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流排主体、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79384发布日期:2020-09-29 09:35阅读:95来源:国知局
汇流排主体、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汇流排主体、包括上述汇流排主体的汇流排、包括该汇流排的电机、包括该电机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包括该电机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汇流排在与定子装配时,容易发生卡滞、干涉等现象,存在装配不便,装配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汇流排主体。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汇流排主体的汇流排。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汇流排的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电机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电机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汇流排主体,包括:骨架,所述骨架为绝缘件,所述骨架设有多个卡钩,至少一个所述卡钩开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用于使所述卡钩适于发生弹性变形;多个汇流条,每个所述汇流条包括内嵌在所述骨架中的主体部和与所述主体部相连并外凸于所述骨架的多个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汇流排主体,在骨架上设置多个卡钩,便于汇流排与定子钩挂配合,进而实现便捷装配。在至少一个卡钩上开设避让槽,便于卡钩在与定子装配过程中发生弹性变形,降低卡钩与定子装配过程中发生卡滞、干涉等现象的概率,从而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同时,带有避让槽的卡钩在装配完成后会发生复位变形,与定子产生紧密的结合力,因而有利于提高装配完成后的稳定性。

具体地,汇流排主体包括骨架和多个汇流条,骨架是绝缘件,可以采用注塑方式成型,对多个汇流条以及多个端子起到支撑作用,并隔离相邻的汇流条,起到电性绝缘作用;多个汇流条均为导体,每个汇流条包括主体部和多个连接部,每个汇流条的多个连接部用于连接电机定子的多个绕组中需要连接在一起的接线端,并通过主体部实现这些接线端的电性连接,实现汇流功能;多个端子与多个汇流条相连,每个端子与对应汇流条连接的接线端实现电性连接,多个端子连接电源母端形成电回路,为电机定子的多个绕组供电。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汇流排主体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卡钩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骨架相连;和钩挂部,所述钩挂部与所述固定部相连;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卡钩的所述钩挂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弹性卡扣,相邻的所述弹性卡扣之间形成所述避让槽。

卡钩包括固定部和钩挂部,固定部与骨架相连,实现卡钩与骨架的连接功能。钩挂部与固定部相连,用于与定子钩挂配合,实现钩挂功能。其中,至少一个卡钩的钩挂部包括多个弹性卡扣,多个弹性卡扣间隔设置,形成避让槽,则装配过程中,相邻的弹性卡扣受到挤压作用力可以相互靠近,从而缩小卡钩的尺寸,便于卡钩快速顺畅地实现与定子的钩挂配合,而钩挂完成后,弹性卡扣会发生复位变形,与定子紧密贴合,从而提高连接强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弹性卡扣并排分布;或者多个所述弹性卡扣呈环状排布。

多个弹性卡扣并排分布,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并且,卡钩向一个方向钩挂,装配过程中卡钩主要表现为宽度方向的弹性变化,这时定子上相应的配合结构只需设置卡槽即可,而且可以设置在定子的边缘部位,结构简单,装配也较为方便。

多个弹性卡扣呈环状排布,则卡钩形成弹性柱扣的形式,向多个方向钩挂,则装配过程中卡钩主要表现为粗细的变化。这时定子上相应的配合结构需要设置卡孔,连接较为可靠,卡钩不易脱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钩挂部连接所述固定部的一端凸出于所述固定部,并与所述骨架相连。

相较于仅有固定部与骨架相连的方案,本方案中钩挂部也与骨架相连,且与骨架的连接方向不同,这既增加了卡钩与骨架的连接面积,也增加了卡钩与骨架的连接作用力的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卡钩与骨架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了卡钩的使用可靠性,有效防止卡钩产生裂纹、断裂或者脱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骨架包括环状支架和多个与所述环状支架一体式相连的条状支架,所有的所述汇流条的主体部内嵌在所述环状支架内,多个所述条状支架与多个端子一一对应,所述条状支架用于容纳端子的一部分。

骨架包括环状支架和条状支架,环状支架用于支撑多个汇流条并保证多个汇流条相互之间的绝缘性,多个条状支架用于支撑多个端子,并保证端子与其他结构之间的电气绝缘性。同时,由于环状支架和多个条状支架一体式相连,具体可以通过在注塑过程中一体成型形成一体式结构,因而连接较为可靠,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单独成型绝缘件然后套设在端子上的方案而言,本方案的条状支架可以对端子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和限位作用,有效防止端子发生晃动和变形,保证端子的位置度、垂直度好,结构牢靠,使得控制器pin针插入端子时,端子外露于条状支架的部分不易发生变形失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条状支架沿所述环状支架的径向朝外凸出于所述环状支架,所述卡钩与所述条状支架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卡钩与所述条状支架的径向外侧面相连。

卡钩与条状支架相连,进一步与条状支架的径向外侧面相连,相较于与环状支架相连,有利于卡钩径向靠外设置。由于定子径向靠外的空间较为充足,因而卡钩径向靠外时,装配空间更加充足,装配视野也更好,因而装配更加方便。同时,卡钩与定子的配合,能够对条状支架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因而也能够间接对端子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端子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卡钩的顶端面相对于所述条状支架的径向外侧面倾斜设置,且所述顶端面由内向外朝着靠近所述卡钩的钩挂部的方向倾斜延伸。

本方案中,卡钩的顶端面能够对上方结构起到避让作用,防止与其他结构发生干涉。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至少一个所述条状支架设有定位标识部,所述定位标识部包括加强凸起,所述加强凸起与所述环状支架及所述条状支架相连。

至少一个条状支架设有定位标识部,使得多个条状支架从外观上不完全一致,可以起到装配防呆的作用,便于快速识别各个汇流条,进而定位汇流排与定子绕组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定位标识部包括加强凸起,且加强凸起与环状支架及条状支架相连,能够提高环状支架与条状支架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骨架的强度和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卡钩用于与定子上的卡槽钩挂配合,多个所述卡钩中的一部分开设有所述避让槽,开设有避让槽的所述卡钩记为第一卡钩,其他所述卡钩记为第二卡钩;其中,所述第一卡钩的总宽度b1>所述卡槽的宽度b3>所述第二卡钩的总宽度b2。

本方案中,没有开设避让槽的第二卡钩很容易卡入对应的卡槽内,没有干涉,而开设有避让槽的第一卡钩与对应的卡槽有干涉,需要通过侧面挤压变形,使得第一卡钩总宽度变小才能卡入对应的卡槽中。同时,第一卡钩卡入对应的卡槽之后,由于弹力的作用,第一卡钩的侧面与对应的卡槽的侧面紧密贴合,缺具有一定的结合力,因此,汇流排的装配会比较牢靠。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汇流排,包括:如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排主体;和多个端子,与所述汇流排主体的多个汇流条相连,所述端子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端子的另一端用于连接电源母端。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汇流排,能够利用多个汇流条的连接部来连接电机定子的多个绕组的各接线端,并利用汇流条良好的导电性能实现对应接线端的电性连接,而无需将对应的接线端直接相连,因而降低了接线难度,便于产线高效快速操作,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具体而言,汇流排包括骨架、多个汇流条和多个端子,骨架是绝缘件,可以采用注塑方式成型,对多个汇流条以及多个端子起到支撑作用,并隔离相邻的汇流条,起到电性绝缘作用;多个汇流条均为导体,每个汇流条包括主体部和多个连接部,每个汇流条的多个连接部用于连接电机定子的多个绕组中需要连接在一起的接线端,并通过主体部实现这些接线端的电性连接,实现汇流功能;多个端子与多个汇流条相连,每个端子与对应汇流条连接的接线端实现电性连接,多个端子连接电源母端形成电回路,为电机定子的多个绕组供电。

同时,因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排主体,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电机主体,包括定子,所述定子设有绕组和卡槽,所述绕组具有两个接线端;和如第二方面技术方案所述的汇流排,所述汇流排的连接部与所述接线端相连,所述汇流排的卡钩与所述卡槽相卡合。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电机,因包括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汇流排,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绕组的数量为12个,12个所述绕组采用星型连接方式连接。

由于12个绕组具有24个接头,采用星型连接,需要将12个绕组的起始端的12个线头连接到一起,并将1、4、7、10绕组的结束端、2、5、8、11绕组的结束端、3、6、9、12绕组的结束端分别连接到一起,因而接线方式非常复杂。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其接线难度,接线方式简洁牢靠。当然,绕组的数量不局限于12个,也可以为9个、15个等;绕组的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也可以为三角形连接或者其他方式。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包括:如第三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昂所述的电机;和控制装置,与所述电机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因包括第三方面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机,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控制装置包括但不局限于车速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controlunit,又称“行车电脑”、“车载电脑”等)等。

可以理解的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powersteering,缩写eps)是一种直接依靠电机提供辅助扭矩的动力转向系统,与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hydraulicpowersteering)相比,eps系统具有很多优点。eps主要由扭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电动机、减速机构和电子控制单元(ecu)等组成。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如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安装在所述车体中。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车辆,因包括第三方面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机,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汇流排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c-c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d-d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汇流排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e-e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f-f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中g-g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端子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端子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端子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0所示端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0所示端子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0所示端子又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汇流排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述汇流排主体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汇流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电机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示意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的示意框图。

其中,图1至图2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端子,11第一连接段,111焊接面,12第二连接段,121支撑凸起,122插接部,13支撑段,131支撑面;

2骨架,21环状支架,22条状支架,221插槽,2211限位槽,222支撑配合面,223避让缺口,224加强凸起,226第一间隙,227第二间隙,23卡钩,231固定部,232钩挂部,2321弹性卡扣,233避让槽,234顶端面;

3汇流条,31主体部,32连接部;

4定子,41卡槽;

5电动助力转向系统,51电机,52控制装置;

6车辆,61车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21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汇流排主体、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如图6、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主体,包括:骨架2和多个汇流条3。

具体地,骨架2为绝缘件,骨架2设有多个卡钩23,如图16和图17所示。至少一个卡钩23开设有避让槽233,如图8和图16所示,避让槽233用于使卡钩23适于发生弹性变形。

每个汇流条3包括内嵌在骨架2中的主体部31和与主体部31相连并外凸于骨架2的多个连接部32,如图16和图17所示。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主体,在骨架2上设置多个卡钩23,便于汇流排与定子4钩挂配合,进而实现便捷装配。在至少一个卡钩23上开设避让槽233,便于卡钩23在与定子4装配过程中发生弹性变形,降低卡钩23与定子4装配过程中发生卡滞、干涉等现象的概率,从而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同时,带有避让槽233的卡钩23在装配完成后会发生复位变形,与定子4产生紧密的结合力,因而有利于提高装配完成后的稳定性。

具体地,汇流排主体包括骨架2和多个汇流条3,骨架2是绝缘件,可以采用注塑方式成型,对多个汇流条3以及多个端子1起到支撑作用,并隔离相邻的汇流条3,起到电性绝缘作用;多个汇流条3均为导体,每个汇流条3包括主体部31和多个连接部32,每个汇流条3的多个连接部32用于连接电机定子4的多个绕组中需要连接在一起的接线端,并通过主体部31实现这些接线端的电性连接,实现汇流功能;多个端子1与多个汇流条3相连,如图18所示,每个端子1与对应汇流条3连接的接线端实现电性连接,多个端子1连接电源母端形成电回路,为电机定子4的多个绕组供电。

具体地,卡钩23包括:固定部231和钩挂部232,如图7所示。固定部231与骨架2相连,钩挂部232与固定部231相连。

其中,至少一个卡钩23的钩挂部23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弹性卡扣2321,如图7所示,相邻的弹性卡扣2321之间形成避让槽233。

卡钩23包括固定部231和钩挂部232,固定部231与骨架2相连,实现卡钩23与骨架2的连接功能。钩挂部232与固定部231相连,用于与定子4钩挂配合,实现钩挂功能。其中,至少一个卡钩23的钩挂部232包括多个弹性卡扣2321,多个弹性卡扣2321间隔设置,形成避让槽233,则装配过程中,相邻的弹性卡扣2321受到挤压作用力可以相互靠近,从而缩小卡钩23的尺寸,便于卡钩23快速顺畅地实现与定子4的钩挂配合,而钩挂完成后,弹性卡扣2321会发生复位变形,与定子4紧密贴合,从而提高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弹性卡扣2321并排分布,如图7所示。

多个弹性卡扣2321并排分布,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并且,卡钩23向一个方向钩挂,装配过程中卡钩23主要表现为宽度方向的弹性变化,这时定子4上相应的配合结构只需设置卡槽41即可,而且可以设置在定子4的边缘部位,结构简单,装配也较为方便。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弹性卡扣2321呈环状排布。

多个弹性卡扣2321呈环状排布,则卡钩23形成弹性柱扣的形式,向多个方向钩挂,则装配过程中卡钩23主要表现为粗细的变化。这时定子4上相应的配合结构需要设置卡孔,连接较为可靠,卡钩23不易脱出。

进一步地,钩挂部232连接固定部231的一端凸出于固定部231,如图16所示,并与骨架2相连。

相较于仅有固定部231与骨架2相连的方案,本方案中钩挂部232也与骨架2相连,且与骨架2的连接方向不同,这既增加了卡钩23与骨架2的连接面积,也增加了卡钩23与骨架2的连接作用力的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卡钩23与骨架2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了卡钩23的使用可靠性,有效防止卡钩23产生裂纹、断裂或者脱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骨架2包括环状支架21和多个与环状支架21一体式相连的条状支架22,如图3、图7、图16和图17所示。所有的汇流条3的主体部31内嵌在环状支架21内,多个条状支架22与多个端子1一一对应,条状支架22用于容纳端子1的一部分,如图18所示。

骨架2包括环状支架21和条状支架22,环状支架21用于支撑多个汇流条3并保证多个汇流条3相互之间的绝缘性,多个条状支架22用于支撑多个端子1,并保证端子1与其他结构之间的电气绝缘性。同时,由于环状支架21和多个条状支架22一体式相连,具体可以通过在注塑过程中一体成型形成一体式结构,因而连接较为可靠,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单独成型绝缘件然后套设在端子1上的方案而言,本方案的条状支架22可以对端子1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和限位作用,有效防止端子1发生晃动和变形,保证端子1的位置度、垂直度好,结构牢靠,使得控制器pin针插入端子1时,端子1外露于条状支架22的部分不易发生变形失效。

进一步地,骨架2的条状支架22沿环状支架21的径向朝外凸出于环状支架21,卡钩23与条状支架22相连,如图6、图16和图17所示。

进一步地,卡钩23与条状支架22的径向外侧面相连,如图16和图17所示。

卡钩23与条状支架22相连,进一步与条状支架22的径向外侧面相连,相较于与环状支架21相连,有利于卡钩23径向靠外设置。由于定子4径向靠外的空间较为充足,因而卡钩23径向靠外时,装配空间更加充足,装配视野也更好,因而装配更加方便。同时,卡钩23与定子4的配合,能够对条状支架22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因而也能够间接对端子1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端子1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卡钩23的顶端面234相对于条状支架22的径向外侧面倾斜设置,如图16和图19所示,且顶端面234由内向外朝着靠近卡钩23的钩挂部232的方向倾斜延伸。

卡钩23的顶端面234能够对上方结构起到避让作用,防止与其他结构发生干涉。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多个卡钩23用于与定子4上的卡槽41钩挂配合,如图19所示。多个卡钩23中的一部分开设有避让槽233,开设有避让槽233的卡钩23记为第一卡钩,其他卡钩23记为第二卡钩。

其中,第一卡钩的总宽度b1>卡槽41的宽度b3>第二卡钩的总宽度b2,如图8和图9所示。

本方案中,没有开设避让槽233的第二卡钩很容易卡入对应的卡槽41内,没有干涉,而开设有避让槽233的第一卡钩与对应的卡槽41有干涉,需要通过侧面挤压变形,使得第一卡钩总宽度变小才能卡入对应的卡槽41中。同时,第一卡钩卡入对应的卡槽41之后,由于弹力的作用,第一卡钩的侧面与对应的卡槽41的侧面紧密贴合,缺具有一定的结合力,因此,汇流排的装配会比较牢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条状支架22设有用于容纳端子1的一部分的插槽221,如图2、图3、图16和图17所示。插槽221设有避让缺口223,如图9和图16所示,避让缺口223供端子1的一端弯折延伸并凸出于插槽221以与连接部32相连。条状支架22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支撑端子1的支撑配合面222,如图16和图17所示。至少一个支撑配合面22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插槽221内,如图16和图17所示,且连接部32、支撑配合面222及插槽221的入口沿环状支架21的轴向依次排布。

通过在条状支架22上增设支撑配合面222,能够对端子1提供朝向母端的支撑力,从而防止端子1在与母端对插时发生过大变形,降低装配难度,进而提高端子1的装配良率。

其中,在条状支架22上开设插槽221,且插槽221设有避让缺口223,在骨架2成型完成后,可以直接将端子1插向插槽221,装配较为方便,装配完毕后,端子1的两端均位于插槽221外,分别用于连接电源母端和连接部32。由于连接部32、支撑配合面222及插槽221的入口沿环状支架21的轴向依次排布,且避让缺口223供端子1的一端弯折延伸并凸出于插槽221,进而能够与连接部32相连,因此端子1的两端位于支撑配合面222沿环状支架21的轴向的两侧,且端子1与支撑配合面222相配合的结构在端子1上形成台阶结构。在装配过程中,支撑配合面222与端子1的该部位支撑配合,这样在后续与电源母端插接时,端子1位于支撑配合面222以上的部位会受到骨架2的支撑作用,能够有效防止端子1受到压力发生过大变形。

同时,当端子1与条状支架22的支撑配合面222接触配合时,表明端子1装配到位,从而实现端子1与骨架2的装配,装配方式简单,操作便捷。并且,端子1的对应部位(定义为端子1的支撑面131)与支撑配合面222的配合,在装配过程中还起到了定位作用,能够提供到位感,提示装配到位,进一步降低装配难度,并对端子1和骨架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支撑配合面2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与端子1的支撑面131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对于支撑配合面222的数量为一个的情况,支撑配合面222可以完全位于插槽221内;也可以一部分位于插槽221内,一部分位于插槽221外,此时插槽221的底壁形成支撑配合面222的一部分,支撑配合面222的另一部分穿过避让缺口223伸出插槽221,如图16所示。对于支撑配合面222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除了可以在插槽221内设置支撑配合面222,还可以在插槽221外设置若干个支撑配合面222,比如在图16的支撑配合面222的下方增设若干个台阶,形成若干个支撑配合面222。

可以理解的是,电源母端一般设有插孔,与端子1采用插接配合的方式,当端子1插入插孔内,端子1与电源母端实现物理接触,从而实现电性连接。其中,电源母端可以设在电机的控制器上。

进一步地,插槽221沿端子1的厚度方向的宽度w被配置为大于端子1的厚度w1,如图5所示。

当插槽221沿端子1的厚度方向的宽度大于端子1的厚度时,端子1与插槽221间隙配合,如图4和图5所示,使得端子1在周向方向上和径向方向上容易发生变形,这使得端子1在周向、径向上具有变形的能力,即柔性能力,也便于端子1与母端开口准确对位,来满足端子1与母端的装配需求。

进一步地,插槽221的入口处设有限位槽2211,如图7、图16和图17所示,限位槽2211用于容纳端子1的支撑凸起,如图3和图18所示。

在插槽221的入口处设限位槽2211,端子1对应设有支撑凸起,装配过程中支撑凸起会嵌入限位槽2211内,当端子1受到压力时,支撑凸起能够起到支撑作用,从而防止端子1因局部应力集中而发生失稳变形。

具体地,限位槽2211设在插槽221沿端子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如图16和图17所示。

将限位槽2211设在插槽221沿端子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则支撑凸起也设在端子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便于直接利用冲压成型的方式将支撑凸起与端子1一体成型,从而简化端子1的加工工艺。进一步地,在插槽221沿端子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对称设置限位槽2211,在端子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对称设置支撑凸起,有利于端子1受力均衡,进而进一步提高端子1的稳定性。

其中,限位槽2211沿端子1的厚度方向的宽度w2被配置为大于端子1的厚度w1,如图5所示。

由于支撑凸起一般与端子1等厚齐平,因而当限位槽2211沿端子1的厚度方向的宽度大于端子1的厚度时,装配完成后,支撑凸起与限位槽2211间隙配合,如图5所示,这样不限制端子1在周向方向上和径向方向上的变形,这保证端子1在周向、径向上具有变形的能力,即柔性能力,也便于端子1与母端开口准确对位,来满足端子1与母端的装配需求。

进一步地,限位槽2211沿端子1的厚度方向的宽度w2被配置为小于插槽221沿端子1的厚度方向的宽度w,如图5、图16和图17所示。

将端子1与插槽221之间沿端子1的厚度方向的间隙记为第一间隙226,将支撑凸起121与限位槽2211之间沿端子1的厚度方向的间隙记为第二间隙227。由于限位槽2211沿端子1的厚度方向的宽度小于插槽221沿端子1的厚度方向的宽度,当支撑凸起121的厚度等于端子1的厚度时,则第二间隙227的宽度小于第一间隙226的宽度,如图5所示。

第一间隙226相对较大,有利于端子1在周向、径向和垂直向上的方向上较好的变形;而第二间隙227相对较小,有利于防止第二连接段12受到压力时发生弯曲而失稳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配合面222与环状支架21的轴线垂直,如图16和图17所示。

支撑配合面222与环状支架21的轴线垂直,则端子1的支撑面131也与环状支架21的轴线垂直,这样,端子1和条状支架22的结构均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同时,该方案中,支撑配合面222对端子1提供的支撑力能够平行于端子1与母端的对插方向,支撑可靠性较高。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配合面222相对于环状支架21的轴线倾斜设置。

支撑配合面222也可以相对环状支架21的轴线倾斜设置,同样能够提供平行于端子1与母端的对插方向的分作用力,以防止端子1过度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条状支架22设有定位标识部,定位标识部包括加强凸起224,如图1、图16和图17所示,加强凸起224与环状支架21及条状支架22相连。

至少一个条状支架22设有定位标识部,使得多个条状支架22从外观上不完全一致,可以起到装配防呆的作用,便于快速识别各个汇流条3,进而定位汇流排与定子绕组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定位标识部包括加强凸起224,且加强凸起224与环状支架21及条状支架22相连,能够提高环状支架21与条状支架22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骨架2的强度和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如图1、图6和图18所示,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排主体和多个端子1。

具体地,多个端子1与多个汇流条3相连,端子1的一端与连接部32相连,如图2所示。端子1的第另一端用于连接电源母端。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能够利用多个汇流条3的连接部32来连接电机51定子4的多个绕组的各接线端,并利用汇流条3良好的导电性能实现对应接线端的电性连接,而无需将对应的接线端直接相连,因而降低了接线难度,便于产线高效快速操作,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具体而言,汇流排包括骨架2、多个汇流条3和多个端子1,骨架2是绝缘件,可以采用注塑方式成型,对多个汇流条3以及多个端子1起到支撑作用,并隔离相邻的汇流条3,起到电性绝缘作用;多个汇流条3均为导体,每个汇流条3包括主体部31和多个连接部32,每个汇流条3的多个连接部32用于连接电子定子4的多个绕组中需要连接在一起的接线端,并通过主体部31实现这些接线端的电性连接,实现汇流功能;多个端子1与多个汇流条3相连,每个端子1与对应汇流条3连接的接线端实现电性连接,多个端子1连接电源母端形成电回路,为电机51定子4的多个绕组供电。

同时,本方案的汇流排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汇流排主体,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0、图14和图15所示,端子1包括:第一连接段11、支撑段13和第二连接段12,如图2所示。

具体地,支撑段1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段11转折相连,如图2和图11所示,支撑段13设有至少一个支撑面131。

第二连接段12与支撑段13的另一端转折相连,且第二连接段12向远离第一连接段11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段11、支撑段13、第二连接段12沿第一连接段11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布。

其中,沿第一连接段11的厚度方向,支撑面131设在支撑段13背离第二连接段12的一侧,如图2所示,以使支撑面131适于被支撑以向支撑段13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二连接段12提供支撑力。

本方案提供的端子1,通过增设支撑段13,利用支撑段13的支撑面131受到的支撑作用,能够对端子1提供朝向母端的支撑力,从而防止端子1在与母端对插时发生过大变形,降低装配难度,进而提高端子1的装配良率。

具体而言,端子1包括第一连接段11、支撑段13和第二连接段12,第一连接段11用于与汇流条3的连接部32相连,第二连接段12用于与母端插接相连,支撑段13位于第一连接段11与第二连接段12之间,起支撑作用。具体地,支撑段13与第一连接段11转折相连,也与第二连接段12转折相连,且第一连接段11、支撑段13和第二连接段12沿第一连接段11的厚度方向排布,则支撑段13所在位置在端子1上形成台阶结构,台阶结构的部分表面即形成支撑面131,在装配过程中,支撑面131会与汇流排的骨架2支撑配合,这样在后续与母端插接时,受到骨架2的支撑作用,能够有效防止端子1受到压力发生过大变形。

可以理解的是,电源母端一般设有插孔,与端子1采用插接配合的方式,当端子1插入插孔内,端子1与电源母端实现物理接触,从而实现电性连接。其中,电源母端可以设在电机51的控制器上。

具体地,端子1的插接部122与插孔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

比如:插接部122为普通矩形片状结构(如图10所示),插孔为对应的矩形孔。

或者,插接部122上开设避让槽,使得插接部122包括两个并排设置且相互间隔开的插片,同时插接部12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有凸点,插孔内对应设有凹槽或者支撑点,在端子1插入电源母端的过程中,两个插片可以发生弹性变形相互靠近,便于端子1快速插装,当插片插入到位时,凸点卡在对应的凹槽内,或者越过对应的支撑点并与支撑点相抵靠,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端子1脱离电源母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段12设有支撑凸起121,如图3和图12所示。

在第二连接段12上设置支撑凸起121,则端子1受到压力时,支撑凸起121能够起到支撑作用,从而防止端子1因局部应力集中而发生失稳变形。

进一步地,支撑凸起121设在第二连接段12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如图3和图12所示。

将支撑凸起121设在第二连接段12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便于直接利用冲压成型的方式与端子1一体成型,从而简化端子1的加工工艺。在第二连接段1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对称设置支撑凸起121,有利于端子1受力均衡,进而进一步提高端子1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面131与第一连接段11相互平行,如图2所示。

支撑面131与第一连接段11相互平行,结构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也便于汇流排的骨架2加工成型。同时,该方案中,支撑面131受到的支撑力能够平行于与母端的对插方向,支撑可靠性较高。

进一步地,支撑段13包括至少一个l形段,如图2和图11所示。

支撑段13包括至少一个l形段,则支撑段13呈直角台阶结构,支撑面131能够平行于第一连接段11。由于第一连接段11与第二连接段12一般相互垂直,因而当支撑段13包括一个l形段时,端子1整体呈双l型,既稳定,且结构简单;当支撑段13包括两个l形段时,端子1整体呈三l形;当支撑段13包括更多个l形段时,同理,以此类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面131相对于第一连接段11倾斜设置。

支撑面131也可以相对第一连接段11倾斜设置,同样能够提供平行于与母端的对插方向的分作用力,以防止端子1过度变形。

进一步地,支撑段13也可以是倾斜段,则支撑面131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段11倾斜设置;或者支撑段13也可以包括多个倾斜段,只要具有支撑面131,能够对端子1起到支撑作用即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11与第二连接段12相互垂直,如图2和图11所示,第一连接段11设有焊接面111,第二连接段12设有插接部122(如图10、图14和图15所示)。

第一连接段11与第二连接段12相互垂直,且第一连接段11和第二连接段12分别设有焊接面111和插接部122,既便于第一连接段11与汇流条3的连接部32焊接相连,也便于第二连接段12与母端插接相连。

定义母端插向端子1的方向为向下的方向,则装配过程中,端子1只受到焊接位置的约束力,当向上提拉端子1时,而焊接点与提拉力的作用点不在一条线上,因而会产生力矩(力乘以力臂)的作用,使得端子1受到拉力容易发生变形(也就是说,使得端子1具有了向上变形的能力),便于合理调整端子1与母端的相对位置。当端子1受到向下的压力时,支撑面131受到向上的支撑作用,使得端子1不易发生变形,防止端子1向下变形。

值得说明的是,母端开槽与端子1过盈配合。因此,受到向下的压力时,端子1不得产生大的变形,否则端子1无法插入母端开槽内。由于公差的影响,母端开槽与端子1对插时,不能保证精确的定位,通常只能通过在母端或者端子1上设置导向,来保证能够完成对插。因此,端子1在垂直向上的方向上具有变形的能力,即柔性能力,便于端子1与母端开口准确对位,来满足端子1与母端的装配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相对于第二连接段12连接支撑段13的一端,第一连接段11沿汇流排的周向方向倾斜延伸,如图13所示。

本方案中,第一连接段1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二连接段12连接支撑段13的一端,并不是垂直设置的,而是沿汇流排的周向方向倾斜延伸的,这样有利于延长第一连接段11的长度,既保证第一连接段11能够与汇流排的对应连接部32具有充足的接触面以保证连接可靠,又有利于延长端子1受力时的力臂长度,有利于提高端子1的柔性变形能力,且便于根据需要合理设计支撑段13的长度和形状,以优化产品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具体地,条状支架22设有插槽221,如图2、图3、图16和图17所示。端子1与插槽221插接配合。插槽221设有避让缺口223,如图9和图16所示,避让缺口223用于避让端子1的支撑段13和第一连接段11。条状支架22设有至少一个支撑配合面222,至少一个支撑配合面22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插槽221内。

在条状支架22上开设插槽221,且插槽221具有避让缺口223,保证了端子1可以在骨架2成型完成后,直接插入插槽221,当端子1的支撑面131与条状支架22的支撑配合面222接触配合时,表明端子1装配到位,从而实现端子1与骨架2的装配,装配方式简单,操作便捷。并且,支撑面131与支撑配合面222,在装配过程中还起到了定位作用,能够提供到位感,提示装配到位,进一步降低装配难度,并对端子1和骨架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端子1与插槽221间隙配合,如图4和图5所示。

端子1与插槽221间隙配合,使得端子1在周向方向上和径向方向上容易发生变形,这使得端子1在周向、径向上具有变形的能力,即柔性能力,也便于端子1与母端开口准确对位,来满足端子1与母端的装配需求。

进一步地,插槽221的入口处设有限位槽2211,如图7、图16和图17所示,限位槽2211用于容纳端子1的支撑凸起121,如图3和图18所示。

插槽221入口处的限位槽2211与端子1的支撑凸起121支撑配合,能够对端子1起到支撑作用,从而防止端子1因局部应力集中而发生失稳变形。

其中,支撑凸起121与限位槽2211间隙配合,如图5所示。

支撑凸起121与限位槽2211间隙配合,不限制端子1在周向方向上和径向方向上的变形,这保证端子1在周向、径向上具有变形的能力,即柔性能力,也便于端子1与母端开口准确对位,来满足端子1与母端的装配需求。

具体地,端子1与插槽221之间沿端子1的厚度方向的间隙记为第一间隙226;支撑凸起121与限位槽2211之间沿端子1的厚度方向的间隙记为第二间隙227;第二间隙227的宽度小于第一间隙226的宽度,如图5所示。

第一间隙226相对较大,有利于端子1在周向、径向和垂直向上的方向上较好的变形;而第二间隙227相对较小,有利于防止第二连接段12受到压力时发生弯曲而失稳变形。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机51,如图19所示,包括:电机主体和如第二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汇流排。具体地,电机主体包括定子4,定子4设有绕组和卡槽41,绕组具有两个接线端。汇流排的连接部32与接线端相连,汇流排的卡钩23与卡槽41相卡合。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机51,因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汇流排,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绕组的数量为12个,12个绕组采用星型连接方式连接。

由于12个绕组具有24个接头,采用星型连接,需要将12个绕组的起始端的12个线头连接到一起,并将1、4、7、10绕组的结束端、2、5、8、11绕组的结束端、3、6、9、12绕组的结束端分别连接到一起,因而接线方式非常复杂。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其接线难度,接线方式简洁牢靠。当然,绕组的数量不局限于12个,也可以为9个、15个等;绕组的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也可以为三角形连接或者其他方式。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5,如图20所示,包括:如第三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昂的电机51和控制装置52,控制装置52与电机51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5,因包括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机51,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控制装置52包括但不局限于车速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controlunit,又称“行车电脑”、“车载电脑”等)等。

可以理解的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5(electricpowersteering,缩写eps)是一种直接依靠电机51提供辅助扭矩的动力转向系统,与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hydraulicpowersteering)相比,eps系统具有很多优点。eps主要由扭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电动机、减速机构和电子控制单元(ecu)等组成。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6,如图21所示,包括:车体61和如第三方面的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电机51,电机51安装在车体61中。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6,因包括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机51,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以8p12s永磁电机51为例,介绍一个具体示例。

一种8p12s永磁电机51,包括具有柔性端子1的汇流排。

汇流排先整体注塑,注塑之后的成型图,如图16和图17所示。

其中,注塑骨架2预留插槽221,方便后续装配端子1,如图18所示。

骨架2外圈均布3个挂钩(也可以叫卡钩23),分别编号为第一挂钩、第二挂钩、第三挂钩。其中,第一挂钩、第二挂钩中间开槽,总宽度为b1,第三挂钩中间不开槽,总宽度为b2。汇流排装配时,需要将3个挂钩依次钩入定子4的骨架开槽(即定子4的卡槽41)中,定子4的骨架开槽宽度为b3。现设计尺寸b2<b3<b1。因此,第三挂钩能够轻易钩入开槽中,无干涉,而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与槽口有干涉,需要通过侧面挤压变形,使得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整体宽度变窄,才能钩入槽中。此种设计的优点是: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钩入槽中之后,由于弹力的作用,使得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侧面与槽口侧面紧密贴合,且具有一定的结合力,因此,汇流排的装配会比较牢靠。

若非如此设计,必然会遇到以下问题:若要3处挂钩能顺利钩入卡槽41中,常规的做法是,将挂钩的宽度设计为小于槽口宽度,即挂钩与槽口之间为间隙配合。这样设计,会导致两个问题:1、若间隙过大,则汇流排易松动;2、若间隙过小,由于挂钩与槽口的尺寸公差和和位置公差,很可能导致某1个挂钩不易放入。

端子1形状设计成双l型,如图10、图14和图15所示,装配入汇流排骨架2预留槽口中,如图18所示。

当往上提端子1时,只有焊接点对端子1的约束,而焊接点与力的作用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会形成力矩的作用(力乘以力臂),使得端子1受拉力变形很容易。

当往下压端子1时,骨架2的支撑配合面222对端子1起支撑作用,保护端子1不易产生变形。并且,端子1的两处支撑凸起121,保护端子1在受到向下的压力时,不发生失稳变形。端子1与汇流排的骨架2,在径向和周向上都为间隙配合,因此这两个方向的受力变形很容易。

通过以上设计,使得端子1在垂直向上、径向和周向上的变形容易,而垂直向下的变形困难。

此种设计模拟的是端子1与母端插接时的受力情况。母端开槽与端子1过盈配合。因此,端子1受到垂向压力时,不得产生大变形。由于公差的影响,母端开槽与端子1对插时,不能保证精确的定位,只能通过在母端或者端子1上设置导向,来保证能够完成对插。因此,端子1在周向、径向和垂直向上的方向上具有变形的能力,即柔性能力,能够有效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良率。此种设计正好满足以上的装配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