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于电动车辆等的蓄电池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代替仅搭载发动机作为驱动源的汽油汽车,已知有以马达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动车、以发动机及蓄电池作为驱动源的混合动力机动车等电动车辆。在这些电动车辆中,搭载向马达供给电力的蓄电池。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动车辆中,在地板下搭载有收纳多个蓄电池的蓄电池壳体。
在这种电动车辆中,为了延长能够通过马达行驶的行驶距离,需要搭载更多的蓄电池。为了搭载更多的蓄电池,考虑沿上下方向重叠固定分别收纳有蓄电池的两个蓄电池壳体,由此构成一个蓄电池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0542号公报
然而,沿上下方向重叠固定两个蓄电池壳体时,当在避开收纳于两个蓄电池壳体的蓄电池的位置设置固定部时,会导致蓄电池组的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大型化。另外,当在收纳于两个蓄电池壳体的蓄电池的重复区域设置固定部时,会导致蓄电池组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固定上下重叠配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固定部而导致大型化的蓄电池组。
本发明是一种蓄电池组,其具备:
下单体层叠体,其层叠有多个蓄电池单体;
上单体层叠体,其层叠有多个蓄电池单体;
第一壳体,其具备收纳所述下单体层叠体的第一壳体主体以及将该第一壳体主体的上方的开口部覆盖的第一壳体罩;以及
第二壳体,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罩的上方且收纳所述上单体层叠体,
其中,
所述上单体层叠体相对于所述下单体层叠体向与上下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突出配置,
从上方观察时,
所述上单体层叠体及所述下单体层叠体具有所述上单体层叠体及所述下单体层叠体重叠的重复区域,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比所述重复区域靠所述一方侧的位置且所述上单体层叠体的下方设置有将所述第一壳体罩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板固定的第一固定部,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比所述重复区域靠另一方侧的位置且所述下单体层叠体的上方设置有将第一壳体罩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板固定的第二固定部,
在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壳体罩向下方突出,
在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底板向上方突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因固定上下重叠配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固定部而导致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蓄电池组内部的上单体层叠体与下单体层叠体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蓄电池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的蓄电池组内部的上单体层叠体与下单体层叠体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9是图8的b-b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电池组;
4下单体层叠体;
5上单体层叠体;
10a第一壳体;
11下蓄电池模块;
11a蓄电池单体;
12第一壳体主体;
12a侧壁;
13第一壳体罩;
14配电部件;
15端板;
16第一突起部;
17第二突起部;
20a第二壳体;
21a蓄电池单体;
23底板;
31第一固定部;
32第二固定部;
40温度调节流路;
h1端板的高度;
h2下单体层叠体的高度;
r重复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附图中,将蓄电池组的前方示为fr,将后方示为rr,将左侧示为l,将右侧示为r,将上方示为u,将下方示为d。需要说明的是,该蓄电池组的前后左右上下与搭载蓄电池组的车辆的前后左右上下没有关系。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组1具备第一蓄电池组10以及配置于第一蓄电池组10的上部的第二蓄电池组20。
第一蓄电池组10具备多个(该例中为四个)蓄电池模块(以下,称为“下蓄电池模块”)11以及收纳下蓄电池模块11的第一壳体10a。第一壳体10a由第一壳体主体12以及堵塞第一壳体主体12的上方的开口部的第一壳体罩13构成。
如图2及图4所示,下蓄电池模块11具备:下单体层叠体4,其通过沿前后方向重叠多个蓄电池单体11a而构成;配电部件14,其配置于上部;以及一对端板15,其配置于下单体层叠体4的前后方向的两侧。下蓄电池模块11沿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排列配置。配电部件14例如为保持将相邻的端子彼此连结的多个母线的母线板。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蓄电池组20具备两个蓄电池模块(以下,称为“上蓄电池模块”)21以及收纳上蓄电池模块21的第二壳体20a。第二壳体20a具备设置有两个上蓄电池模块21的底板23以及覆盖底板23的第二壳体罩24。
各上蓄电池模块21分别具备:上单体层叠体5,其通过沿左右方向层叠多个蓄电池单体21a而构成;以及配电部件,其配置于上部。上蓄电池模块21沿与蓄电池单体21a的层叠方向相同的方向即左右方向排列配置。
配置于第一蓄电池组10的上部的第二蓄电池组20配置于第一蓄电池组10的前方。因此,蓄电池组1的高度在前方较高且在后方较低,沿着车辆的座椅座面。由此,能够不损坏乘坐人员的舒适性,将蓄电池组1配置于车辆的座椅下。
如图2所示,在第一壳体罩13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附近设置有第一连通孔13a及第二连通孔13b。在第二蓄电池组20的底板23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附近设置有连通第一壳体罩13的第一连通孔13a及第二连通孔13b的第一连通孔23a及第二连通孔23b。下蓄电池模块11和上蓄电池模块21利用通过第一连通孔13a、23a及第二连通孔13b、23b的未图示的导通部件电连接。
如图3及图4所示,上单体层叠体5相对于下单体层叠体4向前方侧突出配置,从上方观察时,上单体层叠体5及下单体层叠体4具有彼此重叠的重复区域r(图3的斜线部)。
第一蓄电池组10和第二蓄电池组20通过螺栓等紧固连接部件33彼此固定。具体而言,第一壳体10a的第一壳体罩13和第二壳体20a的底板23通过紧固连接部件33固定。在此,当在上单体层叠体5及下单体层叠体4的重复区域r设置固定部时,会导致蓄电池组1的尺寸大型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开上单体层叠体5及下单体层叠体4的重复区域r,设置比上单体层叠体5及下单体层叠体4向外侧伸出的凸缘,并在该凸缘配置固定部,但由于凸缘沿水平方向伸出,因此会导致蓄电池组1的尺寸大型化。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组1中,如图3~图5所示,在比重复区域r靠前方侧且上单体层叠体5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固定第一壳体罩13和第二壳体20a的底板23的第一固定部31。另外,在比重复区域r靠后方侧且下单体层叠体4的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固定第一壳体罩13和第二壳体20a的底板23的第二固定部32。
如图4及图5所示,在第一固定部31,第一壳体罩13向下方突出,在第二固定部32,底板23向上方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在避开上单体层叠体5与下单体层叠体4重叠的重复区域r的位置且上单体层叠体5的下方配置第一固定部31,并在避开该重复区域r的位置且下单体层叠体4的上方配置第二固定部32,由此能够抑制由于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32而导致蓄电池组1的水平方向的尺寸变大。另外,在第一固定部31,第一壳体罩13向下方突出,在第二固定部32,底板23向上方突出,因此无需将整个第一壳体罩13及底板23设为厚壁,通过仅使固定部31、32突出能够抑制蓄电池组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变大。
如图5所示,下蓄电池模块11的上表面11s位于比第一固定部31的下端31a靠上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下蓄电池模块11的上表面11s与第一壳体罩13之间的间隙,并能够抑制蓄电池组1的高度尺寸。
另外,一对端板15的高度h1比下单体层叠体4的高度h2低,第一固定部31位于端板15的上方,该端板15位于比重复区域r靠前方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通过使高度比下单体层叠体4低的端板15位于第一固定部31的下方,能够有效地利用端板15上方的空间来配置第一固定部31,抑制蓄电池组1的体积增加。
另外,在第一壳体罩13与底板23之间设置有供温度调节介质流动的温度调节流路40。温度调节介质可以是水、油、atf(自动变速箱油,automatictransmissionfluid)等液状介质,电可以是空气等气体。换言之,温度调节流路40可以是水冷式,也可以是空冷式。这样,通过在第一壳体罩13与底板23之间的空间设置温度调节流路40,能够通过较少的部件件数有效地冷却上单体层叠体5。另外,温度调节流路40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第一固定部31与第二固定部32之间,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壳体罩13及底板23因在温度调节流路40中流动的温度调节介质的压力而挠曲。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蓄电池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本变形例中,搭载有挠曲抑制结构,该挠曲抑制结构用于进一步防止第一壳体罩13及底板23因在温度调节流路40中流动的温度调节介质的压力而挠曲。当具体进行说明时,则在第一壳体罩13设置有在温度调节流路40内朝向上方延伸的第一突起部16,在底板23设置有在温度调节流路40内朝向下方延伸的第二突起部17。第一突起部16与第二突起部17彼此在前后方向上以能够接触的方式相邻配置。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一壳体罩13的第一突起部16和底板23的第二突起部17接触,能够抑制第一壳体罩13因在温度调节流路40中流动的温度调节介质的压力而挠曲。需要说明的是,能够适当变更第一突起部16及第二突起部17的数量、形状、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至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蓄电池组1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蓄电池组1的第一蓄电池组1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蓄电池组10中,在前部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有两个下蓄电池模块11(以下,还称为前下蓄电池模块11f。),在该两个前下蓄电池模块11f的后方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有四个下蓄电池模块11(以下,还称为后下蓄电池模块11r。)。前下蓄电池模块11f的下单体层叠体4通过沿左右方向层叠多个蓄电池单体11a而构成,后下蓄电池模块11r的下单体层叠体4通过沿前后方向层叠多个蓄电池单体11a而构成。
如图8所示,上单体层叠体5相对于前下蓄电池模块11f的下单体层叠体4向前方侧突出配置,从上方观察时,上单体层叠体5及前下蓄电池模块11f的下单体层叠体4具有彼此重叠的重复区域r(图8的斜线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组1中,如图8及图9所示,在比重复区域r靠前方侧且上单体层叠体5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固定第一壳体罩13和第二壳体20a的底板23的第一固定部31。另外,在比重复区域r靠后方侧且下单体层叠体4的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固定第一壳体罩13和第二壳体20a的底板23的第二固定部32。另外,在第一固定部31,第一壳体罩13向下方突出,在第二固定部32,底板23向上方突出。由此,能够抑制由于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32导致蓄电池组1的水平方向的尺寸及高度尺寸变大。
如图9所示,第一壳体主体12在比重复区域r靠前方侧的位置具有侧壁(前壁)12a,侧壁12a以随着趋向上方而向前方侧倾斜的方式延伸设置。从上方观察时,第一固定部31与侧壁12a至少一部分重叠(图9的斜线部q)。这样,通过使第一壳体主体12的侧壁12a倾斜来设定拔模斜度,能够容易制造第一壳体主体12。另外,从上方观察时,第一固定部31与侧壁12a重叠,由此能够抑制蓄电池组1的体积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进行变形、改良等。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上单体层叠体5相对于下单体层叠体4向前方侧突出配置,在比重复区域r靠前方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固定部31,并在比重复区域r靠后方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固定部32,但也可以如下,即,上单体层叠体5相对于下单体层叠体4向后方侧突出配置,在比重复区域r靠后方侧的位置设置向下方突出的第一固定部31,并在比重复区域r靠前方侧的位置设置向上方突出的第二固定部32。
另外,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有以下事项。需要说明的是,括弧内示出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应的构成要素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1)一种蓄电池组(蓄电池组1),其具备:
下单体层叠体(下单体层叠体4),其层叠有多个蓄电池单体(蓄电池单体11a);
上单体层叠体(上单体层叠体5),其层叠有多个蓄电池单体(蓄电池单体21a);
第一壳体(第一壳体10a),其具备收纳所述下单体层叠体的第一壳体主体(第一壳体主体12)以及将该第一壳体主体的上方的开口部覆盖的第一壳体罩(第一壳体罩13);以及
第二壳体(第二壳体20a),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罩的上方且收纳所述上单体层叠体,
其中,
所述上单体层叠体相对于所述下单体层叠体向与上下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前后方向)的一方侧(前方侧)突出配置,
从上方观察时,
所述上单体层叠体及所述下单体层叠体具有所述上单体层叠体及所述下单体层叠体重叠的重复区域(重复区域r),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比所述重复区域靠所述一方侧的位置且所述上单体层叠体的下方设置有将所述第一壳体罩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板(底板23)固定的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31),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比所述重复区域靠另一方侧(后方侧)且所述下单体层叠体的上方设置有将第一壳体罩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板固定的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32),
在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壳体罩向下方突出,
在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底板向上方突出。
根据(1),在避开上单体层叠体和下单体层叠体重叠的重复区域的位置且上单体层叠体的下方配置第一固定部,并在避开该重复区域的位置且下单体层叠体的上方配置第二固定部,由此能够抑制由于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而导致蓄电池组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变大。另外,在第一固定部,第一壳体罩向下方突出,在第二固定部,底板向上方突出,因此无需将整个第一壳体罩及底板设为厚壁,通过仅使固定部分突出能够抑制蓄电池组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变大。
(2)根据(1)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
所述下单体层叠体与配置于上部的配电部件(配电部件14)一同构成下蓄电池模块(下蓄电池模块11),
所述下蓄电池模块的上表面(11s)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下端(31a)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2),下蓄电池模块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固定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小下蓄电池模块的上表面与第一壳体罩之间的间隙,并能够抑制蓄电池组的高度尺寸。
(3)根据(1)或(2)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
所述下单体层叠体通过沿所述第一方向层叠所述多个蓄电池单体而构成,
所述下单体层叠体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下单体层叠体的两侧的一对端板(端板15)一同构成下蓄电池模块,
所述一对端板的高度(高度h1)比所述下单体层叠体的高度(高度h2)低,
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所述端板的上方,该端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比所述重复区域靠所述一方侧的位置。
根据(3),通过使高度比下单体层叠体低的端板位于第一固定部的下方,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来抑制蓄电池组的体积增加。
(4)根据(1)或(2)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主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比所述重复区域靠所述一方侧的位置具有侧壁(侧壁12a),
所述侧壁以随着趋向上方而向所述一方侧倾斜的方式延伸设置,
从上方观察时,
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侧壁至少一部分重叠。
根据(4),通过使第一壳体主体的侧壁倾斜来设定拔模斜度,能够容易制造第一壳体主体。另外,从上方观察时,第一固定部与侧壁重叠,由此能够抑制蓄电池组的体积增加。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
在所述第一壳体罩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供温度调节介质流动的温度调节流路(温度调节流路40)。
根据(5),通过在第一壳体罩与底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温度调节流路,能够通过较少的部件件数有效地冷却上单体层叠体。
(6)根据(5)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
在所述第一壳体罩设置有在所述温度调节流路内朝向上方延伸的第一突起部(第一突起部16),
在所述底板设置有在所述温度调节流路内朝向下方延伸的第二突起部(第二突起部17),
所述第一突起部及所述第二突起部在与所述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能够接触的方式相邻配置。
根据(6),通过第一壳体罩的第一突起部和底板的第二突起部接触,能够抑制第一壳体罩因在温度调节流路流动的压力而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