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式电流互感器铝棒式串并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67385发布日期:2022-05-11 10:38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干式电流互感器铝棒式串并联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流互感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干式电流互感器铝棒式串并联结构。


背景技术:

2.干式电流互感器是一种安全性好、污染小、应用广泛的互感器,随着技术发展,干式电流互感器已经由单变比结构发展为多变比结构,能够充分满足客户要求,其中干式电流互感器的一次串并联结构设计非常关键。干式电流互感器的一次导体主要包括多铝排结构和铝棒结构两种形式,其中多铝排结构承受的热稳定电流比较小,铝排外需要加装不锈钢管来支撑,来满足一定的拉力,所以结构比较复杂,产品组装相对困难。铝棒结构则可以增加一次截面,来满足用户所需要的热稳定电流,并且结构相对简单,组装方便。但现有的干式电流互感器一次串并联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如授权公告号为cn2922084y、名称为多电流比、高精度有机复合绝缘干式高压电流互感器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就公开了一种一次导体为铝棒式的串并联结构,其各个端子板都是直接焊接在铝棒或者铝管上,结构稳定性以及绝缘性能都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式电流互感器铝棒式串并联结构,结构稳定性以及绝缘性能都获得了进一步提高。
4.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5.一种干式电流互感器铝棒式串并联结构,包括一次导体、安装座体和设于所述安装座体中的p1导电杆、p2导电杆、c1连接板和c2连接板,其中所述一次导体包括铝管和铝棒;
6.所述p1导电杆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套管和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部呈倒l型,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上侧的水平段通过第一固定组件固装于所述安装座体上,并且所述水平段伸出至安装座体外与p1端子板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竖直段下端与所述第一套管固连,所述第一套管套装于一次导体的p1连接端的铝管上,在所述第一套管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c1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侧,且所述c1连接板外端设有第三套管套装于一次导体的p1连接端的铝棒上,所述c1连接板通过一个第一串并联板与下侧的第一连接板相连;
7.所述p2导电杆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套管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部水平设置并通过第二固定组件固装于所述安装座体上,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一端伸出至安装座体外与p2端子板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套管相连,所述第二套管套装于一次导体的p2连接端的铝棒上,在所述第二套管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侧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c2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下侧,且所述c2连接板外端设有第四套管套装于一次导体的p2连接端的铝管上,并且所述c2连接板通过一个第二串并联板与上侧的第二连接板相连。
8.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螺母和定位套,所述第一螺母和定位套均套装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水平段上,且所述定位套设于安装座体上供第一连接部水平段穿过的通孔中,所述第一螺母与第一连接部竖直段分设于所述定位套两侧。
9.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第二螺母和限位板,其中第二螺母套装于第二连接部上,限位板固设于第二连接部上,且所述第二螺母和限位板分设于安装座体内外两侧。
10.所述第三套管和第一套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套管与第四套管之间均设有绝缘套,所述绝缘套包括隔离段和插入段,且所述插入段插入至铝管中。
11.所述安装座体包括屏蔽罩、绝缘底板和均压罩,两个均压罩分别固设于绝缘底板两端下侧,屏蔽罩设于绝缘底板上侧,一次导体两端分别经过对应侧均压罩后再穿过所述绝缘底板进入到所述安装座体中。
12.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3.1、本发明的p1导电杆和c2连接板与铝管套装连接,p2导电杆和c1连接板与铝棒套装连接,安装方便,另外p1导电杆和p2导电杆分别通过固定组件固装于安装座体上,结构更为牢固稳定。
14.2、本发明的绝缘套有一部分插入到铝管中,延长了绝缘距离,提高了绝缘性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的一次导体示意图,
17.图3为图2中的a-a视图,
18.图4为图1中的安装座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图4中p1侧局部放大图,
20.图6为图4中p2侧局部放大图。
21.其中,1为安装座体,101为均压罩,102为绝缘底板,103为屏蔽罩,2为一次导体,201为铝管,202为铝棒,3为绝缘套,301为隔离段,302为插入段,4为p1导电杆,401为p1端子板,402为第一固定组件,4021为第一螺母,4022为定位套,403为第一连接部,404为第一套管,405为第一连接板,5为p2导电杆,501为p2端子板,502为第二固定组件,5021为第二螺母,5022为限位板,503为第二连接部,504为第二套管,505为第二连接板,6为第一串并联板,7为第二串并联板,8为c1连接板,801为第三套管,9为c2连接板,901为第四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23.如图1~6所示,本发明包括一次导体2、安装座体1和设于所述安装座体1中的p1导电杆4、p2导电杆5、c1连接板8和c2连接板9,其中如图2~3所示,所述一次导体2包括铝管201和设于所述铝管201中的铝棒202,所述一次导体2呈u型且一端为p1连接端,另一端为p2连接端。
24.如图4~5所示,所述p1导电杆4和c1连接板8均与所述一次导体2的p1连接端相连,其中p1导电杆4包括第一连接部403、第一套管404和第一连接板405,所述第一连接部403呈倒l型,且所述第一连接部403上侧的水平段通过第一固定组件402固装于所述安装座体1
上,并且所述水平段伸出至安装座体1外与p1端子板401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403的竖直段下端与所述第一套管404固连,所述第一套管404套装于一次导体2的p1连接端的铝管201上,在所述第一套管404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403一侧设有第一连接板405,所述c1连接板8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405上侧,且所述c1连接板8外端设有第三套管801套装于一次导体2的p1连接端的铝棒202上,所述c1连接板8通过一个第一串并联板6与下侧的第一连接板405相连。
25.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p2导电杆5和c2连接板9与所述一次导体2的p2连接端相连,所述p2导电杆5包括第二连接部503、第二套管504和第二连接板505,所述第二连接部503水平设置并通过第二固定组件502固装于所述安装座体1上,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503一端伸出至安装座体1外与p2端子板501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管504相连,所述第二套管504套装于一次导体2的p2连接端的铝棒202上,在所述第二套管504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503一侧设有第二连接板505,所述c2连接板9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505下侧,且所述c2连接板9外端设有第四套管901套装于一次导体2的p2连接端的铝管201上,并且所述c2连接板9通过一个第二串并联板7与上侧的第二连接板505相连。
26.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固定组件402包括第一螺母4021和绝缘的定位套4022,第一螺母4021和定位套4022均套装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03的水平段上,其中所述定位套4022设于安装座体1上供第一连接部403水平段穿过的通孔中,所述第一螺母4021与第一连接部403竖直段分设于定位套4022两侧并共同作用限定p1导电杆4位置,所述第一螺母4021和定位套4022之间设有垫圈。
27.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固定组件502包括第二螺母5021和限位板5022,其中第二螺母5021通过螺纹连接套装于所述第二连接部503上,第二限位板5022固设于第二连接部503上,且第二螺母5021和限位板5022分设于安装座体1内外两侧并共同作用限定p2导电杆5位置。
28.如图5~6所示,所述第三套管801和第一套管404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套管504与第四套管901之间均设有绝缘套3,且所述绝缘套3包括隔离段301和插入段302,所述隔离段301设于对应两个套管之间,所述插入段302则插入至铝管201中增加了绝缘距离,保证绝缘性能。
29.如图4所示,所述安装座体1包括屏蔽罩103、绝缘底板102和均压罩101,两个均压罩101分别固设于绝缘底板102两端下侧,屏蔽罩103设于绝缘底板102上侧,一次导体2两端分别经过对应侧均压罩101后再穿过所述绝缘底板102进入到所述安装座体1中。另外一次导体2设于一次器身中,所述均压罩101安装于一次器身上。
30.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31.本发明利用第一串并联板6、第二串并联板7、c1连接板8和c2连接板9实现串并联转换,进而实现不同的变比,当第一串并联板6和第二串并联板7卸下,c1连接板8与c2连接板9连接在一起时,实现串联的作用,当c1连接板8与c2连接板9断开连接,第一串并联板6和第二串并联板7重新安装时,p1和c1连接在一起,p2和c2连接在一起时,实现并联的作用。
32.现有技术中针对铝棒铝管式的一次导体2串并联设计结构稳定性有待提高,如授权公告号为cn2922084y的中国发明专利所示。本发明的p1导电杆4和c2连接板9均设有套筒与铝管套装连接,p2导电杆5和c1连接板8均设有套筒与铝棒套装连接,而不是直接焊接在
铝管201或铝棒202上,安装方便同时也便于维修更换,另外p1导电杆4和p2导电杆5分别通过固定组件固装于安装座体1上,结构更为牢固稳定,同时绝缘套3不仅仅只设置于相邻套管之间,其有一部分插入到铝管201中,延长了绝缘距离,提高了绝缘性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