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薄膜电容器和压敏电阻连接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26948发布日期:2021-01-05 17:5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薄膜电容器和压敏电阻连接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薄膜电容器和压敏电阻连接的电容器。



背景技术:

薄膜电容是一种电子元件,在很多的家用电器中都有使用,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薄膜电容是用金属箔、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等材料做成的电子元件。具有很多的优点,性能优越,是现在主流的电容器。在配套各种电子设备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电子设备对电容器滤波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又要保证薄膜电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后方便检测并进行更换。

因此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薄膜电容器和压敏电阻的连接问题,并提供一种方便解决电容的检测,以及适应多种电路环境的组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薄膜电容器和压敏电阻连接的电容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薄膜电容器和压敏电阻连接的电容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前端中间开设有电容腔,所述壳体内部后端中间电阻腔,所述壳体顶部一端固定连接有正极柱,所述正极柱底部前侧固定连接有电容连接正极一端,所述电容连接正极另一端前部开设有电容连接卡槽,所述正极柱底部后侧固定连接有电阻连接正极一端,所述电阻连接正极另一端前部开设有电阻连接卡槽,所述壳体顶部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负极柱,所述负极柱底部前侧固定连接有电容连接负极一端,所述电容连接负极另一端前部开设有电容连接卡槽,所述负极柱底部后侧固定连接有电阻连接负极一端,且电阻连接负极另一端前侧开设有电阻连接卡槽,所述电容腔和电阻腔之间固定设置有隔板。

优选的,所述电容腔由特性薄膜电容,第一腔体,电容支架,第一凹槽,第一滑槽,电容正极导柱,电容负极导柱构成,所述电容腔内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后侧固定设置有电容支架,所述电容支架固定连接在隔板前部中心,所述电容支架上部前侧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底部两端中间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凹槽内部固定安装有特性薄膜电容,所述特性薄膜电容底部一端固定连接有电容正极导柱,所述特性薄膜电容底部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电容负极导柱,所述电容正极导柱滑动安装在靠近正极柱的第一滑槽内,所述电容负极导柱滑动安装在靠近负极柱的第一滑槽内。

优选的,所述电阻腔由第二腔体,高压压敏电阻,第二滑槽,第二凹槽,电阻支架和电阻导柱构成,所述电阻腔内设置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后侧固定设置有电阻支架,所述电阻支架固定连接在隔板后侧中间,所述电阻支架上部前端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底部两端中间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固定安装有高压压敏电阻,所述高压压敏电阻底部两端固定连接有电阻导柱,两个所述电阻导柱滑动安装在两个第二滑槽内。

优选的,所述正极柱底部固定安装在壳体一端内部,所述正极柱底部前侧固定连接电容连接正极,所述电容连接正极延伸至电容腔内,所述电容连接正极另一端贯穿电容支架底部一侧,所述电容正极导柱固定卡接在电容连接正极前部的电容连接卡槽内,所述负极柱底部固定安装在壳体另一端内部,所述负极柱底部前侧固定连接电容连接负极,所述电容连接负极延伸至电容腔捏,所述电容连接负极另一端贯穿电容支架底部另一侧,所述电容负极导柱固定卡接在电容连接负极前部的电容连接卡槽内。

优选的,所述正极柱底部后侧固定连接有电阻连接正极,所述电阻连接正极延伸至电阻腔内,所述电阻连接正极贯穿电阻支架一侧,所述负极柱底部后侧固定连接有电阻连接负极,所述电阻连接负极延伸至电阻腔内,且贯穿电阻支架另一侧,所述电阻导柱底部固定卡接在电阻连接正极和电阻连接负极前端的电阻连接卡槽内。

优选的,所述正极柱和电阻连接正极,电容连接正极设置为倒“t”形,所述负极柱和电阻连接负极,电容连接负极设置为倒“t”形。

优选的,所述电容连接正极,电容连接负极,电阻连接正极和电阻连接负极均设置为“l”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电容连接正极和电阻连接正极共同连接在正极柱上,将电容练级负极和电阻连接负极共同连接在负极柱上,并让电容导柱和电容连接极柱卡接,电阻导柱和电阻连接极柱卡机,使压敏电阻和薄膜电容简单并联在一起,方便使用以及检测;

(2)本是用新型通过设置电容支架和电阻支架,并让电容极柱与电容导柱卡接,电阻极柱和电阻导柱卡接,简化电容和电阻的安装过程,同时更加方便对电容和电阻进行更换,可以更好的适应各种电路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正极柱;2、壳体;3、电容腔;4、隔板;5、电阻腔;6、负极柱;7、电容连接正极;8、电容连接卡槽;9、电阻连接卡槽;10、电阻连接正极;11、电容连接负极;301、特性薄膜电容;302、第一腔体;303、电容支架;304、第一凹槽;305、第一滑槽;306、电容正极导柱;307、电容负极导柱;501、第二腔体;502、高压压敏电阻;503、第二滑槽;504、第二凹槽;505、电阻支架;506、电阻导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利用薄膜电容器和压敏电阻连接的电容器,包括壳体2,壳体2内部前端中间开设有电容腔3,壳体2内部后端中间电阻腔5,壳体2顶部一端固定连接有正极柱1,正极柱1底部前侧固定连接有电容连接正极7一端,电容连接正极7另一端前部开设有电容连接卡槽8,正极柱1底部后侧固定连接有电阻连接正极10一端,电阻连接正极10另一端前部开设有电阻连接卡槽9,壳体2顶部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负极柱6,负极柱6底部前侧固定连接有电容连接负极11一端,电容连接负极11另一端前部开设有电容连接卡槽8,负极柱6底部后侧固定连接有电阻连接负极一端,且电阻连接负极另一端前侧开设有电阻连接卡槽9,电容腔3和电阻腔5之间固定设置有隔板4。

电容腔3由特性薄膜电容301,第一腔体302,电容支架303,第一凹槽304,第一滑槽305,电容正极导柱306,电容负极导柱307构成,电容腔3内设置有第一腔体302,第一腔体302后侧固定设置有电容支架303,电容支架303固定连接在隔板4前部中心,电容支架303上部前侧开设有第一凹槽304,第一凹槽304底部两端中间开设有第一滑槽305,第一凹槽304内部固定安装有特性薄膜电容301,特性薄膜电容301底部一端固定连接有电容正极导柱306,特性薄膜电容301底部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电容负极导柱307,电容正极导柱306滑动安装在靠近正极柱1的第一滑槽305内,电容负极导柱307滑动安装在靠近负极柱6的第一滑槽305内。电阻腔5由第二腔体501,高压压敏电阻502,第二滑槽503,第二凹槽504,电阻支架505和电阻导柱506构成,电阻腔5内设置有第二腔体501,第二腔体501后侧固定设置有电阻支架505,电阻支架505固定连接在隔板4后侧中间,电阻支架505上部前端开设有第二凹槽504,第二凹槽504底部两端中间开设有第二滑槽503,第二凹槽504内固定安装有高压压敏电阻502,高压压敏电阻502底部两端固定连接有电阻导柱506,两个电阻导柱506滑动安装在两个第二滑槽503内。正极柱1底部固定安装在壳体2一端内部,正极柱1底部前侧固定连接电容连接正极7,电容连接正极7延伸至电容腔3内,电容连接正极7另一端贯穿电容支架303底部一侧,电容正极导柱306固定卡接在电容连接正极7前部的电容连接卡槽8内,负极柱6底部固定安装在壳体2另一端内部,负极柱6底部前侧固定连接电容连接负极11,电容连接负极11延伸至电容腔3捏,电容连接负极11另一端贯穿电容支架303底部另一侧,电容负极导柱307固定卡接在电容连接负极11前部的电容连接卡槽8内。正极柱1底部后侧固定连接有电阻连接正极10,电阻连接正极10延伸至电阻腔5内,电阻连接正极10贯穿电阻支架505一侧,负极柱6底部后侧固定连接有电阻连接负极,电阻连接负极延伸至电阻腔5内,且贯穿电阻支架505另一侧,电阻导柱506底部固定卡接在电阻连接正极10和电阻连接负极前端的电阻连接卡槽9内。正极柱1和电阻连接正极10,电容连接正极7设置为倒“t”形,负极柱6和电阻连接负极,电容连接负极11设置为倒“t”形。电容连接正极7,电容连接负极11,电阻连接正极10和电阻连接负极均设置为“l”形。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首先将特性薄膜电容301固定安装在电容支架303内,然后将高压压敏电阻502固定安装在电阻支架505内,然后将装置的正极柱1和负极柱6安装在电路中,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高压压敏电阻502和特性薄膜电容301进行更换,以适应不同的电路环境。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