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矩形箱式线圈绕制用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70560发布日期:2021-01-08 11:16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矩形箱式线圈绕制用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箱式线圈技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矩形箱式线圈绕制用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矩形箱式绕圈绕制用模具结构复杂,安装维护十分繁复,成本高,操作效率低,而且基本上一种规格的模具只适用于一种规格的线圈,从而大大缩小了其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矩形箱式线圈绕制用模具,其结构简单且紧凑,操作维护十分简单,性能稳定可靠,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广。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矩形箱式线圈绕制用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筒、下轴向固定板、左下径向撑板、左下径向伸缩板、左绕线轴固定套、左径向固定板、左上径向伸缩板、左上径向撑板、上轴向固定板、右上径向撑板、右上径向伸缩板、右径向固定板、右绕线轴固定套、右下径向伸缩板、右下径向撑板和绕线轴,所述的下轴向固定板左端通过螺钉和螺母固定安装在左下径向撑板上且下轴向固定板右端通过螺钉和螺母固定安装在右下径向撑板上,所述的左下径向伸缩板下端铰接安装在左下径向撑板上且左下径向伸缩板上端铰接安装在左径向固定板下侧安装孔里,所述的左上径向伸缩板下端铰接安装在左径向固定板上侧安装孔里且左上径向伸缩板上端铰接安装在左上径向撑板上,所述的左下径向撑板和左上径向撑板都固定安装在绝缘筒的内壁上,所述的右下径向伸缩板下端铰接安装在右下径向撑板上且右下径向伸缩板上端铰接安装在右径向固定板下侧安装孔里,所述的右上径向伸缩板下端铰接安装在右径向固定板上侧安装孔里且右上径向伸缩板上端铰接安装在右上径向撑板上,所述的右上径向撑板和右下径向撑板都固定安装在绝缘筒的内壁上,所述的上轴向固定板左端通过螺钉和螺母固定安装在左上径向撑板上且上轴向固定板右端通过螺钉和螺母固定安装在右上径向撑板上,所述的绕线轴左端安装在左径向固定板的中心孔里且绕线轴右端安装在右径向固定板的中心孔里,所述的左绕线轴固定套安装在绕线轴左端,所述的右绕线轴固定套安装在绕线轴右端。

上述的左径向固定板中心处设有矩形凹槽且矩形凹槽四个角处设有圆角。

上述的右径向固定板中心处设有矩形凹槽且矩形凹槽四个角处设有圆角。

上述的左下径向撑板、左上径向撑板、右上径向撑板和右下径向撑板都为“u”形结构形式。

上述的左下径向撑板、左上径向撑板、右上径向撑板和右下径向撑板内侧壁前侧面和后侧面上都焊接安装有圆柱筒。

本实用新型中的绕线轴两端分别安装在左径向固定板上的矩形凹槽里和右径向固定板上的矩形凹槽里,从而实现其定位;左下径向撑板、左上径向撑板、右上径向撑板和右下径向撑板都置于绝缘筒内且都与绝缘筒之间为过盈配合,而且绝缘筒有较大弹性,因而安装操作方便;左下径向撑板和右下径向撑板之间采用下轴向固定板固定连接在一起,而左上径向撑板和右上径向撑板之间采用上轴向固定板固定连接在一起;然后转动左绕线轴固定套,从而推动左径向固定板向右移动,从而使得左下径向撑板和左上径向撑板向外张开,从而使得左下径向撑板和左上径向撑板紧紧卡扣在绝缘筒内;同时反向转动右绕线轴固定套,从而推动右径向固定板向左移动,从而使得右下径向撑板和右上径向撑板向外张开,从而使得右下径向撑板和右上径向撑板紧紧卡扣在绝缘筒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以下几点:结构简单且紧凑,操作维护十分简单,性能稳定可靠,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右视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绝缘筒1、下轴向固定板2、左下径向撑板3、左下径向伸缩板4、左绕线轴固定套5、左径向固定板6、左上径向伸缩板7、左上径向撑板8、上轴向固定板9、右上径向撑板10、右上径向伸缩板11、右径向固定板12、右绕线轴固定套13、右下径向伸缩板14、右下径向撑板15、绕线轴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说明:

一种矩形箱式线圈绕制用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筒1、下轴向固定板2、左下径向撑板3、左下径向伸缩板4、左绕线轴固定套5、左径向固定板6、左上径向伸缩板7、左上径向撑板8、上轴向固定板9、右上径向撑板10、右上径向伸缩板11、右径向固定板12、右绕线轴固定套13、右下径向伸缩板14、右下径向撑板15和绕线轴16,所述的下轴向固定板2左端通过螺钉和螺母固定安装在左下径向撑板3上且下轴向固定板2右端通过螺钉和螺母固定安装在右下径向撑板15上,所述的左下径向伸缩板4下端铰接安装在左下径向撑板3上且左下径向伸缩板4上端铰接安装在左径向固定板6下侧安装孔里,所述的左上径向伸缩板7下端铰接安装在左径向固定板6上侧安装孔里且左上径向伸缩板7上端铰接安装在左上径向撑板8上,所述的左下径向撑板3和左上径向撑板8都固定安装在绝缘筒1的内壁上,所述的右下径向伸缩板14下端铰接安装在右下径向撑板15上且右下径向伸缩板14上端铰接安装在右径向固定板12下侧安装孔里,所述的右上径向伸缩板11下端铰接安装在右径向固定板12上侧安装孔里且右上径向伸缩板11上端铰接安装在右上径向撑板10上,所述的右上径向撑板10和右下径向撑板15都固定安装在绝缘筒1的内壁上,所述的上轴向固定板9左端通过螺钉和螺母固定安装在左上径向撑板8上且上轴向固定板9右端通过螺钉和螺母固定安装在右上径向撑板10上,所述的绕线轴16左端安装在左径向固定板6的中心孔里且绕线轴16右端安装在右径向固定板12的中心孔里,所述的左绕线轴固定套5安装在绕线轴16左端,所述的右绕线轴固定套13安装在绕线轴16右端。

实施例中,左径向固定板6中心处设有矩形凹槽且矩形凹槽四个角处设有圆角。

实施例中,右径向固定板12中心处设有矩形凹槽且矩形凹槽四个角处设有圆角。

实施例中,左下径向撑板3、左上径向撑板8、右上径向撑板10和右下径向撑板15都为“u”形结构形式。

实施例中,左下径向撑板3、左上径向撑板8、右上径向撑板10和右下径向撑板15内侧壁前侧面和后侧面上都焊接安装有圆柱筒。

本实用新型中的绕线轴16两端分别安装在左径向固定板6上的矩形凹槽里和右径向固定板12上的矩形凹槽里,从而实现其定位;左下径向撑板3、左上径向撑板8、右上径向撑板10和右下径向撑板15都置于绝缘筒1内且都与绝缘筒1之间为过盈配合,而且绝缘筒1有较大弹性,因而安装操作方便;左下径向撑板3和右下径向撑板15之间采用下轴向固定板2固定连接在一起,而左上径向撑板8和右上径向撑板10之间采用上轴向固定板9固定连接在一起;然后转动左绕线轴固定套5,从而推动左径向固定板6向右移动,从而使得左下径向撑板3和左上径向撑板8向外张开,从而使得左下径向撑板3和左上径向撑板8紧紧卡扣在绝缘筒1内;同时反向转动右绕线轴固定套13,从而推动右径向固定板12向左移动,从而使得右下径向撑板15和右上径向撑板10向外张开,从而使得右下径向撑板15和右上径向撑板10紧紧卡扣在绝缘筒1内。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