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路转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转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个人便携电子设备的迅猛发展,两线电源插头适配器以其体积小、性价比高等方面的优势,迅速占领大部分应用场景。
两线电源插头适配器可以将高压(例如220v)的交流电转换为电子设备充电所需的低压(例如5v)直流电。但限于高压、低压端隔离条件的限制,无法完全杜绝交流电路通路,从而存在将高压工频交流电沿变压器初次级通路耦合到低压端的现象,虽安规认证能确保漏电流在安全范围内,但因人、宠物等生物体的个体敏感度差异,还是会出现由于感应电流造成不适的现象。因此如何消除由于低压端的感应电产生的电流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器,该转接器可以有效去除低压端产生的感应电流,消除感应电现象,提升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三线插头,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三孔插座,所述三线插头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分别与所述三孔插座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对应电连接;还包括至少一组输入输出接口和第一电阻;
所述输入输出接口包括一输入接口和一输出接口,所述输入接口和所述输出接口对应电连接,用于传输直流电信号;
所述输入接口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三线插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
其中,所述三线插头的第一端为地线端。
可选的,所述输入接口和所述输出接口之间传输5v和/或12v的直流电信号。
可选的,所述输入接口和所述输出接口之间传输5v的直流电信号;
所述输入接口包括mini-usb接口、micro-usb接口或usbtype-c接口的任意一种;
所述输出接口包括usbtype-a接口或usbtype-c接口。
可选的,所述输入接口和所述输出接口之间传输12v的直流电信号;
所述输入接口和所述输出接口均包括5.5mm棍插接口。
可选的,还包括三线电缆,所述三线插头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分别通过所述三线电缆的三条电线与所述三孔插座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对应电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电阻保护套,所述第一电阻位于所述电阻保护套内。
可选的,同一组所述输入输出接口中的所述输入接口和所述输出接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或者同一组所述输入输出接口中的所述输入接口和所述输出接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相邻的两侧;或者同一组所述输入输出接口中的所述输入接口和所述输出接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接器,包括壳体,壳体一侧设置有三线插头,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三孔插座,三线插头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分别与三孔插座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对应电连接;还包括至少一组输入输出接口和第一电阻;输入输出接口包括一输入接口和一输出接口,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对应电连接,用于传输直流电信号;输入接口的负极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三线插头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其中,三线插头的第一端为地线端。转接器在使用时,通过将转接器插在具有接地线的三线插座上,三线插座提供高压交流信号;通过将两线电源适配器插入转接器的三孔插座,两线电源适配器将高压交流信号转换为低压直流信号;通过将两线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端插入转接器的输入接口,低压直流信号从输入接口传输至输出接口时,感应电可以通过第一电阻传输到地线端;利用连接线将转接器的输出接口与用电器的供电接口连接,解决现有两线电源适配器使用时低压端存在感应电的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接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转接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接器的使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接器的使用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被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形成在另一元件“上”或者“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接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转接器包括壳体10,壳体10一侧设置有三线插头20,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三孔插座30,三线插头20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分别与三孔插座30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对应电连接;还包括至少一组输入输出接口40和第一电阻50;输入输出接口40包括一输入接口41和一输出接口42,输入接口41和输出接口42对应电连接,用于传输直流电信号;输入接口41的负极与第一电阻50的第一端电连接,三线插头20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50的第二端电连接;其中,三线插头20的第一端为地线端。
可以理解的是,三线插头20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可以分别为地线端、零线端和火线端,可以用于传输220v交流电。图1中示出的转接器包括一个三孔插座30和一组输入输出接口40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转接器可以包括多个三孔插座30,也可以包括多组输入输出接口40,三线插座30设置于三线插头20的对侧,输入输出接口40设置于壳体侧面仅是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通过利用第一电阻50将输入接口41的负极和地线端连接,第一电阻50可以将感应电导入接地端,从而实现消除感应电的目的。在具体实施时,第一电阻50的电阻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例如可以选用1kω、2kω等。在某一实施例中,可选的,转接器的高压区和低压区分别采用单独的结构舱室,确保高压舱、低压舱的电气绝缘和隔离要求,其他阻燃、电气等参数,也需符合插座或转接头的国家标准。
本实施例提供的转接器在使用时,通过将转接器插在具有接地线的三线插座上,三线插座提供高压交流信号;通过将两线电源适配器插入转接器的三孔插座,两线电源适配器将高压交流信号转换为低压直流信号;通过将两线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端插入转接器的输入接口,低压直流信号从输入接口传输至输出接口时,感应电可以通过第一电阻传输到地线端;利用连接线将转接器的输出接口与用电器的供电接口连接,解决现有两线电源适配器使用时低压端存在感应电的问题,提升用户体验。该转接器充分利用现有配件,不改变原产品结构设计,绿色环保,易于使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输入接口41和输出接口42之间传输5v和/或12v的直流电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的电子设备的充电电压包括5v、12v等,因此可以设置输入接口41和输出接口42传输5v和/或12v的直流电信号。在其他实施例中,输入输出接口也可以传输其他电压信号,例如9v,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设计。
可选的,输入接口41和输出接口42之间传输5v的直流电信号;输入接口41包括mini-usb接口、micro-usb接口或usbtype-c接口的任意一种;输出接口42包括usbtype-a接口或usbtype-c接口。
可以理解的是,usb是英文universal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的缩写,usb接口既可以用于数据传输又可以用于供电,本实施例中,采用usb接口时可以给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供电。
可选的,输入接口41和输出接口42之间传输12v的直流电信号;输入接口41和输出接口42均包括5.5mm棍插接口。
可以理解的是,5.5mm棍插接口一般用于给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监控设备等供电。在其他实施例中,输入接口41和输出接口42还可以设置为其他电压,其他类型的供电接口,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转接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可选的,本实施例提供的转接器还包括电阻保护套60,第一电阻50位于电阻保护套60内。电阻保护套60用于保护第一电阻50,使其安装方式符合国际电气安全标准。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可选的,本实施例提供的转接器还包括三线电缆70,三线插头20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分别通过三线电缆70的三条电线(图4中未示出)与三孔插座30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对应电连接。
通过设置三线电缆70,三线电缆70作为延长线,可以用于充电线不够长时的场景,用户在使用电子设备时无需靠近墙体插座,增大活动范围。
在某一实施例中,可选的,三线插头与三孔插座之间的最大电流小于或等于1a。
在某一实施例中,可选的,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之间的最大电流小于或等于1a。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高压端和低压端最大电流小于1a,可以保证转接器在体积较小时的安全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满足电气标准的条件下,设计大功率的转接器。
可选的,同一组输入输出接口中的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设置于壳体的同一侧;或者同一组输入输出接口中的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设置于壳体相邻的两侧;或者同一组输入输出接口中的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设置于壳体相对的两侧。
示例性的,继续参考图1,图1中输入接口41和输出接口42均设置于壳体10的同一侧,在其他实施例中,输入接口41和输出接口42可以相对设置,即设置于壳体10相对的两侧,还可以设置于相邻的两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输入接口41和输出接口42还可以与三孔插座30位于同一侧,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转接器的体积大小灵活设置。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接器的使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使用方法适用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转接器,该使用包括:
步骤s110、将转接器插在具有接地线的三线插座上。
步骤s120、将两线电源适配器插入转接器的三孔插座。
步骤s130、将两线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端插入转接器的输入接口。
步骤s140、利用连接线将转接器的输出接口与用电器的供电接口连接。
示例性的,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接器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参考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转接器100插在墙壁上的三线插座200上,两线电源适配器300插在转接器100的三孔插座30上,两线电源适配器300的输出端301插入转接器100的输入接口41,连接线400将转接器100的输出接口42与用电器500的供电接口501连接,由于输入接口41和输出接口42的负极与地线连接,可以将感应电导向接地端,因此可以有效消除感应电,提升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使用方法中,步骤s110~s140的先后顺序并不作限定,具体实施时其操作顺序可以任意调换,均不影响转接器消除感应电的技术效果。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