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端子、电连接器及控制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17824发布日期:2021-03-26 21:29阅读:74来源:国知局
接触端子、电连接器及控制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技术电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触端子、电连接器及控制器组件。


背景技术:

2.目前,氢燃料电锥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cell voltage monitoring,cvm)控制器主要是用一个电连接器进行连接,在连接时,先将双极板插入至电连接器上,再经过电线将讯号或电能传送到cvm控制器件上,以进行数据和能量转换。
3.然而,电连接器一般采用两金属片夹持式接触端子,接触端子的夹持力较弱,电堆双极板在堆叠时以及在高低温环境中使用时,受温度的影响,各个双极板热胀冷缩的变形程度不同,双极片之间的间距也不一样,使得这种结构的接触端子连接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端子、电连接器及控制器组件,旨在提高接触端子连接稳定性,以避免电连接器断连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接触端子,应用于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及插设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的限位销,所述接触端子插设于所述连接器主体内并通过所述限位销限位固定,所述电连接器用于连接电锥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所述接触端子包括:
6.端子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7.抵接段,与所述端子本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抵接段设有弹性抵接部,以用于与所述电锥双极板抵接;以及
8.连接段,与所述端子本体的第二端连接,以用于通过导线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抵接段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靠近所述端子本体的一侧的孔壁沿背对所述连接段的方向延伸设置有延伸臂,以形成所述弹性抵接部,所述延伸臂呈圆弧形设置,所述延伸臂用于与所述电锥双极板的侧壁抵接。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背对所述端子本体的一端设有用于供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的导线插入的插接口。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触端子的连接段设有伸展臂,所述伸展臂自所述连接段的一侧朝其厚度方向弯折延伸设置,所述伸展臂用于与所述限位销抵接,以限制所述接触端子沿其长度方向移动。
1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电锥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13.连接器主体,开设有多个插孔,所述插孔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及第二侧,所述插孔的第一侧用于供所述电锥双极板插接固定,所述插孔的第二侧用于供连接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导线插入;
14.多个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为如上所述的接触端子,多个所述接触端子一对一地插设于多个所述插孔内;所述接触端子的抵接段用于与所述电锥双极板抵接;所述接触端子的连接段用于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以及
15.限位销,插设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并伸入至所述插孔内与所述接触端子抵接,以限制所述接触端子沿其长度方向移动;
16.所述接触端子包括:
17.端子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18.抵接段,与所述端子本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抵接段设有弹性抵接部,以用于与所述电锥双极板抵接;以及
19.连接段,与所述端子本体的第二端连接,以用于通过导线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
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主体上背对所述电锥双极板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靠近所述插孔设置;
21.所述限位销插入至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插孔内并与所述接触端子的弹性抵接部抵接。
2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触端子设有伸展臂,所述限位销包括限位销本体及设于所述限位销本体一侧的多个止位臂、卡接臂和限位臂;
23.多个所述止位臂一对一地插设于多个所述插孔内并与多个所述接触端子的伸展臂一对一抵接;
24.所述第一限位槽包括第一子插槽和第二子插槽,所述限位臂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限位臂分别插设于所述第一子插槽和第二子插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子插槽和第二子插槽相邻边的两侧壁分别贴合,以限制所述限位销沿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宽度方向移动;
25.所述卡接臂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卡接臂分设于两所述限位臂的两侧并分别插设于所述第一子插槽和第二子插槽内,所述卡接臂的端部设有卡勾,所述第一子插槽和第二子插槽内的槽壁对应所述卡勾的位置设有卡槽,两所述卡接臂的卡勾分别卡入于所述第一子插槽和第二子插槽内的卡槽内,以限制所述限位销沿所述连接器主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2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锥双极板具有嵌入臂,所述嵌入臂上设有止退槽;
27.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止位销,所述连接器主体上还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止位销插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并伸入至多个所述电锥双极板的止退槽内,以限制所述电锥双极板沿背离所述接触端子的方向移动。
2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止位销包括第一侧板及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自所述第二限位槽插设于所述止退槽内,所述第一侧板盖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槽口上;
29.所述止位销的侧壁上凸设有凸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对应所述凸部的位置形成有定位孔,所述凸部卡入所述定位孔内,以限制所述止位销沿所述连接器主体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移动。
3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控制器组件,所述控制器组件包括:
31.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
32.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的连
接段通过导线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以及
33.电锥双极板,电锥双极板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电锥双极板均具有嵌入臂,所述嵌入臂上设有止退槽,多个所述电锥双极板的嵌入臂一对一地插设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多个插孔内,所述嵌入臂与所述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抵接,且所述电连接器的止位销插设于所述电连接器的第二限位槽内并伸入至所述止退槽内,以限制所述电锥双极板移动;
34.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35.连接器主体,开设有多个插孔,所述插孔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及第二侧,所述插孔的第一侧用于供所述电锥双极板插接固定,所述插孔的第二侧用于供连接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导线插入;
36.多个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为如上所述的接触端子,多个所述接触端子一对一地插设于多个所述插孔内;所述接触端子的抵接段用于与所述电锥双极板抵接;所述接触端子的连接段用于与所述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以及
37.限位销,插设于所述连接器主体上,并伸入至所述插孔内与所述接触端子抵接,以限制所述接触端子沿其长度方向移动。
38.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由于该接触端子的端子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抵接段与端子本体的第一端连接,抵接段设有弹性抵接部,以用于与电锥双极板抵接,连接段与端子本体的第二端连接,以用于通过导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通过设置弹性抵接部增加了接触端子与电锥双极板的接触面积,使得接触端子的稳固性得以提升,进而提升了电连接器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40.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及其连接的电锥双极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为本发明电连接器及其连接的电锥双极板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42.图3为本发明接触端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3.图4为本发明电连接器及其连接的电锥双极板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44.图5为图4中a

a处的剖视图;
45.图6为本发明电连接器一实施例中连接器主体、限位销及止位销的爆炸图;
46.图7为本发明电连接器一实施例中连接器主体、限位销及止位销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47.附图标号说明:
48.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端子本体210弹性抵接部200抵接段11导线300连接段200a通孔201延伸臂300a插接口
301伸展臂10连接器主体20接触端子30限位销10a插孔10b第一限位槽31限位销本体32止位臂33卡接臂34限位臂10b1第一子插槽10b2第二子插槽40止位销20b第二限位槽41第一侧板42第二侧板401凸部1电连接器2电锥双极板21a止退槽
49.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1.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52.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3.目前,氢燃料电锥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cell voltage monitoring,cvm)控制器主要是用一个电连接器进行连接,在连接时,先将双极板插入至电连接器上,再经过电线将讯号或电能传送到cvm控制器件上,以进行数据和能量转换。
54.在一些示例性技术中,电连接器一般采用两金属片夹持式接触端子,接触端子的夹持力较弱,电堆双极板在堆叠时以及在高低温环境中使用时,受温度的影响,各个双极板热胀冷缩的变形程度不同,双极片之间的间距也不一样,使得这种结构的接触端子连接稳定性较差。
55.为了提高接触端子连接稳定性,以避免电连接器断连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接触端子,适用于各种电连接器,尤其是连接氢燃料电锥双极板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电连接器,此处不限。
56.参照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该接触端子20应用于电连接器1,电连接器1包括连接器主体10及插设于连接器主体10上的限位销30,接触端子20插设于连接器主体10内并通
过限位销30限位固定,电连接器1用于连接电锥双极板2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图未示出,通过导线11与电连接器1连接)。主要参考图3,接触端子20包括端子本体100、抵接段200及连接段300,端子本体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抵接段200与端子本体100的第一端连接,抵接段200设有弹性抵接部210,以用于与电锥双极板2抵接;连接段300与端子本体100的第二端连接,以用于通过导线11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
57.本实施例中,接触端子20可由导电性良好、具有较高连接强度的金属材料制成,此处不做限定。接触端子20的整体可呈长条形设置,以方便组装,此处对其形状也不做限定。
58.弹性抵接部210可以是与抵接段200一体成型的呈弧形设置的金属弹片,也可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抵接段200上的弹性金属件,此处不做限定。
59.需要说明,接触端子20的端子本体100、抵接段200及连接段300可为一体成型的金属件,也可为多个分体式的金属件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固定在一起,此处不做限定。
60.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通过将该接触端子20的端子本体100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抵接段200与端子本体100的第一端连接,抵接段200设有弹性抵接部210,以用于与电锥双极板2抵接,连接段300与端子本体100的第二端连接,以用于通过导线11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通过设置弹性抵接部210增加了接触端子20与电锥双极板2的接触面积,使得接触端子20的稳固性得以提升,进而提升了电连接器1的连接稳定性。
61.为了增强接触端子20与电锥双极板2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强两者间的连接强度,在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抵接段200上设有通孔200a,通孔200a靠近端子本体100的一侧的孔壁沿背对连接段300的方向延伸设置有延伸臂201,以形成上述的弹性抵接部210,延伸臂201呈圆弧形设置,延伸臂201用于与电锥双极板2的侧壁抵接。
62.参考图3,在一实施例中,连接段300背对端子本体100的一端设有用于供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的导线11插入的插接口300a。如此设置,方便了接触端子20与导线11的连接效率。
63.本实施例中,插接口300a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也可是由一条插入通道延伸至一段距离后再分叉为两条或多条通道,以便接线。此外,在将导线11的两导体分别插入至两插接口300a后,可通过焊接将两者固定(如图3所示,可在插入通道的管壁一侧开设避让口,以方便穿线及焊接导线等),以避免导线11脱落,进一步地提高了接触端子20与导线11的连接强度。
64.进一步地,为了避免接触端子20从电连接器1内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接触端子20的连接段300设有伸展臂301,伸展臂301自连接段300的一侧朝其厚度方向弯折延伸设置,伸展臂301用于与限位销30抵接,以限制接触端子20沿其长度方向移动。如此设置,极大地提升了接触端子20的组装稳定性。
65.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连接器1,参考图1及图2,该电连接器1用于连接电锥双极板2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图未示出,通过导线11与电连接器1连接),电连接器1包括连接器主体10、多个接触端子20及限位销30,结合图4至图7,连接器主体10开设有多个插孔10a,插孔10a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及第二侧,插孔10a的第一侧用于供电锥双极板2插接固定,插孔10a的第二侧用于供连接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导线11插入;多个接触端子20为如上所述的接触端子20,多个接触端子20一对一地插设于多个插孔10a内;接触端子20的抵接段200用于与电锥双极板2抵接;接触端子20的连接段300用于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通过导
线11连接;限位销30的数量可为两个,两限位销30分别插设于连接器主体10上,并伸入至插孔10a内与接触端子20抵接,以限制接触端子20沿其长度方向移动。
66.其中,连接器主体10可以是一个一体成型制造的塑胶件或多个塑胶件组装而成,连接器主体10形成上述的多个插孔10a,多个插孔10a可呈一排或多排设置,每一排的插孔10a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以供多个接触端子20嵌入,插孔10a可为贯通设置,一端供接触端子20及其连接的导线11插入,另一端可供电锥双极板2的连接端插入,以使其与接触端子20的弹性抵接部210抵接导通。
67.本实施例中,接触端子20可为具有一定导电性能的金属导体,可呈长条状设置,接触端子20嵌设固定于插孔10a内。
68.本实施例中,电锥双极板2可通过限位销30插设固定于连接器主体10上,限位销30可为常见的插销,也可为根据连接器主体10及接触端子20的形状等来设计的特定结构以满足连接强度要求,限位销30的材质可为塑胶,也可为金属与塑胶的组件,此处,对限位销30的具体结构及其材质均不做限定。
69.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器主体10的插孔10a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规格,可设计为每一插孔10a内供多个电锥双极板2插入固定,为了方便组装,通常是设置为一个插孔10a内可让多个电锥双极板2插入。
70.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由于该电连接器1包括连接器主体10、多个接触端子20及限位销30,连接器主体10开设有多个插孔10a,插孔10a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及第二侧,插孔10a的第一侧用于供电锥双极板2插接固定,插孔10a的第二侧用于供连接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的导线11插入;多个接触端子20为如上所述的接触端子20,多个接触端子20一对一地插设于多个插孔10a内;接触端子20的抵接段200用于与电锥双极板2抵接;接触端子20的连接段300用于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通过导线11连接;限位销30插设于连接器主体10上,并伸入至插孔10a内与接触端子20抵接,以限制接触端子20沿其长度方向移动,提高了接触端子20的稳固性,提升了电连接器1的连接稳定性。
71.为了提高接触端子20的稳定性,避免其在插孔10a内位移晃动而影响信号传输,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5至图7,连接器主体10上背对电锥双极板2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槽10b,第一限位槽10b靠近插孔10a设置;限位销30插入至第一限位槽10b和插孔10a内并与接触端子20的弹性抵接部210抵接。
72.进一步地,参考图3,接触端子20设有伸展臂301,结合图5至图7,限位销30包括限位销本体31及设于限位销本体31一侧的多个止位臂32、卡接臂33和限位臂34;多个止位臂32一对一地插设于多个插孔10a内并与多个接触端子20的伸展臂301一对一抵接;第一限位槽10b包括第一子插槽10b1和第二子插槽10b2,限位臂34的数量为两个,两限位臂34分别插设于第一子插槽10b1和第二子插槽10b2内并与第一子插槽10b1和第二子插槽10b2相邻边的两侧壁分别贴合,以限制限位销30沿连接器主体10的宽度方向移动;卡接臂33的数量为两个,两卡接臂33分设于两限位臂34的两侧并分别插设于第一子插槽10b1和第二子插槽10b2内,卡接臂33的端部设有卡勾,第一子插槽10b1和第二子插槽10b2内的槽壁对应卡勾的位置设有卡槽,两卡接臂33的卡勾分别卡入于第一子插槽10b1和第二子插槽10b2内的卡槽内,以限制限位销30沿连接器主体10的长度方向移动。
73.在一实施例中,参考图2,电锥双极板2具有嵌入臂,嵌入臂上设有止退槽21a;参考
图5至图7,电连接器1还包括止位销40,连接器主体10上还开设有第二限位槽20b,止位销40插设于第二限位槽20b内并伸入至多个电锥双极板2的止退槽21a内,以限制电锥双极板2沿背离接触端子20的方向移动。如此设置,方便了连接电锥双极板2与电连接器1,提高了电锥双极的稳固性,提升了连接稳定性。
74.为了避免止位销40与连接器主体10产生脱离,以提高其连接强度,在一实施例中,主要参考图6,止位销40可包括第一侧板41及与第一侧板41连接的第二侧板42,第二侧板42自第二限位槽20b插设于止退槽21a内,第一侧板41盖设于第二限位槽20b的槽口上;止位销40的侧壁上凸设有凸部401,第二限位槽20b内对应凸部401的位置形成有定位孔,凸部401卡入定位孔内,以限制止位销40沿连接器主体1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移动。
75.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控制器组件,该控制器组件包括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图未示出)、电连接器1及电锥双极板2,该电连接器1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发明提出的控制器组件包括上述电连接器1的所有实施例的所有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与所述电连接器1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一一阐述。
76.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3,电连接器1的接触端子20的连接段300通过导线11与电池电压监测控制器连接;电锥双极板2的数量为多个,电锥双极板2均具有嵌入臂,嵌入臂上设有止退槽21a,结合图4至图7,多个电锥双极板2的嵌入臂一对一地插设于电连接器1的多个插孔10a内,嵌入臂的侧壁与电连接器1的接触端子20抵接,且电连接器1的止位销40插设于电连接器1的第二限位槽20b内并伸入至止退槽21a内,以限制电锥双极板2移动。
7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