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25042发布日期:2021-05-28 14:28阅读:83来源:国知局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作为个人计算机、便携终端等的便携式电源或ev(电动汽车)、hv(混合动力汽车)、ph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的车辆驱动用电源而被广泛地使用。

在车辆驱动用电源等的用途中,为了高输出化,将多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单电池)电连接而成的电池组被广泛地利用。在电池组的一例中,具备:一对端板,在预定的排列方向上排列;多个单电池,配置于上述一对端板之间,具有外部连接用的电极端子;平板状的间隔件,将上述多个单电池从排列方向的两侧分别夹入;及束缚机构,从排列方向向上述一对端板之间施加束缚载荷。在电池组中,多个单电池的电极端子通过汇流条而相互电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作为车辆驱动用电源而搭载于车辆的电池组例如在报废车辆的情况、更换为新的电池组的情况等下被从车辆拆卸,从市场回收。在从市场回收来的电池组中经常包括能够再利用的状态的单电池。但是,在单电池的使用时,例如因温度劣化、充放电的反复等而可能在单电池的内部产生气体。由此,有时在单电池产生电池鼓包,排列方向的侧面呈凸状鼓出。因而,若要从回收来的电池组中挑选能够再利用的状态的单电池并再次作为电池组而组装,则间隔件相对于单电池的位置有时不均。由此,有时例如单电池以斜着倾斜的状态组装而电池组的尺寸变化,或者电极端子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偏移而难以将汇流条紧固连结。因此,在单电池的再利用时,将积攒的气体合适地排出而减少电池鼓包成为了课题之一。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积攒的气体排出而缓和电池鼓包的容易再利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本发明的方案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体、非水电解质及电池壳体。上述电池壳体具备:壳体主体,具有开口部,构成为收容上述电极体和上述非水电解质;及盖体,构成为堵住上述开口部。上述盖体具备:板状的盖主体;阀部,构成为在上述电池壳体的内压变得比预先确定的开阀压大时开放;及气体释放部,构成为被设定为比上述阀部的上述开阀压大的开放压。

根据所述方案,在再利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时,通过将气体释放部人为地开放,能够将积攒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内部的气体排出。由此,例如不用使阀部成为开放状态就能够缓和电池鼓包。因此,容易再次作为电池组而组装,能够实现容易再利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另外,在再利用后也能够维持阀部的功能。

此外,作为将积攒于二次电池的内部的气体排出的关联技术文献,可举出国际公开2019/130501。在国际公开2019/130501中公开了具备具有凸缘的外装构件和配置于上述外装构件的内部的电极组的二次电池。在国际公开2019/130501中记载了:在二次电池的内部产生了气体的情况下,在外装构件的凸缘开设开封孔而将产生的气体排出,将二次电池再生。

在所述方案中,可以是,上述盖体还具备焊接用突起部,该焊接用突起部设置于上述气体释放部的周缘,构成为被嵌合密封帽。根据所述方案,能够在将气体释放部开放而排出气体后,将密封帽和焊接用突起部焊接接合而将气体释放部容易地密封。由此,能够提高气体释放部的密封的精度及可靠性。另外,能够提高再利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时的便利性。

在所述方案中,可以是,上述焊接用突起部与上述气体释放部设置于同一构件。通过将焊接用突起部与气体释放部设置于同一构件,能够比较比较简便地实现这里公开的技术。

在所述方案中,可以是,上述气体释放部设置于上述盖主体。根据所述方案,由于仅变更盖主体的设计即可,所以能够比较简便地实现这里公开的技术。

在所述方案中,可以是,在上述气体释放部中,上述盖主体的与上述壳体主体相对的侧的面形成为r形状(即带有圆角的形状)。根据所述方案,例如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内压因在电池壳体的内部产生的气体而上升时,能够缓和向气体释放部的应力集中。由此,例如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通常使用时,能够将气体释放部的封闭状态以高的水平维持。

在所述方案中,可以是,上述非水电解质是非水电解液,上述盖体还具备构成为将上述非水电解液向上述壳体主体的内部注入的注液孔和堵住上述注液孔的注液栓,上述气体释放部设置于上述注液栓。根据所述方案,由于仅变更注液栓的设计即可,所以能够比较简便地实现这里公开的技术。

在所述方案中,可以是,上述注液栓具有构成为朝向上述壳体主体突出的台阶部,上述气体释放部设置于上述台阶部的朝向上述壳体主体突出的部分。根据所述方案,例如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内压因在电池壳体的内部产生的气体而上升时,能够缓和向气体释放部的应力集中。由此,例如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通常使用时,能够将气体释放部的封闭状态以高的水平维持。

在所述方案中,可以是,上述气体释放部分别设置于上述注液栓和上述盖主体。根据所述方案,容易将一次再利用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进一步再利用。因此,能够将本发明的效果以更高的水平发挥。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将会在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在这些附图中,同样的标号表示同样的要素,其中: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内部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5a是示意性地示出将气体释放部开放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b是示意性地示出将气体释放部再密封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a是示意性地示出将气体释放部开放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b是示意性地示出将气体释放部再密封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说明这里公开的技术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当然并非意在限定这里公开的技术。在本说明书中特别提及的事项以外的事项且这里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所需的事项(例如,不使这里公开的技术具有特征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电池组的一般的结构及制造工艺)能够作为基于本领域中的关联技术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设计事项来掌握。这里公开的技术能够基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容和本领域中的技术常识来实施。

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得到相同作用的构件·部位标注相同标号,有时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附图中的标号u、d、f、rr、r、l分别意味着上、下、前、后、右、左。附图中的标号x、y、z分别意味着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前后方向称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单电池)的厚度方向或排列方向,将左右方向称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宽度方向。不过,它们只不过是便于说明的方向,丝毫不限定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设置方式。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内部构造的纵剖视图。图2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俯视图。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例如是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电池、双电层电容器等能够反复充放电的二次电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具备电极体20、未图示的非水电解质及电池壳体30。

电极体20可以与关联技术是同样的,没有特别的限定。电极体20在此是带状的正极和带状的负极以经由带状的分隔件而绝缘的状态层叠且以卷绕轴为中心卷绕而成的卷绕电极体。卷绕电极体具有能够收容于电池壳体30的扁平形状。正极和负极分别包括能够可逆地吸藏及放出电荷载体的活性物质。正极例如包括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活性物质。负极例如包括碳材料作为活性物质。

卷绕电极体在与卷绕轴正交的剖视下具有一对卷绕平坦部和夹设于一对卷绕平坦部之间的一对卷绕r部。卷绕电极体的一对卷绕r部中的一方配置于电池壳体30的下方,另一方配置于电池壳体30的上方。此外,电极体20在此是卷绕电极体,但也可以是矩形状的正极和矩形状的负极以绝缘的状态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电极体。

在电极体20的宽度方向y的左端部设置有正极集电部12。在正极集电部12附设有正极集电板12c。电极体20的正极经由正极集电板12c而与后述的正极端子12t电连接。另外,在电极体20的宽度方向y的右端部设置有负极集电部14。在负极集电部14附设有负极集电板14c。电极体20的负极经由负极集电板14c而与后述的负极端子14t电连接。

非水电解质可以与关联技术是同样的,没有特别的限定。非水电解质在此是在室温(25℃)下为液体状的非水电解液。非水电解液也可以包括非水溶剂和支持盐。非水溶剂例如可以是碳酸酯类等有机溶剂。支持盐例如可以是包括锂离子作为电荷载体的锂盐。非水电解质可以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使用温度范围内(例如-20~+60℃的温度范围内)为液状或聚合物状(凝胶状)。不过,非水电解质也可以在室温(25℃)下为固体状。非水电解质例如也可以是夹设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固体电解质层。

电池壳体30是收容电极体20和非水电解质的外壳。电池壳体30在此具有扁平的方形(长方体形状)的外形。不过,电池壳体30的外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立方体形、圆筒形等。电池壳体30具备具有开口部32h的壳体主体32和堵住开口部32h的盖体(封口板)34。电池壳体30通过盖体34接合(例如焊接接合)于壳体主体32的开口部32h的周缘而一体化。电池壳体30被气密地密封(密闭)。

壳体主体32是在上方具有开口部32h的有底的箱型。壳体主体32具有收容电极体20和非水电解质的收容空间36。壳体主体32具备与盖体34相对的底面32b和从底面32b连续的作为侧面的一对短侧面32n及一对长侧面(未图示)。底面32b与电极体20的一对卷绕r部中的一方相对。长侧面与电极体20的卷绕平坦部相对。短侧面32n及长侧面分别形成为平坦。壳体主体32例如从1张金属板通过拉深加工而形成。

壳体主体32例如是以铝、铜、镁及黄铜中的1个为主体(占据50质量%以上)的软质金属制。其中,最好是铝、铝合金等轻量的金属制。壳体主体32的厚度(板厚)从低成本化、轻量化的观点来看为大概1mm以下,典型地为0.5mm以下,例如可以为0.3~0.5mm。软质金属制和/或如所述那样薄壁的电池壳体30容易因内压而变形。在容易变形的电池壳体30中,格外容易产生电池鼓包。因此,通过这里公开的技术的应用而得到高的效果。

盖体34安装于壳体主体32的开口部32h的周缘。如图1及图2所示,盖体34具备盖主体34b、正极端子12t、负极端子14t、注液栓38、阀部(泄压阀)34v及气体释放机构34g。不过,注液栓38不是必需的,例如在非水电解质是固体状的情况等下也能够省略。盖主体34b是矩形状的板状构件。盖主体34b在宽度方向y上延伸。盖主体34b具有厚度la(参照图3)的平板状部分。盖主体34b例如是与壳体主体32同种或异种的金属制。

正极端子12t设置于盖主体34b的宽度方向y的左端部。正极端子12t与电极体20的正极电连接。负极端子14t设置于盖主体34b的宽度方向y的右端部。负极端子14t与电极体20的负极电连接。

如图1所示,在盖主体34b设置有注液孔34h。注液孔34h是在厚度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上贯通盖主体34b的贯通孔。注液孔34h用于向壳体主体32的内部即收容空间36注入非水电解液。注液孔34h例如在构筑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时、再利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时使用。注液孔34h在宽度方向y上设置于正极端子12t与负极端子14t之间。在注入非水电解液后,在注液孔34h安装注液栓38。注液栓38例如是铝、不锈钢等金属制。由此,注液栓38与盖主体34b一体化,注液孔34h被气密地密封(密闭)。

阀部34v是所谓的安全阀。阀部34v在宽度方向y上设置于正极端子12t与负极端子14t之间。详细而言,阀部34v在宽度方向y上设置于气体释放机构34g与注液栓38之间。阀部34v构成为,例如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通常使用时,若收容空间36的内压变得比预先确定的开阀压大,则成为将电池壳体3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开放状态。若阀部34v成为开放状态,则积攒于收容空间36的气体向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外部放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内压被开放。阀部34v的开阀压可以是大概0.1~1.0mpa,例如0.3~0.5mpa。

阀部34v形成为比盖主体34b的厚度la(参照图3)薄的薄壁状。如图2所示,阀部34v在此以安装于盖主体34b的金属制(例如铝制)的片v1为主体而构成。不过,阀部34v也可以与盖主体34b一体成形,构成盖主体34b的一部分。阀部34v也可以是将盖主体34b的一部分形成为薄壁状而得到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阀部34v具有设置于金属制的片v1的非直线状的切槽v2。切槽v2具有使两个y字的下端面对的形状。不过,切槽v2也可以是直线状,还可以是y字状以外的非直线状,例如曲线状(例如,半圆状、c字状、u字状、s字状等)、折线状(例如,l字状、n字状等)、互相交叉的直线状(放射状,例如十字状)、具有分支的直线状(例如h字状)等。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内压超过开阀压,则切槽v2接受内压而开裂。由此,金属制的片v1典型地被向离开壳体主体32的一侧(图1的上方)推出。

图3是从厚度方向x观察气体释放机构34g时的剖视图。气体释放机构34g在此与盖主体34b一体成形,构成了盖主体34b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气体释放机构34g在宽度方向y上设置于正极端子12t与负极端子14t之间。详细而言,气体释放机构34g在宽度方向y上设置于正极端子12t与阀部34v之间。气体释放机构34g在再利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时使用。如图2及图3所示,气体释放机构34g具备气体释放部34n和焊接用突起部34p。不过,焊接用突起部34p不是必需的,也能够省略。

气体释放部34n是在再利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时人为地施加外力而被设为将电池壳体3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开放状态的预定开放部。气体释放部34n构成为强制性地使积攒于收容空间36的气体向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外部放出而消除或缓和电池鼓包。气体释放部34n以容易在厚度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上贯通的方式与盖主体34b的气体释放部34n以外的部分(例如厚度la的平板状部分)相比构成为相对薄壁。通过使用气体释放部34n,在再利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时,能够容易地使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成为开放状态。

气体释放部34n被设定为比阀部34v的开阀压大的开放压。因而,气体释放部34n构成为在阀部34v成为了开放状态时也典型地维持封闭状态。气体释放部34n构成为典型地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通常使用时维持封闭状态。根据前述,在剖视下,气体释放部34n的最小厚度(典型地是上下方向的长度)可以比阀部34v大。

如图3所示,气体释放部34n在此从盖主体34b连续地设置。气体释放部34n具备设置于盖主体34b的外表面(图3的上表面)的槽部(槽口)n1和设置于盖主体34b的内侧的面(图3的下表面)即与壳体主体32相对的面的r部r1。

槽部n1典型地是在再利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时将锐利的构件插入的部位。槽部n1设置于盖主体34b的外表面,因此也作为表示气体释放部34n的位置的大致目标发挥功能。槽部n1在此是截面u字形状。在剖视下,槽部n1的最大深度(图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在此比焊接用突起部34p的最大高度(图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如图2所示,在俯视下,槽部n1在此是在宽度方向y上延伸的直线状。不过,槽部n1也可以是点状或非直线状。槽部n1的宽度方向y的长度在此比注液孔34h短。槽部n1的宽度方向y的长度在此比阀部34v的切槽v2短。

r部r1的俯视下的面积比槽部n1大。r部r1以槽部n1为中心而以将槽部n1呈环状包围的方式设置。如图3所示,r部r1的厚度方向x的长度在此比槽部n1长。另外,虽然图示省略,但r部r1的宽度方向y的长度在此比槽部n1长。由此,例如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通常使用时,即使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内压上升,也能够缓和向槽部n1的应力集中。另外,在槽部n1与收容空间36之间维持有圆顶状的空间。r部r1的曲率半径lb在此与盖主体34b的厚度la相同或比其小。在再利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时,若向槽部n1插入锐利的构件,则盖主体34b的槽部n1的周缘部分被向壳体主体32侧(图3的下方)压入。此时,若维持有圆顶状的空间,则被向壳体主体32侧压入的盖主体34b不容易与收容于壳体主体32的电极体20干涉。另外,通过设为曲率半径lb≤厚度la,被向壳体主体32侧压入的盖主体34b的部分被抑制得小。

焊接用突起部34p在再利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时使暂且设为了开放状态的气体释放部34n再次成为封闭状态时使用。如图3所示,焊接用突起部34p朝向离开电池壳体30的一侧(图3的上方)突出。焊接用突起部34p例如通过使盖主体34b中的气体释放部34n的周缘隆起且成形为比盖主体34b的厚度la厚而构成。在剖视下,焊接用突起部34p的最大高度(图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在此比槽部n1的最大深度(图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

如图2所示,焊接用突起部34p以包围气体释放部34n的周围的方式设置。焊接用突起部34p在此以将气体释放部34n呈环状包围的方式连续设置。不过,焊接用突起部34p也可以以包围气体释放部34n的方式隔开间隔而设置成多个岛状。另外,在俯视下,焊接用突起部34p也可以是环状以外的形状,例如多边形的框状等。

焊接用突起部34p构成为在再利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时被嵌合密封帽s(参照图5b)。焊接用突起部34p也作为表示嵌合密封帽s的位置的大致目标发挥功能。通过沿着焊接用突起部34p的内缘而嵌合密封帽s,焊接用突起部34p和密封帽s成为共面。在该状态下,通过将焊接用突起部34p与密封帽s焊接接合,气体释放部34n被气密地密封。由此,能够将设为了开放状态的气体释放部34n容易地再密封。因此,气体释放部34n的密封的精度及可靠性被提高。

以上这样的结构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能够利用于各种用途。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典型地是将多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电连接而成的电池组1的形态,能够作为搭载于车辆的马达用的动力源(驱动用电源)而良好地使用。车辆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典型地可举出汽车,例如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混合动力汽车(hv)、电动汽车(ev)等。

电池组

图4是电池组1的立体图。电池组1具备多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单电池)10、多个间隔件40、一对端板50a、50b及多个束缚带52。不过,间隔件40、端板50a、50b及束缚带52不是必需的,也能够省略一部分或全部。另外,构成电池组1的单电池10的形状、尺寸、个数、配置、连接方法等不限定于这里公开的方案,能够适当变更。

多个单电池10在以使正极端子12t和负极端子14t的位置交替的方式交替翻转的状态下在排列方向x上排列。在电池组1中,相邻的单电池10的正极端子12t和负极端子14t通过汇流条18而电连接。通过前述,电池组1串联地电连接。多个单电池10的一对长侧面分别与间隔件40相对。

间隔件40是用于使在单电池10中产生的热散发的散热构件。间隔件40在排列方向x上分别配置于单电池10之间及单电池10与端板50a、50b之间。间隔件40将单电池10从排列方向x的两侧夹入。间隔件40是板状构件。间隔件40例如是聚丙烯(pp)、聚苯硫醚(pps)等树脂制、热传导性好的金属制。

端板50a、50b在单电池10的排列方向x(图4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电池组1的两端。端板50a、50b将多个单电池10和多个间隔件40在排列方向x上夹入。多个束缚带52以横跨一对端板50a、50b的方式安装。多个束缚带52通过多个小螺钉54而固定于端板50a、50b。多个束缚带52分别以在排列方向x上施加预定的束缚压的方式安装。通过前述,从排列方向x对多个单电池10和多个间隔件40施加束缚载荷,电池组1被一体地保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端板50a、50b、多个束缚带52及多个小螺钉54构成了束缚机构。不过,束缚机构并不限定于此。

如以上这样,在第1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中,在盖体34(详细而言是盖主体34b)设置有气体释放部34n。通过前述,在再利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时,作业者能够将气体释放部34n容易地开放,将积攒于壳体主体32的内部(即,收容空间36)的气体排出。其结果,例如不用使阀部34v成为开放状态就能够缓和电池鼓包。因此,能够实现容易再次设为电池组1的容易再利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另外,在再利用时不会损害阀部34v的功能,能够将该功能在再利用后也原样维持。

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在从市场回收来的电池组中经常包括能够再利用的状态的单电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以下,说明再利用(再使用)从市场回收来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而制造电池组1的方法。该制造方法例如包含以下的4个工序:挑选工序,挑选能够再利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气体释放工序,将在挑选工序中挑选出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气体释放部34n开放,释放内部的气体;再密封工序,将在气体释放工序中开放后的气体释放部34n封闭,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再密封;及电池组构筑工序,使用再密封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来构筑电池组1。其中,气体释放工序及再密封工序能够也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再利用方法来掌握。另外,这里公开的制造方法也可以除了上述以外还适当包括其他工序。例如,在从挑选工序后到电池组构筑工序前之间,例如也可以包括向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追加非水电解质的补充工序。

在挑选工序中,首先准备从市场回收来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接着,通过预先确定的试验方法(例如充放电试验等),作业者例如确认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电池特性。然后,挑选电池特性为预先确定的阈值以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在优选的一方案中,进一步通过预先确定的试验方法(例如电池壳体30的尺寸的测定等),作业者判定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是否产生了电池鼓包。并且,将电池鼓包为预先确定的阈值以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挑选为“有电池鼓包”。

在气体释放工序中,首先,作业者向在挑选工序中挑选出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气体释放部34n施加外力。作为一例,向气体释放部34n的槽部n1插入锐利的构件,使锐利的构件贯通气体释放部34n。由此,气体释放部34n成为开放状态。此外,本工序也可以仅对例如在挑选工序中被挑选为“有电池鼓包”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进行。另外,本工序优选在干燥环境(例如露点温度为-50℃以下的环境)下进行。

图5a是从厚度方向x观察开放状态的气体释放部34n时的剖视图。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中,槽部n1破裂,盖主体34b的槽部n1的周缘部分被向壳体主体32侧(图5a的下方)压入。通过气体释放部34n开放,积攒于电池壳体30的气体被强制性地向外部放出。在一方案中,也可以进一步在开放状态的气体释放部34n安装关联技术的吸引装置,强制性地吸引电池壳体30内的流体。由此,能够消除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电池鼓包。

在再密封工序中,首先准备密封帽s(参照图5b)。密封帽s典型地是板状构件。密封帽s的外形与由焊接用突起部34p包围的区域相同或比其小。密封帽s在此是圆板状构件。密封帽s的厚度与焊接用突起部34p的最大高度(图5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同。接着,作业者对在气体释放工序中被设为开放状态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沿着焊接用突起部34p的内缘而嵌合密封帽s。由此,焊接用突起部34p和密封帽s成为共面。接着,作业者将密封帽s的整周与焊接用突起部34p焊接接合。焊接接合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例如可举出激光焊接。

图5b是从厚度方向x观察再密封后的状态的气体释放部34n的剖视图。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中,遍及密封帽s的整周而形成有焊接接合部w,气体释放部34n被气密地密封。由此,能够将在气体释放工序中设为了开放状态的气体释放部34n容易地再密封。

在电池组构筑工序中,首先,作业者使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单电池)10和间隔件40在预定的方向上交替排列。接着,将单电池10和间隔件40利用束缚机构束缚。在一例中,在一对端板50a、50b之间配置单电池10和间隔件40,以施加预定的束缚载荷的方式在端板50a、50b架设多个束缚带52。如以上这样,能够制造电池组1。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10的俯视图。此外,在图6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有相同的标号。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10取代盖体34而具备盖体134。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10除了气体释放机构取代盖主体而设置于注液栓以外,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而,关于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部分,省略或简化说明。

如图6所示,盖体134具备盖主体134b、正极端子12t、负极端子14t、注液栓138及阀部(泄压阀)34v。正极端子12t、负极端子14t、阀部34v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盖主体134b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不具有气体释放机构。在盖主体134b设置有环状的注液孔134h(参照图7)。在注液孔134h安装有注液栓138,由此,注液孔134h被气密地密封(密闭)。注液栓138在此是大致圆板状的构件。注液栓138例如是铝、不锈钢等金属制。

图7是从厚度方向x观察注液栓138时的剖视图。在注液栓138设置有气体释放机构138g。气体释放机构138g具备气体释放部138n和焊接用突起部138p。不过,焊接用突起部138p不是必需的,也能够省略。注液栓138具备外缘部分s1、倾斜部分s2及中央部分s3。

外缘部分s1沿着盖主体134b的外表面(图7的上表面)而延伸。外缘部分s1沿着xy平面而呈圆环状扩展。外缘部分s1配置于比倾斜部分s2及中央部分s3远离壳体主体32的位置(图7的上方)。在外缘部分s1的外表面(图7的上表面)设置有焊接用突起部138p。焊接用突起部138p的形状、尺寸、结构等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焊接用突起部34p是同样的。倾斜部分s2将外缘部分s1与中央部分s3连结。倾斜部分s2从外缘部分s1的接近中心的一侧的端部相连。倾斜部分s2从外缘部分s1朝向壳体主体32侧(图7的下方)斜着延伸。

中央部分s3从倾斜部分s2的下端相连。中央部分s3与外缘部分s1平行地延伸。中央部分s3沿着图7的xy平面而呈圆形状扩展。在中央部分s3设置有气体释放部138n。气体释放部138n在此由槽部(槽口)n11构成。槽部n11的形状、尺寸、结构等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槽部n1是同样的。倾斜部分s2和中央部分s3构成了台阶部138s。台阶部138s比外缘部分s1向壳体主体32侧(图7的下方)凹陷。台阶部138s朝向壳体主体32侧(图7的下方)突出。

在将以上这样的结构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10从市场回收并向电池组1再利用的情况下,在气体释放工序中,作业者向气体释放部138n施加外力。图8a是从厚度方向x观察开放状态的气体释放部138n时的剖视图。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10中,槽部n11破裂,气体释放部138n开放。另外,在再密封工序中,作业者沿着焊接用突起部138p的内缘而嵌合密封帽s(参照图8b)。并且,作业者将密封帽s的整周与焊接用突起部138p焊接接合。图8b是从厚度方向x观察再密封后的状态的气体释放部138n时的剖视图。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10中,遍及密封帽s的整周而形成有焊接接合部w,气体释放部138n被气密地密封。

以上,虽然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例示,在这里公开的发明中包括对上述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后的技术。

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盖主体34b设置了1个气体释放机构34g。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注液栓138设置了1个气体释放机构138g。但是,不限定于此。气体释放机构也可以相对于1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110设置有多个。例如,也可以在第1实施方式的盖主体34b设置有2个以上的气体释放机构34g。或者,也可以在第2实施方式的盖主体134b设置有气体释放机构34g。即,也可以如图9所示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210那样,在盖主体134b设置有气体释放机构34g,且在注液栓138设置有气体释放机构138g。通过在盖体具备多个气体释放机构,容易将一次再利用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进一步再利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