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连接铜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85807发布日期:2020-11-03 23:49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连接铜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连接铜排结构。



背景技术:

软连接被广泛用于高压电器、真空电器、变压器、开关等大电流电器设备中,软连接具有导电性强,承受电流大,电阻值小,经久耐用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力系统、交流电动机控制系统、开关变压器等领域。它不仅可以提高导电率,调整设备之间的安装误差,同时还可以起到工作补偿、方便实验和检修等作用。但是目前铜排软连接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热量,且各个铜箔带之间是层叠结构,散热能力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具有散热效果好,便于安装的软连接铜排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软连接铜排结构,包括柔性的软铜连接段以及设于所述软铜连接段两端的硬质的铜排端子,所述软铜连接段的上下表面上均贴合有导热片,所述导热片上连接有绝缘散热片,所述绝缘散热片的上表面上分别开设有横向设置的第一槽位和纵向设置的第二槽位,所述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内涂覆有散热涂层。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交汇处设置有散热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散热孔的孔径沿着绝缘散热片的上表面向下表面的垂直方向逐渐减小。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散热涂层为石墨烯散热层,所述石墨烯散热层通过导热胶黏粘在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软铜连接段的两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向上突起的安装柱,所述铜排端子与软铜连接段连接的一端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安装柱相互配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安装柱的高度突出于软铜连接段的上表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铜排端子包括安装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安装部的一端连接且向下弯折,所述安装部与凹槽的宽度相同且两者平齐,所述连接部设有两个以上的连接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孔包括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的孔径逐个增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软铜连接段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贴合上导热片,并在导热片表面上连接上绝缘散热片,使得软铜连接段表面上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导热片上,然后导热片再将热量传导到绝缘散热片上,由于绝缘散热片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在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内涂覆有石墨烯散热层,使得传导到绝缘散热片上的热量能够快速地散发掉,实现了及时有效地散热,并且在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交汇处设置有散热孔,使得热量能够从散热孔处散发出去,进一步加快热量的发散,结构简单,解决了目前软连接铜排散热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软连接铜排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软连接铜排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软铜连接段的示意图。

图5是铜排端子的示意图。

1-软铜连接段;2-铜排端子;21-安装部;22-连接部;3-绝缘散热片;4-散热涂层;5-第一连接孔;6-第二散热孔;7-第三散热孔;8-第一槽位;9-第二槽位;10-散热孔;11-导热片;12-凹槽;13-安装柱;14-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5,一种软连接铜排结构,包括柔性的软铜连接1段以及设于所述软铜连接段1两端的硬质的铜排端子2,所述软铜连接段1的上下表面上均贴合有导热片11,所述导热片11上连接有绝缘散热片3,所述绝缘散热片3的上表面上分别开设有横向设置的第一槽位8和纵向设置的第二槽位9,所述第一槽位8和第二槽位9内涂覆有散热涂层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涂层4为石墨烯散热层,所述石墨烯散热层通过导热胶黏粘在第一槽位8和第二槽位9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槽位8和第二槽位9交汇处设置有散热孔10,所述散热孔10的孔径沿着绝缘散热片9的上表面向下表面的垂直方向逐渐减小。

在本实施例中,软铜连接段1与铜排端子2的连接结构为:所述软铜连接段1的两端设有凹槽12,所述凹槽12内设有向上突起的安装柱13,所述铜排端子2与软铜连接段1连接的一端设有安装孔14,所述安装孔14与安装柱13相互配合;通过将铜排端子2放入到凹槽12内,然后通过安装柱13和安装孔14的相互配合,使得铜排端子2固定在软铜连接段1上,当连接两个电气器件需要采用另外的铜排端子2时,能够快速地将原铜排端子进行拆卸和更换相应的铜排端子,适用范围较广。

优选地,所述安装柱13的高度突出于软铜连接段1的上表面;使得铜排端子2更加牢固地连接在软铜连接段1上。

优选地,所述铜排端子2包括安装部21和连接部22,所述连接部22与安装部21的一端连接且向下弯折,所述安装部21与凹槽12的宽度相同且两者平齐,所述连接部22设有两个以上孔径不同的连接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孔包括第一连接孔5、第二连接孔6和第三连接孔7,所述第一连接孔5、第二连接孔6和第三连接孔7的孔径逐个增大;能够根据不同的电气器件选择不同的连接孔,适用范围较广。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软铜连接段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贴合上导热片11,并在导热片11表面上连接上绝缘散热片4,使得软铜连接段1表面上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导热片1上,然后导热片11再将热量传导到绝缘散热片4上,由于绝缘散热片4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第一槽位8和第二槽位9,在第一槽位8和第二槽位9内涂覆有石墨烯散热层,使得传导到绝缘散热片4上的热量能够快速地散发掉,实现了及时有效地散热,并且在第一槽位8和第二槽位9交汇处设置有散热孔10,使得热量能够从散热孔10处散发出去,进一步加快热量的发散,结构简单,解决了目前软连接铜排散热难的问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