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电容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补偿电容器外置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无功补偿柜内,常常需要安装各式各样的电容器隔直通交,耦合,旁路,滤波,调谐回路,能量转换等控制。
根据专利文献cn205248113u所提供的一种通过外置冷却结构进行降温的电容可知,该产品电容有效的减小了引出线的电感,左复合极板排截面积大,电阻值小,减小了线路发热,左复合极板的热传导块散热性好;同时还设置了冷却结构,通过使用该冷却结构,可以有效降低电容的散热,尽可能减少电容热击穿的情况。本实用新型这种结构的电容同时降低了产热和提高了散热性能,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且便于模块化设计,但该产品不具有简单的拆卸功能。
外置冷却结构使用螺丝进行安装,导致冷却结构内部元件出现故障时,工作人员需要将螺丝从各个元件上逐个拧下,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维修时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了一种补偿电容器外置冷却结构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补偿电容器外置冷却结构,包括有电容器,所述电容器的一侧设有水冷块,所述水冷块靠近所述电容器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框,所述第一固定框固定于所述电容器的壳体上,且所述第一固定框的内壁上设有第一连接杠,所述第一固定框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杠与第一弹性压舌相卡接,所述第一弹性压舌固定于第一连接壳外表面的凹槽内,所述第一连接壳与所述水冷块一体成型,所述水冷块的一侧通过水管连接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靠近所述电容器的一侧表面固定有水箱,所述水箱通过水管与所述换热器相连接,且所述水箱的一侧设有水泵,所述水泵固定于所述换热器靠近所述电容器的一侧表面,且所述换热器通过水管与所述水箱相连接,所述水泵通过水管与所述水冷块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远离所述水泵的一侧表面一体成型有第二连接壳,所述第二连接壳外壁上环绕设置有多个第二弹性压舌,所述第二连接壳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框,所述第二固定框的内壁上一体成型有多个第二连接杠,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杠与相应所述第二弹性压舌相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壳内设有风扇,所述风扇包括有两个旋转轴,每个所述旋转轴均与所述第二连接壳的内壁转动连接,每个所述旋转轴的一端均固定有扇叶。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旋转轴远离所述扇叶的一端外表面均固定有齿轮,两个所述齿轮之间通过链条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水冷块的两侧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旋转球,两个所述旋转球之间固定有n型拉杆。
进一步的,所述n型拉杆的外表面设有防滑纹。
进一步的,所述水箱的底端抵接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固定于所述换热器靠近所述水泵的一侧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其一,本实用新型中的水冷块具有良好的可拆卸型,从而为工作人员在维修时的拆装提供的了便利,通过第一连接壳和第一固定框的配合,使得工作人员首先将水冷块对准电容器上安装的第一固定框时,水冷块上的第一连接壳再通过其上的第一弹性压舌与第一固定框上的第一连接杠相卡接,使得第一连接壳滑动卡入第一固定框内,完成第一连接壳上的水冷块的固定,使得水冷块与电容器相抵接。
其二,本实用新型中的水冷块的拿取较为便利,通过水冷块和n型拉杆的配合,从而利用水冷块上的n型拉杆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拉动水冷块的着力点,进行为操作水冷块的拆卸提供了便利,并且通过旋转球和n型拉杆的配合,使得n型拉杆通过其上的旋转球在水冷块的壳体上进行转动,从而在不使用n型拉杆时,得以通过转动n型拉杆缩小n型拉杆所占用的空间。
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水冷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容器;2、水冷块;21、第一固定框;22、第一弹性压舌;23、第一连接杠;24、第一连接壳;25、旋转球;26、n型拉杆;3、换热器;31、第二连接壳;32、第二弹性压舌;33、第二固定框;34、第二连接杠;4、水箱;41、支撑台;5、水泵;6、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着重参照附图1-4,一种补偿电容器外置冷却结构,包括有电容器1,所述电容器1的一侧设有水冷块2,所述水冷块2靠近所述电容器1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框21,所述第一固定框21固定于所述电容器1的壳体上,且所述第一固定框21的内壁上设有第一连接杠23,所述第一固定框2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杠23与第一弹性压舌22相卡接,所述第一弹性压舌22固定于第一连接壳24外表面的凹槽内,所述第一连接壳24与所述水冷块2一体成型,所述水冷块2的一侧通过水管连接有换热器3,所述换热器3靠近所述电容器1的一侧表面固定有水箱4,所述水箱4通过水管与所述换热器3相连接,且所述水箱4的一侧设有水泵5,所述水泵5固定于所述换热器3靠近所述电容器1的一侧表面,且所述换热器3通过水管与所述水箱4相连接,所述水泵5通过水管与所述水冷块2相连接。
请参照附图1,所述水冷块2的两侧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旋转球25,两个所述旋转球25之间固定有n型拉杆26,所述n型拉杆26的外表面设有防滑纹。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旋转球25和n型拉杆26的配合,使得n型拉杆26通过其上的旋转球25在水冷块2的壳体上进行转动,从而在不使用n型拉杆26时,得以通过转动n型拉杆26缩小n型拉杆26所占用的空间,通过n型拉杆26上的防滑纹,增加n型拉杆26和工作人员手指之间的摩擦力,为工作人员使用n型拉杆26提供了便利。
请着重参照附图1,所述水箱4的底端抵接有支撑台41,所述支撑台41固定于所述换热器3靠近所述水泵5的一侧表面。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支撑台41和水箱4的配合,使得水箱4通过底端支撑台41对自身进行支撑,从而提高了水箱4使用时的稳定性。
请参照附图3,所述换热器3远离所述水泵5的一侧表面一体成型有第二连接壳31,所述第二连接壳31外壁上环绕设置有多个第二弹性压舌32,所述第二连接壳31远离所述换热器3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框33,所述第二固定框33的内壁上一体成型有多个第二连接杠34,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杠34与相应所述第二弹性压舌32相卡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换热器3、第二固定框33和第二连接壳31的配合,使得换热器3上的第二固定框33通过其上的第二弹性压舌32与第二固定框33上的第二连接杠34相卡接,使得换热器3的一端得以固定在第二固定框33在内,从而不通过螺丝便完成换热器3的安装。
请着重参照附图3和附图4,所述第二连接壳31内设有风扇6,所述风扇6包括有两个旋转轴61,每个所述旋转轴61均与所述第二连接壳31的内壁转动连接,每个所述旋转轴61的一端均固定有扇叶6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两个旋转轴61和两个扇叶62的配合,从而提高风扇6的出风效果。
请参照附图4,每个所述旋转轴61远离所述扇叶62的一端外表面均固定有齿轮63,两个所述齿轮63之间通过链条转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齿轮63和旋转轴61的配合,使得当一个旋转轴61进行旋转时,旋转轴61上的齿轮63通过链条带动另一个旋转轴61上固定的齿轮63转动,从而仅利用一个马达,使得两个旋转轴61进行同步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在使用外置冷却装置对电容器进行冷却时,工作人员首先将水冷块2对准电容器1上安装的第一固定框21,水冷块2上的第一连接壳24再通过其上的第一弹性压舌22与第一固定框21上的第一连接杠23相卡接,使得第一连接壳24滑动卡入第一固定框21内,完成第一连接壳24上的水冷块2的固定,使得水冷块2与电容器1相抵接,通过水冷块2内的水冷液吸收电容器1所产生的热量,水冷块2内的水冷液在水泵5的动力下,使得水冷液流入到换热器3内进行换热工作,与此同时,换热器3上的第二连接壳31通过第二弹性压舌32滑动插入到固定在电容柜上的第二固定框33内,完成换热器3的快速固定,并通过其上的风扇6进行风冷散热,换热器3内经过处理后的水冷液在水泵5的作用下抽入到水箱4内,水箱4通过水管将水冷液输送至水泵5内,水泵5再通过水管将水冷液输回水冷块2中,完成水冷液的循环换热。
上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这种非实质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