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39177发布日期:2021-01-26 13:47阅读:3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强度良好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习知一电连接器组件,包括沿着前后方向相互对接的一插头和一插座,所述插座具有一基部和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舌板上设置有多个触头,所述插头具有一收容腔,朝向所述插头开口用以收容所述插座的舌板,所述收容腔内设有多个端子用以与所述舌板的多个触头电性导接,此时,所述插头的收容腔的前端止挡于所述基部,用以防止插座的舌板于所述收容腔内插入过度。
[0003]
但是在所述插头插入所述插座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并不能很好地控制插入的角度,导致往往所述插头以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一角度插入所述插座内,而不是以一个正确的方向插入,特别是如果倾斜插入时不通畅,还会使用暴力把所述插头插入所述插座内,此时操作人员对所述插头的作用力左右不平衡,使得所述舌板在进入所述收容腔时,对所述收容腔的同一内壁的左右两侧的插入力不平衡,此时会导致所述插头的收容腔的内壁的一侧由于受到较大的作用力而出现磨损,使得收容腔的一侧的强度性能减弱。
[0004]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为收容腔内壁的第一表面在左右两侧设置不对称的第一肋和第二肋用以承受舌板左右不平衡的过渡插入力。
[0006]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与一对接连接器彼此朝向且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舌板的多个触头电性连接,所述电连接器朝向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方向定义为一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指向定义为所述电连接器的前方,所述对接连接器朝向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定义为一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指向定义为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前方,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面向后凹设,供所述对接连接器的舌板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进入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收容腔具有一第一表面和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方的一第二表面,自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收容腔凸伸一第一肋和一第二肋,所述第一肋具有相对靠近所述收容腔的开口的一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二肋具有相对靠近所述收容腔开口的一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设于所述收容腔的左右两侧且沿着所述收容腔的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线左右不对称设置;多个第一端子,于所述第一表面形成一排设置,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舌板的多个触头电性连接;当所述对接连接器的舌板进入所述收容腔后,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相对所述对接连接器舌板的前端面更加靠前设置。
[0007]
进一步,自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收容腔凸伸一第三肋和一第四肋,所述第三肋具有相对靠近所述收容腔开口的一第三台阶面,所述第四肋具有相对靠近所述收容腔开口
的一第四台阶面,所述第三台阶面和所述第四台阶面设于所述收容腔的左右两侧且沿着所述收容腔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左右不对称设置。
[0008]
进一步,定义沿着左右方向的尺寸为宽度,所述第一台阶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台阶面的宽度,所述第三台阶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台阶面的宽度,定义一虚拟平行四边形,所述虚拟平行四边形经过所述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三台阶面、所述第四台阶面,其中,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三台阶面位于所述虚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位置,所述第二台阶面和所述第四台阶面位于所述虚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位置。
[0009]
进一步,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均沿着远离所述收容腔开口的方向倾斜设置。
[0010]
进一步,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具有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和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第一弹性臂和一第一端部,部分的所述第一弹性臂显露于所述收容腔内与多个所述触头电性接触,所述第一端部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用以与一电性元件接触,其中,于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弹性臂向前超过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端部向后延伸超过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端部。
[0011]
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一弹性臂与对应的一个所述触头形成一第一接触位置,每一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电性元件形成一第一抵接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位置相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位置靠前,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抵接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抵接位置靠后。
[0012]
进一步,多个第一端子具有左右相邻设置的一个第一信号端子和一个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延伸路径长度相等,定义其为第一长度,部分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部分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沿着左右方向重叠,重叠的路径长度定义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二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长度。
[0013]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具有一外周壁,所述外周壁围设形成位于所述外周壁内侧的所述收容腔,所述外周壁具有一避让槽,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面向后凹设,且所述避让槽向外贯穿所述外周壁,具有一屏蔽壳,覆盖于所述外周壁的外侧,所述屏蔽壳进一步具有一延伸部,自所述屏蔽壳的前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延伸部末端朝向弯折设置,所述延伸部末端收容于所述避让槽内用以导引所述电连接器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
[0014]
进一步,所述延伸部末端进一步具有弯折形成的一弧形部和自所述弧形部朝内延伸一抵接部,所述弧形部的外侧圆周面用以导引所述电连接器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内,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向前延伸形成所述舌板,当所述电连接器完成插入后,所述抵接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向前抵接所述基部。
[0015]
进一步,所述避让槽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具有一后槽壁,所述后槽壁用以向前止挡所述抵接部,自所述后槽壁向后延伸多个凹部,多个所述凹部于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每左右相邻的两个所述凹部之间形成一肋部,每一所述肋部向前止挡所述抵接部。
[0016]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着左右方向排列的一排安装槽,每一所述安装槽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朝内贯穿所述第一表面,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槽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形成一第一间隔部,自每一所述第一间隔部朝向所述收容腔凸伸一第一凸台,每一所述第一凸台具有相对靠近所述收容腔的开口一第一阶梯面,当所述对接连接器的舌板进入所
述收容腔后,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每一所述第一阶梯面相对所述对接连接器舌板的前端面更加靠前设置。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收容腔的左右两侧设置不对称的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当所述电连接器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且偏向左右方向的一侧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舌板对应以一个倾斜的角度,偏向左右方向上的一侧倾斜地插入所述收容腔内,所述舌板对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左右两侧的插入力不相同,舌板偏向的一侧的插入力大于另一侧的插入力,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中较大的一个承受倾斜插入的所述舌板较大的插入力,使得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承受的平均力荷大致相等或者相差不大,有利于增加所述第一表面承受所述舌板插入的强度。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组件的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9]
图2为图1中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0]
图3为图1中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1]
图4为图3中的电连接器的内部剖视图;
[0022]
图5为图4中沿着d方向的视图;
[0023]
图6为图4中沿着e方向的视图;
[0024]
图7为图1中的连接器组件沿着a-a剖切的视图;
[0025]
图8为图1中的连接器组件沿着b-b剖切的视图;
[0026]
图9为图1中的连接器组件沿着c-c剖切的视图;
[0027]
图10图9中的连接器组件对接时的状态图;
[0028]
图11为图9中的电连接器倾斜对接对接连接器的模拟状态图。
[0029]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0030]
对接连接器 100
[0031]
绝缘座体 1
ꢀꢀꢀꢀꢀꢀ
基部 10
ꢀꢀꢀꢀꢀꢀꢀꢀꢀ
舌板 11
ꢀꢀꢀꢀꢀꢀꢀꢀ
触头 2
[0032]
固定部 20
ꢀꢀꢀꢀꢀꢀꢀ
平板接触部 21
ꢀꢀꢀ
焊接部 22
ꢀꢀꢀꢀꢀꢀ
dip焊接部 22a
[0033]
smt焊接部 22b
[0034]
绝缘块 3
[0035]
金属壳 4
ꢀꢀꢀꢀꢀꢀꢀꢀ
插接空间 40
ꢀꢀꢀꢀ
上壳 41
ꢀꢀꢀꢀꢀꢀꢀꢀ
上弹性臂 410
[0036]
上扣部 4101
ꢀꢀꢀꢀꢀ
下壳 42
ꢀꢀꢀꢀꢀꢀꢀꢀ
下弹性臂 411
ꢀꢀꢀ
下扣部 4111
[0037]
侧壳 43
ꢀꢀꢀꢀꢀꢀꢀꢀꢀ
接脚 44
[0038]
第二电路板 200
[0039]
电连接器 300
[0040]
绝缘本体 5
ꢀꢀꢀꢀꢀꢀ
收容腔 50
ꢀꢀꢀꢀꢀꢀ
第一表面 501
ꢀꢀꢀꢀ
第二表面 502
[0041]
后表面 503
ꢀꢀꢀꢀꢀꢀ
下安装槽 504
ꢀꢀꢀ
上安装槽 505
ꢀꢀꢀꢀ
第一间隔部 506
[0042]
第二间隔部 507
ꢀꢀ
外周壁 51
ꢀꢀꢀꢀꢀꢀ
上壁 511
ꢀꢀꢀꢀꢀꢀꢀꢀ
下壁 512
[0043]
侧壁 513
ꢀꢀꢀꢀꢀꢀꢀ
上避让槽 514
ꢀꢀꢀ
第二后槽壁 5140 第二凹部 5141
[0044]
第二肋部 5142
ꢀꢀꢀ
下避让槽 515
ꢀꢀꢀ
第一凹部 5151
ꢀꢀꢀ
第一肋部 5152
[0045]
第一凸台 52
ꢀꢀꢀꢀꢀ
第一阶梯面 520 第二凸台 53
ꢀꢀꢀꢀꢀ
第二阶梯面 530
[0046]
第一肋 54
ꢀꢀꢀꢀꢀꢀꢀꢀꢀ
第一台阶面 540
ꢀꢀꢀ
第二肋 55
ꢀꢀꢀꢀꢀꢀꢀꢀ
第二台阶面 550
[0047]
第三肋 56
ꢀꢀꢀꢀꢀꢀꢀꢀꢀ
第三台阶面 560
ꢀꢀꢀ
第四肋 57
ꢀꢀꢀꢀꢀꢀꢀꢀ
第四台阶面 570
[0048]
上辅助孔 58a
ꢀꢀꢀꢀꢀꢀ
下辅助孔 58b
[0049]
虚拟平行四边形 r
[0050]
第一端子 6
ꢀꢀꢀꢀꢀꢀꢀꢀ
第一固定部 60
ꢀꢀꢀꢀ
第一弹性臂 61
ꢀꢀꢀꢀ
第一端部 62
[0051]
第一接触位置 610
ꢀꢀ
第一抵接位置 620 第一接地端子 g1
ꢀꢀ
第一信号端子 s1
[0052]
第一长度 l1
ꢀꢀꢀꢀꢀꢀꢀ
第二长度 l2
[0053]
第二端子 7
ꢀꢀꢀꢀꢀꢀꢀꢀ
第二固定部 70
ꢀꢀꢀꢀ
第二弹性臂 71
ꢀꢀꢀꢀ
第二端部 72
[0054]
第二接触位置 710
ꢀꢀ
第二抵接位置 720 第二接地端子 g2
ꢀꢀ
第二信号端子 s2
[0055]
定位块 8
[0056]
屏蔽壳 9
ꢀꢀꢀꢀꢀꢀꢀꢀꢀ
下板 91
ꢀꢀꢀꢀꢀꢀꢀꢀꢀꢀ
第一延伸部 92
ꢀꢀꢀꢀ
第一弧形部 921
[0057]
第一抵接部 922
ꢀꢀꢀ
上板 93
ꢀꢀꢀꢀꢀꢀꢀꢀꢀꢀ
第二延伸部 94
ꢀꢀꢀꢀ
第二弧形部 941
[0058]
第二抵接部 942
ꢀꢀꢀ
下扣槽 910
ꢀꢀꢀꢀꢀꢀꢀ
上扣槽 930
[0059]
侧板 95
[0060]
第一电路板 400
[0061]
第一方向 x1
ꢀꢀꢀꢀꢀꢀꢀ
第二方向 x2
ꢀꢀꢀꢀꢀ
左右方向 y1、y2
ꢀꢀ
上下方向 z1、z2
【具体实施方式】
[0062]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63]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此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沿着前后方向彼此朝向且相互配接的一电连接器300和一对接连接器100,请参阅说明书附图,所述连接器组件定义一第二直角坐标系(x1,y1,z1)和一第二直角坐标系(x2,y2,z2),所述第二直角坐标系(x1,y1,z1)对应的是所述电连接器300,于所述第二直角坐标系(x1,y1,z1)中,所述x1轴为一第一方向x1,其箭头指向视为所述电连接器300的前方,所述y1轴的指向视为所述电连接器300的右方,所述z1轴的指向所述电连接器300的上方。所述第二直角坐标系(x2,y2,z2)对应的是所述对接连接器100,于所述第二直角坐标系(x2,y2,z2)中,所述x2轴为一第二方向x2,其箭头指向为所述对接连接器100的前方,所述y2的箭头指向所述对接连接器100的右方。
[0064]
请参阅图1,图2和图8,所述对接连接器100向下安装于一第二电路板200,其一绝缘座体1,所述绝缘座体1具有一基部10,在所述基部10的前表面向前方(即x2的箭头朝向)凸伸一舌板11,多个所述触头2设于所述绝缘座体1,每一所述触头2具有一固定部20,固定于所述基部10,自所述固定部20向前延伸一平板接触部21,所述平板接触部21显露于所述舌板11的板面用以与所述电连接器300电性连接,自所述固定部20向后且向下弯折延伸一焊接部22,所述焊接部22用于与所述第二电路板200焊接。其中多个所述触头2的多个所述平板接触部21沿着上下方向形成两排数量相等平板接触部21,上排所述平板接触部21显露于所述舌板11的上板面,下排所述平板接触部21显露于所述舌板11的下板面,每一排所述平板接触部21沿着左右方向以均等的中心距间隔设置,上下两排平板接触部21彼此错位设置,自上而下观察上下两排所述平板接触部21,上排的每一所述平板接触部21相对于下排
的同一顺位的所述平板接触部21沿着左右方向偏移了二分之一的所述中心距。下排的所述平板接触部21对应的多个所述焊接部22均为dip焊接部22a,沿着上下方向插入所述第二电路板200的焊接孔内固定,多个所述dip焊接部22a延伸前后方向形成两排设置,每一排的所述dip焊接部22a均沿着左右方向以均等的距离间隔设置。每相邻顺位的两个所述dip焊接部22a为一前一后设置。所述上排的所述平板接触部21对应的多个所述焊接部22为smt焊接部22b,所有的所述smt焊接部22b沿着左右方向排成一排设置,与第二电路板200的一排金属垫片一一对应焊接固定。
[0065]
请参阅图1,图2和图8,所述对接连接器100进一步具有一绝缘块3,所述绝缘块3对应固定后排的所述dip焊接部22a和一排所述smt焊接部22b,前排的所述dip焊接部22a间隔位于所述绝缘块3的前方,用以使得所述对接连接器100的所述焊接部22在安装于所述第二电路板200时能够更好地定位。
[0066]
请参阅图1,图2和图8,所述对接连接器100进一步包括一金属壳4,所述金属壳4包覆于所述绝缘座体1的外周,且所述金属壳4间隔包覆所述舌板11从而与所述舌板11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40,用以对应收容所述电连接器300。所述金属壳4具有一上壳41、一下壳42和左右相对的两个侧壳43,每一所述上壳41具有朝向前方延伸的多个上弹性臂410,每一所述上弹性臂410的末端朝向所述插接空间40凸设形成一上扣部4101,每一所述下壳42具有朝向前方延伸的多个下弹性臂411,每一所述下弹性臂411的末端朝向所述插接空间40内凸设形成一下扣部4111。
[0067]
请参阅图1,图2和图7,金属壳4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接脚44,所述接脚44与所述第二电路板200接地导通从而将整个所述金属壳4接地导通。
[0068]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所述电连接器300前端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对接,所述电连接器300后端用以与一第一电路板400电性连接。所述电连接器300具有一绝缘本体5,自所述绝缘本体5的前端面向后方(即x1轴的箭头指向的反向)凹设一收容腔50,所述收容腔50用以供所述舌板11沿着所述第二方向x2插入,凹设的所述收容腔50具有一后表面503,于所述绝缘本体5上形成一外周壁51,所述外周壁51沿着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围绕且连接所述后表面503而形成所述收容腔50。所述外周壁51可进一步细化成一上壁511、一下壁512和左右相对的两个侧壁513。所述下壁512具有内外壁面,所述下壁512的内壁面面朝所述收容腔50,定义其为所述收容腔50的一第一表面501,所述下壁512的外壁面面朝下侧。所述上壁511具有内外壁面,所述上壁511的内壁面面朝所述收容腔50,定义其为所述收容腔50的一第二表面502,所述上壁511的外壁面面朝上侧。
[0069]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所述绝缘本体5具有沿着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下安装槽504,沿着左右方向以相同的间距排成一排,每一所述下安装槽504自所述绝缘本体5的后端面向前延伸,穿过所述后表面503下端且延伸至下壁512,且于所述第一表面501形成通口用以向上连通所述收容腔50,每左右相邻的两个下安装槽504在所述下壁512上形成一第一间隔部506,每一所述第一间隔部506朝向延伸至所述第一表面501。
[0070]
请参阅图5,图6和图7,所述绝缘本体5具有多个上安装槽505,沿着左右方向以相同的间距排成一排,每一所述上安装槽505自所述绝缘本体5的后端面向前延伸,穿过所述后表面503上端且延伸至所述上壁511,于所述第二表面502形成通口用以连通所述收容腔50,每左右相邻的两个所述上安装槽505在所述上壁511上形成一第二间隔部507,每一所述
第二间隔部507朝内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502。
[0071]
请参阅图5,图6和图7,一排所述下安装槽504形成一排所述第一间隔部506,一排所述上安装槽505形成一排所述第二间隔部507,一排所述上安装槽505的数量和一排所述下安装槽504的数量相等,且位于所述收容腔50的上下两侧。沿着自左向右的方向,每一所述上安装槽505和每一所述下安装槽504按照排列顺序均形成一个顺位,一排所述上安装槽505和一排所述下安装槽504沿着上下方向彼此错位,位于相同顺位的所述上安装槽505和所述下安装槽504彼此错位二分之一间距。每一所述上安装槽505沿着上下方向竖直正对的是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间隔部506,每一所述下安装槽504沿着上下方向竖直正对的是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间隔部507。
[0072]
请参阅图4,图5、图6和图8,自每一所述第一间隔部506的所述第一表面501向内凸设一第一凸台52,所述第一凸台52自所述后表面503向前延伸,形成相对靠近所述收容腔50的一第一阶梯面520,自每一所述第二间隔部507的所述第二表面502向内凸设一第二凸台53所述第二凸台53自所述后表面503向前延伸,形成相对靠近所述收容腔50的一第二阶梯面530,所述第一阶梯面520和所述第二阶梯面530的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相等,其数值等于一个间距的大小。每一所述第一凸台52向上对应的是一个所述上安装槽505,每一所述第二凸台53向下对应的是一个所述下安装槽504,所述第一阶梯面520和所述第二阶梯面530用以止挡向前插入过度的所述舌板11。
[0073]
请参阅图4,图5和图6,所述收容腔50进一步具有一第一肋54、一第二肋55、第三肋56和一第四肋57,所述第一肋54和所述第二肋55均自所述第一表面501朝内凸设,且位于一排所述下安装槽504的左右两侧,同时两者自所述后表面503的下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1延伸。所述第一肋54具有相对靠近所述收容腔50开口的一第一台阶面540,所述第二肋55具有相对靠近所述收容腔50开口的一第二台阶面550,所述第一台阶面540和所述第二台阶面550用以向前止挡沿着第一方向x1插入的所述舌板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台阶面540和所述第二台阶面550均向后倾斜设置,即沿着所述舌板11的插入方向(第二方向x2)倾斜设置,由于所述舌板11的前端面的上下端均设置了用以导引的倒角斜面,所述第一台阶面540和所述第二台阶面550的倾斜形状与所述倒角斜面相符,用以增大止挡的面积。
[0074]
请参阅图4,图5和图6,所述第三肋56和所述第四肋57均自所述第二表面502朝内凸设,位于一排所述上安装槽505左右两侧,同时自所述后表面503上端沿着第一方向x1延伸。所述第三肋56具有相对靠近所述收容腔50开口的一第三台阶面560,所述第四肋57具有相对靠近所述收容腔50开口的一第四台阶面570,所述第三台阶面560和所述第四台阶面570用以向前止挡沿着第二方向x2插入的所述舌板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台阶面560和所述第四台阶面570均向后倾斜设置,其作用与所述第一台阶面540和所述第二台阶面550的倾斜设置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75]
请参阅图5,图6和图7,所述收容腔50内沿着左右横切面定义一虚拟的平行四边形,所述虚拟平行四边形r经过所述第一台阶面540、所述第二台阶面550、所述第三台阶面560、所述第四台阶面570。其中,沿着左右方向的尺寸定义为宽度,所述第一肋5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肋55的宽度,所述第三肋56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肋57的宽度,因此使得所述第一台阶面540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台阶面550的宽度,所述第三台阶面560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台阶面570的宽度。所述第一台阶面540和所述第三台阶面550位于所述虚拟平行四边
形r的对角位置,所述第二台阶面550和所述第四台阶面570位于所述虚拟平行四边形的对接位置。
[0076]
请参阅图3,图4和图8,自所述上壁511的前端面向后凹设且向上贯穿所述上壁511的外壁面的一上避让槽514,所述上避让槽514具有一第二后槽壁5140,自所述第二后槽壁5140向后间隔凹设多个第二凹部5141,每左右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凹部5141之间形成一第二肋部5142,
[0077]
请参阅图3,图4和图8,自所述下壁512的前端面向后凹设且向下贯穿所述下壁512的外壁面一下避让槽515,所述下避让槽515具有一第一后槽壁(未图示,以下同),自所述第一后槽壁向后间隔凹设多个第一凹部5151,每左右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凹部5151之间形成一第一肋部5152,所述第一后槽壁、所述第一凹部5151、所述第一凸肋5152的结构与所述第二后槽壁5140、所述第二凹部5141、所述第二凸肋5142的结构相同,故所述第一后槽壁的结构、所述第一凹部5151的结构、所述第一凸肋5152的结构请参考图3中的所述第二后槽壁5140的结构、所述第二凹部5141的结构、所述第二凸肋5142的结构。
[0078]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所述电连接器300进一步具有一排第一端子6和一排第二端子7,所述第二端子7和所述第二端子7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尺寸。
[0079]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每一所述第一端子6具有一第一固定部60,自所述第一固定部60向前延伸一第一弹性臂61,自所述第一固定部60向后延伸一第一端部62。每一所述第一端子6自后向前插入所述下安装槽504,所述第一固定部60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5后端,每一所述第一弹性臂61向前延伸穿过所述后表面503且部分的所述第一弹性臂61显露于所述上安装槽505内用以与对应的一个所述平板接触部21电性接触从而形成一第一接触位置610,所述第一端部62向后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5,用以与所述第一电路板400电性接触从而形成一第一抵接位置620,一排所述第一端子6于所述绝缘本体5后方形成一排所述第一端部62。
[0080]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一排所述第一端子6包括多个第一接地端子g1和多对第一信号端子s1,多个第一接地端子g1和多对第一信号端子s1沿着左右方向交替设置,其中一排所述第一端子6的最左侧和最右侧均为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排布。于所述第一方向x1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弹性臂61向前超过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弹性臂61,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端部62向后延伸超过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端部62。
[0081]
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1上的延伸路径长度相等,定义其为第一长度l1,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和相邻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沿着左右方向重叠,且重叠的长度定义为第二长度l2,其中所述第二长度l2小于所述第一长度l1,所述第二长度l2为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之间的回路路径长度,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重叠的长度等于第一长度l1的设置,本实施例中的重叠长度等于第二长度l2,所述第二长度l2小于所述第一长度l1,从而相对减小了第一接地端子g1和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之间的回路路径,从而有利于减小信号传输过程时受到的干扰。
[0082]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于所述第一方向x1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接触位置610相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接触位置610靠前,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抵接位置620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抵接位置620靠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
接触位置610具有接触阻抗,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所述第一位置时会遇到较大的阻抗,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接触位置610会产生接地谐振,将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所述第一接触位置610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所述第一接触位置610错位设置,有利于减小接地谐振对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干扰,不会加剧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所述第一接触位置610的信号损失。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所述第一抵接位置620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所述第一抵接位置620错位设置,有利于减小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所述第一抵接位置620的接地谐振对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所述第一抵接位置620的信号的干扰。
[0083]
请参阅图3,图4和图6,每一所述第二端子7具有一第二固定部70,自所述第二固定部70向前延伸一第二弹性臂71,自所述第二固定部70向后延伸一第二端部72。每一所述第二端子7自后向前插入所述上安装槽505,所述第二固定部70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5后端,每一所述第二弹性臂71向前延伸穿过所述后表面503且部分的所述第二弹性臂71显露于所述收容腔50内用以与对应的一个所述平板接触部21电性接触从而形成一第二接触位置710,所述第二端部72向后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5,用以与所述第一电路板400电性接触从而形成一第二抵接位置720,一排所述第二端子7于所述绝缘本体5后方形成一排所述第二端部72。
[0084]
请参阅图3,图4和图6,一排所述第二端子7具有多个第二接地端子g2和多对第二信号端子s2,多个第二接地端子g2和多对第二信号端子s2沿着左右方向交替设置,其中一排所述第二端子7的最左侧和最右侧均为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排布。于所述第二方向x2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二弹性臂71向前超过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弹性臂7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端部72向后延伸超过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二端部72。
[0085]
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沿着所述第二方向x2上的延伸路径长度相等,等于所述第一长度l1,相邻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和相邻的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沿着左右方向重叠,且重叠的长度等于第二长度l2,该设置的作用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设置作用相同,在此不在赘述。
[0086]
请参阅图3,图4和图6,于所述第一方向x1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二接触位置710相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接触位置710靠前,有利于减小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二接触位置710的接地谐振对相邻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干扰,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抵接位置720相对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二抵接位置720靠后,有利于减小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二抵接位置720的接地谐振对相邻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干扰。
[0087]
请参阅图3,图8和图9,一排所述第一弹性臂61和一排所述第二弹性臂71设于所述收容腔50的上下两侧,一排所述第一端部62和一排所述第二端部72于所述基部10后方的空间形成上下两排设置。所述舌板11插入一排所述第一弹性臂61和一排所述第二弹性臂71之间,一第一电路板400沿着第一方向x1插入一排所述第一端部62和一排所述第二端部72之间,于所述第一方向x1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弹性臂61向前超过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弹性臂6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二弹性臂71向前超过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弹性臂71,有利于减小一排所述第一弹性臂61和一排所述第二弹性臂71对所述舌板11插入力,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端部62向后延伸超过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端部62,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端部72向后延伸超过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二端部72,有利于减小一排所述第一端部62和一排所述第二端部72对所述第一电路板400的插入
力。
[0088]
请参阅图3,图8和图9,所述电连接器300进一步具有一定位块8,所述定位块8设于所述绝缘本体5的后端面,所述定位块8用以固定一排所述第一端部62和一排所述第二端部72,每一所述第一端部62、每一所述第二端部72向后延伸出所述定位块8。
[0089]
请参阅图3,图8和图9,所述电连接器300进一步具有一屏蔽壳9,覆盖于所述外周壁51的四周,所述屏蔽壳9进一步具有一上板93、一下板91、左右相对的两侧板95,所述上板93覆盖于所述上壁511外侧,所述下板91覆盖所述下壁512的外侧,每一所述侧板95覆盖对应侧的一个所述侧壁513的外侧。自每一所述下板91的前端向前延伸一第一延伸部92,所述第一延伸部92的末端朝向延伸设置形成一第一弧形部921和一第一抵接部922,所述第一抵接部922竖直向内延伸进所述下避让槽515内,所述第一弧形部921的外侧圆周面与所述下壳42的前端接触用以导引所述电连接器300插入所述插接空间40内。自每一所述上板93的前端向前延伸一第二延伸部94,与所述第一延伸部92上下相对,所述第二延伸部94的末端朝向延伸设置形成一第二弧形部941和一第二抵接部942,所述第二抵接部942竖直向内延伸进所述下避让槽515内,所述第二弧形部941的外侧圆周面与所述上壳41的前端接触用以导引所述电连接器300插入所述插接空间40内。
[0090]
每一所述侧板95的前端面相对于所述侧壁513的前端面靠后设置,所述侧壁513的前端面与所述侧壳43的前端接触用以导引所述电连接器300插入所述插接空间40。
[0091]
请参阅图3,图7和图8,所述上板93进一步具有上下贯穿的多个上扣槽930,所述上扣槽930的数量与所述上扣部4101的数量相等,每一所述上扣槽930对应卡扣每一所述上扣部4101。所述下板91进一步具有上下贯穿的多个下扣槽910,所述下扣槽910的数量与所述下扣部4111的数量相等,每一所述下扣槽910对应卡扣每一所述下扣部4111。
[0092]
请参阅图3,图7和图8,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壁511的外壁面进一步向下凹设多个上辅助孔58a,每一所述上辅助孔58a对应位于每一所述上扣槽930的正下方,用以增加所述上扣部4101的卡扣深度,从而增加所述上扣部4101的卡扣性能。所述下壁512的外壁面进一步向上凹设多个下辅助孔58b,每一所述下辅助孔58b对应位于每一所述下扣槽910的上方,用以增加所述下扣部4111的卡扣深度,从而增加所述下扣部4111的卡扣性能。
[0093]
请参阅图1,图8和图9,将所述电连接器300沿着第一方向x1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100,所述舌板11沿着所述第二方向x2插入所述收容腔50内,所述电连接器3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完成对接后,所述上扣部4101收容于对应的所述上扣槽930和所述上辅助孔58a内,所述下扣部4111收容于对应的所述下扣槽910和所述下辅助孔58b。每一所述侧壁513的前端面沿着第一方向x1向前抵接所述基部10的前表面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抵接部922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1向前抵接所述基部10的前表面,所述第二抵接部942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1向前抵接所述基部10的前表面,所述第一抵接部922和所述第二抵接部942有利于增加所述电连接器300前端的强度,减小所述电连接器300前端的磨损。每一所述第一肋部5152向前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部922,从而增加了所述第一抵接部922的抵接强度,每一所述第二肋部5142向前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942,从而增加了所述第二抵接部942的抵接强度。
[0094]
请参阅图1,图8和图9,所述电连接器3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完成对接后,上排所述平板接触部21一一电性接触一排所述第二弹性臂71,下排所述平板接触部21一一电性接触一排所述第一弹性臂61,沿着所述第二方向x2,所述第一台阶面540、所述第二台阶面
550、所述第三台阶面560、所述第四台阶面570、所述第一阶梯面520、所述第二阶梯面530相对于所述舌板11的前端面更加靠前设置。
[0095]
请参阅图9,图10和图11,当所述电连接器300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x1倾斜且偏向左右方向的一侧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对接,所述舌板11对应以一个倾斜的角度,偏向左右方向上的一侧倾斜地插入所述收容腔50内,所述舌板11对于所述第一表面501的左右两侧的插入力不相同,舌板11偏向的一侧的插入力大于另一侧的插入力,所述舌板11对于所述第二表面502的左右两侧的插入力不相同,舌板11偏向的一侧的插入力大于另一侧的插入力。
[0096]
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501而言,相对较大的所述第一台阶面540承受倾斜插入的所述舌板11较大的插入力,使得所述第一台阶面540和所述第二台阶面550承受的平均力荷大致相等或者相差不大,有利于增加所述第一表面501承受所述舌板11插入的强度。
[0097]
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502而言,相对较大的所述第三台阶面560承受倾斜插入的所述舌板11较大的插入力,使得所述第三台阶面560和所述第四台阶面570承受的平均力荷大致相等或者相差不大,有利于所述第二表面502承受所述舌板11插入的强度。
[0098]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3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99]
1、所述电连接器3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完成对接后,上排所述平板接触部21一一电性接触一排所述第二弹性臂71,下排所述平板接触部21一一电性接触一排所述第一弹性臂61,沿着所述第二方向x2,所述第一台阶面540、所述第二台阶面550、所述第三台阶面560、所述第四台阶面570、所述第一阶梯面520、所述第二阶梯面530相对于所述舌板11的前端面更加靠前设置,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501而言,相对较大的所述第一台阶面540承受倾斜插入的所述舌板11较大的插入力,使得所述第一台阶面540和所述第二台阶面550承受的平均力荷大致相等或者相差不大,有利于增加所述第一表面501承受所述舌板11插入的强度,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502而言,相对较大的所述第三台阶面560承受倾斜插入的所述舌板11较大的插入力,使得所述第三台阶面560和所述第四台阶面570承受的平均力荷大致相等或者相差不大,有利于所述第二表面502承受所述舌板11插入的强度。
[0100]
2、一第一电路板400沿着第一方向x1插入一排所述第一端部62和一排所述第二端部72之间,于所述第一方向x1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弹性臂61向前超过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弹性臂6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二弹性臂71向前超过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弹性臂71,有利于减小一排所述第一弹性臂61和一排所述第二弹性臂71对所述舌板11插入力。
[0101]
3、一第一电路板400沿着第一方向x1插入一排所述第一端部62和一排所述第二端部72之间,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端部62向后延伸超过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端部62,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端部72向后延伸超过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二端部72,有利于减小一排所述第一端部62和一排所述第二端部72对所述第一电路板400的插入力。
[0102]
4、所述第一台阶面540和所述第二台阶面550均向后倾斜设置,即沿着所述舌板11的插入方向(第二方向x2)倾斜设置,由于所述舌板11的前端面的上下端均设置了用以导引的倒角斜面,所述第一台阶面540和所述第二台阶面550的倾斜形状与所述倒角斜面相符,用以增大止挡的面积。
[0103]
5、于所述第一方向x1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接触位置610相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接触位置610靠前,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抵接位置620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抵接位置620靠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接触位置610具有接触阻抗,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所述第一位置时会遇到较大的阻抗,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接触位置610会产生接地谐振,将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所述第一接触位置610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所述第一接触位置610错位设置,有利于减小接地谐振对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干扰,不会加剧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所述第一接触位置610的信号损失。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所述第一抵接位置620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所述第一抵接位置620错位设置,有利于减小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所述第一抵接位置620的接地谐振对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所述第一抵接位置620的信号的干扰。
[0104]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