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单元和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65951发布日期:2020-11-10 12:06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辐射单元和天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辐射单元。



背景技术:

天线在移动通信覆盖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辐射单元作为天线关键组成部件、其辐射指标好坏直接关系到天线性能的优劣。良好的馈电结构设计不仅能简化焊接时间及工序,同时也大幅提高辐射单元指标稳定性,即便在恶劣的户外工作环境条件下,天线依旧能保持稳定的覆盖范围及信号供应。

辐射单元馈电结构一般由馈电片、同轴电缆及辐射单元相应焊接功能区所构成,目前行业主流的馈电结构一般采用封闭式馈电结构,这种馈电结构焊接难度较大,容易导致焊接过程中产生虚焊及应力,直接影响辐射单元性能的发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可避免虚焊漏焊产生的辐射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采用上述辐射单元的天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辐射单元,包括辐射臂、用于支撑辐射臂的巴伦和穿设于巴伦内用于为辐射臂馈电的馈电片,所述巴伦底壁向下延伸形成焊接部,所述焊接部的侧壁上沿巴伦长度方向贯穿开设有可供馈电电缆嵌入焊接的焊接槽,所述巴伦的底部侧壁上开设有可供焊接工具伸入将馈电电缆的芯线层与馈电片焊接的焊接缺口,所述焊接缺口与所述焊接槽的朝向一致且相互连通。

进一步设置:所述巴伦内开设有导向孔,所述馈电片穿设于所述导向孔内并与所述导向孔的内壁绝缘连接。

进一步设置:所述馈电片包括馈电片本体和套设于所述馈电片本体外周的绝缘介质块,所述绝缘介质块与所述导向孔的内壁抵接。

进一步设置:所述绝缘介质块包括分别对应与所述导向孔的顶部侧壁和底部侧壁抵接的第一介质块和第二介质块。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介质块包括环绕于所述馈电片本体外周并与所述导向孔的侧壁抵接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朝远离所述第一介质块的方向延伸形成包裹于所述馈电片本体端部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巴伦的底壁抵接,所述延伸部上开设有可供所述馈电片本体嵌入的嵌入槽。

进一步设置:所述嵌入槽的深度大于所述馈电片本体的厚度。

进一步设置:所述绝缘介质块经由注塑成型工艺包覆于所述馈电片本体的外周。

进一步设置:所述馈电片本体包括伸入至所述导向孔内的竖直段和垂直连接于所述竖直段顶部的水平段,所述水平段跨设于对角设置的两个巴伦顶部。

进一步设置:所述水平段远离所述竖直段的一端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巴伦上设有可穿入至所述定位孔内的定位柱。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天线,包括上述的辐射单元。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辐射单元中,通过在巴伦底部的焊接部上开设焊接槽,可供馈电电缆焊接固定,同时在巴伦底部侧壁上开设有焊接缺口,馈电片的底端和馈电电缆的芯线层均外露于焊接缺口处,操作者可快速准确地将馈电电缆的芯线层焊接固定于馈电片上,焊接难度较低,同时可避免出现漏焊、虚焊的现象。

2.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天线中,通过采用上述的辐射单元,提升了馈电电缆与馈电片连接处的焊接性能,避免出现漏焊、虚焊等现象,从而提高了天线性能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辐射单元与馈电电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辐射单元与馈电电缆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馈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天线,包括辐射单元1和连接于辐射单元1上的馈电电缆2,所述辐射单元1包括辐射臂11、用于支撑辐射臂11的巴伦12和穿设于巴伦12内用于为辐射臂11馈电的馈电片13,具体地,所述辐射臂11设置有四个。

所述巴伦12底壁向下延伸形成焊接部121,所述焊接部121的侧壁上沿巴伦12长度方向贯穿开设有可供馈电电缆2嵌入焊接的焊接槽1211,所述巴伦12的底部侧壁上开设有可供焊接工具伸入将馈电电缆2的芯线层与馈电片13焊接的焊接缺口122,所述焊接缺口122与所述焊接槽1211的朝向一致且相互连通。优选地,所述焊接槽1211呈半圆形,供馈电电缆2的外表层相配合焊接。

通过在巴伦12底部的焊接部121上开设焊接槽1211,可供馈电电缆2焊接固定,同时在巴伦12底部侧壁上开设有焊接缺口122,馈电片13的底端和馈电电缆2的芯线层均外露于焊接缺口122处,操作者可快速准确地将馈电电缆2的芯线层焊接固定于馈电片13上。相比于现有封闭式馈电结构采用回流焊的焊接方式,本方案的辐射单元1中的巴伦12上开设焊接缺口122和焊接槽1211,提供了开放的焊接空间,焊接难度较低,同时可避免出现漏焊、虚焊的现象。

具体地,所述巴伦12内开设有导向孔123,所述馈电片13穿设于所述导向孔123内并与所述导向孔123的内壁绝缘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馈电片13包括馈电片本体131和套设于所述馈电片本体131外周的绝缘介质块,所述绝缘介质块与所述导向孔123的内壁抵接。

采用绝缘介质块套设于馈电片本体131外周的组合结构,绝缘介质块可防止馈电片本体131于巴伦12发生直接接触,同时由于绝缘介质块与导向孔123内壁抵接,提高了馈电片13与巴伦12的连接可靠性,避免馈电片13在导向孔123发生晃动,确保馈电片13工作性能的稳定性。另外,绝缘介质块在馈电片13放入至导向孔123内时也为其提供了导向作用,使其安装更加方便快捷。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介质块包括分别对应与所述导向孔123的顶部侧壁和底部侧壁抵接的第一介质块132和第二介质块133。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介质块也可设置有两块以上。

具体地,所述第一介质块132呈环柱状,其外周与导向孔123的内壁抵接,第二介质块133包括环绕于所述馈电片本体131外周并与所述导向孔123的侧壁抵接的导向部1331,所述导向部1331与第一介质块132均呈环柱状。所述导向部1331朝远离所述第一介质块132的方向延伸形成包括于所述馈电片本体131端部的延伸部1332,所述延伸部1332与所述巴伦12的底壁抵接,所述延伸部1332上开设有可供所述馈电片本体131嵌入的嵌入槽1332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介质块133的结构由导向部1331和延伸部1332两部分形成,其中导向部1331与导向孔123的底部内壁抵接,既为馈电片13放入导向孔123内提供了导向作用,也为馈电片13提供了支撑作用,延伸部1332则可包覆于馈电片本体131的端部,防止馈电片本体131的端部与巴伦12的底壁发生接触,使两者相互绝缘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嵌入槽13321的深度大于所述馈电片本体131的厚度。由于馈电片本体131的厚度小于所述嵌入槽13321的深度,因此在馈电电缆2的芯线层与馈电片本体131进行焊接时,嵌入槽13321为焊锡提供了容纳空间,避免焊锡向外流出到巴伦12表面,甚至流入到焊接槽1211内与焊接槽1211内焊锡发生电连接而产生的互调隐患,另外,该容纳空间对焊锡提供承托和包裹也使焊点更加饱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介质块经由注塑成型工艺包覆于所述馈电片本体131的外周。馈电片13采用注塑一体成型的结构,降低了物料的区分难度,简化了装配的过程,使装配更加合理化,也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馈电片本体131包括伸入至所述导向孔123内的竖直段1311和垂直连接于所述竖直段1311顶部的水平段1312,所述水平段1312跨设于对角设置的两个巴伦12顶部。所述第一介质块132和第二介质块133分别对应套设于竖直段1311的顶部和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段1312远离所述竖直段1311的一端开设有定位孔13121,所述巴伦12上设有可穿入至所述定位孔13121内的定位柱124。利用定位柱124与定位孔13121的配合,在馈电片13放入导向孔123内时,可防止馈电片13发生转动,另外,巴伦12的底壁为馈电片13的底部提供了挡止和支撑的作用,从而使馈电电缆2的芯线层与馈电片13进行焊接时更加稳定性,降低由于焊接质量而造成的互调隐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辐射单元1中,通过在巴伦12底部的焊接部121上开设焊接槽1211,可供馈电电缆2焊接固定,同时在巴伦12底部侧壁上开设有焊接缺口122,馈电片13的底端和馈电电缆2的芯线层均外露于焊接缺口122处,操作者可快速准确地将馈电电缆2的芯线层焊接固定于馈电片13上,焊接难度较低,同时可避免出现漏焊、虚焊的现象。

2.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辐射单元1中,馈电片本体131与绝缘介质块注塑一体成型,降低了物料的区分难度,简化了装配的过程,使装配更加合理化,也提升了生产效率。

3.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天线中,通过采用上述的辐射单元1,提升了馈电电缆2与馈电片13连接处的焊接性能,避免出现漏焊、虚焊等现象,从而提高了天线性能的稳定性。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