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492534发布日期:2021-03-30 21:19阅读:99来源:国知局
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电池组在如下状态下被固定:层叠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多个单电池,在其层叠方向两端部配置一对端板,使规定的载荷作用于该一对端板之间。例如,能够参照日本特开2010-009989号公报。

这样,这是因为若不使规定的载荷作用于已层叠的各单电池,则在车辆搭载时等有可能因振动而使各单电池成为不良。

另一方面,根据电池组的使用状况、例如单电池的温度、充电量、随时间的变化等,单电池会膨胀、收缩。在单电池膨胀的情况下,会对单电池作用过度的载荷,有可能导致单电池成为不良。

另外,在单电池收缩的情况下,作用于电池的载荷将不足,例如,在电池组的车辆搭载时有可能因振动而使单电池成为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考虑上述事实,提供对作用于单电池的载荷的变化进行抑制的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第一方式的电池组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多个单电池;一对端板,配置在沿上述单电池的宽度方向层叠的多个单电池的层叠方向两端部;约束带,约束上述一对端板,使层叠方向载荷作用于在上述一对端板之间层叠的上述单电池;以及载荷变化抑制部件,在上述单电池的环境温度或者上述单电池的温度产生了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按压上述端板而抑制作用于上述单电池的上述层叠方向载荷的变化。

在该电池组中,长方体形状的多个单电池沿宽度方向层叠,在已层叠的单电池的层叠方向两端部配置的一对端板被约束带约束,从而对已层叠的各单电池作用层叠方向载荷。

另外,若单电池的环境温度、单电池的温度上升,则构成电池组的各单电池膨胀。此时,一对端板由约束带约束,因此作用于在端板之间配置的各单电池的层叠方向载荷将增加。若该层叠方向载荷超过规定值,则有可能导致单电池成为不良。

另外,若由于单电池的环境温度、单电池的温度的下降而使构成电池组的各单电池收缩,则作用于各单电池的层叠方向载荷将降低。若该层叠方向载荷低于规定值,则例如有可能因电池组搭载车辆的振动等而导致单电池成为不良。

然而,在该电池组设置有载荷变化抑制部件,因此在单电池的环境温度、单电池的温度变化时,载荷变化抑制部件按压端板,从而能够抑制作用于单电池的层叠方向载荷发生变化。

第二方式的电池组在第一方式的电池组的基础上,上述载荷变化抑制部件是隔板,该隔板以两端部分别与上述一对端板抵接的方式配设于该一对端板之间,且线膨胀系数比上述约束带大。

在该电池组中,以两端部与一对端板抵接的方式在一对端板之间设置有隔板。该隔板的线膨胀系数比约束带大,因此在单电池的环境温度、单电池的温度上升时,隔板的膨胀量比约束带大。因此,使被约束带约束的端板之间的距离扩大。即,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在单电池的环境温度、单电池的温度上升时,作用于电池组中在一对端板之间配置的各单电池的层叠方向载荷的上升。

第三方式的电池组在第一方式的电池组的基础上,上述载荷变化抑制部件具备:隔板,以两端部分别与上述一对端板抵接的方式配设于该一对端板之间;以及加热器,对上述隔板进行加热。

在该电池组中,设置有以两端部与一对端板抵接的方式配设于一对端板之间的隔板、和对隔板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因此,在单电池的环境温度、单电池的温度上升时,利用加热器对隔板进行加热从而使隔板膨胀,能够使被约束带约束的端板之间的距离扩大。即,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在单电池的环境温度、单电池的温度上升时,作用于电池组中在端板之间配置的各单电池的层叠方向载荷的上升。

第四方式的电池组在第三方式的电池组的基础上,具备:温度检测部,检测上述单电池的单电池温度、或者上述单电池的环境温度;以及加热器控制部,在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单电池温度或者上述环境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对上述加热器进行驱动。

在该电池组中,在由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单电池的环境温度或者单电池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加热器控制部驱动加热器。由此,即使在因单电池的环境温度或者单电池的温度的上升而使电池组的单电池膨胀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由加热器加热的隔板产生膨胀从而按压位于隔板的两端部的端板,使端板之间距离扩大。由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因温度上升而作用于电池组的层叠的单电池的层叠方向载荷上升。

第五方式的电池组在第一方式的电池组的基础上,上述载荷变化抑制部件具备:隔板,配设于一个上述端板与一个壁部之间,隔板的两端部与上述一个端板和上述一个壁部抵接;以及加热器,对上述隔板进行加热,另一个上述端板与另一个壁部抵接。

在该电池组中,长方体形状的多个单电池沿宽度方向层叠,配置于已层叠的单电池的两端部的一对端板被约束带约束,从而在已层叠的各单电池作用有层叠方向载荷。

若由于单电池的环境温度、单电池的温度的下降而使构成电池组的各单电池收缩,则作用于各单电池的层叠方向载荷降低。若该层叠方向载荷低于规定值,则有可能例如由于电池组搭载车辆的振动等而导致单电池成为不良。

在该电池组中,两端部与一个端板和一个壁部抵接的隔板插入于一个端板与一个壁部之间。该隔板能够由加热器加热。另外,另一个端板与另一个壁部抵接。

因此,在单电池的环境温度、单电池的温度降低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加热器的加热使隔板膨胀。此时,隔板与一个壁部抵接,因此通过膨胀按压一个端板,缩短与抵接于另一个壁部的另一个端板的距离。其结果,能够防止或者抑制作用于电池组中的端板之间层叠的单电池的层叠方向载荷的降低。

第六方式的电池组在第五方式的电池组的基础上,具备:温度检测部,检测上述单电池的单电池温度、或者上述单电池的环境温度;以及加热器控制部,在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单电池温度或者上述环境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对上述加热器进行驱动。

在该电池组中,在由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单电池的环境温度或者单电池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加热器控制部驱动加热器。由此,即使在因单电池的环境温度或者单电池的温度的降低而使得电池组的单电池收缩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由加热器加热的隔板膨胀来按压一个端板,缩短与另一个端板的距离。由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因温度降低而作用于电池组的层叠的单电池的层叠方向载荷降低。

第七方式的电池组在第五方式的电池组的基础上,上述一个壁部包括朝向上述一个端板开设有螺纹孔的调整部,能够调整与上述螺纹孔旋合的螺钉的旋入量。

在该电池组中,利用约束带约束一对端板从而作用于各单电池的层叠方向载荷因约束带等的滑移而降低。此时,使与调整部的螺纹孔旋合的螺钉旋入即进入端板侧,用螺钉按压隔板,从而能够进行调整以缩小端板间距。由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由于随时间的变化产生的滑移而导致作用于电池组的单电池的层叠方向载荷的降低。

第八方式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在已层叠的多个单电池的层叠方向两端部安装一对端板,在使规定的层叠方向载荷作用于一对端板之间的状态下,通过约束带约束上述一对端板,从而使规定的层叠方向载荷作用于各单电池;将隔板以两端部与一对端板抵接的方式压入一对端板之间。

在该电池组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在已层叠的多个单电池的层叠方向两端部配设有一对端板的状态下,使规定的层叠方向载荷作用于一对端板之间。

在该状态下用约束带约束一对端板,从而对已层叠的各单电池作用规定的层叠方向载荷。另外,在被约束带约束的一对端板之间压入隔板,从而隔板的两端分别与一对端板抵接。

这样,能够简单地构成在已层叠的单电池作用有规定层叠方向载荷,并且在一对端板之间配设有隔板的电池组。

第九方式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在已层叠的多个单电池的层叠方向两端部安装端板,并且将隔板以两端部与一对端板抵接的方式配置于一对端板之间;在使规定的层叠方向载荷作用于层叠在一对端板之间的各单电池的状态下,通过约束带约束一对端板。

在该电池组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在已层叠的多个单电池的层叠方向两端部配设一对端板,在一对端板之间配置有隔板。

接下来,使规定的层叠方向载荷作用于在一对端板之间配设的各单电池,在该状态下用约束带约束一对端板。其结果,能够维持对已层叠的各单电池施加规定的层叠方向载荷的状态。

这样,能够简单地构成在已层叠的单电池作用规定的层叠方向载荷,并且在一对端板之间配设有隔板的电池组。

第十方式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制造电池组主体,在该电池组主体中,在已层叠的多个单电池的层叠方向两端部配设一对端板,并且在利用约束夹具使规定的层叠方向载荷作用于一对端板之间的状态下,通过约束带约束一对端板,从而使规定的层叠方向载荷作用于各单电池;解除由上述约束夹具作用于一对端板之间的规定的层叠方向载荷;将上述电池组主体以一个上述端板与壳体的一个壁部抵接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在一对端板间距比规定的距离宽的情况下,在利用再约束夹具按压另一个上述端板而缩短调整了端板间距的状态下,将隔板以与另一个上述端板和壳体的另一个壁部抵接的方式插入。

在该电池组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在利用约束夹具使规定的层叠方向载荷作用于在已层叠的多个单电池的层叠方向两端部配设的一对端板之间的状态下,用约束带将其约束,然后,解除基于约束夹具的层叠方向载荷的作用。

由此,制造出利用约束带在一对端板之间施加规定的层叠方向载荷的电池组主体。

接下来,在使该电池组主体的一个端板与壳体的一个壁部抵接的状态下,在端板间距为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利用夹具按压另一个端板从而缩短调整端板间距,在该状态下,将隔板插入壳体的另一个壁部与另一个端板之间。

在该电池组的制造方法中,在电池组主体制造时,用约束带约束一对端板后,在将电池组主体设置于壳体的内部时,再次调整端板间距,从而能够提高作用于单电池的层叠方向载荷的精度。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第一方式~第七方式的电池组,能够抑制作用于构成电池组的单电池的层叠方向载荷的变化。

另外,根据第八方式和第九方式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能够简单地制造电池组。

并且,根据第十方式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能够提高作用于单电池的层叠方向载荷的精度。

将基于以下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描述。

附图说明

图1a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的俯视图。

图1b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的主视图。

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的简要结构图。

图3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在制造时的加压状态说明图。

图4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主体的俯视图。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的简要结构图。

图6是以局部剖面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的简要结构图。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另一例1所涉及的电池组在制造时的加压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另一例1所涉及的电池组在制造时的加压释放后状态的说明图。

图10a是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另一例1所涉及的电池组在制造时的再加压状态进行说明的用局部剖面表示的俯视图。

图10b是图10a的a-a线剖视图。

图11a是用局部剖面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另一例1所涉及的电池组的俯视图。

图11b是图11a的b-b线剖视图。

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另一例2所涉及的电池组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a、图1b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图中,将单电池的宽度方向表示为箭头x方向,将长度方向表示为箭头y方向,将高度方向表示为箭头z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结构)

对电池组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a、图1b所示,电池组10具有多个单电池12、一对端板14a、14b、四根约束带16a~16d、两个隔板18a、18b。

该隔板18a、18b相当于“载荷变化抑制部件”。

单电池12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沿着单电池12的宽度方向层叠有多个。以下,将单电池12的宽度方向称为“宽度方向”。

一对端板14a、14b分别配置在已层叠的多个单电池12中的配置于最外侧的单电池12的外侧,换言之,配置于层叠方向的最外侧的单电池12中的未层叠单电池12的一侧。

如图1a、图1b所示,约束带16a~16d分别沿单电池12的层叠方向、即单电池12的宽度方向延伸,在已层叠的单电池12的长度方向两侧部,在一对端板14a、14b之间各配置有两根。以下,将已层叠的单电池12的长度方向称为“长度方向”。

另外,约束带16a~16d的两端部与一对端板14a、14b连接。该连接例如能够通过固定、紧固来进行。约束带16a~16d通过约束端板14a、14b,从而将端板14a、14b之间的距离保持为恒定,使规定的层叠方向载荷作用于在端板14a、14b之间层叠的各单电池12。以下,将端板14a、14b之间的距离称为“端板间距”。另外,将这里的层叠方向载荷称为“载荷”。

隔板18a、18b分别在单电池12的长度方向两侧部沿宽度方向延伸,配置于一对端板14a、14b之间。如图1b所示,隔板18a、18b在已层叠的单电池12的长度方向侧部,与约束带16a、16c、16b、16d平行而配设。隔板18a、18b在宽度方向的长度与约束带16a~16d相同。

此外,隔板18a、18b的两端部与端板14a、14b抵接。“抵接”包括固定、紧固、插入、压入等。以下,“抵接”的情况是同样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隔板18a、18b压入端板14a、14b之间。

另外,隔板18a、18b的线膨胀系数比约束带16a~16d大。

(作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电池组10中,各单电池12因环境温度、单电池12的温度的上升、充电量的变化而膨胀。由此,约束带16约束端板14a、14b,从而增加作用于单电池12的载荷。在这里,若作用于各单电池12的载荷超过规定的载荷,则单电池12成为品质不良。

在该电池组10中,将与约束带16a~16d平行且线膨胀系数比约束带16a~16d大的隔板18a、18b压入端板14a、14b之间。因此,由于环境温度、单电池12的温度的上升,隔板18a、18b相比约束带16a~16d更加延伸,扩大端板间距。其结果,能够防止或者抑制由于环境温度、单电池12的温度的上升引起的作用于单电池12的载荷的增加。由此,抑制高温时作用于单电池12的载荷的增加,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单电池12成为品质不良。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2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进行说明。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结构)

如图2所示,电池组20具备电池组主体21、壳体22、隔板23、加热器24、控制部26以及温度传感器30。

该隔板23和加热器24相当于“载荷变化抑制部件”。

电池组主体2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大致同样,在端板14a与端板14b之间层叠有单电池12。端板14a、14b被约束带16a~16d约束,从而对配置于端板14a、14b之间的单电池12作用规定的载荷。换言之,电池组主体21是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除去了隔板18a、18b后的结构。

壳体22在内部收纳电池组主体21、隔板23。壳体22具有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而配置的纵壁22a、22b。电池组主体21的一个端板14b与一个纵壁22b碰接,配置于壳体22的内部。此外,纵壁22a、22b分别相当于“壁部”。

另外,在纵壁22a与另一个端板14a之间配设有隔板23。隔板23的两端部与壳体22的纵壁22a和另一个端板14a抵接。在该隔板23设置有加热器24。

在壳体22的外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30,检测单电池12的环境温度。

在控制部26设置有加热器控制电路28。加热器控制电路28基于温度传感器30的检测信号,在环境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对加热器24通电。此外,加热器控制电路28相当于“加热器控制部”。温度传感器30相当于“温度检测部”。

(作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20的作用进行说明。

对于电池组20而言,各单电池12由于环境温度的降低而缩小。由此,通过约束带16,经由端板14a、14b作用于单电池12的载荷减少。在这里,若作用于各单电池12的载荷低于规定载荷,则有可能由于搭载了电池组20的车辆的振动等而导致单电池12成为品质不良。

因此,在该电池组20中,通过温度传感器30检测环境温度,在所检测到的环境温度降低到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加热器控制电路28对加热器24通电从而加热隔板23。由此,隔板23膨胀。其结果,一端与壳体22的纵壁22a抵接的隔板23按压另一端侧的端板14a。电池组主体21的端板14b也与壳体22的纵壁22b抵接,因此端板间距被缩小。

由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作用于在端板14a、14b之间层叠的单电池12的载荷的减少。即,能够防止或者抑制由于环境温度降低而导致的单电池12的品质不良。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3~图5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组进行说明。此外,对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制造方法也一并进行说明。首先,对各构件的具体的形状进行说明,接下来,对电池组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接着,对所制造的电池组的构造进行说明。

电池组主体40是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主体21大致同样的结构,但各构件的形状不同,因此对其具体的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构成电池组主体40的一对端板14a、14b具有沿长度方向(箭头y方向)延伸的平板部41a、41b。各端板14a、14b分别在平板部41a、41b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上端形成有向宽度方向外侧以及长度方向外侧伸出的水平板部42a~42d。此外,宽度方向是图中的箭头x方向,长度方向是图中的箭头y方向。

构成电池组主体40的约束带16通过利用铆接紧固连结约束部件43a、43b而构成。

如图3所示,约束部件43a、43b分别在长度方向观察形成为大致c字形状以及大致倒c字形状。

如图3和图4所示,约束部件43a具有沿单电池12的高度方向即箭头z方向以及长度方向延伸的矩形的平板部48、和在平板部48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从高度方向两端部沿宽度方向内侧即单电池12侧延伸的腿部50a~50d。

另一方面,约束部件43b也与约束部件43a同样,具有平板部56和腿部58a~58d。

接下来,对电池组主体4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首先,在端板14a紧固有约束部件43a的平板部48,端板14a和约束部件43a被一体化。同样地,端板14b和约束部件43b也被一体化。

层叠单电池12,使分别紧固有约束部件43a、43b的端板14a、14b抵接于已层叠的单电池12的两端部。

由此,如图3和图4所示,约束部件43a的腿部50a~50d和约束部件43b的腿部58a~58d位于已层叠的单电池12的长度方向两侧部。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腿部50a~50d的端部和腿部58a~58d的端部重叠。

在该状态下,如图3所示,从端板14a、14b的外侧(与单电池12相反的一侧)利用约束夹具60a、60b以对单电池12作用规定载荷f的方式进行加压。对于载荷方向,参照图3箭头f。具体而言,利用约束夹具60a、60b对紧固于端板14a、14b的约束部件43a、43b的平板部48、56进行加压。

在该状态下,在约束部件43a的腿部50a~50d的端部与约束部件43b的腿部58a~58d的端部重叠的部分进行铆接紧固。

然后,停止约束夹具60a、60b对电池组主体40的加压。即,使约束夹具60a、60b从约束部件43a、43b分离。

由此,通过约束带16(约束部件43a、43b)约束端板14a、14b,制造对单电池12作用规定载荷的电池组主体40。

接下来,对使用了该电池组主体40的电池组80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电池组80中,在构成电池组主体40的单电池12的长度方向两侧部,在一对端板14a、14b之间分别压入有隔板82a、82b。该隔板82a、82b与约束部件43a、43b的腿部50a~50d、58a~58d平行而配置。

此外,隔板82a、82b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与端板14a、14b抵接。

另外,在隔板82a、82b,在与单电池12相反侧的面分别配设有加热器84a、84b。此外,隔板82a、82b和加热器84a、84b相当于“载荷变化抑制部件”。

并且,在一个单电池12中配设有检测单电池12的温度的热敏电阻86。

另外,如图5所示,电池组80具备控制部88。控制部88具有:电池温度监视电路90,基于热敏电阻86的输出信号检测单电池12的温度,在所检测到的单电池12的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向后述的加热器控制电路92输出驱动信号;以及加热器控制电路92,若从电池温度监视电路90输入驱动信号,则对加热器84a、84b通电。此外,热敏电阻86和电池温度监视电路90相当于“温度检测部”。另外,加热器控制电路92相当于“加热器控制部”。

(作用)

在电池组80的电池组主体40中,约束带16约束端板14a、14b从而使规定的载荷作用于各单电池12。然而,在电池组80中,若各单电池12由于单电池12的温度上升而膨胀,则作用于在被约束带16约束的端板14a、14b之间层叠的单电池12的载荷增加。在这里,若作用于各单电池12的载荷超过规定载荷,则单电池12成为品质不良。

在该电池组80的控制部88中,在电池温度监视电路90中,在基于热敏电阻86的输出信号检测出单电池12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向加热器控制电路92输出驱动信号。由此,加热器控制电路92对加热器84a、84b通电。其结果,隔板82a、82b被加热,隔板82在端板14a、14b之间膨胀(伸长)。

通过该隔板82的伸长,克服约束带16的约束力而扩大端板14a、14b之间的距离。其结果,能够防止或者抑制由于单电池12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作用于各单电池12的载荷的增加。因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由于单电池12的温度上升而导致的电池组80、单电池12的品质不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80、电池组主体40的制造方法中,在利用约束夹具60a、60b以规定的载荷f按压紧固于各端板14a、14b的约束部件43a、43b的平板部48、56的状态下,在将约束部件43a的腿部50a~50d与约束部件43b的腿部58a~58d重叠的部分铆接紧固后,停止来自约束夹具60a、60b的加压。

通过这样制造,能够简单地制造通过约束带16而将规定载荷作用于单电池12的电池组主体40。

并且,在该电池组主体40的端板14a、14b之间压入隔板82a、82b,从而能够在两端部与端板14a、14b抵接的状态下将隔板82a、82b配设于端板14a、14b之间。

即,能够简单地制造电池组80。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6、图7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二、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构造)

电池组主体40的结构和制造方法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参照图3、图4,省略其说明。

如图6、图7所示,构成电池组100的电池组主体40配设于壳体22的内部。在紧固于一个端板14a的约束部件43a的平板部48与壳体22的纵壁22a之间压入有隔板82。紧固于另一个端板14b的另一个约束部件43b的平板部56与壳体22的另一个纵壁22b抵接。

另外,如图7所示,在隔板82配设有加热器84。此外,隔板82和加热器84相当于“载荷变化抑制部件”。

并且,在一个单电池12中配设有检测单电池12的温度的热敏电阻86。

另外,如图7所示,电池组100具备控制部88。控制部88具有:电池温度监视电路90,基于热敏电阻86的输出信号检测单电池12的温度,在所检测到的单电池12的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向后述的加热器控制电路92输出驱动信号;以及加热器控制电路92,若从电池温度监视电路90输入驱动信号,则对加热器84通电。此外,热敏电阻86和电池温度监视电路90相当于“温度检测部”。另外,加热器控制电路92相当于“加热器控制部”。

(作用)

在电池组100中,各单电池12由于单电池12的温度降低而缩小。由此,对于因端板14a、14b被约束部件43a、43b约束从而作用有规定的载荷的各单电池12而言,作用的载荷减少。在这里,若作用于各单电池12的载荷低于规定载荷,则例如由于搭载了电池组100的车辆的振动而单电池12成为品质不良。

在该电池组100中,在控制部88中基于热敏电阻86的输出信号检测单电池12的温度,在单电池12的温度降低到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电池温度监视电路90向加热器控制电路92输出驱动信号。由此,加热器控制电路92对加热器84通电,加热隔板82。其结果,一端与壳体22的纵壁22a抵接的隔板82按压另一端侧的约束部件43a。由此,紧固有约束部件43a的端板14a被向端板14b侧按压。此外,另一个端板14b经由约束部件43b与另一个纵壁22b抵接。

其结果,一对端板14a、14b之间的距离克服约束带16而缩短。

由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作用于在端板14a、14b之间层叠的单电池12的载荷的减少。即,能够防止或者抑制由于单电池12的温度降低而导致的单电池12的品质不良。

此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约束部件43a、43b与端板14a、14b紧固(抵接)的情况下,约束部件43a与隔板82抵接的情况也包括在端板14a与隔板82抵接的情况。另外,约束部件43b与壳体22的纵壁22b抵接的情况也包括在端板14b与纵壁22b抵接的情况。

(另一例1)

参照图8~图11a、图11b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另一例1所涉及的电池组110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0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结构)

对于电池组110的结构,与其制造方法一起进行说明。

首先,对电池组主体4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约束夹具60a、60b以规定载荷f0按压分别紧固于端板14a、14b的约束部件43a、43b的平板部48、56。在该状态下,将约束部件43a、43b的腿部50a~50d与腿部58a~58d的重合部分铆接紧固。这样,利用约束带16约束端板14a、14b。

接下来,如图9所示,使约束夹具60a、60b从电池组主体40的约束部件43a、43b分离。由此,作用于电池组主体40的载荷被减少,端板间距成为w1。

另外,若将电池组主体40(已层叠的单电池12)的弹簧常数设为k,将约束夹具60a、60b释放了电池组主体40(使约束夹具60a、60b从电池组主体40离开)后、作用于单电池12的载荷设为f1,得出:

f1-f0=-k(w1-w0)…(1)

因此,载荷f1成为:

f1=f0-k(w1-w0)…(2)

接着,如图10a、图10b所示,将电池组主体40配设于壳体22的内部。配置为使电池组主体40的约束部件43b的突出部54a、54b与壳体22的纵壁22b抵接。

在这里,在作用于释放后的电池组主体40的单电池12的载荷f1比目标载荷fx小的情况下,用再约束夹具112a、112b按压电池组主体40的约束带16,从而将端板间距调整为w2。此外,在壳体22形成有能够将再约束夹具112a、112b插入到内部的维修孔。

即,

fx-f1=-k(w2-w1)…(3)

fx=f1-k(w2-w1)

=f0-k(w1-w0)-k(w2-w1)

=f0-k(w2-w0)…(4)

因此,规定载荷时的端板间距w2成为下式。

w2=(-1/k)×(fx-f0)+w0…(5)

再约束夹具112a、112b将端板14a侧的约束部件43a的平板部48按压于在壳体22中端板14b侧的约束部件43b的平板部56与壳体22的纵壁22b抵接的状态下的电池组主体40,以使成为在(5)式中求出的端板间距w2。

此外,在壳体22的内部,在将电池组主体40的端板间距设为w2的情况下,若将约束部件43a的平板部48以及端板14a的平板部41a的宽度方向长度设为l1、将约束部件43b的平板部56以及端板14b的平板部41b的宽度方向长度设为l2、将壳体22的纵壁22a、22b之间的宽度方向长度设为a,则插入于壳体22的纵壁22a与约束部件43a、43b之间的隔板的厚度d成为下式。

d=a-(l1+l2+w2)…(6)

因此,将厚度为d的隔板82压入电池组主体40的约束部件43a与壳体22的纵壁22a之间,从而能够设定为使目标载荷fx作用于单电池12。

此外,对于隔板82而言,也可以预先准备多种厚度的隔板,插入最接近d的厚度的隔板。

此外,在这样构成的电池组110中,如图11b所示,在隔板82配设有加热器84,并且在单电池12配设有热敏电阻86。另外,加热器84和热敏电阻86与控制部88连接,由此形成为与电池组100同样的结构。

(作用)

这样,在电池组110中,在电池组主体40的制造、组装时,在利用约束夹具60a、60b经由电池组主体40的约束部件43a、43b以规定载荷f0对端板14a、14b进行加压的状态下,对约束部件43a、43b进行铆接紧固,从而用约束带16约束了端板14a、14b后,使约束夹具60a、60b从约束部件43a、43b分离。

此时,由于构成电池组主体40的各构件的制造精度、材料特性(例如,杨氏模量)的偏差,在使约束夹具60a、60b从约束部件43a、43b分离时作用于单电池12的载荷产生偏差。

然而,在作用于该单电池12的载荷f1、即端板间距w1低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利用再约束夹具112a、112b再次按压电池组主体40,在壳体22的纵壁22a与约束部件43a的平板部48之间插入规定厚度d的隔板82,从而能够调整为在电池组主体40的单电池12作用目标载荷fx。

因此,在电池组110中,能够抑制每个产品的作用于各单电池12的载荷的偏差,能够延长电池组主体40的寿命。

(另一例2)

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另一例2所涉及的电池组120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组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结构)

对于电池组120而言,如图12所示,形成有螺纹孔122的长方体形状的调整部124固定于壳体22的纵壁22a。在该调整部124中,经由形成于纵壁22a的插通孔128将螺钉126旋入螺纹孔122。螺钉126的头部129位于壳体22的纵壁22a的外部。此外,螺钉126到达螺纹孔122的最里部,但形成为未突出到外部的状态。调整部124相当于“壁部”。

此外,在该调整部124的端面124a与电池组主体40的约束部件43a之间压入隔板82。

(作用)

由于在构成电池组主体40的约束带16等产生滑移,致使约束带16约束端板14a、14b的情况下的作用于单电池12的载荷减少。

因此,从产品使用开始经过一定时间后,通过操作螺钉126的头部129,使螺钉126的前端从调整部124的端面124a突出。由此,螺钉126将隔板82向单电池12、约束部件43a侧按压。其结果,电池组主体40的端板间距被缩短,能够抑制由于约束带16等的滑移而作用于单电池12的载荷降低。即,能够延长电池组120、电池组主体40的寿命。

[其他]

层叠于各实施方式中的电池组主体的端板14a、14b之间的单电池12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在电池组中,构成为基于单电池的环境温度或者单电池的温度对加热器通电,但单电池的环境温度检测和单电池的温度检测也可以置换。

并且,在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在电池组的制造时,是约束夹具60a、60b按压约束部件43a、43b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约束夹具60a、60b直接按压端板14a、14b。同样地,再约束夹具112a、112b也可以直接按压端板14a。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制造电池组主体40后将隔板82a、82b压入端板14a、14b之间,但也可以在将隔板82a、82b配置于端板14a、14b之间后对约束部件43a、43b进行铆接紧固。参照图3、双点划线所示的隔板82a、82b。在这种情况下,在制造电池组80时,不需要在端板14a、14b之间压入隔板82a、82b,隔板82a、82b的配设变得容易。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来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