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塞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79391发布日期:2020-09-29 09:35阅读:91来源:国知局
插塞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塞连接器。更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括电源端子的插塞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在基板相互连接的情况下,使用通过如焊接(soldering)等方法与各个基板连接的两个连接器,所述两个连接器可彼此连接。此处,两个连接器中的一个为插塞连接器(plugconnector),其余一个为插座连接器(socketconnector)。插座连接器也可称为插孔(receptacle)连接器。此种插塞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可在模具部配置端子形成。插塞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可彼此紧固以形成电连接器组装体。

随着电子机器的小型化趋势,还要求连接器的小型化及低背化。然而,随着连接器的小型化及低背化,存在如下问题:连接器的模具部容易破损而产生破碎等,或产生并不需要的锡上升(吸锡线(solderwick)),或不能发挥所需程度的端子支持力等。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欲解决的技术课题是提供一种改善强度及安装性、将在安装时通过空隙的锡上升(吸锡线(solderwick))最小化并使模具部的破损最小化的插塞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课题并不限制于以上提及的技术课题,对通常的技术者而言可根据下文的记载明确地理解并未提及的其他技术课题。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塞连接器,其为结合到插座连接器的插塞连接器,包括:模具部,包括基底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的第一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并与所述第一壁部交叉的第二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且与所述第二壁部交叉并与所述第一壁部对向的第三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且与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三壁部交叉并与所述第二壁部对向的第四壁部;以及第一插塞端子,包括第一臂部,所述第一臂部包括:第一延长部,沿所述第一壁部的上表面延长;以及第二延长部,从所述第一延长部的一端延长且从所述基底部的下表面突出,所述第二延长部构成从所述第一延长部的一端到达所述基底部的下表面为止沿所述插塞连接器的侧面外侧方向倾斜的倾斜部并延长,所述第二延长部的至少一部分埋置于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延长部暴露出。

优选为,所述第二延长部还包括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基底部的下表面平行地沿所述插塞连接器的外侧突出。

优选为,在从与所述插塞连接器的长度方向对应的所述第一插塞端子的纵剖面观察时,所述第一延长部的剖面为圆的一部分。

优选为,在从与所述插塞连接器的长度方向对应的所述第一插塞端子的纵剖面观察时,所述第一延长部的剖面为下方被穿透的字形状。

优选为,在从与所述插塞连接器的长度方向对应的所述第一插塞端子的纵剖面观察时,所述第一壁部具有内侧面与外侧面,且所述内侧面与所述第二延长部的剖面构成的角度为5度至40度。

优选为,所述第一臂部还包括第三延长部,所述第三延长部从所述第一延长部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一壁部的外侧面延长。

优选为,还包括多个第二插塞端子,所述多个第二插塞端子在所述第二壁部与所述第四壁部的任一方或两方上与所述第一插塞端子电绝缘。

优选为,所述第一插塞端子输入输出电源电信号,所述多个第二插塞端子输入输出数据电信号。

优选为,所述第一插塞端子还包括跨及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配置的第二臂部,所述第二臂部包括沿所述基底部的下表面延长的第二安装部。

优选为,所述第一插塞端子还包括跨及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四壁部配置的第三臂部,所述第三臂部包括沿所述基底部的下表面延长的第三安装部。

优选为,在所述第三延长部的下端部形成有切缺部,在从上表面观察所述插塞连接器时,所述第三延长部通过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一臂部连接,所述第三延长部通过第二弯曲部与所述第二臂部连接。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所示的效果。

在根据一实施例的插塞连接器中,端子支持力得到强化。端子支持力高是指在安装后插塞端子不易从模具部分离。在插塞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安装到基板而彼此结合后,在拔出(即,连接器之间分离)一个连接器的情况下,电源端子脱落的问题也可通过此种模具与端子的支持力/附着力的强化而得到改善。

另外,防止锡上升(吸锡线(solderwick))。安装部通过焊接(soldering)附着到基板来安装,在此种焊接过程中,存在液体渗透到窄的空隙中的现象,即存在因渗透压而使液体状态的焊料在安装部上升之虞。然而,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例如,第三延长部240为埋置于模具部内且不暴露出的结构,因此,与暴露出的情况相比,锡上升的可能性变小。

另外,通过利用嵌件注塑(insertmolding)形成第一模具部100,从而消除模具与端子之间的空隙,由此还可进一步减少锡上升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减少在电源端子附近模具表面接触电源端子的概率及次数,且减少由此引起的模具的磨损、破碎(毛边(burr)等)。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不因以上例示的内容而受到限制,更多样的效果包含在本说明书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塞连接器10及插座连接器20的图。

图2a、图2b及图2c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一实施例的插塞连接器10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图2a的立体图中除第一模具部100以外的情况下端子200、端子300的配置的图。

图4a是放大图2a的左侧下端(第一壁部120附近)的图,图4b是表示在图4a中除第一模具部100以外的图。

图5a是表示插塞连接器10的第三壁部140附近的图,图5b是表示图5a的a-a'剖面的图。

图6a及图6b是在第三壁部140附近的插塞连接器10及插座连接器20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7a及图7b是表示在第三壁部140近处(第一臂部210的)第一延长部220及第二延长部230等与(第一模具部100的)第三壁部140之间的阶差的图。

图8是表示相对于图5b的剖面而将插塞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结合的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与将详细描述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特征、以及实现其等的方法将变得显而易见。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以下揭示的实施例,而以彼此不同的各种形态实现,并且本实施例仅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揭示完整且使实用新型的范畴完整地传达给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内具有通常知识者而提供的,且本实用新型仅由权利要求的范畴来定义。贯穿说明书全文,相同的参考符号指代相同的构成要素。

在一个构成要素被称为与另一构成要素“连接(connectedto)”或“耦合(coupledto)”时,包括与另一构成要素直接连接或耦合的情况或在中间介置有另一构成要素的情况两者。反之,在一个构成要素被称为与另一构成要素“直接连接(directlyconnectedto)”或“直接耦合(directlycoupledto)”时,表示中间并不介置其他构成要素。“和/或”包括各个所提及的事项及提及的事项的一个以上的所有组合。

在构成要素被称为位于另一构成要素“之上(on)”或“上(on)”时,不仅包括位于另一构成要素正上的情况,而且包括在中间介置有其他构成要素的情况。反之,在构成要素被称为“直接在另一构成要素上(directlyon)”或“正上”时,表示中间不介置其他构成要素。空间相对术语“之下(below)”、“下方(beneath)”、“下部的(lower)”、“之上(above)”、“上部的(upper)”等可用于容易地记述如图所示般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的相关关系。空间相对术语应被理解为除了图中所示的方向以外,还包括在使用时或在操作时元件的彼此不同的方向的术语。

例如,在翻转图中所示的元件的情况下,被记述为在其他元件“之下(below)”或“下方(beneath)”的构成要素可被放置在其他构成要素“之上(above)”。因此,作为示例性术语的“下方”可包括下方与上方两者。构成要素也可沿其他方向定向,因此,空间相对术语可根据定向解释。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说明实施例,而并不意欲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说明书中,单数形在文中并未特别提及的情况下也包括复数形。在说明书中使用的“包括(comprises)”和/或“包括的(comprising)”提及的构成要素、步骤、操作和/或元件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以上的另一构成要素、步骤、操作和/或元件。

尽管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构成要素,但这些构成要素当然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进行区分。因此,以下提及的第一构成要素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内当然也可为第二构成要素。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及科学术语)可用作可对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内具有通常知识者而言通常理解的含义。此外,在并未明确地特别定义的情况下,并不对通常使用的词典所定义的术语理想地或过度地解释。

图1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塞连接器10及插座连接器20的图。

在图1的上部图示插塞连接器10,在图1的下部图示插座连接器20。

插塞连接器10包括第一模具部100、第一插塞端子200、第二插塞端子300等。

在图1所示的插塞连接器10中,为了方便确认结构,使第一插塞端子200及第二插塞端子300朝向上方,但在实际结合时,在将图1所示的插塞连接器10上下翻转(如图2c所示)而使第一插塞端子200及第二插塞端子300朝向下方之后,结合到图1的下端所示的插座连接器20。

对用于此种结合的插座连接器20进行说明则如下所示。

插座连接器20例如可包括第二模具部400、第一插座端子500及第二插座端子600。

第二模具部400可具有收容第一模具部100的形状。例如,第一模具部100可具有插入到由第二模具部400定义的空间的形状。

第二模具部400可由树脂及包含环氧树脂等的绝缘体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第一插座端子500及第二插座端子600可配置在第二模具部400的壁部上。另外,多个第一插座端子500及多个第二插座端子600可配置在第二模具部400的壁部上。

第一插座端子500及第二插座端子600可包含导电性物质。

例如,第一插座端子500及第二插座端子600可由包含铜等的金属物质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因此,在插塞连接器10紧固到插座连接器20时,第一插塞端子200及第二插塞端子300可与第一插座端子500及第二插座端子600电连接。

例如,第一插塞端子200可与第一插座端子500电连接,第二插塞端子300可与第二插座端子600电连接。例如,在第一插塞端子200为电源端子的情况下,第一插座端子500可输入输出电源电信号。例如,在第二插塞端子300为信号端子的情况下,第二插座端子600可输入输出数据电信号。

插座连接器20可为紧固有根据一实施例的插塞连接器10的例示性的插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20例如可包括第二模具部400、第一插座端子500及第二插座端子600。

第二模具部400可具有收容第一模具部100的形状。例如,第一模具部100可具有插入到由第二模具部400定义的空间的形状。

第二模具部400可由树脂及包含环氧树脂等的绝缘体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第一插座端子500及第二插座端子600可配置在第二模具部400的壁部上。另外,多个第一插座端子500及多个第二插座端子600可配置在第二模具部400的壁部上。

在图1的插座连接器20中,两端的各个第一插座端子500覆盖塑料壳体(第二模具部400)。即,塑料壳体不存在覆盖第一插座端子500的部分,而第一插座端子500覆盖塑料壳体且第一插座端子500暴露出。作为现有实例,存在第一插座端子500的一部分(例如,与插座连接器20的隅角部分对应的部分)被塑料壳体覆盖的情况,本实用新型与之相比,第一插座端子500的金属整体地覆盖,因此可防止壳体破裂并实现更容易的结合操作。

另一方面,作为一例,信号端子也可包含允许0.3a的电流的32个引脚(pin)作为第二插塞端子300及第二插座端子600,电源端子可允许5a的电流作为第一插塞端子200及第一插座端子500。插塞连接器10的第一模具部100和/或插座连接器20的第二模具部400优选为塑料材质,例如可为液晶聚合物(liquidcrystalpolymer,lcp)。插塞连接器10的第一插塞端子200及第二插塞端子300和/或插座连接器20的第一插座端子500及第二插座端子600优选为金属材质,例如可在铜合金上进行镀覆(镍底层(nickelunderlayer))。

图2a、图2b及图2c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一实施例的插塞连接器10的立体图。

在图2a中,插塞连接器10包括第一模具部100、第一插塞端子200及第二插塞端子300。

第一模具部100可包括基底部110及第一壁部120至第四壁部150。第一壁部120至第四壁部150可具有从基底部110的上表面分别突出的模样。

具体而言,第一壁部120可在基底部110上沿第一方向x延长。第二壁部130可在基底部110上沿与第一方向x交叉的第二方向y延长。第三壁部140可在基底部110上与第一壁部120对向。第四壁部150可在基底部110上与第二壁部130对向。此时,第二壁部130可与第一壁部120的一侧及第三壁部140的一侧连接。另外,第四壁部150可与第一壁部120的另一侧及第三壁部140的另一侧连接。因此,基底部110及第一壁部120至第四壁部150可彼此连接形成第一模具部100。

第一壁部120至第四壁部150可定义插塞连接器10紧固到插座连接器(图1的20)的空间。例如,第一壁部120至第四壁部150可沿基底部110的上表面的边缘形成。因此,可在基底部110的上表面的中央部上形成空间,此空间供插座连接器(图1的20)的一部分插入,插塞连接器10可与插座连接器(图1的20)紧固。

第一模具部100可由树脂及包含环氧树脂等的绝缘体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第一插塞端子200可配置在第一模具部100的第一壁部120和/或第三壁部140上。为了便于说明,以下以配置在第一壁部120上的第一插塞端子200为中心说明。但,配置在第三壁部140上的另一第二插塞端子200不仅方向对称而且可具有相同的结构。

图2b与图2a相同,但考虑到零件间的明显区别及可见性而为示出阴影及颜色进行表示的图。

图2c是将图2a所示的插塞连接器10上下翻转来表示的图。

在附图左侧下端示出第一插塞端子200在基板的三个位置处安装,而在附图的右侧上端示出另一第一插塞端子200在基板的三个位置处安装。与例示的现有实例相比,安装部的个数多也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特征。这有助于强化与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基板的附着力。

图3是表示在图2a的立体图中除第一模具部110以外的情况下端子200、端子300的配置的图。

如在图3中所示,在两端各配置有一个第一插塞端子200,在其之间配置多个(例如32个)第二插塞端子300。

第一插塞端子200作为一例可为电源端子,第二插塞端子300作为一例可为信号端子。

图4a为放大图2a的左侧下端(第一壁部120附近)的图,图4b是表示在图4a中除第一模具部100以外的图。

在图4a中,示出第一模具部100中的第一壁部120,并且示出基底部110的一部分、第二壁部130的一部分以及第四壁部150的一部分。

在针对图2a、图2c、图3的说明中简要地表示第一插塞端子200,但如图4a、图4b所示,在细节方面,第一插塞端子200可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臂部210、第二臂部250、第三臂部260。作为一例,可将一个金属板切断及弯曲而得到第一臂部210、第二臂部250、第三臂部260以彼此连接的状态形成的第一插塞端子200。但其为一例,视需要,也可实现多个臂部210、250、260之间并未连接为一体的实施例。

第一插塞端子200的第一臂部210可配置在第一模具部100的第一壁部120上。第一臂部210可包括第一延长部220、第二延长部230及第三延长部240。

第一臂部210的第一延长部220可沿第一壁部120的上表面延长。例如,第一延长部220可在第一壁部120的上表面上沿第二方向y延长。因此,第一延长部220可覆盖第一壁部12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第一臂部210的第二延长部230可从第一延长部220的一端延长并从基底部110的下表面突出。例如,第二延长部230的一端(例如,图5b的上侧)从第一延长部220的一端(例如,图5b的左侧)延长,第二延长部230的另一端(例如,图5b的下侧)可从基底部110的下表面突出。另外,第二延长部230的一部分可引入到第一壁部120的内部。插塞连接器10的第一臂部210的第二延长部230与第一延长部220在连接器结合的最终状态下可与插座连接器20的第一插座端子500的下端上表面(参考图1、图8)接触,或也可保留些微公差而不接触。

在图4a、图4b中,仅图示第一壁部120附近,但如图1所示般,第三壁部140附近也可对称地形成。

在图4a及图4b中,第一插塞端子200的第二臂部250可跨及第一模具部100的第一壁部120及第二壁部130配置。例如,如图4a及图4b所示般,第二臂部250可具有包围第二壁部130的上部的模样。

第一臂部210的第二延长部230在下方与第一安装部230m相遇。其优选为形成为一体进行弯曲(弯折)。在假设第一安装部230m下方所示的部件安装到基板的情况下,图示基板的一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臂部250可包括第二安装部250m。

第二安装部250m可沿基底部110的下表面延长。第二安装部250m可利用如焊接等方法将插塞连接器10安装到基板(未图示)等。

第一插塞端子200的第三臂部260可跨及第一模具部100的第一壁部120及第四壁部150配置。例如,如图4a及图4b所示般,第三臂部260可具有包围第四壁部150的上部的模样。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臂部260可包括第三安装部260m。

第三安装部260m可沿基底部110的下表面延长。第三安装部260m可利用如焊接等方法将插塞连接器10安装到基板等。

在假设第二安装部250m、第三安装部260m的下方图示的部件安装到基板的情况下,图示基板的一部分。第二插塞端子的安装部下方所示的部件也同样图示基板的一部分。

根据一实施例的第一插塞端子200包括三个安装部,从而可防止插塞连接器10与基板等容易分离。例如,如图4a、图4b所示,第一安装部230m至第三安装部260m可从基底部110的下表面暴露出。包括三个安装部的第一插塞端子200扩大插塞连接器与基板等安装的部分的面积,可易于防止插塞连接器容易地与基板等分离。

第一插塞端子200可包括导电性物质。例如,第一插塞端子200可由包含铜等的金属物质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插塞端子200可为电源端子。即,第一插塞端子200输入输出电源电信号,可为安装有插塞连接器10的基板等供给电源。然而,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并不限定于此,第一插塞端子200也可不输入输出电源电信号。

第二插塞端子300可配置在第一模具部100的第二壁部130和/或第四壁部150上。然而,第二插塞端子300可与第一插塞端子200电绝缘。

第二插塞端子300可在第二壁部130和/或第四壁部150上配置多个。例如,如图1等所示般,多个第二插塞端子300可跨及第二壁部130及第四壁部150配置。

第二插塞端子300可包含导电性物质。例如,第二插塞端子300可由包含铜等的金属物质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插塞端子300可为信号端子。即,第二插塞端子300输入输出数据电信号,可为安装有插塞连接器10的基板的电气元件等传递数据。然而,多个第二插塞端子300并不输入输出全部相同的数据电信号,视需要多个第二插塞端子300可输入输出彼此不同种类数据电信号。

另一方面,在图4b中,在第三延长部240的下端部形成切缺部240g。作为一例,此切缺部240g为上方窄而下方宽平行四边形。而且,在从上表面观察插塞连接器10时,第一臂部210的第三延长部240通过第一弯曲部(弯折部)与第二臂部250连接,第三延长部240通过第二弯曲部(弯折部)与第三臂部连接。在图4b的实例中,将一个金属板弯曲形成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从而从上表面观察可得到字形状(参考图3)的第一插塞端子200(即,第一臂部210、第二臂部250、第三臂部260)。此时,形成在第三延长部240的下端部的切缺部240g放入道具(核(core))用于进行弯折(弯曲)作业。即,若不存在此切缺部240g,则会难以形成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等。不仅此种向旁边方向的弯折、而且向下侧弯折也使用此切缺部240g。

图5a是表示插塞连接器10的第三壁部140附近的图,图5b是表示图5a的a-a'剖面的图。

如上所述,第一臂部210可包括第一延长部220、第二延长部230、第三延长部240。

如图5b所示,若观察第一插塞端子200的第一臂部210的a-a'剖面,存在大致半圆形状的第一延长部220,而第三延长部240从第一延长部220的一端向其下方延长,第二延长部230从第一延长部220的另一端向其下方延长,第二延长部230在底表面近处弯曲而形成安装部230m。

在图5b所示的第一插塞端子200的第一臂部210的剖面中,第一臂部210与第三壁部140结合,一部分被第三壁部140遮挡而一部分暴露出。例如,在图5b中大致半圆形状的第一延长部220的外侧暴露出,在其内侧由作为第一模具部100的一部分的第三壁部140填充。另外,在图5b中,第三延长部240的外侧暴露出,其内侧由作为第一模具部100的一部分的第三壁部140填充。另一方面,可知第二延长部230不存在或几乎不存在暴露到外部而可见的部分。

参考图5a及图5b,局部暴露的第一臂部210从第二延长部230的上端(第一延长部220与第二延长部230相遇的部分)开始到第二延长部230的下端(第二延长部230在底表面弯曲的部分)为止掩藏在第三壁部140内。在图5b中图示为,第三壁部140的内壁表面与第二延长部230之间的距离为越向下下降越远的结构,且在上部的任一地点分隔开d1,相比之下在下部的任一地点分隔开d2(但,d2>d1)。

即,在图5b所示的一例中,第一插塞端子200的第一臂部210的第二延长部230为沿斜线方向埋置在第一模具部100的第三壁部140内的结构。考虑到确保与d1、d2的厚度对应的强度及充分的安装部230m长度等,此斜线的角度大致为5度至40度,优选为10度至30度,更优选可为15度至20度。

图5a、图5b图示在第三壁部140附近的第一插塞端子200,但当然对第一壁部120附近的另一第一插塞端子200也可相同地应用。

作为此种结构的优点的一例,可列举端子支持力得到强化的点。端子支持力高是指在安装后第一插塞端子200不易与第一模具部100分离。插塞连接器10和/或插座连接器20安装在基板且在连接器10、连接器20之间结合后,在拔出连接器10、连接器20的情况下,电源端子(例如,第一插塞端子200)脱落的问题也可通过此种模具与端子的支持力/附着力的强化而得到改善。

另外,作为此种结构的优点的另一例,可列举防止锡上升(吸锡线(solderwick))的点。在图5b中,安装部230m通过焊接(soldering)附着到基板来安装,在此种焊接过程中,存在液体渗透到窄的空隙中的现象,即存在因渗透压而使液体状态的焊料在安装部上升之虞。然而,在图5b的结构中,从第一臂部210中的安装部230m延长向上上升的部分(例如,第二延长部220)为埋置于第一模具部100的第三壁部140内且不暴露出的结构,因此,与暴露出的情况相比,锡上升的可能性变小。而且,虽在下文将述,但添加此种结构,通过利用嵌件注塑(insertmolding)形成第三壁部140(进而第一模具部100),从而消除所述第三壁部140与第一臂部210之间的空隙,由此还可进一步减少锡上升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图5b中,第一延长部220的纵剖面为下方被穿透的大致的半圆,但也可为其他形状,例如第一延长部220的纵剖面也可为下方被穿透的字形状。

图6a及图6b为在第三壁部140附近的插塞连接器10及插座连接器20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6a表示第二插塞端子300(例如,信号端子)近处的剖面及第二插座端子600(例如,信号端子)近处的剖面。

图6b表示第一插塞端子200(例如,电源端子)近处的剖面及第一插座端子500(例如,信号端子)近处的剖面。

在图6a及图6b的剖面中可看出,第一模具部100包围第一插塞端子200及第二插塞端子300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模具部400包围第一插座端子500及第二插座端子600的至少一部分。此时,第一模具部100和/或第二模具部400可通过嵌件注塑(嵌件成型)形成。在由嵌件成型形成的情况下有许多优点,例如,可列举防止锡上升,特别是,关于图5b,根据所述第二延长部230的斜线下降结构(即,渐进地d2>d1的结构),可更切实地防止此种锡上升。当然,斜线下降结构的优点并不仅限于防止锡升高,还可包括防止在拔出产品(连接器)时电源端子脱落并用于强化支持力等。

图7a及图7b是表示在第三壁部140近处(第一臂部210的)第一延长部220及第二延长部230等与(第一模具部100的)第三壁部140之间的阶差的图。

图7b是将在图7a的插塞连接器10中以四边形表示的部分(第三壁部140附近)放大表示的图。

如图7b所示,第一臂部210与第三壁部140的暴露部存在相接的部分。第一臂部210例如为金属材质,第三壁部140例如为塑料材质。如图7b所示,第一臂部210暴露出的部分中特别是第一延长部220,第一延长部220的上方表面与邻接的第三壁部140的上方表面相比更高地定位。在图7b中,第一臂部210中例示性选定的三个位置表示为e1、e2、e3,e1地点为与第一延长部220对应的部分,e2地点大致为第一延长部220与第三延长部240相遇的部分,e3地点大致为与第三延长部240对应的部分。在e1、e2、e3地点中,与第三壁部140的暴露表面相比,第一臂部210的暴露表面(即,第一延长部220的暴露表面)优选为突出到更外部。假设e1、e2、e3地点中的一部分,即使第三壁部140的暴露表面与第一臂部210的暴露表面(即,第一延长部220的暴露表面)在相同的高度形成连续的面,也在e1、e2、e3地点中的至少一个以上中,与第三壁部140的暴露表面相比,优选为第一臂部210的暴露表面(即,第一延长部220的暴露表面)突出到更外部。例如,优选为至少第一延长部220的全部或一部分与邻接的第三壁部140的表面相比突出到外部。作为一例,在图7b中,e1与邻接的第三壁部140相比突出,e2与邻接的第三壁部140相比突出,但其突出量小于e1,e3与邻接的第三壁部140为几乎相同的面或略微进到内侧。

根据此种结构,在与相对物(即,插座连接器20)紧固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由e1、e2表示的部分,金属部之间可先接触。

如果不是如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假设在e1地点的第三壁部140的暴露表面与e1地点的暴露表面为实质上相同的高度,则插座连接器20的第一插座端子500也可首先接触与插塞连接器10的(不是第一插塞端子200)第一插塞端子200邻接的第三壁部140(即,第一模具部100)。在此情况下,由于部件之间的强度差异而产生磨损问题(参考下面的图8)。

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在e1地点的第三壁部140的暴露表面比e1地点的暴露表面突出到更外部,因此减少模具表面(即,第三壁部140的暴露表面)接触金属(即,插座连接器20的第一插座端子500)的概率及次数,且减少由此引起的模具的磨损、破碎(毛边(burr)等)。

为了形成此种本实用新型的阶差,如图6a及图6b所示,在形成第一模具部100和/或第二模具部400时,优选为通过嵌件注塑方式形成。利用轮廓研磨(profilegrinding,pg)成型不易形成此种阶差且不易使第三壁部140与第一臂部120密接。也可考虑放电成型,但因加工的精密度下降而不易应用。

补充说,此种e1、e2、e3也可在图4a中确认其对应位置。第一模具部100(特别是,第一壁部120或第三壁部140等)相对于第一插塞端子200进行嵌件注塑形成。若不使用针对第一插塞端子200的嵌件注塑(嵌件成型)方法,则在考虑到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大小小的点时,也可能会难以形成适合的尺码的阶差。

第一延长部220与第一壁部120(或第三壁部140)的邻接的上表面在至少一部分区段具有阶差,阶差以使第一延长部220更突出的方式形成。阶差部例如为图7b的e1、e2、e3地点。

关于e1及其近处位置,存在阶差的区段可为从第一延长部220的顶点开始到第一延长部220与第二延长部230相遇的地点为止。

关于e2及其近处位置,存在阶差的区段还可包括从第一延长部220的顶点开始到第一延长部220与第三延长部240相遇的地点为止。

关于e3及其近处位置,存在阶差的区段也还可包括从作为第一延长部220与第三延长部240相遇的地点的第三延长部240的一端开始到第三延长部240的另一端(即,第三延长部240的最下部)为止。

相比e3的阶差的必要性,在e1、e2处阶差的必要性更大。另外,若鉴于在结合时碰撞的可能性,也可优选为e1的阶差比e2的阶差更大。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减少模具表面(即,第一模具部100的第一壁部120或第三壁部140的暴露表面)接触金属(即,插座连接器20的第一插座端子500)的概率及次数,且减少由此引起的模具的磨损、破损(毛边(burr)等)。

在压入成型中,即使具有如本实用新型的阶差的外形,也不能发挥如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其原因在于压入结构将端子嵌入模具,此时,端子与模具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间隔(间隙)。如此,在外形上,观察到如本实用新型的阶差般,金属部的端子更突出,而实际上若在将插塞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结合的过程中受到压力,则按照间隔按压,因此在结合时实际上金属部并不比模具部更突出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阶差至少在对第一插塞端子进行嵌件成型作为前提时,发挥其效果(防止在结合的过程中因模具与金属产生不希望的接触而产生模具碎裂)。

作为参考,在第二插塞端子300为信号端子的情况下,第二插塞端子300即使不具有所述的阶差也可以。作为信号端子的第二插塞端子200与第二插座端子500主要起到锁定(lock)的作用,因此,对于结合时的磨损等问题也会与第一插塞端子200的情况略微不同。

图8是表示相对于图5b的剖面而将插塞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结合的情况的图。

在图5b中,第一延长部220在上方而安装部230m在下方,但在图8中,将图5b的部件上下翻转而以第一延长部220朝向下方、安装部230m朝向上方的状态结合到插座连接器20。

考虑到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10、连接器20的尺寸非常小,与插塞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从最初在固定位置开始结合相比,而如图8般在略微错开的位置开始结合的情况多。在此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插塞连接器10在第二插塞端子200的金属部分与第三壁部140的塑料部分存在阶差且金属部分更突出,因此即便在如图8般的情况下,第三壁部140的塑料部分并不会首先接触插座连接器20而是第二插塞端子200的金属部分(例如,第一延长部220的暴露部)首先接触插座连接器20。因此,模具的磨损、破损(毛边(burr)等)的产生减少,且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对准(selfalignment)。

在经过图8的过程后,假设插塞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为完成结合的状态,则作为一例,仅第一延长部220接触插座连接器20的第一插座端子500的下端,而第二延长部230及第三延长部240不会接触第一插座端子500的左侧右侧。当然,这仅为一例,在完成结合的状态下,通过在第一延长部220与插座连接器20的第一插座端子500的下端之间隔以微小的公差从而使其不接触,从而可实现在完成结合的状态下,第一延长部220、第二延长部230及第三延长部240不接触第一插座端子500的实施例。

参考以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可制造为彼此不同的各种形态,且在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内具有通常知识者可理解,可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而以其他具体的形态实施。因此,以上记述的实施例应仅理解为在所有方面为例示性的而并非限定性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