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讯连接器的壳体倒角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6869发布日期:2021-01-12 07:44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讯连接器的壳体倒角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连接器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讯连接器的壳体倒角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讯连接器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其质量也尤其重要,其中倒角工序作为通讯连接器加工精度要求最严谨的工序之一,通讯连接器的壳体的倒角精度对通讯设备的连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通讯连接器的传统加工工艺中,一般采用人工手动磨削对其壳体进行倒角,此方式主要依靠操作者的倒角经验,难以保证高精度的倒角质量,且人工成本高,倒角效率低下,此外,未能及时排出倒角废料,严重影响加工环境的整洁,极易对壳体的倒角质量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通讯连接器的壳体倒角设备。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通讯连接器的壳体倒角设备,其包括下机架、水平设置于所述下机架上的输料装置、及设置于所述输料装置进料端的旋转进料装置,于所述输料装置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定位成型装置和壳体推进装置,所述壳体推进装置的推料方向垂直于所述输料装置的输料方向;

所述定位成型装置包括与所述输料装置的工作面齐平的滤废平台、对应所述壳体推进装置设置于所述滤废平台上的壳体固定机构、及对应设置于所述滤废平台上方的倒角装置,所述滤废平台按间隔距离密布设有若干滤废通孔,于所述滤废平台的下方对应所述滤废通孔设置有吸废机构;

所述倒角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下机架上的动力驱动机构、对应所述滤废平台设置于所述动力驱动机构上的倒角组、及围绕所述倒角组设置的防尘护罩,所述防尘护罩与所述滤废平台之间形成倒角工作腔。

上述的通讯连接器的壳体倒角设备,其中所述旋转进料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下机架上的旋转驱动机构、及设置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上的进料盘,所述进料盘上按间隔距离环设有至少八个壳体放置槽,于所述进料盘上对应所述输料装置的进料端设有护料弧板,且于所述进料盘的进料端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壳体放置槽中是否置有壳体的第一光电传感器。

上述的通讯连接器的壳体倒角设备,其中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分别横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的传动轴及第一电机,所述进料盘套置于所述传动轴上,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传动轴通过传动带连接,于所述传动轴上套置有感应挡件,所述感应挡件上设有对应所述壳体放置槽设置的感应避让槽,且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对应所述感应避让槽设有第二光电传感器。

上述的通讯连接器的壳体倒角设备,其中所述输料装置包括由第二电机驱动的输送带、及设置于所述输送带两侧的导料板,所述输送带的进料端对应所述护料弧板倾斜设置有下料板,且所述护料弧板与所述下料板之间形成壳体下料腔,于所述下料板上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壳体下料腔中是否置有壳体的第三光电传感器。

上述的通讯连接器的壳体倒角设备,其中于所述下料板与所述壳体推进装置之间设置有外观检测装置,所述输送带的出料端倾斜向下设置有排废槽,且于所述输送带上对应所述壳体推进装置设置有接近传感器。

上述的通讯连接器的壳体倒角设备,其中所述壳体推进装置包括横移推块、及用于驱动所述横移推块往返于所述滤废平台与所述输送带之间的第一气缸,所述横移推块上设有与壳体相适配的第一壳体限位槽。

上述的通讯连接器的壳体倒角设备,其中所述壳体固定机构包括对应所述横移推块设置于所述滤废平台上的固定座、壳体顶出推杆、及用于驱动所述壳体顶出推杆横向移动的第二气缸,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与壳体相适配的第二壳体限位槽,所述壳体顶出推杆对应所述第二壳体限位槽横向活动贯穿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中。

上述的通讯连接器的壳体倒角设备,其中所述倒角组包括设置于所述动力驱动机构上的刀具安装座、两组对应设置于所述刀具安装座上的倒角刀具、及设置于两组所述倒角刀具之间的壳体抵紧块。

上述的通讯连接器的壳体倒角设备,其中于所述滤废平台上还设置有壳体出料机构,所述壳体出料机构包括横向设置于所述滤废平台上的第三气缸、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杆上的下料推块、及倾斜向下对接于所述滤废平台的出料道,所述第三气缸的推料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气缸的推料方向,所述出料道的出料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气缸的推料方向。

上述的通讯连接器的壳体倒角设备,其中所述吸废机构包括对应所述滤废通孔设置于所述滤废平台下方的吸废漏斗、及与所述吸废漏斗的出料口连接的吸废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巧妙,通过采用滤废平台,使壳体在完成倒角工序后及时分离倒角废料,避免倒角废料积累或随意飞溅而对后续的倒角工序造成影响,进一步保证倒角精度;倒角装置保证壳体的倒角尺寸一致性,倒角精度高;并且采用旋转进料装置对壳体进行进料,确保壳体平稳有序匀速地进料,避免壳体滞料而影响加工效率;此外,通过结合壳体推进装置和壳体固定机构,确保壳体在倒角过程中定位精准和稳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输料装置、定位成型装置和壳体推进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倒角装置的左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倒角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旋转进料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而非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

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讯连接器的壳体倒角设备,其包括下机架、水平设置于所述下机架上的输料装置1、及设置于所述输料装置1进料端的旋转进料装置2,于所述输料装置1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定位成型装置3和壳体推进装置4,所述壳体推进装置4的推料方向垂直于所述输料装置1的输料方向;

所述定位成型装置3包括与所述输料装置1的工作面齐平的滤废平台31、对应所述壳体推进装置4设置于所述滤废平台31上的壳体固定机构、及对应设置于所述滤废平台31上方的倒角装置,所述滤废平台31按间隔距离密布设有若干滤废通孔311,于所述滤废平台31的下方对应所述滤废通孔311设置有吸废机构34;通讯连接器的壳体经由所述壳体推进装置4推至所述壳体固定机构中,并由所述倒角装置对其完成倒角成型操作,其倒角废料及时由吸废机构34排出,确保壳体在有序平稳地进料后高效地完成倒角工序,壳体定位精度高,避免倒角废料的积累而对后续倒角工序造成影响,进一步保证倒角精度;

所述倒角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下机架上的动力驱动机构331、对应所述滤废平台31设置于所述动力驱动机构331上的倒角组、及围绕所述倒角组设置的防尘护罩332,所述防尘护罩332与所述滤废平台31之间形成倒角工作腔,壳体置于所述倒角工作腔内完成倒角工序,所述防尘护罩332有效地避免倒角废料随意飞溅,而对其余装置、后续待倒角的壳体造成损坏,提高废料的回收率。

较佳地,所述旋转进料装置2包括设置于所述下机架上的旋转驱动机构、及设置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上的进料盘22,所述进料盘22上按间隔距离环设有至少八个壳体放置槽221,于所述进料盘22上对应所述输料装置1的进料端设有护料弧板222,且于所述进料盘22的进料端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壳体放置槽221中是否置有壳体的第一光电传感器223;所述壳体放置槽221的宽度、长度大于或等于壳体的宽度、长度,且所述壳体放置槽221的深度大于壳体的高度,保证壳体平稳地置于所述壳体放置槽221中,避免在旋转进料的过程中晃动而造成损坏,所述护料弧板222有效地防止壳体在所述进料盘22旋转至所述输料装置1处的过程中掉落;所述旋转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进料盘22匀速转动,壳体有序地被置于所述壳体放置槽221中以完成进料工序,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223感应检测所述壳体放置槽221中是否缺料,提高壳体进料精度和有序性。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分别横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的传动轴及第一电机211,所述进料盘22套置于所述传动轴上,所述第一电机211的驱动轴与所述传动轴通过传动带连接,于所述传动轴上套置有感应挡件212,所述感应挡件212上设有对应所述壳体放置槽221设置的感应避让槽,且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对应所述感应避让槽设有第二光电传感器;所述第一电机211驱动所述进料盘22、所述感应挡件212同步匀速地旋转,当所述第二光电传感器感应到所述感应避让槽时,促使壳体置于所述壳体放置槽221中已完成进料工序,提高进料的自动化和可操作性。

较佳地,所述输料装置1包括由第二电机驱动的输送带11、及设置于所述输送带11两侧的导料板12,所述输送带11的进料端对应所述护料弧板222倾斜设置有下料板13,且所述护料弧板222与所述下料板13之间形成壳体下料腔,于所述下料板13上设有用于检测所述壳体下料腔中是否置有壳体的第三光电传感器;当所述进料盘22带动壳体旋转至所述下料板13处时,壳体由所述下料板13下料至所述壳体下料腔内进行稳料,待壳体稳料后移至所述输送带11进行传输,所述导料板12促使壳体在输送带11上有序整齐地排列,所述第三光电传感器感应检测所述进料盘22是否已及时出料,避免所述进料盘22滞料,而影响加工效率。

进一步地,于所述下料板13与所述壳体推进装置4之间设置有外观检测装置14,所述输送带11的出料端倾斜向下设置有排废槽15,且于所述输送带11上对应所述壳体推进装置4设置有接近传感器;所述外观检测装置14为ccd摄像仪,所述ccd摄像仪实时检测壳体的外观是否合格,将光学信号转换为模拟电流信号,并进行准确的测量与分析,实时反馈和记录检测数据和影像;若所述ccd摄像仪检测壳体外观不合格,则该壳体随所述传送带移至所述排废槽15中以排出不良品壳体;反之,所述接近传感器感应检测到合格的壳体接近时,驱使所述壳体推进装置4将壳体推进至所述壳体固定机构中,提高工序的连续性,避免壳体在所述输送带11上滞料,而影响加工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推进装置4包括横移推块41、及用于驱动所述横移推块41往返于所述滤废平台31与所述输送带11之间的第一气缸42,所述横移推块41上设有与壳体相适配的第一壳体限位槽;所述第一气缸42驱动所述横移推块41抵紧壳体,并推进至所述壳体固定机构处,此时该壳体卡置于所述第一壳体限位槽中,确保壳体在横移推进的过程中平稳有序,避免壳体晃动反侧而影响打磨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固定机构包括对应所述横移推块41设置于所述滤废平台31上的固定座321、壳体顶出推杆322、及用于驱动所述壳体顶出推杆322横向移动的第二气缸323,所述固定座321上设有与壳体相适配的第二壳体限位槽,所述壳体顶出推杆322对应所述第二壳体限位槽横向活动贯穿设置于所述固定座321中;当所述壳体推进装置4将壳体推进至所述固定座321时,该壳体卡置于所述第二壳体限位槽中,当该壳体完成倒角工序后,所述第二气缸323驱动所述壳体顶出推杆322顶出该壳体,以等待出料,定位精确,有效地避免壳体因晃动而影响倒角质量。

具体地,所述倒角装置还包括第二安装座,所述动力驱动机构331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上,所述动力驱动机构331包括第三电机、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上的第三安装座、和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座上的第四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第三安装座连接,所述倒角组包括设置于所述动力驱动机构331上的刀具安装座333、两组对应设置于所述刀具安装座333上的倒角刀具334、及设置于两组所述倒角刀具334之间的壳体抵紧块335,所述刀具安装座333与所述第四电机的驱动轴连接;所述第三电机驱动所述倒角组接近或远离待倒角的壳体,所述第四电机驱动所述倒角刀具334对该壳体进行倒角工序,精准控制所述倒角刀具334的倒角位置,确保良好的倒角质量和精度。

较佳地,于所述滤废平台31上还设置有壳体出料机构,所述壳体出料机构包括横向设置于所述滤废平台31上的第三气缸351、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三气缸351的活塞杆上的下料推块352、及倾斜向下对接于所述滤废平台31的出料道353,所述第三气缸351的推料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气缸323的推料方向,所述出料道353的出料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气缸351的推料方向;所述第三气缸351驱动所述下料推块352将已完成倒角的壳体推至所述出料道353下料,及时将已完成倒角的壳体出料,避免滞料而影响加工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吸废机构34包括对应所述滤废通孔311设置于所述滤废平台31下方的吸废漏斗、及与所述吸废漏斗的出料口连接的吸废风机;当所述倒角装置对壳体进行倒角后,倒角废料穿过所述滤废通孔311落入所述吸废漏斗中,所述吸废风机工作,带动所述吸废漏斗内的空气流动,从而带动倒角废料排出,实现及时排废以保证倒角环境整洁。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将壳体置于所述壳体放置槽221中,所述旋转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进料盘22旋转,从而带动壳体旋转至所述壳体下料腔下料,壳体经由所述输送带11传输,并由所述外观检测装置14检测其外观是否合格,所述第一气缸42驱动所述横移推块41将合格的壳体推进至所述固定座321中,所述动力驱动机构331驱动倒角组对壳体进行倒角,所述第二气缸323驱动所述壳体顶出推杆322顶出已完成倒角的壳体,并由所述第三气缸351驱动所述下料推块352将该壳体推至所述出料道353出料。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巧妙,通过采用滤废平台,使壳体在完成倒角工序后及时分离倒角废料,避免倒角废料积累或随意飞溅而对后续的倒角工序造成影响,进一步保证倒角精度;倒角装置保证壳体的倒角尺寸一致性,倒角精度高;并且采用旋转进料装置对壳体进行进料,确保壳体平稳有序匀速地进料,避免壳体滞料而影响加工效率;此外,通过结合壳体推进装置和壳体固定机构,确保壳体在倒角过程中定位精准和稳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手段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