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线并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2813发布日期:2020-10-23 12:32阅读:5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线并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线并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日异月新,不管是家居民用还是工业用场合,往往都需要具备较多的室内和室外用电设备,以供实际生活应用的需求。在电工实际接线过程中,总避免不了要将两根甚至多跟导线进行并头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时,传统的做法是通过钳子等工具对导线进行手动缠绕并头,上述并头方式不仅操作较为繁琐、效率低,且在操作过程中,常出现工作人员手被划伤现象的出现,继而存在一定的操作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线并头装置,其利用并头套管的转动,可轻松实现各电线头的并头连接,不仅操作简单且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线并头装置,包括l形支撑架和转动构件,在所述l形支撑架的长杆外侧设置一把手,所述转动构件包括并头套管、螺纹杆和六角形驱动杆,所述螺纹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并头套管和六角形驱动杆固定连接,在所述l形支撑架的长杆的内侧,设置有分别与所述并头套管和螺纹杆相对应的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并头套管套置在所述第一支撑环内,且并头套管与所述l形支撑架的短杆相对,螺纹杆套置在所述第二支撑环内,且在第二支撑环的内圈上设置有与所述螺纹杆相配合的内螺纹,在所述并头套管的入线端外侧设置一倾斜端面,在所述倾斜端面上设置一压线装置,所述压线装置包括第一∩形支架、调节螺纹杆和压置轮,所述第一∩形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倾斜端面上,所述调节螺纹杆套置在所述第一∩形支架的上顶板中部位置,在所述调节螺纹杆的下端设置一第二∩形支架,所述压置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形支架内,通过转动调节螺纹杆可实现压置轮的上下移动,在所述l形支撑架的短杆上设置一压板,所述压板通过螺栓压置在所述短杆的上方,在所述短杆和压板相对的平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上下相对的卡线槽。

优选地,在所述压置轮的中部设置一压线槽。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形支架与l形支撑架的短杆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位于所述压线槽两侧的圆形限位杆。

进一步地,在所述并头套管的侧壁中部位置,设置一与并头套管内部相贯通的观察孔。

进一步地,在所述六角形驱动杆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辅助拨杆,且辅助拨杆与螺纹杆相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结构简单,使用操作便利;在利用本实用新型进行电线头并头连接时,各电线头被压板压置在短杆上,从而实现电线头的固定,继而利于后续并头连接操作顺利进行;在并头时,一根电线头穿插在压置轮下方,其余的电线头贯穿在并头套管内,通过持续旋转并头套管便可实现各电线头的并头操作,继而使得并头连接操作便利;并头时,通过调节压置轮对位于其下方的电线头的压置程度,继而可实现外侧缠绕电线头的拉紧程度调节,从而可使得外侧缠绕电线头紧紧缠绕在其余电线头外侧,继而可提高并头质量;在实际应用中,可使得螺纹杆的螺距与电线头的直径相等,这样在并头操作时,可使得缠绕在外侧的电线头紧密分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线头并头质量;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电钻或手工,实现六角形驱动杆的转动,继而实现并头套管的转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压线装置在并头套管上部的分布示意图;

图3为并头时电线头在并头套管和压线装置内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中:1l形支撑架、11长杆、111把手、112第一支撑环、113第二支撑环、12短杆、121压板、122穿线孔、123螺栓、21并头套管、211倾斜端面、212观察孔、22螺纹杆、23六角形驱动杆、231辅助拨杆、31第一∩形支架、32调节螺纹杆、321第二∩形支架、33压置轮、331压线槽、34圆形限位杆、101电线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线并头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l形支撑架1和转动构件,在所述l形支撑架1的长杆11外侧设置一把手111,所述转动构件包括并头套管21、螺纹杆22和六角形驱动杆23,所述螺纹杆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并头套管21和六角形驱动杆23固定连接,在所述l形支撑架1的长杆11的内侧,设置有分别与所述并头套管21和螺纹杆22相对应的第一支撑环112和第二支撑环113,并头套管21套置在所述第一支撑环112内,且并头套管21与所述l形支撑架1的短杆12相对,并头套管21可在第一支撑环112内自由滑动,螺纹杆22套置在所述第二支撑环113内,且在第二支撑环113的内圈上设置有与所述螺纹杆22相配合的内螺纹,在所述并头套管21的入线端外侧设置一倾斜端面211,在所述倾斜端面211上设置一压线装置,所述压线装置包括第一∩形支架31、调节螺纹杆32和压置轮33,所述第一∩形支架31固定设置在所述倾斜端面211上,所述调节螺纹杆32套置在所述第一∩形支架31的上顶板中部位置,在所述调节螺纹杆32的下端设置一第二∩形支架321,所述压置轮33设置在所述第二∩形支架321内,压置轮33可相对于第二∩形支架321自由转动,通过转动调节螺纹杆32可实现压置轮33的上下移动,在实际应用中,压置轮33用于压置缠绕在外侧的电线头101,在缠绕过程中,为便于压置轮33对电线头101能够稳定压置,在此,在压置轮33的侧壁中部设置一压线槽331,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形支架31与l形支撑架1的短杆12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位于所述压线槽331两侧的圆形限位杆34,电线头101卡置在两个圆形限位杆34内,在所述l形支撑架1的短杆12上设置一压板121,所述压板121通过螺栓123压置在所述短杆12的上方,具体的,在压板121上设置一通孔,在短杆12上设置一与压板上的通孔相对应的螺纹孔,螺栓123贯穿压板121上的通孔后,在短杆12上的螺纹孔内拧紧,即可实现压板121在短杆12上的固定,在所述短杆12和压板121相对的平面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上下相对的卡线槽122,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在短杆12和压板121上设置有三个所述卡线槽122。

为便于工作人员观察位于并头套管21内的电线头101的穿插情况,在此,在并头套管21的侧壁中部位置,设置一与并头套管21内部相贯通的观察孔212。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电钻可驱动六角形驱动杆23转动,在没有电钻时,为便于顺利实现六角形驱动杆23的转动,在此,在六角形驱动杆23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辅助拨杆231,且辅助拨杆231与螺纹杆22相邻,通过手工拨动辅助拨杆231也可实现六角形驱动杆23的转动。

利用本实用新型进行三根电线头101的操作方法为:第一步,将已经剥好皮的三根电线头101分别压置在相应的卡线槽122内;第二步,转动六角形驱动杆23,使得六角形驱动杆23与第二支撑环113相靠近,然后,将一个电线头101插入到压置轮33的压线槽331内,将其余的电线头101并行插入到并头套管21中部的内孔内;第三步,转动调节螺纹杆32,使得压置轮33适当压置位于其下方的电线头101;第四步,手持把手111,实现本装置的固定,然后,缓慢转动六角形驱动杆23,六角形驱动杆23转动过程中,带动螺纹杆22转动,螺纹杆22的转动实现并头套管21缓慢向第二支撑环113方向移动,并头套管21在转动的同时向第二支撑环113方向移动,从而使得位于压置轮33下方的电线头101,紧密缠绕在位于并头套管21内的两根电线头101的外侧,继而实现电线头101的并头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为便于使得位于外侧的电线头101缠绕紧密,在实际生产时,可使得螺纹杆22的螺距与电线头101的直径相等,这样,在螺纹杆22旋转时,螺纹杆22每转动一周,并头套管21就后退一个电线头101的直径距离,继而实现电线头101的紧密缠绕。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以上所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