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21455发布日期:2020-10-30 21:39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技术的快速发展,太阳能电站在国内外占据了很大市场,对高功率组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相关技术中,常规切片组件通常采用三分体线盒,单个线盒仅设置一个二极管,同时,未来高功率组件随着电池片效率的提升,以及电池片数量的增加,现有方案已满足不了二极管对线路的保护要求。单个组件使用更多二极管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而且,为便于接线盒设计,光伏组件需在背板上设置相应的开孔,但由于开孔过大会使得大量水汽渗入组件内部,易对电池板造成一定的损坏,影响组件发电效率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伏组件,该光伏组件可以降低水汽透过率,提升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组件,包括,串联连接且沿组件短边方向设置的第一电池串组单元、第二电池串组单元和第三电池串组单元,所述第一电池串组单元包括串联连接且沿组件长边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池串组和第二电池串组,所述第二电池串组单元包括串联连接且沿所述组件长边方向排列的第三电池串组和第四电池串组,所述第三电池串组单元包括串联连接且沿所述组件长边方向排列的第五电池串组和第六电池串组,每个电池串组包括并联连接且沿组件短边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池串和第二电池串,每个电池串包括数量相等且串联连接的电池片;

在所述第一电池串组与所述第三电池串组之间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组件长边方向延伸第一引线汇流条,所述第一电池串组通过所述第一引线汇流条反向并联第一旁路二极管,在所述第二电池串组与所述第四电池串组之间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组件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二引线汇流条,所述第二电池串组通过所述第二引线汇流条反向并联第二旁路二极管,所述第四电池串组通过所述第二引线汇流条反向并联第四旁路二极管,在所述第三电池串组与所述第五电池串组之间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组件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三引线汇流条,所述第三电池串组通过所述第三引线汇流条反向并联第三旁路二极管,所述第五电池串组通过所述第三引线汇流条反向并联第五旁路二极管,在所述第四电池串组与所述第六电池串组之间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组件长边方向延伸的第四引线汇流条,所述第六电池串组通过所述第四引线汇流条反向并联第六旁路二极管,其中,每个引线汇流条上设置有第一引出线,所述第一引出线的一端与所述引线汇流条电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

在所述第一电池串组与所述第二电池串组之间设置有平行于组件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一中心汇流条,在所述第一中心汇流条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引线汇流条之间电连接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在所述第一中心汇流条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引线汇流条之间电连接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在所述第三电池串组与所述第四电池串组之间设置有平行于组件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中心汇流条,在所述第二中心汇流条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引线汇流条之间电连接所述第四旁路二极管,在所述第二中心汇流条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三引线汇流条之间电连接所述第三旁路二极管,在所述第五电池串组与所述第六电池串组之间设置有平行于组件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三中心汇流条,在所述第三中心汇流条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引线汇流条之间电连接所述第五旁路二极管,在所述第三中心汇流条的端部与所述第四引线汇流条之间电连接所述第六旁路二极管,其中,每个中心汇流条的所述端部上均设置有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二引出线的一端与对应的中心汇流条电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引线汇流条的所述第一引出线、所述第一中心汇流条的所述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二引线汇流条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所述第二中心汇流条一个端部的所述第二引出线沿所述组件短边方向一字排开,所述第二中心汇流条的另一个端部的所述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三引线汇流条的所述第一引出线、所述第三中心汇流条的所述第二引出线和所述第四引线汇流条的所述第一引出线沿所述组件短边方向一字排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通过将沿组件短边方向排列的两个电池串并联连接构成电池串组,将沿组件长边方向排列的两个电池串组串联连接构成电池串组单元,且每个电池串组反向并联有旁路二极管,相较于采用常规电路设计,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片连接电路,在电池片数量增加时,既可以提升组件效率,满足高功率组件的需求,又利于搭配多个旁路二极管,满足二极管对组件线路的要求,有效降低热斑效应,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组件电路中通过设定特定的出线方式,即将每个引线汇流条上设置有第一引出线,且第一引出线的其中一端朝向远离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以及将每个中心汇流条的端部均设置有第二引出线,且第二引出线朝向远离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从而可以减少旁路二极管在电池片所在的平面的占用空间,使得组件设计更加紧凑,提高组件集成度,以及通过将引线汇流条上的第一引出线和中心汇流条的第二引出线沿组件短边方向呈一字排开,利于减少组件背板的开口尺寸,降低水汽透过率,提升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引出线由对应的所述引线汇流条的一部分朝向远离所述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折弯形成;每个所述第二引出线由对应的所述中心汇流条的一部分朝向远离所述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折弯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出线包括:第一引出段,所述第一引出段的一端与对应的中心汇流条电连接;第二引出段,所述第二引出段与所述第一引出段彼此连接,且所述第二引出段与所述第一引出段相互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背板,所述背板上设置有平行于组件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一开线和第二开线;所述第一引线汇流条的所述第一引出线、所述第一中心汇流条的所述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二引线汇流条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和所述第二中心汇流条一个端部的所述第二引出线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开线以伸出所述背板的表面;所述第二中心汇流条的另一个端部的所述第二引出线、所述第三引线汇流条的所述第一引出线、所述第三中心汇流条的所述第二引出线和所述第四引线汇流条的所述第一引出线分别穿过所述第二开线以伸出所述背板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线的宽度取值范围为10mm-4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一接线盒,所述第一接线盒包括第一底座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且沿底座长度方向排列的第一焊盘、第二焊盘、第三焊盘和第四焊盘,所述第一引线汇流条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与所述第一焊盘电连接,所述第一中心汇流条的所述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二焊盘电连接,所述第二引线汇流条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与所述第三焊盘电连接,所述第二中心汇流条一个端部的所述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四焊盘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线盒内还设置有第一电连接片、第二电连接片、第三电连接片和第四电连接片,所述第一焊盘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连接片上,所述第二焊盘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连接片上,所述第三焊盘设置在所述第三电连接片上,所述第四焊盘设置在所述第四电连接片上;所述第一旁路二极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片、所述第二电连接片电连接,所述第二旁路二极管分别与所述第二电连接片、所述第三电连接片电连接,所述第四旁路二极管分别与所述第三电连接片、所述第四电连接片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线盒内还设置有第一引线端,所述第一引线端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片电连接,用于引出所述光伏组件的第一电极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二接线盒,所述第二接线盒包括第二底座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上且沿底座长度方向排列的第五焊盘、第六焊盘、第七焊盘和第八焊盘,所述第二中心汇流条的另一个端部的所述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五焊盘电连接,所述第三引线汇流条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与所述第六焊盘电连接,所述第三中心汇流条的所述第二引出线与所述第七焊盘电连接,所述第四引线汇流条的所述第一引出线与所述第八焊盘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线盒内还设置有第五电连接片、第六电连接片、第七电连接片和第八电连接片,所述第五焊盘设置在所述第五电连接片上,所述第六焊盘设置在所述第六电连接片上,所述第七焊盘设置在所述第七电连接片上,所述第八焊盘设置在所述第八电连接片上;所述第三旁路二极管分别与所述第五电连接片、所述第六电连接片电连接,所述第五旁路二极管分别与所述第六电连接片、所述第七电连接片电连接,所述第六旁路二极管分别与所述第七电连接片、所述第八电连接片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线盒内还设置有第二引线端,所述第二引线端与所述第八电连接片电连接,用于引出所述光伏组件的第二电极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等效电路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等效电路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汇流条出线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汇流条出线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光伏组件背板的开线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排版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接线盒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接线盒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第一电池串组单元10;第二电池串组单元20;第三电池串组单元30;第一电池串组1;第二电池串组2;第三电池串组3;第四电池串组4;第五电池串组5;第六电池串组6;第一电池串7;第二电池串8;

第一旁路二极管11;第二旁路二极管12;第三旁路二极管13;第四旁路二极管14;第五旁路二极管15;第六旁路二极管16;第一引线汇流条21;第二引线汇流条22;第三引线汇流条23;第四引线汇流条24;第一中心汇流条31;第二中心汇流条32;第三中心汇流条33;

第一引出线17;第二引出线18;第一开线25;第二开线26;

背板40;电池片9;

第一接线盒50;第一底座27;第一引线端28;第一焊盘41;第二焊盘42;第三焊盘43;第四焊盘44;第一电连接片51;第二电连接片52;第三电连接片53;第四电连接片54;

第一接线盒60;第二底座34;第二引线端35;第五焊盘45;第六焊盘46;第七焊盘47;第八焊盘48;第五电连接片55;第六电连接片56;第七电连接片57;第八电连接片5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该光伏组件可以降低水汽透过率,提升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等效电路图,其中,组件电池板包括串联连接且沿组件短边方向设置的第一电池串组单元10、第二电池串组单元20和第三电池串组单元30。具体地,第一电池串组单元10包括串联连接且沿组件长边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池串组1和第二电池串组2,第二电池串组单元20包括串联连接且沿组件长边方向排列的第三电池串组3和第四电池串组4,第三电池串组单元30包括串联连接的且沿组件长边方向排列第五电池串组5和第六电池串组6。

其中,每个电池串组包括两个并联连接且沿组件短边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池串7和第二电池串8,每个电池串包括数量相等且串联连接的电池片。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光伏组件结构使得所有电池片能够规整且紧密的排列,一方面便于相邻电池片之间的电连接,另一方面有利于整个光伏组件占用空间的减小。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每个电池串组反向并联设置有旁路二极管,用于在电池串受到阴影遮挡时实现旁路功能,以避免产生过热损坏组件,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电池串组1与第三电池串组3之间设置有平行于组件长边方向延伸第一引线汇流条21,第一电池串组1通过第一引线汇流条21反向并联第一旁路二极管11,在第二电池串组2与第四电池串组4之间设置有平行于组件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二引线汇流条22,第二电池串组2通过第二引线汇流条22反向并联第二旁路二极管12,第四电池串组4通过第二引线汇流条22反向并联第四旁路二极管14,在第三电池串组3与第五电池串组5之间设置有平行于组件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三引线汇流条23,第三电池串组3通过第三引线汇流条23反向并联第三旁路二极管13,第五电池串组5通过第三引线汇流条23反向并联第五旁路二极管15,在第四电池串组4与第六电池串组6之间设置有平行于组件长边方向延伸的第四引线汇流条24,第六电池串组6通过第四引线汇流条24反向并联第六旁路二极管16。

其中,参照图3或图4所示,每个引线汇流条上设置有第一引出线17,第一引出线17的一端与引线汇流条电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即第一引出线17垂直于引线汇流条,也就是垂直于电池片所在的平面,引线汇流条通过第一引出线17与旁路二极管实现电连接,从而可以节省旁路二极管设置在电池片阵列间的占用空间,使得组件设计更加紧凑,提高组件集成度。

以及,如图2所示,在第一电池串组1与第二电池串组2之间设置有平行于组件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一中心汇流条31,在第一中心汇流条31的端部与第一引线汇流条21之间电连接第一旁路二极管11,在第一中心汇流条31的端部与第二引线汇流条22之间电连接第二旁路二极管12,在第三电池串组3与第四电池串组4之间设置有平行于组件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二中心汇流条32,在第二中心汇流条32的一个端部与第二引线汇流条22之间电连接第四旁路二极管14,在第二中心汇流条32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三引线汇流条23之间电连接第三旁路二极管13,在第五电池串组5与第六电池串组6之间设置有平行于组件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三中心汇流条33,在第三中心汇流条33的端部与第三引线汇流条23之间电连接第五旁路二极管15,在第三中心汇流条33的端部与第四引线汇流条24之间电连接第六旁路二极管16。

其中,参照图3或图4所示,每个中心汇流条的端部均设置有第二引出线18,第二引出线18的一端与对应的中心汇流条电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即第二引出线18垂直于中心汇流条,也就是垂直于电池片所在的平面,中心汇流条通过第二引出线18与旁路二极管实现电连接,从而可以节省旁路二极管设置在电池片阵列间的占用空间,使得组件设计更加紧凑,提高组件集成度。

简言之,本实用新型通过引线汇流条上设置的第一引出线17,以及中心汇流条端部设置的第二引出线18,以用于与旁路二极管电连接,即在汇流条与旁路二极管相连的一端设计引出相应的引出线,且使引出线垂直于电池片所在的平面,从而通过采用该出线方式,可以在电池片所在平面的外部实现与旁路二极管的电连接,而无需在电池片所在的平面设置相应的间隙,减少旁路二极管在电池片所在的平面的占用空间,使得组件设计更加紧凑,提高组件集成度。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引线汇流条21的第一引出线17、第一中心汇流条31的第二引出线18、第二引线汇流条22的第一引出线17和第二中心汇流条32一个端部的第二引出线18沿组件短边方向一字排开,以及,如图4所示,第二中心汇流条32的另一个端部的第二引出线18、第三引线汇流条23的第一引出线17、第三中心汇流条33的第二引出线18和第四引线汇流条24的第一引出线17沿组件短边方向一字排开。因此,相较于采用多边形或圆形等组件背板的开孔形状,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设计将汇流条的引出线沿组件短边方向呈一字排开,即使得组件背板的开口形状呈一字型,从而可以减少组件背板的开口尺寸,降低水汽透过率,降低对电池板的侵蚀,提升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设计方式,通过采用六个旁路二极管,可以在提升电池片效率,以及电池片数量增加时,满足旁路二极管对组件线路的要求,因此,相较于常规组件电路设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组件电路既可以适用于高功率组件,又可以搭配多个旁路二极管,有效降低组件热斑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常规二极管受其反向耐压能力限制,最多能够保护的电池片数量不超过24片,每个电池串中电池片的数量需根据旁路二极管进行匹配,以避免出现电池串中电池片数量太多使其电压偏高,导致旁路二极管存在击穿风险。

同时,如图2所示,所有电池串的电池片组成电池片阵列,汇流条的引出线均在电池片阵列的中部位置引出,六个旁路二极管均通过引出线进行电连接,以保护光伏组件,即六个旁路二极管均位于组件的中部位置,从而不仅提高组件的集成度,且便于旁路二极管集成在同一接线盒内,例如可以设置单个接线盒内集成三个二极管,单个组件使用两套接线盒,以减少使用接线盒的数量,降低组件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组件,通过将沿组件短边方向排列的两个电池串并联连接构成电池串组,将沿组件长边方向排列的两个电池串组串联连接构成电池串组单元,且每个电池串组反向并联有旁路二极管,相较于采用常规电路设计,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片连接电路,在电池片数量增加时,既可以提升组件效率,满足高功率组件的需求,又利于搭配多个旁路二极管,满足二极管对组件线路的要求,有效降低热斑效应,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组件电路中通过设定特定的出线方式,即将每个引线汇流条上设置有第一引出线17,且第一引出线17的其中一端朝向远离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以及将每个中心汇流条的端部均设置有第二引出线18,且第二引出线18朝向远离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从而可以减少旁路二极管在电池片所在的平面的占用空间,使得组件设计更加紧凑,提高组件集成度,以及通过将引线汇流条上的第一引出线17和中心汇流条的第一引出线18沿组件短边方向呈一字排开,利于减少组件背板的开口尺寸,降低水汽透过率,提升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在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引出线17可以由对应的引线汇流条的一部分朝向远离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折弯形成,以及每个第二引出线18可以由对应的中心汇流条的一部分朝向远离电池片所在平面的方向折弯形成。

进一步地,第二引出线18包括第一引出段和第二引出段,参照图3或图4所示,第一引出段的一端与对应的中心汇流条电连接,第二引出段与第一引出段彼此连接,且第二引出段与第一引出段相互垂直。

在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还包括背板40,其中,针对于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引出线呈一字型排开的引出方式,在背板40上设置有平行于组件短边方向延伸的第一开线25和第二开线26,如图5所示,以便于在开线口处引出汇流条的引出线。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排版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电路由多个电池片9串并联连接并按照图6所示的排布形成。其中,第一引线汇流条21的第一引出线17、第一中心汇流条31的第二引出线18、第二引线汇流条22的第一引出线17和第二中心汇流条32一个端部的第二引出线18分别穿过第一开线25以伸出背板40的表面,以及第二中心汇流条32的另一个端部的第二引出线18、第三引线汇流条23的第一引出线17、第三中心汇流条33的第二引出线18和第四引线汇流条24的第一引出线17分别穿过第二开线26以伸出背板40的表面。

其中,本实用新型组件背板的开线的宽度取值范围为10mm-40mm,例如可以为10mm或11mm或30mm等,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实施例中,在电池片阵列所在平面的垂直方向上,汇流条与电池片阵列部分交叠,因此,在设置汇流条时,至少交叠区域内汇流条与电池片阵列之间设置有绝缘层,以避免短路、漏电等情况。可以理解的是,为便于制备,绝缘层还可以同时设置于周围区域内,或者其他能够实现跳线与电池片之间绝缘的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只要不影响光伏组件的正常工作即可。

在实施例中,绝缘层可以为反光膜,既可以达到绝缘作用,又能够进行光反射,利于光伏组件器件性能的提升,同时,在能够达到绝缘作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绝缘层的厚度,以避免层压裂片。

在实施例中,汇流条可以包括中心导线和包裹于中心导线外侧的外围绝缘层。需要说明的是,具有该结构的引线汇流条与其他导线结构接触时,外围绝缘层能够起到绝缘作用,无需额外设置绝缘层,有利于光伏组件结构以及工艺的简化。

在实施例中,旁路二极管设置在接线盒内,本实用新型针对于引出线呈一字型排开的引出方式,设置有匹配的专用接线盒,以与汇流条的引出线对应。其中,本实用新型采用六个旁路二极管,并将其中三个旁路二极管集成在同一接线盒内,整个组件使用两套接线盒。

在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包括第一接线盒50和第二接线盒60。

具体地,如图7所示,第一接线盒50包括第一底座27和设置在第一底座27上且沿底座长度方向排列的第一焊盘41、第二焊盘42、第三焊盘43和第四焊盘44,第一引线汇流条21的第一引出线17与第一焊盘41电连接,第一中心汇流条31的第二引出线18与第二焊盘42电连接,第二引线汇流条22的第一引出线17与第三焊盘43电连接,第二中心汇流条32一个端部的第二引出线18与第四焊盘44电连接。

同时,第一接线盒50内还设置有第一电连接片51、第二电连接片52、第三电连接片53和第四电连接片54,第一焊盘41设置在第一电连接片51上,第二焊盘42设置在第二电连接片52上,第三焊盘43设置在第三电连接片53上,第四焊盘44设置在第四电连接片54上,以及第一旁路二极管11分别与第一电连接片51、第二电连接片52电连接,第二旁路二极管12分别与第二电连接片52、第三电连接片53电连接,第四旁路二极管14分别与第三电连接片53、第四电连接片54电连接。以及,第一接线盒50内还设置有第一引线端28,其与第一电连接片51电连接,用于引出光伏组件的第一电极线。

如图8所示,第二接线盒60包括第二底座34和设置在第二底座34上且沿底座长度方向排列的第五焊盘45、第六焊盘46、第七焊盘47和第八焊盘48,第二中心汇流条32的另一个端部的第二引出线18与第五焊盘45电连接,第三引线汇流条23的第一引出线17与第六焊盘46电连接,第三中心汇流条33的第二引出线18与第七焊盘47电连接,第四引线汇流条24的第一引出线17与第八焊盘48电连接。

同时,第二接线盒60内还设置有第五电连接片55、第六电连接片56、第七电连接片57和第八电连接片58,第五焊盘45设置在第五电连接片55上,第六焊盘46设置在第六电连接片56上,第七焊盘47设置在第七电连接片57上,第八焊盘48设置在第八电连接片58上,以及第三旁路二极管13分别与第五电连接片55、第六电连接片56电连接,第五旁路二极管15分别与第六电连接片56、第七电连接片57电连接,第六旁路二极管16分别与第七电连接片57、第八电连接片58电连接。以及,第二接线盒60内还设置有第二引线端35,其与第八电连接片58电连接,用于引出光伏组件的第二电极线。

概括来说,随着电池片效率提升,以及电池片数量的增加,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组件电路设计,既可以提升组件效率,满足高功率组件的需求,又利于搭配多个旁路二极管,满足二极管对组件线路的要求,有效降低组件热斑温度,同时,相较于采用多边形或圆形等组件背板开孔形状,本实用新型组件通过设计特定的出线方式,即在组件背面设置两个一字型开线口,且每个开线口引出四根汇流条的引出线,既可以减少组件背板的开口尺寸,降低水汽透过率,降低对电池板的侵蚀,提升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提高组件效率,也便于在电池片所在平面的外部实现与旁路二极管的电连接,减少旁路二极管在电池片所在的平面的占用空间,使得组件设计更加紧凑,提高组件集成度,以及通过匹配专用的接线盒设计,也可以减少接线盒的使用,降低组件成本。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