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79372发布日期:2020-09-29 09:35阅读:61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可双向压缩的端子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cn200610085932.6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容置于其中的端子,端子用来电性导接晶片模块与电路板,其主要包括主体部及由主体部分别向相对两侧斜上方及斜下方延伸的各两个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即主体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臂部,两相对应的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之间通过连接部相连接。每一臂部末端分别设有弧形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可以分别与晶片模块及电路板导接。主体部的另外两侧分别设有板状的卡持部,各卡持部的两端部的同侧上对称地设有向外突出的小凸块。

然而,端子的两个卡持部与两个第一臂部沿端子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且两个第一臂部位于两个卡持部之间,导致同一端子的两个第一臂部的最外侧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卡持部的最外侧之间的距离,从而端子的两个第一臂部的最外侧之间的距离较小,端子阻抗较小;且两个卡持部设于两个第一臂部的最外侧,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会通过两个卡持部散播到相邻的通道,造成端子之间的串扰;再者,两个卡持部设于两个第一臂部的最外侧,沿宽度方向相邻的两个端子的相邻两第一臂部之间的距离较远,若沿宽度方向相邻的两个端子分别为一接地端子和一信号端子,会影响屏蔽效果;另外,两个卡持部设于两个第一臂部的最外侧,导致端子沿宽度方向占用的空间更大,不利于端子密集排布的发展趋势;另外,两个卡持部沿端子宽度弹性形变的空间与两个第一臂部之间的间隙沿端子的宽度方向隔开设置,导致端子沿宽度方向占用的空间更大,不利于电连接器的端子密集排布的发展趋势。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升端子的排布密度、以及改善端子之间的串扰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至一电路板,包括:一绝缘本体,设有多个收容孔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所述收容孔设有凸部;多个端子,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孔,每一所述端子包括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的左右两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两个上弹臂,每一所述上弹臂向后延伸形成一上抵接部,用以向上抵接所述对接元件;自所述主体部向上延伸形成一连料部,用于连接料带,所述连料部位于两个上弹臂之间,自所述主体部的左右两侧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两个下弹臂,每一所述下弹臂向后延伸形成一下抵接部,用以向下抵接于所述电路板;一连接部,连接两个下弹臂,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下弹臂连接所述主体部的弯折处与所述下抵接部之间;一通槽,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主体部且延伸至所述连接部,所述主体部的左右两侧其中至少一侧向外凸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凸部的下方,以限制所述端子向上移动;所述限位部的高度介于所述通槽的上端和下端之间,且沿上下方向所述限位部与对应的所述上弹臂重叠。

进一步,每一所述收容孔的左右两侧相向凸伸两个挡块,两个挡块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后方限制所述主体部向后移动,且两个挡块位于所述通槽左右两侧且位于所述上弹臂的正下方。

进一步,所述挡块具有一导引面自挡块的前侧向后且向上倾斜形成,所述导引面的最低点低于上弹臂连接主体部的弯折处且最高点高于上弹臂连接主体部的弯折处。

进一步,每一所述下弹臂包括自所述主体部向后弯折且向下延伸的一第一段、以及自所述第一段向后且向下延伸的第二段,同一个端子的两个第二段的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一段之间的距离,所述连接部连接两个第一段,沿上下方向的投影,每一端子的两个第二段位于对应收容孔的两挡块之间。

进一步,所述下抵接部自所述第二段向后且向下延伸形成,同一个端子的两个第二段的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下抵接部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凸部之间具有间隙,使得所述端子可上下活动地定位于所述收容孔,所述上弹臂、所述上抵接部、所述下弹臂、所述下抵接部均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后侧。

进一步,多个端子包括左右相邻设置的一个信号端子和一个接地端子,所述主体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限位部,左侧的上弹臂向左超出左侧的限位部,右侧的上弹臂向右超出右侧的限位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包括:一绝缘本体,设有多个收容孔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所述收容孔设有凸部;左右相邻的一信号端子和一接地端子,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孔,所述接地端子分别设有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的左右两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两个上弹臂;所述接地端子还具有至少一上抵接部位于主体部的后侧,用以向上抵接所述对接元件;自所述主体部的左右两侧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两个下弹臂;一连接部,连接两个下弹臂,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下弹臂连接所述主体部的弯折处下方;一通槽,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主体部且延伸至所述连接部,所述主体部的左右两侧其中至少一侧凸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凸部的下方,以限制所述接地端子向上移动,所述限位部的高度介于所述通槽的上端和下端之间,沿上下方向,所述限位部与对应的所述上弹臂重叠,且所述通槽与两个上弹臂之间的间隙重叠。

进一步,自所述主体部向上延伸形成一连料部,用于连接料带,所述连料部位于两个上弹臂之间;每一上弹臂向后延伸形成一个上抵接部,每一下弹臂向后延伸形成一个下抵接部,用于向下抵接一电路板,每一所述收容孔的左右两侧相向凸伸两个挡块,两个挡块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后方限制所述主体部向后移动,且两个挡块位于所述通槽左右两侧且位于所述上弹臂的正下方。

进一步,每一所述下弹臂包括自所述主体部向后且向下延伸的一第一段、以及自所述第一段向后且向下延伸的第二段,两个第二段的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一段之间的距离,所述连接部连接两个第一段,沿上下方向的投影,两个第二段位于对应收容孔的两挡块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两个上弹臂自所述主体部的左右两侧延伸形成,从而使得限位部与所述上弹臂沿上下方向重叠,也就是说利用上弹臂下方的空间设置限位部,从而减少了端子沿左右方向的宽度,从而使得绝缘本体可以收容更多的端子;其次,相比于背景技术中限位部左右并列于上弹臂左右的外侧,端子的上弹臂可以设置得更宽,从而增加阻抗,改善电连接器高频,且避免了背景技术所造成的端子之间串扰问题,提高电连接器的性能;再者,相比于限位部左右并列于上弹臂左右的外侧,左右相邻的两端子的相邻的两个上弹臂之间的距离更小,若左右相邻的两端子分别为一接地端子和一信号端子,增强屏蔽效果;另外,通过设置通槽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主体部且延伸至所述连接部,连接部位于所述下弹臂连接所述主体部的弯折处与所述下抵接部之间,从而位于通槽两侧的主体部下部没有相连接在一起,将端子组装于绝缘绝缘本体的过程中,限位部经过凸部时,凸部挤压限位部,相对于连接部设于主体部的下部(也就是说,位于通槽左右两侧的主体部的下部相连在一起,凸部挤压限位部时,位于通槽左右两侧的主体部因下部相连,从而主体部不易向中间靠拢,两个限位部不易向中间靠拢,导致限位部很难经过凸部,限位部甚至会破坏绝缘本体),位于通槽左右两侧的主体部的下部没有受到约束,容易向通槽靠拢,使限位部得以通过所述凸部而移动到所述凸部的下方,以限制所述端子上移;此外,自所述主体部的左右两侧向后且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两个上弹臂,通槽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主体部,从而使得通槽与所述上弹臂上下排列,且利用两个上弹臂之间的间隙的下方的空间形成通槽来提供限位部的弹性变形空间,减少了端子沿左右方向的宽度,从而使得绝缘本体可以收容更多的端子,提升了端子的排布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仰视图;

图4为图2的电连接器换个角度沿线a-a的立体剖视图;

图5为图4分解出来的端子组装到绝缘绝缘本体过程中限位部经过凸部时的平面剖示图;

图6为图2中的电连接器沿线b-b的平面剖视图;

图7为图5电连接器电性连接对接元件与电路板的平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的实施例,用以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200(本实施例中,对接元件200为芯片模块)至一电路板300,其包括多个端子2以及收容所述端子2的一绝缘本体1,本实施例中只画出了电连接器100的一部分端子2,这些端子2结构相同,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的所有端子并不是都结构相同,也就是说,电连接器100可以包括结构不同的两种端子。

如图1、4、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多个收容孔11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用于对应收容所述端子2,自每一所述收容孔1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凸部111,每一所述收容孔11的左右两侧相向凸伸两个挡块112,所述凸部111位于所述挡块112的前方,每一所述挡块112具有一导引面1121自挡块112的前侧向后且向上倾斜形成。

如图1、2、7所示,多个端子2包括左右相邻设置的一个信号端子2a和一个接地端子2b,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信号端子2a与接地端子2b结构相同(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信号端子2a与接地端子2b结构也可以不同),每一所述端子2包括一主体部21呈平板状,两个挡块112位于所述主体部21的后方限制所述主体部21向后移动,自所述主体部21的左右两侧向后且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两个上弹臂2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上弹臂22也可以自所述主体部21先向前弯折再向后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导引面1121的最低点低于上弹臂22连接主体部21的弯折处且最高点高于上弹臂22连接主体部21的弯折处,每一所述上弹臂22向上弯折且向后延伸形成一上抵接部27(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两个上弹臂22也可以连接在一起,从而上抵接部27可以只有一个),用以向上抵接所述对接元件200,两个上抵接部27抵接于所述对接元件200的同一个接触片c(如图7所示)。自所述主体部21向上延伸形成一连料部23,用于连接料带(未图示),所述连料部23位于两个上弹臂22之间,左右相邻设置的一个信号端子2a和一个接地端子2b的相邻的两上弹臂22之间的距离d1小于所述连料部23的宽度d2(如图2、5所示),所述连料部23的左右两侧具有撕裂边231与对应的上弹臂22撕裂形成(如图4所示),从而使得上弹臂22可以设置得更宽。自所述主体部21的左右两侧向后且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两个下弹臂24(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下弹臂24也可以自所述主体部21先向前弯折再向后弯折延伸形成),每一所述下弹臂24包括自所述主体部21向下延伸的一第一段241、以及自所述第一段241向后且向下延伸的第二段242,同一个端子2的两个第二段242的之间的距离m2大于两个第一段241之间的距离m1(如图3所示),沿上下方向的投影,每一端子2的两个第二段242位于对应收容孔11的两挡块112之间,同一端子2的位于左侧的第二段242的左侧边与位于左侧的上弹臂22左侧边上下对齐,且位于右侧的第二段242的右侧边与位于右侧的上弹臂22右侧边上下对齐;以及两个下抵接部28用以向下抵接于所述电路板300的同一导电片d(如图7所示),所述下抵接部28自所述第二段242向后且向下弯折延伸形成,同一个端子2的两个第二段242的之间的距离l1大于两个下抵接部28之间的距离l2。一连接部25,连接两个下弹臂24,所述连接部25位于所述下弹臂24连接所述主体部21的弯折处与所述下抵接部28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25连接两个第一段241。一通槽26,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主体部21且延伸至所述连接部25,连料部23左侧的撕裂边231向左超出所述通槽26的左侧,右侧的撕裂边231向右超出所述通槽26的右侧,两个挡块112位于所述通槽26左右两侧,沿上下方向,所述通槽26与两个上弹臂22之间的间隙重叠。如图4、6所示,每一所述主体部2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限位部21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主体部21的左侧设有限位部211而所述主体部21的右侧不设有限位部211,或者是所述主体部21的右侧设有限位部211而所述主体部21的左侧不设有限位部211),所述限位部211位于所述凸部111的下方,以限制所述端子2向上移动,所述限位部211与所述凸部111之间具有间隙,使得所述端子2可上下活动地定位于所述收容孔11,同一端子2的两个上弹臂22的两外侧向外超过两限位部211的两外侧,沿上下方向,所述限位部211与对应的所述上弹臂22重叠;所述限位部211的高度介于所述通槽26的上端和下端之间,一水平面p经过所述通槽26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中间位置,所述限位部211与水平面p的距离小于限位部211与通槽26的上端之间的距离,所述限位部211与水平面p的距离小于限位部211与通槽26的下端之间的距离。所述上弹臂22、所述上抵接部27、所述下弹臂24、所述下抵接部28均位于所述主体部21的后侧。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两个上弹臂22自所述主体部21的左右两侧延伸形成,从而使得限位部211与所述上弹臂22沿上下方向重叠,也就是说利用上弹臂22下方的空间设置限位部211,减少了端子2沿左右方向的宽度,从而使得绝缘本体1可以收容更多的端子2;其次,相比于限位部211左右并列于上弹臂22左右的外侧,端子2的上弹臂22可以设置得更宽,从而增加阻抗,改善电连接器100高频,且避免了背景技术所造成的端子2之间串扰问题,提高电连接器100的性能;再者,相比于限位部211左右并列于上弹臂22左右的外侧,左右相邻的两端子2的相邻的两个上弹臂22之间的距离更小,若左右相邻的两端子2分别为一接地端子2b和一信号端子2a,增强屏蔽效果;另外,通过设置通槽26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主体部21且延伸至所述连接部25,连接部25位于所述下弹臂24连接所述主体部21的弯折处与所述下抵接部28之间,从而位于通槽26两侧的主体部21下部没有相连接在一起,将端子2组装于绝缘本体1的过程中,限位部211经过凸部111时,凸部111挤压限位部211,相对于连接部25设于主体部21的下部(位于通槽26左右两侧的主体部21的下部相连在一起,凸部111挤压限位部211时,位于通槽26左右两侧的主体部21因下部相连,从而主体部21不易向中间靠拢,两个限位部211不易向中间靠拢,导致限位部211很难经过凸部111,限位部211甚至会破坏绝缘本体1),位于通槽26左右两侧的主体部21的下部没有受到约束,容易向通槽26靠拢,使限位部211得以通过所述凸部111而移动到所述凸部111的下方,以限制所述端子2上移;此外,两个上弹臂22自所述主体部21的左右两侧延伸形成,且沿上下方向所述通槽26与两个上弹臂22之间的间隙重叠,从而利用两个上弹臂22之间的间隙的下方空间形成通槽26来提供限位部211的弹性变形空间,减少了端子2沿左右方向的宽度,从而使得绝缘本体1可以收容更多的端子2。

2.通过设置两个挡块112位于所述主体部21的后方限制所述主体部21向后移动,且两个挡块112位于所述通槽26左右两侧,可以使主体部21的中间部分有更多的空气流通,利于所述端子2散热。

3.通过设置所述挡块112位于所述上弹臂22的正下方,使得所述端子2的上弹臂22更靠近所述收容孔11的左右两侧壁,左右相邻的两端子2的相邻的两个上弹臂22之间的距离更小,若左右相邻的两端子2分别为一接地端子2b和一信号端子2a,增强屏蔽效果。

4.通过设置所述导引面1121的最低点低于上弹臂22连接主体部21的弯折处且最高点高于上弹臂22连接主体部21的弯折处,可以避免所述上弹臂22连接主体部21的弯折处碰到所述挡块112,导致上弹臂22变形。

5.通过设置沿上下方向的投影,每一端子2的两个第二段242位于对应收容孔11的两挡块112之间,将所述端子2组装到绝缘本体1的过程,避免所述下弹臂24碰到所述挡块112,影响端子2的组装。

6.左右相邻的两端子2分别为一接地端子2b和一信号端子2a,通过设置左右相邻的两端子2的相邻的两上弹臂2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连料部23的宽度,从而同一接地端子2b的两上弹臂22之间的距离设置更大,同一信号端子2a的两上弹臂22之间的距离设置更大,左右相邻的一接地端子2b和一信号端子2a的相邻的两上弹臂22之间的距离更小,增强屏蔽效果。

7.通过设置同一端子2的两个上弹臂22的两外侧向外超过两限位部211的两外侧,左右相邻的两端子2的相邻的两个上弹臂22之间的距离更小,对于左右相邻的两端子2分别为一接地端子2b和一信号端子2a,增强屏蔽效果。

以下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