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信号传输端子、采样装置、电池模组以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池模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例如新能源汽车、航天器、飞行器、船舶、移动计算设备或电动工具等。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二次电池以及汇流部件。多个不同的二次电池通过汇流部件相互串联或并联。为了保证二次电池正常安全地工作,需要使用采样装置对二次电池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
采样装置包括采样电路板以及信号传输端子。采样电路板具有导电片。信号传输端子用于连接汇流部件和导电片。
现有技术中,导电片与信号传输端子完成连接后,导电片与信号传输端子的采样精度存在较差的情况,影响二次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信号传输端子、采样装置、电池模组以及装置。信号传输端子能够提高与导电片的连接稳定性,保证采样精度可靠性。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信号传输端子,用于采样装置,采样装置包括导电片,信号传输端子包括:
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可折弯部。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导电片连接。第一连接部具有隆起部。第二连接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并且用于与采样对象连接。可折弯部用于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可折弯部被配置为在弯折后将导电片压紧于第一连接部与可折弯部之间。隆起部位于可折弯部一侧。可折弯部能够向隆起部弯折并与隆起部夹紧导电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隆起部具有凹部,可折弯部弯折后,可折弯部的顶部与凹部相对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至少部分顶部位于凹部内;和/或,隆起部的顶面以及凹部的底面均为弧形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可折弯部的根部的宽度大于可折弯部的顶部的宽度,可折弯部的顶部为弧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两排可折弯部间隔设置于第一连接部,其中,一排可折弯部与另一排可折弯部错位设置,隆起部位于两排可折弯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以上的支脚,可折弯部连接于支脚,隆起部设置于支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小于第二连接部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信号传输端子还包括安装定位部,安装定位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安装定位部用于在信号传输端子与导电片连接过程中对信号传输端子进行预定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信号传输端子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可折弯部。第一连接部具有隆起部。信号传输端子可以刺破导电片,并且通过弯折可折弯部以使可折弯部和隆起部压紧导电片,从而实现信号传输端子和导电片直接连接。这样,信号传输端子与导电片连接过程简单易操作,并且能够保证信号传输端子和导电片连接可靠稳定,两者不易发生松动和分离,从而有利于保证采样精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电池模组的使用安全性。
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样装置,用于电池模组,采样装置包括:导电片和如上述的信号传输端子。导电片具有电连接区。信号传输端子的可折弯部穿过电连接区。可折弯部弯折并与第一连接部压紧导电片,以使导电片与信号传输端子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采样装置还包括上绝缘膜和下绝缘膜,上绝缘膜和下绝缘膜分别设置于导电片相对两侧,电连接区未被下绝缘膜和/或上绝缘膜覆盖。
又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两个以上的二次电池以及如上述的采样装置。信号传输端子的第二连接部连接于二次电池以采集二次电池的电压或温度信号。
再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电池模组作为电源的装置,其包括:如上述的电池模组,电池模组用于向装置提供电能。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采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采样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信号传输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信号传输端子和导电片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信号传输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未必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标记说明:
1、车辆;
2、电池模组;
21、二次电池;22、汇流部件;23、采样装置;
3、信号传输端子;
31、第一连接部;31a、支脚;311、隆起部;3111、凹部;
32、第二连接部;
33、可折弯部;331、顶部;332、根部;
34、安装定位部;
4、导电片;41、电连接区;
5、上绝缘膜;
6、下绝缘膜;
7、连接端口;
x、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模组中的导电片与信号传输端子的采样精度存在较差的情况的问题时,申请人对导电片与信号传输端子的连接工艺进行优化。申请人通过采用钎焊、铆接或点胶工艺将导电片与信号传输端子进行连接。但是,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采样精度较差的问题。因此,申请人对导电片和信号传输端子的连接工艺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采用钎焊工艺时,焊接过程的高温环境会对电子元器件造成损坏。采用铆接工艺时,导电片和信号传输端子的连接处会存在松动情况。采用点胶工艺时,导电片和信号传输端子之间会渗透胶水,使得导电片和信号传输端子之间连接电阻变大。这样,导电片与信号传输端子通过上述连接工艺进行连接后,易于出现采样精度较差的问题,影响二次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基于申请人发现的上述问题,申请人对电池模组的结构进行改进,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进一步描述。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电池模组2作为电源的装置。该装置可以但不仅限于为车辆、船舶、飞行器或电动工具等。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1,其包括车辆主体和电池模组2。电池模组2设置于车辆主体。其中,车辆1可以是纯电动汽车,也可以是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车辆主体设置有与电池模组2电连接的驱动电机。电池模组2向驱动电机提供电能。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车辆主体上的车轮连接,从而驱动汽车行进。可选地,电池模组2可水平设置于车辆主体的底部。
参见图2所示,电池模组2包括两个以上的二次电池21、汇流部件22以及采样装置23。汇流部件22用于将不同的二次电池21串联或并联。二次电池21被作为采样对象。采样装置23用于与汇流部件22相连接以用于采集二次电池21的电压或温度信号。电池模组2的设置方式有多种。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模组2包括容纳部件和位于容纳部件内的两个以上的二次电池21。两个以上的二次电池21在容纳部件内并排设置。容纳部件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容纳部件包括外壳和盖设于外壳处的盖板;或者,容纳部件包括相继围合连接的侧板和端板;或者,容纳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端板及环绕于端板和二次电池21外的箍带。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至图4所示,采样装置23包括信号传输端子3、导电片4、上绝缘膜5、下绝缘膜6以及连接端口7。连接端口7用于与中央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相连接。上绝缘膜5、导电片4和下绝缘膜6层叠设置。信号传输端子3通过导电片4与连接端口7相连接。采样装置23通过信号传输端子3与汇流部件22相连接。信号传输端子3的数量与汇流部件22的数量一一对应设置。在一个示例中,信号传输端子3与汇流部件22焊接连接。可选地,导电片4为多层结构,也即两个以上的层结构层叠形成。导电片4的材料可以是铜或铜合金等。导电片4可以是多层铜或铜合金制成的箔片层叠形成。可选地,信号传输端子3可以与二次电池21直接相连。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信号传输端子3包括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以及可折弯部33。第一连接部31用于与导电片4相连接。第一连接部31具有隆起部311。第二连接部3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1并且用于与汇流部件22相连接。可折弯部33用于与第一连接部31连接。可折弯部33被配置为在弯折后将导电片4压紧于第一连接部31与可折弯部33之间。隆起部311位于可折弯部33的一侧。隆起部311与可折弯部33沿宽度方向x间隔设置。可折弯部33能够向隆起部311弯折并且可以与隆起部311夹紧导电片4。在一个示例中,信号传输端子3和导电片4的连接过程中,可折弯部33预先刺破导电片4,然后再进行弯折。或者,预先在导电片4上设置通孔,可折弯部33从通孔中穿过,然后再进行弯折。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和可折弯部33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信号传输端子3,包括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以及可折弯部33。第一连接部31具有隆起部311。在可折弯部33穿过导电片4后,可以将可折弯部33朝隆起部311进行弯折操作。可折弯部33弯折后,可折弯部33可以与隆起部311夹紧导电片4,从而提高导电片4和信号传输端子3的连接稳定性,降低导电片4和信号传输端子3之间出现松动的可能性。第一连接部31设置的隆起部311可以为可折弯部33提供支承。如果第一连接部31上没有隆起部311,弯折后的可折弯部33与第一连接部31之间可能会存在间隙,从而可折弯部33和第一连接部31不能有效压紧导电片4,导致导电片4存在松动的情况。在可折弯部33弯折压紧导电片4的过程中,第一连接部31设置的隆起部311可以抵压于导电片4以对导电片4形成限位,降低可折弯部33弯折时对导电片4施加摩擦力而拉动导电片4,从而导致导电片4发生位置偏移、定位偏差较大的可能性。这样,信号传输端子3可以通过可折弯部33直接与导电片4连接固定并且可折弯部33和第一连接部31可以有效压紧导电片4,不需要采用焊接、铆接或点胶等连接工艺也可以保证信号传输端子3和导电片4连接稳定性,从而可折弯部33与导电片4连接过程简单便捷,也有利于保证采样精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电池模组2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6和图7所示,隆起部311具有凹部3111。可折弯部33具有相对设置的顶部331和根部332。可折弯部33的根部332用于与第一连接部31连接。可折弯部33弯折后,可折弯部33的顶部331与凹部3111相对应,从而可以将导电片4上与凹部3111相对应的部分压入凹部3111内。这样,被可折弯部33压紧的导电片4会进一步受到隆起部311的限位,提高导电片4与信号传输端子3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使得导电片4受到外力作用时也不易相对隆起部311和可折弯部33发生移动。在一个示例中,弯折后的可折弯部33,至少部分顶部331位于凹部3111内。可折弯部33的顶部331可以将导电片4上与凹部3111对应的区域压入凹部3111更深的位置,同时凹部3111的侧壁可以对可折弯部33的顶部331形成限位。这样,在导电片4或者信号传输端子3受外力作用时,导电片4也不易相对隆起部311和可折弯部33发生移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导电片4和信号传输端子3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在一个示例中,隆起部311的顶面以及凹部3111的底面均为弧形面,从而降低通过可折弯部33压紧导电片4时,导电片4上与顶面和底面相对应的区域出现应力集中情况而导致该区域发生开裂等结构性损坏的可能性。在一个示例中,可折弯部33的根部332的宽度大于可折弯部33的顶部331的宽度,从而可折弯部33整体呈上窄下宽的锥形或梯形结构。在使用可折弯部33直接刺破导电片4时,可折弯部33更加易于刺破导电片4并且易于控制刺破导电片4的刺破面积。可折弯部33的顶部331为弧形,有利于降低可折弯部33弯折后顶部331与导电片4接触的区域对导电片4施加过大压应力而导致导电片4局部出现应力集中而发生结构性损坏的可能性,也有利于降低可折弯部33使用过程刺伤操作人员的可能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两排可折弯部33间隔设置于第一连接部31。一排可折弯部33与另一排可折弯部33错位设置,从而各个可折弯部33弯折后,各个可折弯部33之间互相不发生位置干涉。在一个示例中,两排可折弯部33沿宽度方向x间隔设置。隆起部311位于两排可折弯部33之间。一排可折弯部3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两个以上。隆起部311上设置的凹部3111的数量和位置与两排可折弯部33的总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设置。在各个可折弯部33弯折后,可以在不同的位置压紧导电片4,增加导电片4和隆起部311的接触面积,提高导电片4和信号传输端子3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各个可折弯部33之间互相可以构成冗余设计,在其中一部分可折弯部33发生损坏时,其余部分的可折弯部33仍然可以压紧导电片4,保持导电片4和信号传输端子3处于连接状态。另外,由于可折弯部33的顶部331与导电片4的接触面积小,如果各个可折弯部33彼此不是错位设置,则两排可折弯部33折弯后,隆起部311两侧的可折弯部33的顶部331会有部分重叠,重叠部分会造成压接力的不可控,容易出现导电片4松动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示,第一连接部31包括两个支脚31a。两个支脚31a沿宽度方向x间隔设置。两个支脚31a之间分别形成间隙。可折弯部33连接于支脚31a。隆起部311设置于支脚31a。设置两个支脚31a,可以通过各个支脚31a上的可折弯部33与导电片4相连接,从而有利于提高信号传输端子3和导电片4压接后的拉拔力,降低信号传输端子3和导电片4受到拉拔力时彼此易于分离而将导电片4撕裂的可能性。每个支脚31a上设置有两排可折弯部33,其中,对于每个支脚31a,一排的可折弯部33与另一排的可折弯部33错位设置。可选地,支脚31a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或图8所示,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均为片状结构。第一连接部31的宽度小于第二连接部32的宽度,从而第一连接部31的弹性变形能力大于第二连接部32的弹性变形能力。这样,在第二连接部32受到外力沿宽度方向x或者自身厚度方向受到外力拉伸作用时,第一连接部31可以有效缓冲该外力,从而降低第一连接部31跟随第二连接部32偏移位置过大而撕裂导电片4的可能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或图8所示,信号传输端子3还包括安装定位部34。安装定位部34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1远离第二连接部32的一端。安装定位部34用于在信号传输端子3与导电片4连接过程中对信号传输端子3进行预定位,从而方便弯折设备将可折弯部33准确弯折并压接于隆起部311上,降低信号传输端子3位置发生偏移而导致与导电片4的连接位置未处于预定位置的可能性。在一个示例中,安装定位部34具有片状本体以及设置于片状本体上的定位孔。安装定位部34通过定位孔定位于定位工具。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导电片4具有电连接区41。导电片4呈长条形结构。导电片4远离连接端口7的自由端部形成电连接区41。可折弯部33穿过电连接区41。在一个示例中,上绝缘膜5覆盖电连接区41。可折弯部33可以同时穿过导电片4和上绝缘膜5再弯折,也可以只穿过导电片4弯折,而上绝缘膜5从可折弯部33的外部覆盖可折弯部33穿过导电片4的部分以及导电片4的电连接区41。在一个示例中,下绝缘膜6覆盖电连接区41。可折弯部33可以同时穿过下绝缘膜6和导电片4再弯折,也可以只穿过导电片4弯折,而下绝缘膜6从第一连接部31的外部覆盖第一连接部31以及导电片4的电连接区41。在一个示例中,上绝缘膜5和下绝缘膜6均覆盖电连接区41。可折弯部33可以同时穿过导电片4和上绝缘膜5再弯折,而下绝缘膜6覆盖第一连接部31。或者,可折弯部33可以同时穿过下绝缘膜6和导电片4再弯折,而上绝缘膜5覆盖可折弯部33穿过导电片4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信号传输端子3包括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以及可折弯部33。第一连接部31具有隆起部311。信号传输端子3应用于采样装置23时,信号传输端子3可以刺破导电片4,并且通过弯折可折弯部33以使可折弯部33和隆起部311压紧导电片4,从而实现信号传输端子3和导电片4直接连接。这样,信号传输端子3与导电片4连接过程简单易操作,并且能够保证信号传输端子3和导电片4连接可靠稳定,两者不易发生松动和分离,从而有利于保证采样精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电池模组2的使用安全性。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