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03755发布日期:2021-05-28 11:08阅读:6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固定于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固定于电路板的电连接器,主要包括一绝缘本体2′,多个端子沿左右方向排列并固持于绝缘本体2′,其中,端子包括位于绝缘本体2′内的固持部,并延伸有接触臂用于与电路板电性抵接,一上盖1′设于绝缘本体2′上方,上盖1′的内面设有向下凸伸的至少一长条凸肋11′,上盖1′的左右两侧通过外压制件如螺丝等压贴于绝缘本体2′左右两侧上方,从而将电连接器稳固固定于电路板上;但在电连接器的固定过程中具有如下问题:当上盖1′盖于绝缘本体2′上时,长条凸肋11′将先抵接绝缘本体2′的上表面,在上盖1′锁螺丝过程中,由于长条凸肋11′已抵接于绝缘本体2′的上表面,因此,上盖1′左右两侧未设长条凸肋11′的部分将持续受到向下的压力以对应压紧绝缘本体2′的左右两侧,进而使固持于绝缘本体2′左右两侧内的端子接触臂向下压缩,但由于接触臂为弹性结构,因此,接触臂将提供与压力方向相反的一正向力,该正向力带动固持部向上运动,由于固持部位于绝缘本体2′内,进而使固持部将带动绝缘本体2′向上位移,由于在绝缘本体2′左右两侧的端子产生的向上正向力被向下的压力所抵消,而越远离绝缘本体2′两侧(即,越靠近绝缘本体2′中部)的端子31′受到向下的压力呈逐渐减少趋势,但绝缘本体2′中部仍被被位于其两侧的端子32′正向力带动而向上位移,故如图1所示,将呈现绝缘本体2′中部向上拱起而两侧接近电路板表面的现象,导致绝缘本体中部区域的端子31′的接触臂因远离电路板表面而无法进行有效接触,易使电连接器出现断讯及信号传输不稳定现象。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从而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通过在上盖设第一压部及第二压部,绝缘本体设第三压部及第四压部,在上盖压盖于绝缘本体时,第一压部与第三压部抵接,第二压部与第四压部部分抵接,从而解决绝缘本体中部向上拱导致部分端子无法接触电路板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并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一上盖,自所述上盖设有朝所述绝缘本体凸伸的一第一压部及两个第二压部,两个所述第二压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压部的左右两侧,且所述第一压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压部靠近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三压部及两个第四压部,两个所述第四压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压部的左右两侧,且两个所述第四压部相对于所述第三压部远离所述上盖;所述上盖压盖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时,其中,所述第一压部与所述第三压部抵接,所述第二压部与所述第四压部至少部分抵接。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二压部与每一所述第一压部之间具有一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二压部、所述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一压部和所述第二压部为依次连续延伸;每一所述第四压部与每一所述第三压部之间具有一第二过渡段,所述第四压部、所述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三压部和所述第四压部为依次连续延伸。进一步,所述第一压部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压部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二压部具有四个,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压部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压部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三压部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三压部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四压部具有四个,位于两个所述第三压部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第四压部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一收容槽位于两个所述第三压部之间,且位于两个所述第四压部之间,一接地件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收容槽中。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分别与位于同一平面的两个电路板电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压部分别对应位于两个所述电路板的上方,所述接地件沿上下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两个电路板之间。进一步,于两个所述第一压部之间开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开槽,多个肋条位于所述开槽内,所述接地件对应设有多个凹部以分别收容多个所述肋条,所述肋条底部与所述凹部底部接触。进一步,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一接地端子及一信号端子,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及所述信号端子均具有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开有一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收容槽相通,所述接地件具有远离所述上盖方向延伸的多个接地部,一个所述接地部对应位于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卡槽内。进一步,所述收容槽间隔有多个凸块,所述凸块位于每一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卡槽内,两个所述接地部间具有一压接部,所述压接部抵持于所述凸块上,所述压接部底部及所述接地部底部均具有呈锥形状的一导引部。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沿左右方向延伸呈纵长状,所述绝缘本体沿左右方向开有多个端子槽以对应收容所述多个端子,多个间隔肋将多个所述端子槽间隔开,所述间隔肋包括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中部的一第一间隔肋,及位于所述第一间隔肋左右两侧的一第二间隔肋,所述第三压部对应位于所述第一间隔肋上,所述第四压部对应位于所述第二间隔肋上,两个所述第二间隔肋相对于所述第一间隔肋远离所述上盖。进一步,所述第一压部与所述第一间隔肋间具有一第一接触面,每一所述第二压部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间隔肋间具有一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大于任一所述第二接触面。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至少一外压件固定,所述第一压部沿左右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外压件沿左右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上盖设有一第一压部及分别位于第一压部左右两侧的一第二压部,在绝缘本体设有一第三压部及分别位于第三压部左右两侧的一第四压部,在上盖盖于绝缘本体上时,第一压部将向下抵接第三压部,而第二压部将向下与第四压部部分抵接,从而解决绝缘本体向上拱起部分的端子与电路板接触不良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在锁螺丝过程中端子向上带动绝缘本体中部上拱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施例中组装后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为图3中沿a-a线的剖视图;图5为图3中沿b-b线的部分剖视图;图6为图3中沿c-c线的部分剖视图;图7为为图6的d处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锁螺丝过程的示意图;图9为本实施例中锁螺丝后,上盖盖于绝缘本体上的示意图;图10为图8的e处的放大示意图;图11为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锁螺丝后,上盖与本体压合后的俯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上盖1顶部11底部12第一压部13第二压部14第一过渡段a开槽15肋条16绝缘本体2顶表面21底表面22端子槽23第一间隔肋24第二间隔肋25第三压部26第四压部27第二过渡段b收容槽28凸块29接地端子3固定部31基体311卡持臂312凸部313卡槽314第一段315第二段316接触部317信号端子4接地件5基部51凹部52接地部53压接部54导引部55电路板6间隙c第一接触面d第二接触面e【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如图2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适用于分别电连接位于同一平面且分离的两个电路板6(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用于电连接一个所述电路板6或多个所述电路板6,在此所述电路板6的数量不做限定),其中,两个所述电路板6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两个所述电路板6的每个上表面设有多个电触点(未标号),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上盖1,一绝缘本体2及多个端子。如图2-7所示,所述上盖1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上,所述上盖1沿左右方向呈纵长状,所述上盖1包括靠近所述绝缘本体2的底部12及远离所述绝缘本体2的顶部11,自所述上盖1的底部12设有朝所述绝缘本体2凸伸的两个第一压部13及四个第二压部14;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压部13位于所述底部12的中部并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且两个所述第一压部13分别对应位于两个所述电路板6的上方,两个所述第二压部14分别位于一个所述第一压部13的左右两侧,且每一所述第一压部13相较于其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压部14靠近所述绝缘本体2,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压部13同一侧的两个第二压部14沿前后方向间隔,此外,每一所述第二压部14与每一所述第一压部13之间具有朝远离所述底部12倾斜延伸的一第一过渡段a,故所述上盖1的底部12从左向右设有两个弧形状凸伸结构,每一弧形状结构依次按所述第二压部14、所述第一过渡段a、所述第一压部13和所述第二压部14的顺序连续延伸(两个弧形状凸伸结构沿前后方向间隔),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部13凸伸的高度l1大于所述上盖1的板缘厚度l2;另外,两个所述第一压部13之间开有一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开槽15,所述开槽15延伸至前后间隔的两个所述第二压部14之间,多个肋条16位于所述开槽15内。如图2、图5、图6及图11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沿左右方向延伸呈纵长状,所述绝缘本体2包括一顶表面21及与分别与两个所述电路板6上表面接触的底表面22,所述绝缘本体2沿左右方向开有贯穿所述顶表面21的多个端子槽23以对应收容多个端子,多个间隔肋将多个所述端子槽23间隔开,所述间隔肋包括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中部的一第一间隔肋24,及位于所述第一间隔肋24左右两侧的一第二间隔肋25,如图6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间隔肋24向上延伸(即靠近所述上盖1延伸)的高度高于其左右两侧的第二间隔肋25高度,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间隔肋的高度自所述绝缘本体2中部向左右两侧呈逐渐降低趋势,故所述第一间隔肋24与所述绝缘本体2左右侧末端的间隔肋间具有一高度差l3,所述顶表面21具有两个第三压部26及四个第四压部27,两个所述第三压部26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中部并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两个所述第二压部14分别位于一个所述第三压部26的左右两侧,且每一所述第三压部26相较于其两侧的两个所述第四压部27靠近所述上盖1,位于两个所述第三压部26同一侧的两个第四压部27沿前后方向间隔,所述第三压部26位于所述第一间隔肋24的顶面上,位于所述第三压部26左右侧的两个所述第四压部27对应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间隔肋25的顶面上,此外,每一所述第四压部27与每一所述第三压部26之间具有朝靠近所述底部12倾斜延伸的一第二过渡段b,故所述绝缘本体2从左向右形成弧形状凸伸结构,该弧形状结构依次按所述第四压部27、所述第二过渡段b、所述第三压部26和所述第四压部27的顺序连续延伸,进一步,两个所述第三压部26之间开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收容槽28,所述收容槽28延伸至前后间隔的两个所述第四压部27之间,此外,如图9所示,自所述第二压部14与其下方对应的所述第四压部27未接触部分之间沿靠近绝缘本体2左右侧端部的方向具有逐渐增大的一间隙c。如图2和图4所示,多个所述端子包括多个接地端子3及多个信号端子4,所述接地端子3与由两个所述信号端子4组成的信号端子对呈交替排布,每一所述接地端子3与所述信号端子4均具有一固定部31,所述固定部31定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内,具体的,所述固定部31包括一基体311及自所述基体311向上延伸对称设置的两个卡持臂312,两所述卡持臂312之间形成一卡槽314,此外,每一所述卡持臂312其外侧成型有沿左右方向凸伸以与所述绝缘本体2卡持的两个凸部313,进一步,每一所述基体311沿左右方向侧部延伸有一接触臂(未图标),每一所述接触臂具有一第一段315,所述第一段315朝远离两个所述电路板6方向倾斜延伸,自所述第一段315向下弯折并朝靠近所述卡槽314方向延伸的一第二段316(即所述第二段316呈c型),一接触部317位于所述第二段316的底面,两个所述接触部317分别用于电性连接位于同一平面的两个所述电路板6上的触点,所述收容槽28与所述卡槽314相通,其中,多个凸块29位于所述收容槽28内呈间隔排布,且一个所述凸块29卡持于两个所述信号端子4的所述卡槽314内。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收容槽28用以收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接地件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地件5沿上下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两个电路板6之间。所述接地件5包括一基部51及自所述基部51朝远离所述底部12垂直延伸的多个接地部53,一个所述接地部53卡持于一个所述接地端子3的所述卡槽314内,且两个所述接地部53间具有一压接部54,所述压接部54抵持于所述凸块29上,每一所述接地部53与每一所述压接部54的底部设有呈锥状的导引部55,以便于导引所述接地件5插入所述收容槽28内,所述基部51的上表面凹设有多个凹部52,一个所述凹部52对应收容一个所述肋条16,且所述肋条16的下表面与所述凹部52的下表面相接触。此外,如图2所示,所述上盖1的左右两侧中的每一侧通过前后间隔的两个螺丝(未图标)固定于两个所述电路板6上,前后间隔的两个所述螺丝中,一个所述螺丝对应位于一个所述电路板6上(即,每一所述第一压部13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个所述螺丝),其中,所述第一压部13沿左右方向的投影与位于所述第一压部13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螺丝左右方向的投影重合,以在所述电连接器100锁螺丝过程中确保所述第一压部13受力平衡。为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以对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盖1压盖于所述绝缘本体2时的过程进行说明:未锁螺丝时,如图6和7所示,所述上盖1压盖于所述绝缘本体2上时,此时,两个所述第一压部13对应与两个所述第三压部26相接触,位于每一所述第一压部13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压部14与位于每一所述第三压部26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四压部27未接触,锁螺丝过程中,如图8、9和10所示,两个所述第一压部13首先受力向下抵接两个所述第三压部26,因此,每一所述第一压部13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间隔肋24间具有一第一接触面d,两个所述第三压部26受到两个所述第一压部13向下的作用力而向下位移(所述第一压部13抵压所述第三压部26的力大于所述端子被压缩产生向上的正向力),故所述绝缘本体2的中部将朝向靠近所述电路板6方向位移,此外,由于锁螺丝过程中上盖1的左右两侧持续受到向下的压力,而两个所述第一压部13已抵持两个所述第三压部26上,因此,两个所述第一压部13的左右两侧将朝下变形,即,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压部13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压部14(即前后间隔的两个所述第二压部14)与位于两个所述第三压部26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第四压部27(即前后间隔的两个所述第二压部14)间是部分接触,因此,每一所述第二压部14与所述第二间隔肋25间具有一第二接触面e,所述第一接触面d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面e的面积,从而确保所述绝缘本体2中部向下位移且所述绝缘本体2中部区域的端子与所述电路板6进行有效电连接。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在所述上盖1设有所述第一压部13及所述第二压部14,在所述绝缘本体2设有所述第三压部26及所述第四压部27,在所述上盖1盖于所述绝缘本体2上时,由于所述第一压部13相较于所述第二压部14靠近所述绝缘本体2,所述第三压部26相较于所述第四压部27靠近所述绝缘本体2,故在电连接器100锁螺丝过程中,所述第一压部13将首先向下抵接所述第三压部26,而所述第二压部14将向下与所述第四压部27最终形成部分抵接,以确保所述绝缘本体2的中部区域都能受到所述上盖1对其向下的抵顶作用力,防止出现传统电连接器100中所述绝缘本体2的左右两侧先受到所述上盖1对其向下的抵顶作用力,进而出现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中部区域的所述端子由于正向力而向上带动所述绝缘本体2中部向上位移的问题。2、所述第二压部14、所述第一过渡段a、所述第一压部13和所述第二压部14为依次连续延伸设置,所述第四压部27、所述第二过渡段b、所述第三压部26和所述第四压部27为依次连续延伸设置;通过在所述第一压部13与所述第二压部14间设置连续的所述第一过渡段a,通过在所述第三压部26与所述第四压部27间通过设置连续的所述第二过渡段b,使所述上盖1能过渡下压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中部区域的所述端子。3、所述第一压部13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压部13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二压部14具有四个,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压部13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压部14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三压部26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三压部26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四压部27具有四个,位于两个所述第三压部26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第四压部27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列,使所述上盖1下压抵接于所述绝缘本体2上的力更分散稳定,且所述接地件5置于所述收容槽28中并沿上下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两个电路板6之间,所述接地件5不仅可增强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频作用,还当所述端子由于两个所述电路板6不平而安装歪斜时,两边的所述第一压部13与所述接地件5同时抵压所述绝缘本体2使所述电连接器100趋于平衡。4、于两个所述第一压部13之间开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所述开槽15,多个所述肋条16位于所述开槽15内,所述接地件5对应设有多个凹部52以分别收容多个所述肋条16,所述肋条16底面与所述凹部52底面接触;在所述上盖1下压抵接所述绝缘本体2时,所述肋条16会向下抵压所述凹部52以使所述接地件5向下位移进一步抵接所述端子向下位移。5、所述接地部53插接于所述接地端子3的卡槽314内,从而使所述接地件5向下压多个所述接地端子3,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所述接地端子3由于接触臂弹性压缩而产生向上的正向力,所述压接部54抵接于所述凸块29上,从而使所述接地件5向下压多个所述信号端子4,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所述信号端子4由于接触臂弹性压缩而产生向上的正向力,此外,所述压接部54的底部及所述接地部53的底部均具有呈锥形状的所述导引部55,不仅便于导引所述接地件5插入,还增大了所述接地件5向下抵接的作用力。6、所述第三压部26对应位于所述第一间隔肋24上,所述第四压部27对应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间隔肋25上,两个所述第二间隔肋25相对于所述第一间隔肋24远离所述上盖1,确保所述第一压部13抵接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中部区域。以上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