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属于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母端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母端电连接器包括母端绝缘壳体和至少一个用于与公端电连接器电连接接触的导电接触片,母端绝缘壳体于其一侧面上开设有用于与公端电连接器插接配合且用于容纳各导电接触片的公头插接槽,公头插接槽需要能够一并收纳公端电连接器和导电接触片,与此同时,为保障母端绝缘壳体的结构强度,母端绝缘壳体的整体厚度将难以减少,不利于母端电连接器的薄化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母端电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母端电连接器的母端绝缘壳体的整体厚度难以减少,不利于母端电连接器的薄化发展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母端电连接器,用于与公端电连接器电连接配合,包括母端绝缘壳体和至少一个用于与所述公端电连接器接触以实现电连接的导电接触片,所述母端绝缘壳体于其前侧面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用于与所述公端电连接器插接配合的公头插接槽,所述母端绝缘壳体还于所述公头插接槽的槽壁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安置所述导电接触片的接触容纳槽,所述导电接触片具有弹性,并在其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能够探出所述接触容纳槽的槽口设置,而在受到所述公端电连接器挤压时能够收纳于所述接触容纳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母端绝缘壳体还于所述接触容纳槽背离所述公头插接槽的槽壁上开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导电接触片上下移动的接触限位槽,所述接触限位槽的槽宽大于所述接触容纳槽的槽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接触片包括用于与所述接触限位槽限位配合的限位结构、连接于所述限位结构前端且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接触结构以及连接于所述限位结构后端的电连结构,所述接触结构容纳于所述接触容纳槽且在其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凸出所述接触容纳槽的槽口设置,所述母端绝缘壳体还于所述接触容纳槽或所述接触限位槽的后槽壁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电连结构探出以实现电连接的电连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触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弹性抵触部和变形抵触部,所述弹性抵触部用于在所述公端电连接器插接于所述公头插接槽时弹性抵触所述公端电连接器,所述变形抵触部用于在所述弹性抵触部产生弹性变形时弹性抵触所述限位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抵触部相对所述限位结构朝下且朝后延伸设置,所述变形抵触部相对所述弹性抵触部朝上且朝前延伸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本体以及连接于所述限位本体两边侧且向外延伸设置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与所述接触限位槽限位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母端电连接器还包括两分设于所述母端绝缘壳体两侧且用于固定所述母端绝缘壳体的母端固定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母端绝缘壳体于其前侧面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母端固定片的固定容纳槽,所述母端绝缘壳体于所述固定容纳槽内设有卡接结构,所述母端固定片上开设有用于在其容纳于所述固定容纳槽内时与所述卡接结构卡接配合的卡接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母端固定片容纳于所述固定容纳槽时,所述母端固定片的下侧面与所述母端绝缘壳体的下侧面平齐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触容纳槽设有至少两个,各所述接触容纳槽沿所述公头插接槽的槽壁间隔设置。
本申请提供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提供的母端电连接器通过于母端绝缘壳体上开设公头插接槽,以供公端电连接器与其插接配合,还通过容纳于接触容纳槽内的导电接触片在公端电连接器与公头插接槽插接配合时弹性接触公端电连接器,以建立母端电连接器和公端电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基于接触容纳槽的设置,不会对母端绝缘壳体的强度造成较大的影响,且能够容纳导电接触片,使得导电接触片在公端电连接器与公端插接槽插接配合时不会占用公端插接槽的空间,从而可在保障母端绝缘壳体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有效压缩公头插接槽的槽宽尺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母端绝缘壳体的整体厚度,利于母端电连接器趋向薄型化发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母端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母端电连接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提供的母端绝缘壳体的前视图;
图4为图2提供的导电接触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提供的母端固定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按照图1中所建立的xyz直角坐标系定义:位于x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前方,位于x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后方;位于y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左方,位于y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右方;位于z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上方,位于z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下方。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1-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母端电连接器,用于与公端电连接器电连接配合,母端电连接器包括母端绝缘壳体100和至少一个用于与公端电连接器接触以实现电连接的导电接触片200,母端绝缘壳体100于其前侧面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用于与公端电连接器插接配合的公头插接槽101,母端绝缘壳体100还于公头插接槽101的槽壁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安置导电接触片的接触容纳槽102,导电接触片200具有弹性,并在其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能够探出接触容纳槽102的槽口设置,而在受到公端电连接器挤压时能够收纳于接触容纳槽102内。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母端电连接器通常与一电路板连接,公端电连接器通常与另一电路板连接,通过将母端电连接器与公端电连接器电连接配合,可在两电路板之间建立起稳定的电连接关系。本实施例中,母端电连接器于母端绝缘壳体100上开设公头插接槽101以与公端电连接器插接配合,其中,公头插接槽101于上下方向的槽宽需大于等于公端电连接器的厚度。导电接触片200为由金属制成的导电接触片200,导电接触片200与母端电连接器所需连接的电路板电连接,在公端电连接器与公头插接槽101插接配合时,导电接触片200将与公端电连接器的相应的导电结构弹性接触,以实现电连接,便于公端电连接器与母端电连接器建立稳定的电连接关系。可选地,导电接触片200为由铜制成的电连接片。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地,为保障母端绝缘壳体100在公端电连接器与公头插接槽101插接配合时的结构强度,以保障母端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母端绝缘壳体100的整体厚度需为公头插接槽101于上下方向上的槽宽的两倍左右。因而,公头插接槽101的槽宽越大,母端绝缘壳体100的厚度也将越大。基于此,本实施例在不改变母端绝缘壳体100在公头插接槽101外周的厚度的基础上,通过于公头插接槽101的上槽壁或下槽壁开设接触容纳槽102以容纳导电接触片200。由于导电接触片200需与公端电连接器接触配合,因此,导电接触片200在容纳于接触容纳槽102时需略微凸出接触容纳槽102的槽口设置。基于接触容纳槽102的设置,可压缩导电接触片200所需占用的公头插接槽101的空间,从而可相应缩小公头插接槽101于上下方向上的槽宽,使其约等于公端电连接器的厚度即可。且由于导电接触片200的尺寸普遍较小,接触容纳槽102所占用的母端绝缘壳体100的空间不会太大,又由于各接触容纳槽102不连通,母端绝缘壳体100和公头插接槽101之间仍保有一定的厚度,因此,也不会对母端绝缘壳体100在公端电连接器与公头插接槽101插接配合时的结构强度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也无需增加母端绝缘壳体100在公头插接槽101外周的厚度。在母端绝缘壳体100在公头插接槽101外周的厚度不增加而公头插接槽101的槽宽有所缩小的基础上,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母端绝缘壳体100的整体厚度,从而利于母端电连接器趋向薄型化发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母端电连接器通过于母端绝缘壳体100上开设公头插接槽101,以供公端电连接器与其插接配合,还通过容纳于接触容纳槽102内的导电接触片200在公端电连接器与公头插接槽101插接配合时弹性接触公端电连接器,以建立母端电连接器和公端电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基于接触容纳槽102的设置,不会对母端绝缘壳体100的强度造成较大的影响,且能够容纳导电接触片200,使得导电接触片200在公端电连接器与公端插接槽101插接配合时不会占用公端插接槽101的空间,从而可在保障母端绝缘壳体100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有效压缩公头插接槽101的槽宽尺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母端绝缘壳体100的整体厚度,利于母端电连接器趋向薄型化发展。
请参阅图1-3,在本实施例中,母端绝缘壳体100还于接触容纳槽102背离公头插接槽101的槽壁上开设有用于限制导电接触片200上下移动的接触限位槽103,接触限位槽103的槽宽大于接触容纳槽102的槽宽。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本实施例的设置,一方面,可通过接触限位槽103限制导电接触片200相对其上下移动,从而可实现导电接触片200的初步固定,利于保障母端电连接器和公端电连接器的电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可在确保导电接触片200可探出接触容纳槽102的槽口设置的基础上,相应缩小接触容纳槽102的槽宽,以保障接触容纳槽102和接触容纳槽102之间的母端绝缘壳体100的结构强度,从而进一步对母端绝缘壳体100的结构强度进行保障,进一步避免需增加母端绝缘壳体100在公头插接槽101外周的厚度,从而利于母端电连接器趋向薄型化发展。
请参阅图2-4,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接触片200包括用于与接触限位槽103限位配合的限位结构210、连接于限位结构210前端且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接触结构220以及连接于限位结构210后端的电连结构230,接触结构220容纳于接触容纳槽102且在其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凸出接触容纳槽102的槽口设置,母端绝缘壳体100还于接触容纳槽102或接触限位槽103的后槽壁上开设有用于供电连结构230探出以实现电连接的电连孔104。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限位结构210限位于接触限位槽103内,以限制导电接触片200整体相对接触限位槽103上下移动;接触结构220容纳于接触容纳槽102内,且凸出接触容纳槽102的槽口设置,在公端电连接器与公头插接槽101插接配合时,接触结构220朝背离公端电连接器的一侧产生弹性变形并与公端电连接器建立稳定的电连接关系;电连结构230从电连孔104穿出接触容纳槽102或接触限位槽103,且用于与对应的电路板或导电线缆实现电连接,此外,基于电连结构230的结构设置,可限制导电接触片200相对接触容纳槽102前后移动以脱离接触容纳槽102,从而可进一步实现导电接触片200的固定,利于进一步保障母端电连接器和公端电连接器的电连接稳定性。因而,基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导电接触片200,可使母端电连接器和公端电连接器实现稳定的电连接。
请参阅图2-4,在本实施例中,接触结构220包括依次连接的弹性抵触部221和变形抵触部222,弹性抵触部221用于在公端电连接器插接于公头插接槽101时弹性抵触公端电连接器,变形抵触部222用于在弹性抵触部221产生弹性变形时弹性抵触限位结构21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公端电连接器与公头插接槽101插接配合时,弹性抵触部221将朝背离公端电连接器的一侧产生弹性形变,与此同时,变形抵触部222将抵触于限位结构210和弹性抵触部221之间,以对弹性抵触部221形成朝向公端电连接器一侧的抵持力,从而使得弹性抵触部221可紧密地抵触于公端电连接器的相应位置,从而可保障并提高接触结构220与公端电连接器的电连接的稳定性,避免电连接关系存在断开的风险。
请参阅图2-4,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抵触部221相对限位结构210朝下且朝后延伸设置,变形抵触部222相对弹性抵触部221朝上且朝前延伸设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本实施例的设置,一方面,可使得弹性抵触部221、变形抵触部222和限位结构210之间形成类三角形的结构,从而利于保障接触结构220的结构强度,利于对接触结构220与公端电连接器的电连接的稳定性进行保障;另一方面,可利于变形抵触部222在弹性抵触部221产生弹性变形对弹性抵触部221形成朝向公端电连接器一侧的抵持力,从而利于进一步对接触结构220与公端电连接器的电连接的稳定性进行保障。
请参阅图2-4,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210包括限位本体211以及连接于限位本体211两边侧且向外延伸设置的限位块212,限位块212用于与接触限位槽103限位配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本实施例的设置,可通过限位块212与接触限位槽103限位配合,以维持限位结构210的相对位置的固定,并在保障限位结构210的整体结构强度的接触上,相应缩小限位本体211的宽度,以相应降低限位结构210的重量,即降低导电接触片200对母端绝缘壳体100的负担,从而可进一步保障母端绝缘壳体100的结构强度。
请参阅图2-3、5,在本实施例中,母端电连接器还包括两分设于母端绝缘壳体100两侧且用于固定母端绝缘壳体100的母端固定片30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分设于母端绝缘壳体100两侧的两母端固定片300,可利于母端电连接器与电路板快捷、轻松地建立稳定的机械连接。可选地,母端固定片300上开设有用于供外部紧固件穿过以与电路板机械连接的连接孔。
请参阅图2-3、5,在本实施例中,母端绝缘壳体100于其前侧面开设有用于容纳母端固定片300的固定容纳槽105,母端绝缘壳体100于固定容纳槽105内设有卡接结构110,母端固定片300上开设有用于在其容纳于固定容纳槽105内时与卡接结构110卡接配合的卡接槽301。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母端绝缘壳体100通过固定容纳槽105容纳母端固定片300,以缩小母端电连接器的整体占用空间,利于母端电连接器的小型化发展。母端固定片300通过卡接槽301与卡接结构110卡接配合,以限制母端固定片300相对母端绝缘壳体100上下移动,以利于确保母端固定片300和母端绝缘壳体100相对位置固定。因而,基于本实施例的设置,可进一步提高母端电连接器的结构紧凑性,以缩小母端电连接器的整体占用空间,并提高母端电连接器的安装便利性。
请参阅图1、3、5,在本实施例中,在母端固定片300容纳于固定容纳槽105时,母端固定片300的下侧面与母端绝缘壳体100的下侧面平齐设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容纳槽105的截面形状与母端固定片300的形状相对应,以使得母端固定片300的下侧面在其容纳于固定容纳槽105时与母端绝缘壳体100的下侧面平齐设置,如此设置,可避免增加母端电连接器的整体厚度,利于母端电连接器趋向薄型化发展。
请参阅图1-3,在本实施例中,接触容纳槽102设有至少两个,各接触容纳槽102沿公头插接槽101的槽壁间隔设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接触容纳槽102容纳一个导电接触片200,即接触容纳槽102的设置数量等于导电接触片200的设置。通过将各接触容纳槽102沿公头插接槽101的上槽壁或下槽壁间隔设置,可避免各接触容纳槽102相连通,从而可避免因接触容纳槽102的开设对母端绝缘壳体100在公端电连接器与公头插接槽101插接配合时的结构强度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无需增加母端绝缘壳体100在公头插接槽101外周的厚度,利于母端电连接器趋向薄型化发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母端电连接器通过于母端绝缘壳体100上开设公头插接槽101,以供公端电连接器与其插接配合,还通过容纳于接触容纳槽102内的导电接触片200在公端电连接器与公头插接槽101插接配合时弹性接触公端电连接器,以建立母端电连接器和公端电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基于接触容纳槽102的设置,不会对母端绝缘壳体100的强度造成较大的影响,且能够容纳导电接触片200,使得导电接触片200在公端电连接器与公端插接槽101插接配合时不会占用公端插接槽101的空间,从而可在保障母端绝缘壳体100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有效压缩公头插接槽101的槽宽尺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母端绝缘壳体100的整体厚度,利于母端电连接器趋向薄型化发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