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64314发布日期:2020-10-28 12:11阅读:75来源:国知局
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以传输光电信号的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光电信号传输连接器,尤其是用以连接网络线缆的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自绝缘本体向内凹陷的插接口以及固持于绝缘本体上也延伸至插接口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呈左右排列同一排排列,用以对接水晶头插头,传输网络信号。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对于电连接器的小型化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网络机房机柜中,对于布线密度要求越来越高,更加需要连接器的小型化发展;并且,对于电连接器本身的屏蔽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rj45连接器由于具有较大的插头尺寸,在电路板安装空间寸土寸金的今天,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如何将现有的rj45插头连接器进行改进,具有更小的体积及能够传输更高的速率是目前业界极为关注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光电连接器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具小型化且降低插拔难易度的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用以连接网络线缆传输光电信号,包括用以插接至对接插座连接器内的插接头部,所述插接头部包括用以插接至对接插座连接器内部的插接框口以及位于插接框口内的舌板部,所述舌板部两侧暴露有导电端子接触部,所述插接头部顶部向后上方倾斜延伸有弹性臂,所述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还包括位于插接头部侧方的拉索腔,所述弹性臂延伸于所述拉索腔内,所述拉索腔内用以部分收容前后延伸的拉索部,所述拉索腔左右两侧设有自前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滑槽,所述拉索部前端向左右方向突伸有杠体以及位于杠体后方上下贯穿的开口部,拉索部前端位于弹性臂的上方,所述弹性臂自下而上倾斜穿过所述开口部,所述拉索部后端向后拉动时,拉索部前端沿所述滑槽向下抵压弹性臂使弹性臂脱离与对接插座连接器之间的扣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还包括外壳部,所述外壳部包括前后延伸的插接腔以及位于插接腔上方的前后延伸的所述拉索腔,所述插接腔与所述拉索腔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自前向后凹陷的避让槽,所述插接头部向后插接定位于所述插接腔,所述避让槽供弹性臂自前向后收容至拉索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槽包括前后延伸的水平槽以及自水平槽进一步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倾斜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槽包括自水平槽进一步扩大状的卡位,所述水平槽向前贯穿用以供拉索部的杠体自前向后安装至滑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框口于舌板部左右两侧镂空,仅具有上壁部及下壁部,所述上壁部与所述弹性臂之间设有连接处,所述上壁部与下壁部在前后方向上对齐,或所述上壁部在前后方向上仅向前延伸至弹性臂连接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部与所述插接头部内共同插接收容有插芯部,所述插芯部用以固持导电端子以及后端的线缆,所述插芯部使所述外壳部与所述插接头部前后对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舌板部为沿竖直方向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舌板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4条导电端子接触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框口外部尺寸为上下高6~9mm,左右宽5~7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具备rj45的信号传输功能及电源传输功能,且所述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用以连接cat6或cat6a网线,并用以支持相应的数据传输速率。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所述弹性臂延伸于所述拉索腔内,所述拉索腔内用以部分收容前后延伸的拉索部,所述拉索腔左右两侧设有自前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滑槽,所述拉索部前端设有向左右方向突伸有杠体以及位于杠体后方上下贯穿的开口部,拉索部前端位于弹性臂的上方,所述弹性臂自下而上倾斜穿过所述开口部,所述拉索部后端向后拉动时,拉索部前端沿所述滑槽向下抵压弹性臂使弹性臂脱离与对接插座连接器之间的扣持。如此设置。所述新型的拉索机构能够通过对拉索部拉动而且降低整个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的插拔操作难度,且所述拉索机构本身体积较小,更符合连接器小型化的趋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中分离出外壳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中进一步分离出拉索部的部分立体组合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与现有的rj45插头连接器的尺寸对比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附图标记:

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100外壳部1

插头连接器

插接腔11拉索腔12

滑槽14水平槽141

卡位1411倾斜槽142

拉索部3杠体31

拉索基部32开口部321

操作部322隔板301

避让槽302插接头部4

舌板部43插接框口44

弹性臂46扣持台阶47

插芯部5导电端子6

接触部61线缆8

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100’、100”插接框口44’、44”

插头连接器

舌板部43’、43”上壁部441’、441”

下壁部442’、442”弹性臂46’、46”

连接处443’、443”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请参图1至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100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100,用以连接网络线缆8传输光电信号,包括用以插接至光电混合插座连接器(未图示)内的插接头部4,请参看图5,相较于传统rj45连接器插头,本实用新型插接头部4无论竖向横向均大幅缩小,在电路板元器件安装空间越来越寸土寸金的今天,本实用新型能够大幅减小相应的电路板安装空间。所述插接头部4包括用以插接至光电混合插座连接器内部的插接框口44以及位于插接框口44内的舌板部43,所述舌板部43两侧暴露有导电端子6接触部61,所述插接头部4顶部向后上方倾斜延伸有弹性臂46,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下左右方向仅为便于描述技术方案而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中,具体的方向放置等均不受约束。所述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100还包括外壳部1,所述外壳部1包括用以定位插接头部4的插接腔11以及位于插接腔11上方的拉索腔12,所述“定位”是指所述插接腔11可以为直接定位所述插接头部4或通过其他部件间接定位所述插接头部4。所述弹性臂46延伸于所述拉索腔12内,所述拉索腔12内用以部分收容前后延伸的拉索部3,即拉索部3后端延伸出所述拉索腔12可供用户拉动。所述拉索腔12左右两侧设有自前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滑槽14,所述拉索部3前端设有向左右方向突伸的杠体31以及位于杠体31后方上下贯穿的开口部321,所述弹性臂46自下而上倾斜穿过所述开口部321,所述拉索部3供使用者向后拉动时,杠体31沿所述滑槽14向下滑动,使拉索部3前端抵压弹性臂46使弹性臂46脱离与所述光电混合插座连接器之间的扣持。一般情况下,所述弹性臂46上设有与光电混合插座连接器相卡持配合的扣持台阶47,所述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100通过所述扣持台阶47扣持于对应的新型光电混合插座连接器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臂46也可通过其他形式与对接插座连接器相扣持。所述拉索部3设有连接所述杠体31的条状拉索基部32,所述拉索基部32后端设有用以供使用者拿捏的防滑操作部322,所述拉索基部当使用者向后拉动所述拉索部3的操作部322时,所述杠体31两端沿着滑槽14向后下方运动,且所述杠体31可向后下方抵压所述弹性臂46,所述弹性臂46穿插于所述开口部321内,所以,在杠体31抵压所述弹性臂46时,所述弹性臂46并不会受到拉索部3的拉索基部32本身的阻挡限制,且可使杠体31的滑动更顺滑;且重要的是,所述拉索部3与弹性臂46之间的配合方式更够最大限度的缩小各部件之间的空间体积,实现小型化。尤其是如此小型的插接头部4,插拔过程中很难通过手部去直接按压所述弹性臂46,而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后端的拉索部3拉动而且降低操作难度,且所述拉索机构本身节约体积,更符合连接器小型化的趋势。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拉索腔12不限于顶部封闭,只要能够收容弹性臂46及并能收容安装所述拉索部3即可。且所述拉索腔12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可以与插接头部4一体设置或分体设置,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插接头部4之外还设有分体设置的外壳部1,所述外壳部1包括前后延伸的插接腔11以及位于插接腔11上方的前后延伸的所述拉索腔12,所述插接腔11与所述拉索腔12之间设有隔板301,所述隔板301上设有自前向后凹陷的避让槽302,所述插接头部4向后插接定位于所述插接腔11,所述避让槽302供弹性臂46自前向后收容至拉索腔12内。如此设置,所述外壳部1结构分隔明晰,能够分区域定位插接头部4与拉索机构,且所述避让槽302能避让所述弹性臂46从而使弹性臂46能够安装于所述拉索腔12内。

所述滑槽14包括前后延伸的水平槽141以及自水平槽141进一步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倾斜槽142。如此设置,所述拉索部3在向后拉动时,能够使所述杠体31位移到弹性臂46较后端再向下压,如此能够使杠体31对弹性臂46的抵压更省力,进而提高所述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

所述滑槽14包括自水平槽141进一步呈扩大状的卡位1411。如此设置,当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100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所述拉索部3通过卡持在所述卡位1411里的杠体31而稳固定位于所述外壳部1上,避免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100经常发生因拉索部3无法定位而发生的较大的内部振动,损坏所述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100内的精密对接,提高使用稳定性。

所述水平槽141向前贯穿用以供拉索部3的杠体31自前向后安装至滑槽14内。如此设置,所述拉索部3可自前向后插接至所述拉索腔12内,且所述杠体31自水平槽141前端扣持进入所述滑槽14,结构稳固。

所述外壳部1与所述插接头部4内共同插接收容有插芯部5,所述插芯部5用以固持导电端子6以及后端的线缆8,所述插芯部5使所述外壳部1与所述插接头部4前后对接。即所述插芯部5可同时固定住所述外壳部1与插接头部4,使外壳部1与插接头部4包裹于所述插芯部5外侧,实现前后对接定位,更好地缩小整个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100上下左右周圈的空间体积。

所述舌板部43为沿竖直方向延伸。如此,所述舌板部43周圈形成一个回字形腔体用以对接新型光电混合插座连接器回字形插接部(未图示),且所述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100的回字形的插接框口44进一步插接至新型光电混合插座连接器的回字形插接腔(未图示)内,如此,所述插接框口44上下方向的高度大于左右方向的宽度,具有较高的集成度。

所述舌板部43左右两侧分别设有4条导电端子6接触部61。如此设置,所述8条导电端子6刚好可以符合rj45线缆8传输路径。所述插接框口44外部尺寸为上下高6~9mm,左右宽5~7mm。如此设置,所述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100相对于传统的rj45插头连接器来说,具有更小的体积,在对接插座连接器选择上,能够适配更具集成度的插座连接器,大大提高电路板的利用率。

请参图6和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100’、100”结构示意图,所述插接框口44’、44”于舌板部43’、43”左右两侧镂空,仅具有上壁部441’、441”及下壁部442’、442”,所述上壁部441’、441”与所述弹性臂46’、46”之间设有连接处443’、443”,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壁部441’与下壁部442’在前后方向上对齐;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所述上壁部441”在前后方向上仅向前延伸至弹性臂46”连接处443”。如此设置,所述插接框口44’、44”同样能够满足上下高6~9mm,左右宽5~7mm等的小尺寸设置,且在小尺寸制造过程中易于制造,且能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以与对接插座连接器相插接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接框口44为具有上下左右四个壁部的矩形框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接框口还可以为其他形式的结构。

所述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100具备rj45的信号传输功能及电源传输功能,且所述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100用以连接cat6或cat6a网线,并用以支持相应的数据传输速率。其中cat6的物理带宽为250mhz,数据传输速率为1000mbps,短距离可以跑万兆,而cat6a的物理带宽为500mhz,数据速率为10gbps,一般可以跑万兆。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易插拔光电混合插头连接器100具有高速率且具有小体积,更好地符合连接器小型化及高速率传输趋势。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