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及端子零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42559发布日期:2021-03-19 12:25阅读:45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及端子零件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及端子零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的连接器端子(以下为端子零件)收纳于连接器壳体的端子收纳室(以下为腔)。连接器壳体具有突出到腔内的能挠曲的卡止矛状部(以下为矛状部)。矛状部在顶端部具有卡合突部。端子零件具有方筒状的连接部。连接部具有在壁部开口的被卡合口。矛状部的卡合突部插入到连接部的被卡合口。由此,可防止端子零件从腔脱离。具备这种端子零件的连接器也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90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4150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情况下,当对端子零件施加拔出方向的强力时,有时矛状部向较深地插入到被卡合口的方向翘曲变形(包括翻转)。当矛状部翘曲变形时,也有时矛状部的整个顶端部进入到连接部内。其结果有如下问题:不能维持矛状部将端子零件保持为防脱状态的可靠性。

因此,以提供如下连接器为目的:能够确保对端子零件进行保持的可靠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壳体,具有腔;和端子零件,插入到所述腔,所述壳体具有突出到所述腔内的能挠曲的矛状部,所述端子零件具有:卡止部,在从所述腔脱离的方向上与所述矛状部对置地配置;和限制片,朝向所述卡止部侧立起,所述限制片的立起方向的顶端与所述矛状部对置地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如下连接器:能够确保对端子零件进行保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是端子零件的立体图。

图3是端子零件的俯视剖视图。

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3的b―b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

(1)具备:壳体,具有腔;和端子零件,插入到所述腔,所述壳体具有突出到所述腔内的能挠曲的矛状部,所述端子零件具有:卡止部,在从所述腔脱离的方向上与所述矛状部对置地配置;和限制片,朝向所述卡止部侧立起,所述限制片的立起方向的顶端与所述矛状部对置地配置。根据该结构,当拔出力等力作用于端子零件而使矛状部将要翘曲变形时,矛状部与限制片的立起方向的顶端碰撞。因此,矛状部不会过度翘曲变形。其结果是,能够确保矛状部保持端子零件的可靠性。特别是,根据上述结构,限制片的立起方向的顶端与矛状部碰触,因此能够维持针对矛状部的碰撞的耐久性(韧性)。

(2)优选的是,所述端子零件具有筒状的箱部和配置于所述箱部的内侧的能挠曲的接触片,所述箱部的前表面的开口形成为供对方端子零件的突片插通的插通口,所述接触片与所述突片接触,所述限制片以将所述箱部的后表面的开口封闭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箱部的后方。根据该结构,将要从后方侵入到箱部内的异物能够与限制片碰触。其结果是,能够避免接触片由于与异物干涉的原因而破损。

(3)优选的是,所述限制片为使所述接触片的后部弯曲立起的形状。根据该结构,不会在端子零件的外表面产生由于限制片的形成而引起的开口。其结果是,能够确保端子零件的刚性。

(4)优选的是,所述接触片在板宽方向的中央部具有触点部,所述限制片配置于从所述接触片的板宽方向的中央部偏离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在检查接触片的触点部与和该触点部对置的壁面之间的间隔(间隙)时,能够避免限制片进入到激光等检查光的检查路径。其结果是,能够适当地进行间隙检查。

(5)本公开的端子零件使用于上述的连接器。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保持于壳体的可靠性得以确保的端子零件。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具体例。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连接器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60和金属制的端子零件10。端子零件10收纳于壳体60。壳体60与未图示的对方壳体嵌合。对方壳体在内部收纳对方端子零件90。对方端子零件90具有突片91。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壳体60在开始嵌合时与对方壳体相向的面侧作为前侧。

<壳体60>

壳体60在整体上形成为方块状。如图1所示,壳体60在内侧具有多个腔61、62。各腔61、62成为以截面为矩形的方式开口、并在前后方向贯穿的形状。壳体60具有突出到各腔61、62内的矛状部63、64。矛状部63、64成为从腔61、62的内壁的下表面向斜上前方呈悬臂状突出的形状。矛状部63、64能够以与腔61、62的内壁的下表面相连的后端侧为支点在上下方向挠曲变形。矛状部63、64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65。矛状部63、64在顶端(前端)具有接纳片66,接纳片66在突起65的前表面以台阶的方式突出。

通过矛状部63、64的前端部与腔61、62的内壁的下表面碰触,从而可限制矛状部63、64向下方过度挠曲。另一方面,矛状部63、64通过向上方挠曲变形而较深地进入到腔61、62内,成为翘曲变形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矛状部64的翘曲变形由后述的限制片45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层及中层的各腔61的开口直径小于下层的各腔62的开口直径。在上层及中层的各腔61形成的矛状部63比在下层的各腔62形成的矛状部64设置得小型且靠前侧。

<端子零件10>

端子零件10通过对一片导电性的板材进行弯曲加工等而形成。端子零件10成为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准备多个端子零件10。多个端子零件10分别从后方插入到壳体60的各腔61、62。

如图1所示,端子零件10与电线80的前端部连接。电线80具有导体部81和将导体部81的外周包围的包覆部82。导体部81例如构成为由多根金属线材构成的芯线。包覆部82是绝缘树脂制的包覆部。包覆部82在电线80的前端部被除去。导体部81在电线80的前端部露出地配置。

端子零件10在后部具有线筒部11及绝缘筒部12。线筒部11呈开放筒状,与电线80的导体部81的露出部分压接连接。绝缘筒部12呈开放筒状,配置于比线筒部11靠后方。绝缘筒部12与电线80的包覆部82压接连接。另外,端子零件10采取从图2、图4及图5所示的姿势上下翻转的姿势,插入到壳体60的腔61、62(参照图1)。因此,在以下说明中,将端子零件10插入到壳体60的腔61、62中的状态作为上下方向的基准。

端子零件10在前部具有箱部13。如图2及图5所示,箱部13形成为筒状、详细为方筒状。箱部13具有:基壁14;一对侧壁15、16,从基壁14的宽度方向两端向下突出;以及对置壁17,从两侧壁15、16中的一方侧壁(以下称为第1侧壁15)的下端朝向另一方侧壁(以下称为第2侧壁16)的下端架设。对置壁17与基壁14从下方对置地配置。如图2所示,对置壁17具有从架设方向的端部突出的突出片18。突出片18与第2侧壁16的下端抵靠。

如图2所示,箱部13具有从第2侧壁16的下端前部朝向第1侧壁15的下端前部架设的外壁19。外壁19以与对置壁17的前部从下方重叠的方式配置。外壁19具有从架设方向的端部突出的卡止片22。第1侧壁15在前部的下端开口有卡止凹部21。卡止片22向第1侧壁15侧折弯,插入到卡止凹部21。通过卡止片22与第1侧壁15卡止,从而外壁19被制止在对置壁17的前部打开。

另外,第2侧壁16具有从后部的下端突出的突片23。如图2所示,突片23向对置壁17侧折弯,与对置壁17的下表面抵靠。突片23的后端缘沿着宽度方向配置。突片23的后端缘和对置壁17的后端缘以与相同的前后位置对齐的方式配置。

如图2所示,第2侧壁16在箱部13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且外壁19与突出片18之间具有向下方突出的板片状的稳定部24。第1侧壁15在靠近中央的位置具有呈压花状鼓出的第2稳定部25。稳定部24及第2稳定部25起到如下作用:对端子零件10向腔61、62的插入动作进行导向,且限制端子零件10向腔61、62逆插入。

对置壁17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向上方鼓出的加强筋部26。如图4所示,加强筋部26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加强筋部26具有在箱部13内沿着前后方向的直线状的区域。

另外,在对置壁17的下表面形成有以加强筋部26为底面的凹陷部。外壁19在后端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向下方鼓出的卡止突部27。如图4所示,箱部13在卡止突部27的后方、且加强筋部26的底面凹陷部的下方具有矛状部进入容许空间28。对置壁17在后端缘具有卡止部29。如图2及图5所示,卡止部29在对置壁17的后端缘沿着宽度方向配置。另外,卡止部29包括突片23的后端缘。因此,卡止部29在宽度方向一端侧如图4所示由突片23的后端缘和对置壁17的后端缘构成为双重结构。

在端子零件10插入到下层的腔62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下层的矛状部64的突起65卡止于端子零件10的卡止部29。另一方面,在端子零件10插入到上层或者中层的腔61的情况下,虽然未图示,但是上层或者中层的矛状部63的突起65进入到矛状部进入容许空间28,并卡止于卡止突部27。在哪种情况下,端子零件10都通过矛状部63、64的突起65的卡止作用来防止从腔61、62脱离。

基壁14包括箱部13,并且遍及端子零件10的全长而配置。如图4所示,基壁14具有从前端向下方突出的端壁部31。箱部13在端壁部31的下端与对置壁17的前端之间将突片91的插通口32分区。

如图2及图5所示,端子零件10在箱部13与线筒部11之间具有从基壁14的宽度方向两端向下突出的一对连结侧壁33。关于一对连结侧壁33,其前端与箱部13的两侧壁15、16连成一体,后端与线筒部11的两筒片连成一体。

两连结侧壁33在靠近箱部13的下端具有向下方突出的一对导向壁34。两导向壁34呈矩形板片状,配置于比卡止部29靠后方。两导向壁34的内表面(板面)相互平行地对置配置。两导向壁34的下端配置于与对置壁17的下表面相同的高度。

如图3至图5所示,端子零件10具有突出到箱部13内的接触片35。另外,端子零件10在接触片35的后部与对置壁17的后部之间具有将各后部连接的连接部36。如图5所示,连接部36与对置壁17及接触片35的各后部垂直地交叉,以使板面沿着上下方向并与第2侧壁16的内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

接触片35具有沿着基壁14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带板状的连接主体37。连接部36的上端与连接主体37的后部的宽度方向一端相连。连接主体37在后部的宽度方向另一端具有止动部38,如图2所示,止动部38向宽度方向水平地突出。第1侧壁15在后部的上端具有在前后方向细长的止动孔39。止动部38进入到第1侧壁15的止动孔39并与其卡止。连接主体37的后部固定成沿着基壁14的内表面(下表面)与其接触的状态。

连接主体37在比止动部38靠前方具有弹性部41。如图4所示,弹性部41成为从连接主体37的后部向斜下前方呈悬臂状突出的形态。弹性部41在与加强筋部26最接近的前部具有呈圆顶状鼓出的触点部42。如图5所示,触点部42的顶点位于接触片35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弹性部41能够以连接主体37的后部为支点挠曲变形。

对方端子零件90的突片91从插通口32插入到箱部13内(参照图1)。突片91一边使弹性部41挠曲一边被夹在触点部42与加强筋部26之间。由此,端子零件10和对方端子零件90电连接。

如图4所示,基壁14具有向下方弯曲立起而成的辅助部43。辅助部43在基壁14中与弹性部41的后部从上方对置地配置。弹性部41与辅助部43触碰,并与辅助部43一起挠曲变形。辅助部43将弹性部41的弹性反作用力加强。

接触片35具有在比箱部13的后端靠后方露出的后端部分。如图2及图4所示,接触片35在后端部分具有限制片45。如图5所示,限制片45形成为后视为矩形的板片状。限制片45通过将接触片35的后端部分中的从宽度方向一端侧(连接部36位于的一侧)向后方突出的部分向下方垂直地弯曲立起而形成。限制片45沿着上下方向配置。限制片45在宽度方向配置于两导向壁34之间。如图5所示,限制片45以在后视时将箱部13的后表面的开口中、宽度方向一侧的上部区域覆盖的方式配置。

限制片45的根部与连接主体37的后端相连。连接主体37配置于基壁14的内表面侧。因此,限制片45也以不会露出于基壁14的外表面侧的方式配置。限制片45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缘(图5的右侧缘)从内侧与和第2侧壁16相连的连结侧壁33的附近对置地配置。限制片45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端缘(图5的左侧缘)远离与第1侧壁15相连的连结侧壁33的内表面而配置。

限制片45的下端向下方露出地配置。限制片45的下端沿着宽度方向形成。限制片45的高度尺寸超过箱部13中的基壁14和对置壁17的内表面间距离的一半。限制片45的下端位于触点部42的顶点与加强筋部26的上表面之间。

限制片45在宽度方向上向宽度方向一侧偏离触点部42的顶点。

但是,端子零件10的管理项目之一具有触点部42与加强筋部26之间的间隙(图5的附图标记g)是否处于容许范围内的检查。在检查时,在触点部42的顶点与加强筋部26之间照射红外线激光等检查光。检查光的照射方向或者反射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如上所述,限制片45从触点部42的顶点向宽度方向错位。因此,能够在检查光不被限制片45遮挡的情况下适当地检查触点部42与加强筋部26之间的间隙。

<端子零件10的组装结构>

端子零件10从后方插入到壳体60的下层的腔62。在端子零件10的插入过程中,矛状部64的突起65在箱部13的外壁19及对置壁17滑动。由此,矛状部64向下方挠曲变形。当端子零件10正规插入时,矛状部64向弹性复原为原来状态的方向(上方)移位。由此,如图1所示,矛状部64的突起65与卡止部29从后方对置地配置。另外,矛状部64的接纳片66与对置壁17及突片23各自从下方对置地配置。另外,矛状部64的挠曲动作由两导向壁34进行导向。

然后,壳体60与对方壳体嵌合。当两壳体正规嵌合时,对方端子零件90的突片91正规插入到箱部13内。由此,两端子零件电连接。

在端子零件10插入到腔62的状态下,例如,通过电线80被向后方拉拽,从而对端子零件10作用向后方的拔出力f(参照图1)。假定当拔出力f过大时,则矛状部64的突起65被卡止部29向后方强烈按压。在该情况下,矛状部64将要以腔62的内壁下表面为支点向成为翘曲方向的上方移位。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接纳片66与箱部13的下表面(对置壁17及突片23等)碰触,从而矛状部64向上方移位被初次限制。但是,例如,当拔出力f变得更加过大、或者拔出力f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作用时,也有时接纳片66在箱部13的下表面擦过去、或者接纳片66被切断。

假设接纳片66对矛状部64的移位限制失去作用时,矛状部64进一步向上方移位。然后,矛状部64的突起65与限制片45的下端碰撞。由此,矛状部64向上方移位被二次限制。矛状部64在超过弹性限度前被限制移位,不会变形为翻转的形状。

在限制片45施加由矛状部64的碰撞引起的冲击力。限制片45从与矛状部64对置的一侧(卡止部29位于的一侧)在上下方向立起。矛状部64以与限制片45接近或者远离限制片45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弹性移位。因此,施加于限制片45的冲击力能够遍及限制片45的全长而分散。因此,能够避免应力局部地集中于限制片45。其结果是,能够防止限制片45变形。另外,矛状部64在突起65与限制片45碰撞的位置上被可靠地阻止向上方移位。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矛状部64的翘曲变形通过限制片45来限制,因此能够确保矛状部64保持端子零件10的可靠性。特别是因为限制片45的下端(立起方向的顶端)与矛状部64碰触,所以能够维持针对矛状部64的碰撞的耐久性(韧性)。

另外,限制片45以将箱部13的后表面的开口封闭的方式配置于箱部13的后方。因此,来自后方的异物能够与限制片45碰触,从而能够防止侵入到箱部13内。其结果是,能够避免接触片35由于与异物干涉的原因而破损。

另外,限制片45通过使接触片35的后部弯曲立起而形成。因此,在端子零件10的外表面不会产生由于限制片45的形成而引起的开口。其结果是,能够确保端子零件10的刚性。

进一步地,接触片35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触点部42,限制片45配置于从接触片3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偏离的位置。因此,在检查触点部42与加强筋部26之间的间隔(间隙)时,能够避免限制片45进入到检查光的检查路径。其结果是,能够适当地进行间隙检查。

[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箱部13、线筒部11、绝缘筒部12以及接触片35在整体上与端子零件10一体成形,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为,箱部、线筒部以及绝缘筒部作为端子主体构成为一体,另一方面,接触片以与端子主体分体的方式构成。在其他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接触片可以具有在端子主体的箱部内固定成定位状态的固定单元。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接触片35为从箱部13的后部向前方呈悬臂状延伸的形状,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接触片可以为从箱部的前部向后方呈悬臂状延伸的形状。或者,接触片也可以为延伸方向的两端与基壁连结的双支撑梁状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端子零件10是具有供突片91插入的箱部13的阴型端子零件,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端子零件也可以是突片从箱部向前方突出的阳型端子零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限制片45在接触片35的一部分弯曲形成,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限制片也可以在基壁、对置壁、第1侧壁以及第2侧壁中的任一壁的一部分弯曲形成。

附图标记说明

10:端子零件

11:线筒部

12:绝缘筒部

13:箱部

14:基壁

15:侧壁(第1侧壁)

16:侧壁(第2侧壁)

17:对置壁

18:突出片

19:外壁

21:卡止凹部

22:卡止片

23:突片

24:稳定部

25:第2稳定部

26:加强筋部

27:卡止突部

28:矛状部进入容许空间

29:卡止部

31:端壁部

32:插通口

33:连结侧壁

34:导向壁

35:接触片

36:连接部

37:连接主体

38:止动部

39:止动孔

41:弹性部

42:触点部

43:辅助部

45:限制片

60:壳体

61:腔(上层及中层的腔)

62:腔(下层的腔)

63:矛状部(上层及中层的矛状部)

64:矛状部(下层的矛状部)

65:突起

66:接纳片

80:电线

81:导体部

82:包覆部

90:对方端子零件

91:突片

f:拔出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