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端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3397发布日期:2020-12-11 15:21阅读:83来源:国知局
线端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线端连接器。



背景技术:

线端连接器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式各样的电路系统中两个相互独立元件之间的电性连接,以实现两电子装置之间的电力或数据传递。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连接器的使用机会也越来越多。

传统的线端连接器中,组装复杂,不够灵活,使用不便捷。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传统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便于组装。

一种线端连接器,包括外壳、安装于外壳中的接线件、绝缘体、端子及塞子,外壳的中间部分开设有安装槽,绝缘体与端子均安装于接线件中,绝缘体位于端子与接线件之间;塞子连接并固定接线件;安装槽的两端分别具有槽口,安装槽通过两端的槽口连通外壳的外部;外壳的底部开设有与塞子相匹配的入塞孔,入塞孔连通安装槽,塞子通过入塞孔装入安装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组装时,塞子与外壳为分离状态,绝缘体、端子安装于接线件中,线束接入接线件,获得线束半成品,然后将线束半成品通过一个槽口装入安装槽内,塞子通过入塞孔装入安装槽,并固定接线件,完成组装;组装步骤简单,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在线束半成品装入安装槽后,还可以自由旋转,以调整角度和位置,灵活便捷,调整完成后再用塞子固定,增强保持力。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塞子的一侧开设有固定孔,外壳的底部对应固定孔的位置具有固定卡块,固定卡块位于入塞孔的位置,塞子装入安装槽后,固定卡块的端部插入固定孔。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固定卡块靠近入塞孔的一侧具有倾斜面,倾斜面朝向安装槽的中部倾斜。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固定卡块包括连接部及自由部,连接部及自由部连接后形成l形,自由部自其与连接部的连接处朝向安装槽的中部延伸;自由部的端部插入固定孔。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塞子开设有呈u形状的卡位,接线件通过卡位连接塞子。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接线件包括中空结构的铜管及连接铜管的大线夹,绝缘体与端子均安装于铜管中;塞子连接铜管。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接线件还包括小线夹,大线夹包套于线夹的外周。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铜管包括限位部,限位部对应卡位,限位部远离大线夹的一侧具有凸起卡环,凸起卡环抵接塞子。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接线件、绝缘体与端子的数量均为两个;安装槽包括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第一槽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前槽与第一尾槽,第二槽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前槽与第二尾槽;两个接线件分别安装于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两个绝缘体与两个端子分别安装于对应的两个接线件的铜管中;卡位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位分别两天第一前槽与第二前槽。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外壳的中间部分具有间隔块,间隔块将第一前槽与第二前槽间隔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线端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线端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线端连接器中的外壳主视图;

图4为图3外壳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2线端连接器中的外壳的底部示意图;

图6为图5外壳中的固定卡块的示意图;

图7为图2线端连接器中的塞子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外壳20,安装槽21,槽口22,入塞孔23,固定卡块24,倾斜面25,连接部26,自由部27,第一槽体28,第二槽体29,第一前槽210,第一尾槽211,第二前槽212,第二尾槽213,间隔块214;接线件30,铜管31,大线夹32,小线夹33,限位部34,凸起卡环35;绝缘体40;端子50;塞子60,固定孔61,卡位62,竖壁63;线端连接器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线端连接器100,该线端连接器100包括外壳20、安装于外壳20中的接线件30、绝缘体40、端子50及塞子60,外壳20的中间部分开设有安装槽21,绝缘体40与端子50均安装于接线件30中,绝缘体40位于端子50与接线件30之间;塞子60连接并固定接线件30;安装槽21的两端分别具有槽口22,安装槽21通过两端的槽口22连通外壳20的外部;外壳20的底部开设有与塞子60相匹配的入塞孔23,入塞孔23连通安装槽21,塞子60通过入塞孔23装入安装槽21。两端的槽口22中,其中一个槽口22用于装入接线件30,塞子60可通过入塞孔23装入安装槽21,进而固定接线件30,使组装灵活、便捷、准确。

如图5所示,外壳20的底部具有固定卡块24,固定卡块24位于入塞孔23的位置,塞子60装入安装槽21后,固定卡块24的端部抵接塞子60,以固定塞子60的位置。

进一步地,固定卡块24靠近入塞孔23的一侧具有倾斜面25,倾斜面25朝向安装槽21的中部倾斜。塞子60可以沿着倾斜面25装入安装槽21,当塞子60到达预设位置后固定,倾斜面25可使塞子60顺利塞入安装槽21,并增加抵接力度。

较优地,如图6所示,固定卡块24的结构为包括连接部26及自由部27,连接部26及自由部27连接后形成l形,连接部26及自由部27之间的角度为钝角,即自由部27自其与连接部26的连接处朝向安装槽21的中部延伸。塞子60装入安装槽21时,自由部27的端部朝靠近连接部26的方向移动,塞子60顺利滑入安装槽21,当塞子60到达预设位置后,自由部27的端部抵接塞子60。由于自由部27与连接部26的之间的角度为钝角,则自由部27始终具有朝远离连接部26的作用力抵接塞子60,增加了抵接力度,使连接牢固。

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安装槽21包括第一槽体28与第二槽体29,第一槽体28与第二槽体29均连通两端的槽口22,第一槽体28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前槽210与第一尾槽211,第二槽体29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前槽212与第二尾槽213。则安装槽21可以安装两个接线件30,分别位于第一槽体28与第二槽体29,此时,绝缘体40与端子50的数量亦均为两个,分别安装于两个接线件30中,形成线端连接器100。

较优地,外壳20的中间部分具有间隔块214,间隔块214将第一前槽210与第二前槽212间隔开,避免两个接线件30电连接,造成短路或其他的问题。

具体地,接线件30包括中空结构的铜管31及连接铜管31的大线夹32,绝缘体40与端子50均安装于铜管31中,接入线束后,铆压大线夹32,将线束夹紧于接线件30上。较优地,铜管31与大线夹32为一体成型结构,连接牢固,不易断裂。塞子60连接铜管31,以将铜管31固定于安装槽21中,进而将接线件30固定于安装槽21中。

进一步地,接线件30还包括小线夹33,大线夹32包套于线夹的外周。采用小线夹33与大线夹32双重夹紧线束,增加连接牢固程度。

如图7所示,塞子60的一侧开设有固定孔61,固定孔61的位置对应固定卡块24,当塞子60塞入安装槽21,固定孔61的位置对应固定卡块24,固定卡块24的端部插入固定孔61,即可固定塞子60。当固定卡块24的结构为包括连接部26及自由部27时,则自由部27的端部插入固定孔61。

进一步地,塞子60开设有呈u形状的卡位62,塞子60的两侧具有竖壁63,两侧的竖壁63之间构成卡位62,塞子60通过卡位62连接接线件30,并将接线件30限制于卡位62中。

可以理解地,铜管31包括限位部34,限位部34对应卡位62,限位部34远离大线夹32的一侧具有凸起卡环35,凸起卡环35抵接塞子60,对接线件30形成多方位限制,避免在使用过程中接线件30脱离塞子60,进而脱离外壳20,造成损坏。

当线端连接器为双头线端连接器时,卡位6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位62之间具有隔板,两个卡位62分别对应第一前槽210与第二前槽212,并分别限制位于第一前槽210和第二前槽212的两个铜管31,则两个大线夹32分别位于第一尾槽211和第二尾槽213,两个接线件30均可实现灵活安装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线端连接器100,组装时,塞子60与外壳20为分离状态,绝缘体40、端子50安装于接线件30中,线束接入接线件30,获得线束半成品,然后将线束半成品通过一个槽口22装入安装槽21内,塞子60通过入塞孔23装入安装槽21,并固定接线件30,完成组装;组装步骤简单,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在线束半成品装入安装槽21后,还可以自由旋转,以调整角度和位置,灵活便捷,调整完成后再用塞子60固定,增强保持力,可应用作为高频连接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