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塑膜封装结构及软包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85024发布日期:2020-07-24 16:26阅读:918来源:国知局
铝塑膜封装结构及软包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铝塑膜封装结构及具有该铝塑膜封装结构的软包电池。



背景技术:

软包电芯就是容纳于铝塑膜内的电芯,即其外包装材料为铝塑膜。通常裸电芯的成型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卷绕,另一种是叠片,一般来说,通过冲压成型工艺在铝塑膜上形成凹坑,而凹坑往往都是规则的方形结构,在底部的角落处设有倒圆角结构,对于叠片电池来说是合理且适用的,而卷绕式电芯成型后并非规整的方形结构,其侧边呈圆弧形结构,如果将其直接放置于方形结构的凹坑内,则在侧面不会完全贴合,会存在多余的空间,导致裸电芯在凹坑内的平整性和稳定性,从而影响到软包电池的结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铝塑膜封装结构,旨在解决现有的铝塑膜的凹坑无法适应卷绕电芯的使用要求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铝塑膜封装结构,铝塑膜封装结构具有第一凹坑以及与第一凹坑相扣合形成容置卷绕电芯的空腔的第二凹坑,第一凹坑具有第一底壁以及围设于第一底壁的且呈弧形的第一侧壁,第二凹坑具有第二底壁以及围设于第二底壁的且呈弧形的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于第一凹坑与第二凹坑相扣合时围合形成用于适配贴合卷绕电芯的侧端部的腰圆侧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铝塑膜封装结构,其第一凹坑的第一侧壁与第二凹坑的第二侧壁围合形成腰圆侧壁,该腰圆侧壁与卷绕电芯的侧端部相贴合,避免其受到挤压,以保持卷绕电芯在第一凹坑和第二凹坑内平整性和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凹坑的深度为h1,第一侧壁包括连接于第一底壁的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相对第二端,第二端至第一底壁所在水平平面的最小距离l1≤h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限定第一侧壁的外形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至第二端所在竖直平面的最小距离l2≤h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限定第一侧壁的外形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线所在平面与第一底壁所在水平平面的夹角α≤7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限定第一侧壁的弯曲弧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凹坑的深度h1为5mm~2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凹坑的深度为h2,第二侧壁包括连接于第二底壁的第三端以及与第三端相对第四端,第四端至第二底壁所在水平平面的最小距离l3≤h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限定第二侧壁的外形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端至第四端所在竖直平面的最小距离l4≤h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限定第二侧壁的外形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端与第四端的连线所在平面与第二底壁所在水平平面的夹角β≤7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限定第二侧壁的弯曲弧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凹坑的深度h2为5mm~20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软包电池,包括上述的铝塑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包电池,在具有上述铝塑膜封装结构的基础上,软包电池的电芯的侧端部与铝塑膜的腰圆侧壁相贴合,避免电芯被挤压,从而保证软包电池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铝塑膜封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铝塑膜封装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铝塑膜封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铝塑膜封装结构100、第一凹坑11、第二凹坑12、第一底壁111、第一侧壁112、第二底壁121、第二侧壁122、腰圆侧壁13、第一端11a、第二端11b、第三端12a、第四端12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铝塑膜封装结构100,该铝塑膜封装结构100具有第一凹坑11以及与第一凹坑11相扣合形成容置卷绕电芯的空腔的第二凹坑12,第一凹坑11具有第一底壁111以及围设于第一底壁111的且呈弧形的第一侧壁112,这里,第一底壁111和第一侧壁112围合形成第一凹坑11。第二凹坑12具有第二底壁121以及围设于第二底壁121的且呈弧形的第二侧壁122,这里,第二底壁121和第二侧壁122围合形成第二凹坑12。第一侧壁112和第二侧壁122于第一凹坑11与第二凹坑12相扣合时围合形成用于贴合卷绕电芯的侧端部的腰圆侧壁1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铝塑膜封装结构100,其第一凹坑11的第一侧壁112与第二凹坑12的第二侧壁122围合形成腰圆侧壁13,该腰圆侧壁13与卷绕电芯的侧端部相贴合,避免其受到挤压,以保持卷绕电芯在第一凹坑11和第二凹坑12内平整性和稳定性。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封装卷绕电芯的铝塑膜的数量为一个,即在使用时,将铝塑膜对折,并以对折线为对称中心分别冲压形成第一凹坑11和第二凹坑12,在封装时,将铝塑膜进行对折,第一凹坑11和第二凹坑12则相扣合形成容置卷绕电芯的空腔。由于卷绕电芯的形状特点是其侧端部呈弧形,因此,与第一侧壁112和第二侧壁122围合形成腰圆侧壁13相适配贴合,避免其被挤压。

请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坑11的深度为h1,第一侧壁112包括第一端11a以及与第一端11a相对第二端11b,这里,第一端11a为与第一底壁111相连接的端部,而第二端11b部为远离第一底壁111的端部。

通过限定第二端11b至第一底壁111所在水平平面的最小距离l1≤h1。第一端11a至第二端11b所在竖直平面的最小距离l2≤h1,以限定第一侧壁112的外形尺寸。优选地,第一凹坑11的深度h1为5mm~20mm。

请参考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11a与第二端11b的连线所在平面与第一底壁111所在水平平面的夹角α≤75°。可以理解地,夹角α决定了第一侧壁112的弯曲程度,夹角α越大,第一侧壁112的弯曲弧度则越大。并且,夹角α的大小与卷绕电芯的侧端部的弧度是相适配的。

请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凹坑12的深度为h2,第二侧壁122包括第三端12a以及与第三端12a相对第四端12b,这里,第三端12a为与第二底壁121相连接的端部,而第四端12b部为远离第一底壁111的端部。

同理地,通过限定第四端12b至第二底壁121所在水平平面的最小距离l3≤h2。第三端12a至第三端12a所在竖直平面的最小距离l4≤h2,以限定第二侧壁122的外形尺寸。优选地,第二凹坑12的深度h2为5mm~20mm。

请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端12a与第四端12b的连线所在平面与第二底壁121所在水平平面的夹角β≤75°。同理地,夹角β决定了第二侧壁122的弯曲程度,夹角β越大,第二侧壁122的弯曲弧度则越大。并且,夹角β的大小与卷绕电芯的侧端部的弧度是相适配的。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3,与上述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通过两个铝塑膜对卷绕电性进行封装,即在其中一个铝塑膜上冲压形成第一凹坑11,在另一铝塑膜上冲压形成第二凹坑12,封装时,将两个铝塑膜的凹坑相对应并扣合形成容置卷绕电芯的空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软包电池,包括上述的铝塑膜封装结构100。

请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包电池,在具有上述铝塑膜封装结构的基础上,软包电池的电芯的侧端部与铝塑膜封装结构100的腰圆侧壁13相贴合,避免电芯被挤压,从而保证软包电池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安全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