软件。

二、仿真内容:

仿真1,在10.0ghz的频率处,方位角俯仰角θ=-180°~180°时,对本发明前三个实施例的辐射方向图进行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其中实线为实施例1的辐射方向图,虚线为实施例2的辐射方向图,点划线为实施例3的辐射方向图。

由图6可见,实施例1的辐射方向图的最大增益为25.2db、副瓣小于-18db;实施例2的辐射方向图的最大增益为24.3db、副瓣小于-16db;实施例3的辐射方向图的最大增益为25.6db、副瓣小于-18db。

仿真2,在10.0ghz的频率处,方位角俯仰角θ=-180°~180°时,对本发明前三个实施例的辐射方向图进行仿真,结果如图7所示,其中实线为实施例1的辐射方向图,虚线为实施例2的辐射方向图,点划线为实施例3的辐射方向图。

由图7可见,实施例1的辐射方向图最大增益为25.2db、副瓣小于-17db;实施例2的辐射方向图的最大增益为24.3db、副瓣小于-15db;实施例3的辐射方向图的最大增益为25.6db、副瓣小于-19db。

由图6和图7的仿真结果表明,馈源和反射单元参数不同将影响天线辐射方向图的最大增益和副瓣,相比于有金属板的实施例3,实施例1的最大增益仅下降0.4db。

仿真3,在8.5ghz至11.5ghz的频带范围内,设方位角俯仰角θ=0°时,对本发明实施例1和实施3的增益分别进行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其中实线为实施例1的增益仿真结果,虚线为实施例3的增益仿真结果,由图8可得,实施例1的最大增益下降在1db范围以内的工作频带范围为9.5~10.8ghz,对应的1db工作带宽为12.8%,实施例3的最大增益下降在1db范围以内的工作频带范围为9.5~11.1ghz,对应的1db工作带宽为15.5%,相比于有金属板的实施例3,实施例1的1db工作带宽仅下降2.7%。

仿真4,在1.0ghz至22.0ghz的频带范围内,设方位角俯仰角θ=0°,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实施3经x极化波垂直入射时的雷达散射截面分别进行仿真,结果如图9所示。其中,实线为实施例1的雷达散射截面仿真曲线,虚线为实施例3的雷达散射截面仿真曲线,由图9可得,实施例1在1.0~9.5ghz、12.5~22.0ghz的频带范围之内相比于实施例3具有雷达散射截面减缩的效果。

仿真5,在1.0ghz至22.0ghz的频带范围内,设方位角俯仰角θ=-20°,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实施3经x极化波20°斜入射时的雷达散射截面分别进行仿真,结果如图10所示。其中,实线为实施例1的雷达散射截面仿真曲线,虚线为实施例3的雷达散射截面仿真曲线,由图10可得,实施例1在1.0~9.5ghz、12.5~22.0ghz的频带范围之内相比于实施例3具有雷达散射截面减缩的效果。

仿真6,在1.0ghz至22.0ghz的频带范围内,设方位角俯仰角θ=-40°,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实施3经x极化波40°斜入射时的雷达散射截面分别进行仿真,结果如图11所示。其中,实线为实施例1的雷达散射截面仿真曲线,虚线为实施例3的雷达散射截面仿真曲线,由图11可得,实施例1在1.0~9.5ghz、12.5~22.0ghz的频带范围之内相比于实施例3具有雷达散射截面减缩的效果。

综合以上仿真结果,实施例1相比于实施例3在最大增益和1db工作带宽下降较小的情况下实现了宽频带、宽角域雷达散射截面减缩。

以上描述仅是本发明的四个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显然对于本领域的专业人员来说,在了解接本发明内容和原理后,都可能在不背离本发明原理和结构的情况下,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修正和改变,但是这些基于本发明思想的修正和改变仍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