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结构、转接装置及储能电池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94949发布日期:2020-12-15 08:34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连接结构、转接装置及储能电池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电池柜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接结构、转接装置及储能电池柜。



背景技术:

目前,储能电池柜的电池模组都集中在一个钣金结构的机柜中,电池模组与外界的主回路需要通过电缆进行连接,连接时,存在使用接线端子转接电缆的情况,然而,接线端子与电缆的连接处经常存在电气间隙或爬电距离不足的问题,此时,如不对连接处进行绝缘处理,容易导致漏电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对于接线端子与电缆的连接处的结构,需要进行研究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结构,能够对接线端子与电缆的连接处进行绝缘处理,满足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转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储能电池柜。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上设置有第一突出柱,所述第一突出柱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第一电缆,所述第一电缆包括第一绝缘皮和第一导体,所述第一绝缘皮包覆在所述第一导体外,所述第一导体的一端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中,且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一突出柱电性连接;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包覆在所述第一突出柱和所述第一绝缘皮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绝缘层,使得第一导体的一端置于第一连接孔中,实现第一导体与第一接线端子的电性连接后,第一绝缘层能够将第一导体与第一突出柱的连接处的裸露表面包裹起来,使得第一电缆与第一接线端子的连接处与外界绝缘,从而防止意外漏电,满足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连接结构,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材料为硅胶或硅橡胶。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接装置,包括上述的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接线端子、第二电缆、第二绝缘层和转接块,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上设置有第二突出柱,所述第二突出柱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电缆包括第二绝缘皮和第二导体,所述第二绝缘皮包覆在所述第二导体外,所述第二导体的一端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孔中,且所述第二导体与所述第二突出柱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绝缘层包覆在所述第二突出柱和所述第二绝缘皮外,所述第一接线端子通过所述转接块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使用上述的连接结构,使得第一电缆到第二电缆的转接过程中,第一导体与第一突出柱的连接处,以及第二导体与第二突出柱的连接处,均能达到良好的绝缘效果,满足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使得第一电缆到第二电缆的转接过程中不会漏电,安全性能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转接装置,所述转接块包括第一转接块和第二转接块,所述第一转接块和所述第二转接块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转接块上设置有第一侧面,所述第二转接块上设置有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存在角度不为零的夹角,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一转接块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二转接块电性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转接装置,所述第一接线端子通过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锁紧在所述第一转接块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转接装置,还包括有第一垫片,所述第一垫片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栓上,所述第一垫片的两个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一螺栓的头部抵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转接装置,还包括有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锁紧固定在所述下壳上,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之间形成有容置腔,所述转接块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转接装置,所述上壳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转接装置,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锁紧固定在所述上壳上,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上设置有第一突出柱,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上壳之间形成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突出柱经所述第一连接孔延伸到外界。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池柜,包括上述的转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电池柜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使用上述的转接装置,可顺利实现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的转接,转接过程中不会漏电,安全性能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方便接线的转接装置的斜视图;

图2是图1中方便接线的转接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储能电池柜的局部视图。

图4是图3中储能电池柜的第一电缆和第一接线端子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上。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若干”,其含义是一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多个”,其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参照图1和图2,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方便接线的转接装置100的斜视图,图2是图1中方便接线的转接装置100的爆炸图。本实施例的方便接线的转接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接线端子120和转接块130,转接块130包括第一转接块131和第二转接块132,第一转接块131和第二转接块132电性连接,接线端子120包括第一接线端子121和第二接线端子122,第一接线端子121与第一转接块131电性连接,第二接线端子122与第二转接块132电性连接,第一转接块131上设置有第一侧面133,第二转接块132上设置有第二侧面134,第一侧面133和第二侧面134之间存在角度不为零的夹角,由此方便转接块130避开障碍物,实现第一接线端子121和第二接线端子122的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33和第二侧面134之间的夹角为直角。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33和第二侧面134之间的夹角也可为30°、45°、60°或120°等,以能避开障碍物为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块131和第二转接块132设置成一体,由此第一转接块131和第二转接块132之间可直接导电,第一转接块131和第二转接块132均由铜制成,铜的导电性好,有助于第一接线端子121和第二接线端子122的电性连接。

为实现第一接线端子121与第一转接块131的电性连接,第一接线端子121上开有第一通孔,第一转接块131上开有第二通孔,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后,在第一螺栓的螺杆旋上第一螺母,由此,第一转接块131与第一接线端子121直接接触,第一转接块131与第一接线端子121实现了电性连接,同时,第一接线端子121还通过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锁紧在第一转接块131上。

为使第一螺栓的头部的作用力均匀传递到第一接线端子121,使得第一转接块131与第一接线端子121的均匀接触,增大第一转接块131与第一接线端子121之间的接触面积,设置有第一垫片,第一垫片套设在第一螺栓上,第一垫片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一接线端子121、第一螺栓的头部抵持,第一螺栓的头部对第一接线端子121的作用力经过第一垫片的分散后,均匀传递到第一接线端子121上,从而使得第一转接块131与第一接线端子121的接触更为均匀,接触面积更大。

与此同理,第二接线端子122通过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锁紧在第二转接块132上,从而实现第二接线端子122与第二转接块132的电性连接,为增大第一转接块131与第一接线端子121之间的接触面积,设置有第二垫片,第二垫片的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二接线端子122、第二螺栓的头部抵持。

壳体组件110包括下壳111、上壳112、第一盖板113和第二盖板114,上壳112通过第三螺栓和第三螺母锁紧固定在下壳111上,下壳111和上壳112之间形成有容置腔,转接块130置于容置腔中,下壳111和上壳112除了起到固定转接块130的作用外,还对转接块130起到绝缘的作用,防止转接块130漏电。

容置腔可按下列方式形成,一是在下壳111朝向上壳112的一面设置第一容置槽,上壳112盖合到下壳111上后,下壳111和上壳112共同形成容置腔;二是在上壳112朝向下壳111的一面设置第二容置槽,上壳112盖合到下壳111上后,下壳111和上壳112共同形成容置腔;三是下壳111朝向上壳112的一面设置第一容置槽,上壳112朝向下壳111的一面也设置第二容置槽,上壳112盖合到下壳111上后,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合并后形成容置腔。

为方便第一接线端子121的安装和拆卸,上壳11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5,第一安装孔115与容置腔连通,第一接线端子121穿过第一安装孔115后,固定在第一转接块131上,上壳112上还通过螺钉锁紧固定有第一盖板113,第一盖板113覆盖在第一安装孔115上。

由此,需要安装第一接线端子121时,第一接线端子121穿过第一安装孔115后贴紧在第一转接块131上,拧紧第一螺栓,将第一接线端子121固定在第一转接块131上,再锁紧第一盖板113,即可完成第一接线端子121的安装;需要拆卸第一接线端子121时,拆下第一盖板113,松开第一螺栓,即可拆卸第一接线端子121。

为方便第一电缆200(参照图3)与第一接线端子121连接,第一接线端子121上设置有第一突出柱123,且第一盖板113部分覆盖住第一安装孔115,第一盖板113与上壳112之间形成有第一连接孔117,第一接线端子121固定在第一转接块131上后,第一突出柱123经第一连接孔117伸出到外界中,由此第一电缆200可方便地与第一接线端子121连接。

同理,为方便第二接线端子122的安装和拆卸,以及方便第二电缆400(参照图3)与第二接线端子122连接,设置有第二盖板114,第二盖板114的设置与第一盖板113的设置类同。

参照图3和图4,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储能电池柜的局部视图,图4是图3中储能电池柜的第一电缆200和第一接线端子121的连接示意图。储能电池柜包括方便接线的转接装置100、第一电缆200、机柜300和第二电缆400,其中,为避开机柜300四个角落上的立柱310,设置有方便接线的转接装置100(需要说明的是,机柜300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方便接线的转接装置100,图1和图2展示的方便接线的转接装置100是用于机柜300的顶部,图3展示的是位于机柜300的底部的方便接线的转接装置100,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突出柱123的朝向不同),第一电缆200与第一接线端子121电性连接,第二电缆400与第二接线端子122电性连接,由此,不需要弯曲电缆,即可实现机柜300内电池模组与外界主回路的电性连接,由此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减少储能电池柜的维修,降低成本。

参照图4,图4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电缆200、第一接线端子121和第一绝缘层500,第一电缆200包括第一绝缘皮210和第一导体220,第一绝缘皮210包覆在第一导体220外,第一突出柱123中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25,第一导体220的下端从第一绝缘皮210中伸出后,置于第一连接孔125,通过第一导体220与第一突出柱123的接触,实现了第一电缆200与第一接线端子121的电性连接。与此同时,为满足第一电缆200与第一接线端子121的连接处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设置有第一绝缘层500,第一绝缘层500包覆在第一突出柱123和第一绝缘皮210外,从而防止第一突出柱123和第一导体220在连接处的表面裸露在外,从而满足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防止漏电。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500的材质为硅胶,液态的硅胶填充在第一突出柱123和第一导体220的连接处外,硅胶凝固后,即可形成形状固定的第一绝缘层500。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500的材质也可选择硅橡胶,其使用方法与硅胶类似。

第二电缆400与第二接线端子122的电性连接的结构,与第一电缆200与第一接线端子121之间的电性连接的结构相同,第二电缆400包括第二绝缘皮和第二导体,第二突出柱124中设置有第二连接孔,第二导体的下端从第二绝缘皮中伸出后,置于第二连接孔中,通过第二导体与第二突出柱124的接触,实现了第二电缆400与第二接线端子122的电性连接。由此,通过第一接线端子121、转接块130和第二接线端子122,可实现第一电缆200和第二电缆400的稳定连接。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