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02610发布日期:2020-09-23 01:25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更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usb)用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安装到电子装置的印刷电路板(pcb)等而与所述插头连接器连结,包括多个连接端子、支撑所述多个连接端子的塑模构造体及包覆所述塑模构造体的外壳(housing)。

具体而言,所述连接端子例如可排列成满足usb(universalserialbus)的引脚标准的形态。所述连接端子以通过所述塑模构造体相互绝缘的方式具备,通过包覆所述塑模构造体的所述外壳与外部隔绝。

另一方面,连接器为了迎合电子装置的小型化趋势而被要求轻薄短小化。然而,轻薄短小的连接器存在随着反复连结及分离而容易破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欲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强度增强且轻薄短小的插座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课题并不限制于以上所提及的技术课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以下记载明确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技术课题。

[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以达成所述技术课题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用于供插头连接器沿第一方向插入,插座连接器包括:上部连接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及从第一延伸部的前端向第一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下部连接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及从第二延伸部的前端向第一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塑模构造体,包括沿第一方向及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平坦部,平坦部包括使第一延伸部露出且覆盖第一突出部的上部及使第二延伸部露出且覆盖第二突出部的下部;以及导电板,在平坦部内介置到上部连接端子与下部连接端子之间;且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第一延伸部的厚度厚于第一突出部的厚度,在第三方向上,第二延伸部的厚度厚于第二突出部的厚度。

在若干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随着远离第一延伸部而减小。

在若干实施例中,上部连接端子包括与下部连接端子对向的内侧面、及与内侧面对向且较内侧面更远离下部连接端子的外侧面,平坦部的上部的外表面与第一延伸部的外侧面实质上配置到同一平面上。

在若干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以导电板为基准对称,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以导电板为基准对称。

在若干实施例中,在平坦部的后端上还包括覆盖第一延伸部的一部分及第二延伸部的一部分且与导电板连接的导电盖。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事项包括在详细说明及附图中。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至少具有如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中,塑模构造体以包覆形成到连接端子的前端的突出部的方式形成,因此即便反复连结及分离连接器,也可防止连接端子脱离或变形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是通过对连接端子的外侧面执行压接或锻造加工来形成连接端子的突出部,因此可容易地确保连接端子与导电板的绝缘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并不限制于以上所例示的内容,本说明书中包括更多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用以说明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沿图1的a-a截取的剖面图。

图4是用以说明图1的上部连接端子、下部连接端子及导电板的侧视图。

图5是用以说明图1的上部连接端子、下部连接端子及导电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塑模构造体;

102:平坦部;

102a:上部;

102b:下部;

104:外围部;

106:后端部;

110:上部连接端子;

110a:第一信号端子;

110b:第一电源端子;

110c:第一接地端子;

112:第一延伸部;

112is:内侧面;

112os:外侧面;

112ss:第一侧壁;

114:第一突出部;

114is:内侧面;

114os:外侧面;

114ss:第二侧壁;

116:第一弯曲部;

118:第一安装部;

120:下部连接端子;

120a:第二信号端子;

120b:第二电源端子;

120c:第二接地端子;

122:第二延伸部;

122is:内侧面;

122os:外侧面;

124:第二突出部;

124is:内侧面;

124os:外侧面;

126:第二弯曲部;

128:第二安装部;

130:导电板;

130o:开口;

132:第一固定部;

140:导电盖;

140a:上部盖;

140b:下部盖;

142:第二固定部;

144:连接部;

t11:第一延伸部的厚度;

t12:第一突出部的厚度;

t21:第二延伸部的厚度;

t22:第二突出部的厚度;

w1:第一突出部的后端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w2:第一突出部的前端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第三方向;

θ1:锐角。

具体实施方式

连同附图一并参照下文中详细叙述的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特征及达成上述优点与特征的方法变明确。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所揭示的实施例,能够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可完整地揭示本实用新型且向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充分地告知实用新型的范畴而提供,本实用新型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畴定义。在整篇说明书中,相同的参照符号表示相同的构成要素。

在表示为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连接(connectedto)”或“耦合(coupledto)”时,包括与另一构成要素直接连接或耦合的情况、或在中间介置有其他构成要素的情况。相反地,在表示为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直接连接(directlyconnectedto)”或“直接耦合(directlycoupledto)”时,表示未在中间介置其他构成要素。“及/或”包括所提及的物件各者及一个以上的所有组合。

在表示为构成要素位于另一构成要素的“上方(on)”或“上(on)”时,不仅包括位于另一构成要素的正上方的情况,而且包括在中间介置有其他构成要素的情况。相反地,在表示为构成要素位于另一构成要素的“直接上方(directlyon)”或“正上方”时,表示未在中间介置其他构成要素。

作为空间相对性术语的“下方(below)”、“下(beneath)”、“下部(lower)”、“上方(above)”、“上部(upper)”等可用于像图中所示一样简易地记述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的相关关系。空间相对性术语应理解为除图中所示的方向以外,包括使用时或进行动作时元件的不同方向的术语。例如,在翻转图中所示的元件的情况下,记述为位于另一元件的“下方(below)”或“下(beneath)”的构成要素可处于另一构成要素的“上方(above)”。因此,作为例示性术语的“下方”可包括下方及上方的方向。构成要素也可沿其他方向配向,由此可根据配向来解释空间相对性术语。

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用以说明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说明书中,如果未在语句中特别提及,则单数型也包括复数型。说明书中使用的“包括(comprises)”及/或“包括有(comprising)”是指所提及的构成要素、步骤、动作及/或元件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以上的其他构成要素、步骤、动作及/或元件。

虽然第一、第二等用于叙述各种构成要素,但这些构成要素当然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成要素与其他构成要素区分开。因此,以下提及的第一构成要素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内也可为第二构成要素。

如果无其他定义,则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及科学术语)能够以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共同理解的含义来使用。另外,如果未明确地定义,则不理想地或过度地解释通常使用的词典中所定义的术语。

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用以说明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沿图1的a-a截取的剖面图。

参照图1至图3,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包括塑模构造体100、上部连接端子110、下部连接端子120、导电板130。

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可安装到基板(例如,印刷电路板(pcb,printedcircuitboard))等。另外,插座连接器可与对应于其的插头连接器(未图示)连结。例如,所述插头连接器可沿第一方向x前进而与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前端连结。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前端是指配置到朝向插头连接器的方向的插座连接器的部分。相反地,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后端是指配置到与插座连接器的前端相反的方向的插座连接器的部分。

塑模构造体100可支撑上部连接端子110、下部连接端子120及导电板130。塑模构造体100可包括平坦部102、外围部104及后端部106。

塑模构造体100的平坦部102可呈板(plate)形状。例如,平坦部102可沿第一方向x及与第一方向x交叉的第二方向y延伸。另外,平坦部102可使上部连接端子110的一部分及下部连接端子120的一部分露出。由此,在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与对应于其的插头连接器连结时,上部连接端子110及下部连接端子120可与插头连接器的连接端子电连接。

塑模构造体100的外围部104可覆盖平坦部102的一部分。例如,外围部104可使平坦部102的前端露出,覆盖平坦部102的后端。另外,外围部104可包覆上部连接端子110的一部分及下部连接端子120的一部分。

塑模构造体100的后端部106可配置到平坦部102的后端及外围部104的后端上。塑模构造体100的后端部106可配置到安装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基板(例如,印刷电路板(pcb))上。

塑模构造体100例如可由包括聚合物(polymer)、塑料树脂等的绝缘性物质形成。由此,塑模构造体100可使多个上部连接端子110及多个下部连接端子120彼此电绝缘。在若干实施例中,塑模构造体100可包括液晶聚合物(liquidcrystalpolymer,lcp),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并不限制于此。

上部连接端子110及下部连接端子120可贯通塑模构造体100而固定到塑模构造体100。另外,上部连接端子110的一部分及下部连接端子120的一部分可通过塑模构造体100露出。例如,上部连接端子110的前端可通过平坦部102的上部102a露出,下部连接端子120的前端可通过平坦部102的下部102b露出。

上部连接端子110及下部连接端子120可排列成满足特定的引脚标准的形态。例如,上部连接端子110及下部连接端子120可排列成满足usb(universialserialbus)类型-c(type-c)的引脚标准的形态。

在英特尔开发者论坛(inteldeveloperforum,idf)中已公开usb类型-c的引脚标准的详细信息。例如,如图2所示,上部连接端子110可包括第一信号端子110a、第一电源端子110b及第一接地端子110c,下部连接端子120可包括第二信号端子120a、第二电源端子120b及第二接地端子120c。

第一信号端子110a及第二信号端子120a可排列到塑模构造体100而输入输出数据电信号。在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与对应于其的插头连接器连结时,第一信号端子110a及第二信号端子120a可与所述插头连接器的信号端子电连接。由此,第一信号端子110a及第二信号端子120a可对配置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基板等输入输出数据。

第一信号端子110a及第二信号端子120a可为多个,多个第一信号端子110a及第二信号端子120a可彼此并排排列。例如,多个第一信号端子110a可在平坦部102的上部102a沿第一方向x延伸,可沿第二方向y并排排列。相同地,多个第二信号端子120a可在平坦部102的下部102b沿第一方向x延伸,可沿第二方向y并排排列。

在若干实施例中,可分别在塑模构造体100的上部配置4个第一信号端子110a,在塑模构造体100的下部配置4个第二信号端子120a。即,可在塑模构造体100共配置8个第一信号端子110a及第二信号端子120a。然而,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并不限制于此,可根据连接器的种类及功能适当地调节第一信号端子110a及第二信号端子120a的个数。

第一电源端子110b可与第一信号端子110a并排排列,第二电源端子120b可与第二信号端子120a并排排列。第一电源端子110b及第二电源端子120b可输入输出电源电信号。在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与对应于其的插头连接器连结时,第一电源端子110b及第二电源端子120b可与插头连接器的电源端子电连接。由此,第一电源端子110b及第二电源端子120b可对配置插座连接器的基板等输入输出功率(power)。

第一电源端子110b及第二电源端子120b可为多个,多个第一电源端子110b及第二电源端子120b可彼此并排排列。在若干实施例中,可在塑模构造体100的上部配置两个第一电源端子110b,在塑模构造体100的下部配置两个第二电源端子120b。即,可在塑模构造体100共配置4个第一电源端子110b及第二电源端子120b。然而,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并不限制于此,可根据连接器的种类及功能适当地调节第一电源端子110b及第二电源端子120b的个数。

第一接地端子110c可与第一信号端子110a及第一电源端子110b并排排列,第二接地端子120c可与第二信号端子120a及第二电源端子120b并排排列。在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与对应于其的插头连接器连结时,第一接地端子110c及第二接地端子120c可与插头连接器接地端子电连接或接地。由此,第一接地端子110c及第二接地端子120c可防止因高速信号引起的电干扰现象。

上部连接端子110可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12、及从第一延伸部112的前端向第一方向x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14。另外,下部连接端子120可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22、及从第二延伸部122的前端向第一方向x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24。此时,平坦部102可使第一延伸部112及第二延伸部122露出,覆盖第一突出部114及第二突出部124。以下在图4及图5的说明中详细地对此进行叙述。

上部连接端子110及下部连接端子120可包括导电物质。例如,上部连接端子110及下部连接端子120可包括铜合金(copperalloy),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并不限制于此。

导电板130可固定到塑模构造体100内。导电板130可介置到上部连接端子110与下部连接端子120之间。导电板130可接地而防止因高速信号引起的电干扰现象。例如,导电板130可防止上部连接端子110与下部连接端子120之间的电干扰现象。

在若干实施例中,导电板130可包括从其后端延伸的第一固定部132。导电板130的第一固定部132例如可贯通塑模构造体100而向塑模构造体100的后端部106的底面延伸。例如,第一固定部132可从导电板130的后端沿第三方向z延伸而贯通后端部106的底面。在若干实施例中,导电板130可在其内部包括多个开口130o。

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还可包括导电盖140。导电盖140可配置到塑模构造体100的外围部104上。由此,导电盖140可覆盖上部连接端子110的一部分及下部连接端子120的一部分。

在若干实施例中,导电盖140可包括从其后端延伸的第二固定部142。导电盖140的第二固定部142例如可贯通塑模构造体100而向塑模构造体100的后端部106的侧壁延伸。例如,第二固定部142可从导电盖140的后端沿第二方向y延伸而贯通后端部106的侧壁。

在若干实施例中,导电盖140可包括从其侧部延伸的连接部144。导电盖140的连接部144例如可贯通塑模构造体100的外围部104而与导电板130连接。例如,连接部144可从导电盖140的侧壁沿第三方向z延伸而与导电板130的侧壁连接。由此,导电盖140可与导电板130电连接。

在若干实施例中,导电盖140可包括覆盖外围部104的上表面的上部盖140a、及覆盖外围部104的底面的下部盖140b。即,上部盖140a可覆盖上部连接端子110的一部分,下部盖140b可覆盖下部连接端子120的一部分。在若干实施例中,上部盖140a及下部盖140b可呈以导电板130为基准而对称的形状。

以下,参照图1至图5,更具体地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若干实施例的上部连接端子及下部连接端子进行说明。

图4是用以说明图1的上部连接端子、下部连接端子及导电板的侧视图。作为参考,图4是从侧面(例如,第二方向y)观察在图1的插座连接器中省略塑模构造体100及导电盖140的构造的图。

参照图1至图4,在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中,上部连接端子110可包括第一延伸部112、第一突出部114、第一弯曲部116及第一安装部118,下部连接端子120可包括第二延伸部122、第二突出部124、第二弯曲部126及第二安装部128。图4仅表示第一信号端子110a及第二信号端子120a作为上部连接端子110及下部连接端子120的示例,但这仅是为了便于说明。例如,第一电源端子110b、第一接地端子110c、第二电源端子120b及第二接地端子120c当然也可呈与第一信号端子110a及第二信号端子120a相似的形状。

上部连接端子110及下部连接端子120可分别包括内侧面及外侧面。此处,所谓内侧面是指与导电板对向的上部连接端子110及下部连接端子120的外表面(例如,图4的112is、114is、122is、124is)。相反地,所谓外侧面是指与内侧面对向且较内侧面更远离导电板130的上部连接端子110及下部连接端子120的外表面(例如,图4的112os、114os、122os、124os)。

上部连接端子110的第一延伸部112及下部连接端子120的第二延伸部122可分别沿第一方向x较长地延伸。在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与对应于其的插头连接器连结时,第一延伸部112及第二延伸部122可为与插头连接器的连接端子直接(directly)连接的部分。例如,第一延伸部112可通过平坦部102的上部102a露出,第二延伸部122可通过平坦部102的下部102b露出。

上部连接端子110的第一突出部114可从第一延伸部112的前端向第一方向x突出。然而,第一突出部114可由平坦部102的上部102a覆盖。例如,第一突出部114的厚度t12可小于第一延伸部112的厚度t11。此处,所谓“厚度”是指第三方向z上的厚度。例如,如图4所示,从第一突出部114的内侧面114is到第一突出部114的外侧面114os的距离可小于从第一延伸部112的内侧面112is到第一延伸部112的外侧面112os的距离。由此,平坦部102的上部102a可使第一延伸部112露出,覆盖第一突出部114。

在若干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114的内侧面114is实质上可与第一延伸部112的内侧面112is配置到同一平面上。在本说明书中,“相同”不仅指完全相同,而且指包括会因制程上的差异等产生的微小差异。这种情况例如可通过对上部连接端子110的前端的外侧面进行压接或锻造加工来形成第一突出部114而实现,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并不限制于此。

在若干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延伸部112的外侧面(图4的112os)与平坦部102的上部102a的外表面实质上可配置到同一平面上。这种情况例如可通过利用上部连接端子110的嵌入成形(insertmolding)形成塑模构造体100而实现。

上部连接端子110的第一弯曲部116可从第一延伸部112的后端弯曲而延伸。例如,第一弯曲部116可从第一延伸部112的后端沿第三方向z延伸而贯通后端部106的底面。

上部连接端子110的第一安装部118可从第一弯曲部116的后端延伸。第一安装部118可配置到后端部106的底面上。第一安装部118可在配置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基板等安装上部连接端子110。例如,第一安装部118可通过如焊接的方法在基板等安装上部连接端子110。

下部连接端子120的第二突出部124可从第二延伸部122的前端向第一方向x突出。然而,第二突出部124可由平坦部102的下部102b覆盖。例如,第二突出部124的厚度t22可小于第二延伸部122的厚度t21。此处,所谓“厚度”是指第三方向z上的厚度。例如,如图4所示,从第二突出部124的内侧面124is到第二突出部124的外侧面124os的距离可小于从第二延伸部122的内侧面122is到第二延伸部122的外侧面112os的距离。由此,平坦部102的下部102b可使第二延伸部122露出,覆盖第二突出部124。

在若干实施例中,第二突出部124的内侧面124is实质上可与第二延伸部122的内侧面122is配置到同一平面上。这种情况例如可通过对下部连接端子120的前端的外侧面进行压接或锻造加工来形成第二突出部124而实现,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并不限制于此。

在若干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延伸部122的外侧面(图4的122os)与平坦部102的下部102b的外表面实质上可配置到同一平面上。这种情况例如可通过利用下部连接端子120的嵌入成形(insertmolding)形成塑模构造体100而实现。

在若干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2与第二延伸部122能够以导电板130为基准对称,第一突出部114与第二突出部124以导电板130为基准对称。例如,如图4所示,上部连接端子110的内侧面112is、114is与导电板130相隔的距离d1及下部连接端子120的内侧面122is、124is与导电板130相隔的距离d2实质上可相同。另外,例如第一延伸部112的厚度t11实质上可与第二延伸部122的厚度t21相同,第一突出部114的厚度t12实质上可与第二突出部124的厚度t22相同。

下部连接端子120的第二弯曲部126可从第二延伸部122的后端弯曲而延伸。例如,第二弯曲部126可从第二延伸部122的后端沿第三方向z延伸而贯通后端部106的底面。

下部连接端子120的第二安装部128可从第二弯曲部126的后端延伸。第二安装部128可配置到后端部106的底面上。第二安装部128可在配置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基板等安装下部连接端子120。例如,第二安装部128可通过如焊接的方法在基板等安装下部连接端子120。

图5是用以说明图1的上部连接端子、下部连接端子及导电板的俯视图。作为参考,图5是俯视(例如,第三方向z)在图1的插座连接器中省略塑模构造体100及导电盖140的构造的图。

参照图1至图5,在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中,第一突出部114的宽度可随着远离第一延伸部112而减小。此处,所谓宽度是指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

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突出部114的后端的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w1可大于第一突出部114的前端的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w2。图5仅放大表示第一信号端子110a作为上部连接端子110及下部连接端子120的示例,但这仅是为了便于说明。例如,第一电源端子110b、第一接地端子110c、第二信号端子120a、第二电源端子120b及第二接地端子120c当然也可呈与第一信号端子110a相似的形状。

在若干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114的侧壁可相对于第一延伸部112的侧壁倾斜。例如,第一延伸部112可包括沿第一方向x及第三方向z延伸的第一侧壁112ss。另外,第一突出部114可包括从第一侧壁112ss延伸且与第一侧壁112ss形成锐角θ1的第二侧壁114ss。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可利用以包覆上部连接端子110的前端及下部连接端子120的前端的方式形成的塑模构造体100提供强度增强且轻薄短小的插座连接器。例如,上部连接端子110(或下部连接端子120)的前端可包括通过压接或锻造加工形成的第一突出部114(或第二突出部124)。此时,塑模构造体100能够以支撑第一突出部114(或第二突出部124)的外侧面114os(或外侧面124os)的方式形成。例如,塑模构造体100能够以如下方式形成:通过利用上部连接端子110的嵌入成形覆盖第一突出部114(或第二突出部124)的外侧面114os(或外侧面124os)。由此,即便反复连结及分离连接器,也可防止上部连接端子110(或下部连接端子120)脱离或变形。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若干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可通过对上部连接端子110的外侧面112os、114os及下部连接端子120的外侧面122os、124os执行压接或锻造加工而形成第一突出部114及第二突出部124,因此可容易地确保上部连接端子110及下部连接端子120与导电板的绝缘距离。由此,可提供一种强度增强且轻薄短小的插座连接器。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制成各种不同形态,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可理解,可不变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而以其他具体形态实施。因此,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应理解为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并不具有限定性含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