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73819发布日期:2021-03-30 20:09阅读:68来源:国知局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组件是一种应用于太阳能电池上的、能够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太阳能电池组件一般可分为常规太阳能电池组件(正电极接触电极和负电极接触电极分别位于电池片的正面和背面,其中,电池片的正面为受光面,电池片的背面为背光面)和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正电极接触电极和负电极接触电极均位于电池片的反面)。其中,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由于具有能量转化率较高的优点,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构造主要是,一条焊带或导电胶连接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即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的各个背接触电池片存在交替排列的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而位于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上的电极接触细栅具有缩短端和突出端,其中,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相对的两侧中,一侧的正电极细栅为缩短端、负电极细栅为突出端,另一侧的负电极细栅为缩短端、正电极细栅为突出端,一条焊带或导电胶连接该一侧所有的负电极细栅的突出端以及该另一侧所有的正电极细栅的突出端。该种连接方式存在电流走向不清晰,存在电流分散及扩散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能够有效地避免电流分散及扩散。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多个背接触电池片、和设置有多段导电胶的背板,其中,

所述背接触电池片包括:硅基体、所述硅基体的背表面交替排列的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设置于所述p+掺杂区域的正电极接触细栅以及设置于所述n+掺杂区域的负电极接触细栅;

所述多个背接触电池片并排排列,其中,每相邻两个所述背接触电池片的侧面相对;

所述多段导电胶分布于每相邻两个所述背接触电池片之间;

每一段所述导电胶,连接一个所述背接触电池片的一个所述正电极接触细栅以及相邻的另一个所述背接触电池片的一个所述负电极接触细栅。

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背接触电池片,相同类型的掺杂区域相对设置。

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背接触电池片中,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p+掺杂区域与另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n+掺杂区域相对设置。

可选地,每一段所述导电胶为线段型结构。

可选地,每一段所述导电胶为z型变体结构或台阶结构。

可选地,分布于相邻两个所述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多段所述导电胶,沿所述p+掺杂区域和所述n+掺杂区域交替排列的方向平行排列;

相邻两个所述背接触电池片相对的两侧中,

位于所述相对的两侧中的一侧的所述正电极接触细栅与所述导电胶的一端一对一连接;

位于所述相对的两侧中的另一侧的所述负电极接触细栅与所述导电胶的另一端一对一连接;

每两段所述导电胶不相交。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多个背接触电池片、和设置有至少一段导电胶的背板,其中,

所述背接触电池片包括:硅基体、所述硅基体的背表面交替排列的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设置于所述p+掺杂区域的正电极接触细栅以及设置于所述n+掺杂区域的负电极接触细栅;

所述多个背接触电池片并排排列,其中,每相邻两个所述背接触电池片的侧面相对;

相邻两个所述背接触电池片相对的两侧中,位于所述相对的两侧中的一侧的正电极接触细栅端与该侧电隔离,位于所述相对的两侧中的另一侧的负电极接触细栅端与该另一侧电隔离;

每一段所述导电胶分布于相邻两个所述背接触电池片之间;

每一段所述导电胶,连接一个所述背接触电池片的所述正电极接触细栅以及相邻的另一个所述背接触电池片的所述负电极接触细栅。

可选地,位于所述相对的两侧中的一侧的负电极接触细栅端覆盖有绝缘层,位于所述相对的两侧中的另一侧的正电极接触细栅端覆盖有绝缘层。

可选地,位于所述相对的两侧中的一侧的正电极接触细栅端相对于该侧为缩短端,

位于所述相对的两侧中的另一侧的负电极接触细栅端相对于该另一侧为缩短端。

可选地,所述导电胶为长条形结构;

位于所述相对的两侧中的一侧的正电极接触细栅端连接所述长条形结构的一条长边;

位于所述相对的两侧中的另一侧的负电极接触细栅端连接所述长条形结构的另一条长边。

上述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一方面,因为完全摒弃了主栅,在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设置过程中无须再考虑主栅,另一方面,导电胶设置在背板上,实现了对导电胶固定,方便利用该固定的导电胶串联多个背接触电池片,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简化了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工艺。另外,由于导电胶能够缩短串联的多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间距,而且导电胶与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能消除主栅带来的横向传输损耗和电极遮蔽效应,另外,由于多段导电胶分布于每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同时,一段导电胶连接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一个正电极接触细栅以及相邻的另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一个负电极接触细栅,则多个背接触电池片与多段导电胶形成的串联电路之间相对独立,即正电极接触细栅与负电极接触细栅之间是一对一串联的,使电流传输路径是固定且相互独立的,能够有效地减少相邻串联电路的干扰,避免电流分散及扩散,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流损耗,从而进一步提高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填充因子、光电转化效率以及光电转化效率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接触电池片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接触电池片的平面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相对关系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相对关系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相对关系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相对关系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相对关系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相对关系示意图;

图11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板上设置的导电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板上设置的导电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备方法的主要流程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板上多段导电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板上多段导电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背板上多段导电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板上多段导电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太阳能电池组件

11背接触电池片

111硅基体;1111背表面;1112前表面

112p+掺杂区域

113n+掺杂区域

114正电极接触细栅;114′正电极接触细栅的缩短端

115负电极接触细栅;115′负电极接触细栅的缩短端

116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相对的两侧中的一侧;

117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相对的两侧中的另一侧;

118绝缘层

12导电胶

121长条形结构的导电胶的一条长边

122长条形结构的导电胶的另一条长边

13背板

14减反射叠层钝化膜

15增反射叠层钝化膜

16第一封装层

17玻璃板

18第二封装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和图6是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10,该太阳能电池组件10可包括:多个背接触电池片11和设置有多段导电胶12的背板13,其中,

如图1所示,背接触电池片11可包括:硅基体111、硅基体的背表面交替排列的p+掺杂区域112和n+掺杂区域113、设置于p+掺杂区域112的正电极接触细栅114以及设置于n+掺杂区域113的负电极接触细栅115;其中,图1为背接触电池片11的截面图。图2至图4、图7和图8示出了背接触电池片的平面图。

其中,硅基体111可为n型单晶硅基体或者p型单晶硅基体等。

另外,硅基体111的电阻率可为0~30ω·cm。

另外,硅基体111的厚度可为50~300μm。

硅基体111的边长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比如,现有的常用硅基体111的主表面为正方形,其边长为158.75mm等,那么,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使用现有的硅基体制作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然后通过切割方式得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使用的背接触电池片,在后续中将详细说明通过切割方式得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使用的背接触电池片。

如图5和图6所示,多个背接触电池片11并排排列,其中,每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的侧面相对;

值得说明的是,背接触电池片11的侧面包括交替排列的p+掺杂区域112的侧面和n+掺杂区域113的侧面,该背接触电池片11的侧面与图1示出的结构一致。

通过上述并排排列能够保证受光面面积最大,以保证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效率。

如图5和图6所示,多段导电胶12分布于每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之间;

每一段导电胶12,连接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的一个正电极接触细栅114和相邻的另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的一个负电极接触细栅115。实现了串联多个背接触电池片11。

值得说明的是,针对每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该背接触电池片11同一侧的极性相同的电极接触细栅与导电胶连接。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的同一侧的正电极接触细栅114或者负电极接触细栅115与导电胶连接。

其中,一个电极接触细栅(正电极接触细栅114或者负电极接触细栅115)只连接一段导电胶,且一个电极接触细栅只有一端连接导电胶。相邻背接触电池片极性相反的电极接触细栅通过设置于背板上的导电胶连接,以保证电流的导出。

其中,正电极接触细栅114与p+掺杂区域112、负电极接触细栅115与n+掺杂区域113可为欧姆接触。

其中,正电极接触细栅114和负电极接触细栅115的直径可以为20~300μm。

其中,背接触电池片中的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相互平行。

另外,太阳能电池组件中的多个背接触电池片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完全相同,也可以完全不同。但是,太阳能电池组件中的多个背接触电池片的类型必须要一致,比如,均为背接触式,均具有交替排列的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等。

其中,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的材质一般为金属银。可采用印刷银浆直接烧穿背面钝化膜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先激光开口再印刷的方式、还可以采用电镀金属的方式等制作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从而形成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和硅基体的欧姆接触并将电流导出。

如图5和图6示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一方面,因为完全摒弃了主栅,在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设置过程中无须再考虑主栅;另一方面,导电胶设置在背板上,实现了对导电胶的固定,方便利用该固定的导电胶串联多个背接触电池片。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简化了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工艺。

另外,由于导电胶能够缩短串联的多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间距,而且导电胶与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能消除主栅带来的横向传输损耗和电极遮蔽效应,从而提高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填充因子、光电转化效率以及光电转化效率的稳定性。

另外,由于每一段导电胶连接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一个正电极接触细栅以及相邻的另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一个负电极接触细栅,那么,导电胶的宽度可尽可能的缩小,不仅能够节省导电胶的用料,而且能够减小导电胶带来的电阻损耗。

另外,整个太阳能电池组件除其汇流区域可使用焊带外,其他地方(如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串联)均采用无焊带设计,极大的降低了组件成本。同时,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流在相邻背接触电池片之间传输过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传输路径电阻较小,减小了电极接触细栅(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上电阻损耗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组件的填充因子。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给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中,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之间并不包括绝缘带隙或者绝缘层,该种设置能够进一步简化背接触电池片或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工艺,还可以降低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热斑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寿命以及电效率的稳定性。

另外,由于多段导电胶分布于每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同时,一段导电胶连接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一个正电极接触细栅以及相邻的另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一个负电极接触细栅,则多个背接触电池片与多段导电胶形成的串联电路之间相对独立,即正电极接触细栅与负电极接触细栅之间是一对一串联的,使电流传输路径是固定且相互独立的,能够有效地减少相邻串联电路的干扰,避免电流分散及扩散,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流损耗,从而进一步提高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填充因子、光电转化效率以及光电转化效率的稳定性。

其中,如图1所示,硅基体111具有相对的两个主表面,其中一个主表面经过制绒处理后,用于设置交替排列的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作为硅基体的背表面1111,另一个主表面设置前表面电场,作为硅基体的前表面1112。该硅基体可为n型单晶硅基体或者p型单晶硅基体,其中,对于n型单晶硅基体来说,其前表面场为n+fsf,对于p型单晶硅基体来说,其前表面场为p+fsf。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硅基体选择n型单晶硅基体,相应地,n+fsf为低表面掺杂浓度的n+fsf。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性能,如图1所示,硅基体111的前表面1112沉积有减反射叠层钝化膜14;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性能,如图1所示,p+掺杂区域112和n+掺杂区域113表面沉积有增反射叠层钝化膜15。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相邻的p+掺杂区域112和n+掺杂区域113的相邻两个侧面的结构互补。比如,p+掺杂区域112和n+掺杂区域113的相邻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具有突起结构,则p+掺杂区域112和n+掺杂区域113的相邻两个侧面中的另一个侧面具有与突起结构互补或啮合的凹陷结构。比如,p+掺杂区域112和n+掺杂区域113的相邻两个侧面为相互啮合的锯齿形结构;p+掺杂区域112和n+掺杂区域113的相邻两个侧面为互补的方波形结构;p+掺杂区域112和n+掺杂区域113的相邻两个侧面为互补的梯形结构等等。如图2、图18、图19以及图27所示,示例性给出了互补的方波形的p+掺杂区域112和n+掺杂区域113。

为了方便对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展示,图2、图18、图19以及图27仅示例性地给出了p+掺杂区域112和n+掺杂区域113的长方形结构。而梯形、锯齿形、方波形等其他结构可替换该长方形结构,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具体地,太阳能电池组件10中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之间相对关系可包括如下几种。

第一种: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相同类型的掺杂区域相对设置。

如图3所示,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中,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的p+掺杂区域112与另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的p+掺杂区域112相对设置,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的n+掺杂区域113与另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的n+掺杂区域113相对。

值得说明的是,图3仅示例性地给出了背接触电池片两端分别为n+掺杂区域113和p+掺杂区域112的情况。背接触电池片两端还可均为n+掺杂区域113,背接触电池片两端还可均为p+掺杂区域112。背接触电池片11上n+掺杂区域113和p+掺杂区域112满足交替排列即可。

第二种: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中,相反类型的掺杂区域相对设置。

如图4所示,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中,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的p+掺杂区域112与另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的n+掺杂区域113相对设置。可以理解地,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所包括的p+掺杂区域的个数和n+掺杂区域的个数相等。一个比较优选地实施例,对于上述两种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之间相对关系,如图3和图4所示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之间包括的p+掺杂区域112和n+掺杂区域113一一对应。

基于此,对于第一种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之间相对关系来说,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包括的p+掺杂区域112的宽度与其相邻的另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包括的p+掺杂区域112的宽度相同;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包括的n+掺杂区域113的宽度与其相邻的另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包括的n+掺杂区域113的宽度也相同。即针对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相对的两个p+掺杂区域112宽度相同,相对的两个n+掺杂区域113宽度相同。而属于同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的多个p+掺杂区域112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属于同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的多个n+掺杂区域113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属于同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的多个p+掺杂区域112的宽度相同,多个n+掺杂区域113的宽度相同。一个更优选地实施例中,属于同一个背接触电池片11的多个p+掺杂区域112和多个n+掺杂区域113的宽度均相同。以方便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的制作。

另外,对于第二种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之间相对关系来说,相对的p+掺杂区域112的宽度和n+掺杂区域113的宽度相同。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背接触电池片11中所有p+掺杂区域112和所有n+掺杂区域113的均相同,以方便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的制作。

值得说明的是,p+掺杂区域112的宽度是指,p+掺杂区域112的两条与n+掺杂区域的交界线之间的间距,当p+掺杂区域112为长方形时,p+掺杂区域112的宽度可为,交替排列的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方向上的一条边的边长。

n+掺杂区域113的宽度是指,n+掺杂区域113的两条与p+掺杂区域的交界线之间的间距,当n+掺杂区域113为长方形时,n+掺杂区域113的宽度可为,交替排列的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方向上的一条边的边长。

一般来说,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的宽度将影响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性能,而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的宽度越窄,一个背接触电池片包括的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的个数越多,太阳能电池组件性能也越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p+掺杂区域的宽度为0.1~20mm;n+掺杂区域的宽度为0.1~10mm。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针对图3示出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每一段导电胶12为z型结构或z型变体结构或台阶结构。如图5示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中,该z型结构或z型变体结构或台阶结构的导电胶12的一端连接一个正电极接触细栅114;导电胶12的另一端连接相邻的背接触电池片11中的一个负电极接触细栅115;导电胶12连接的正电极接触细栅114和负电极接触细栅115一一对应;任意两段导电胶12之间不交叉。如图5示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中,z型变体结构的导电胶12串联多个背接触电池片。

针对图4示出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每一段导电胶12为线段形结构。如图6示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中,线段结构的导电胶12串联多个背接触电池片。

即:如图5和图6示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分布于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多段导电胶12,沿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交替排列的方向平行排列;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相对的两侧中,位于相对的两侧中的一侧的正电极接触细栅与导电胶的一端一对一连接;位于相对的两侧中的另一侧的负电极接触细栅与导电胶的另一端一对一连接;每两段导电胶不相交。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组件中多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可包括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相同类型的掺杂区域相对设置以及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中,相反类型的掺杂区域相对设置的关系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段导电胶的结构可为线段型结构、z型变体结构以及台阶结构的任意组合。一般来说,位于同一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多段导电胶的结构相同。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图5和图6只是示出了几种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和导电胶的结构组合形式,即在同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0中仅包括一种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和一种导电胶的结构,这种能够有效地简化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工艺以及制作成本。而太阳能电池组件中多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还可为图3和图4的关系组合,而设置于背板上的多段导电胶的结构也可以为上述多种导电胶的结构的组合。其他基于图3至图6示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的变形结构也均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值得说明的是,导电胶12的一端连接与一个正电极接触细栅114可以为导电胶12的一端与正电极接触细栅114欧姆接触,导电胶12的另一端连接相邻的背接触电池片11中的一个负电极接触细栅115可以为导电胶12的另一端与负电极接触细栅115欧姆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电胶包括:粘结剂以及分散于粘结剂的金属颗粒。通过该种导电胶能够有效地保证电流传输以及保证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与导电胶之间的粘结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1a至图12b、图15b以及图16b所示,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10,该太阳能电池组件10可包括:多个背接触电池片11、和设置有至少一段导电胶12的背板13,其中,

如图1所示,背接触电池片11包括:硅基体111、硅基体1111的背表面交替排列的p+掺杂区域112和n+掺杂区域113、设置于p+掺杂区域的正电极接触细栅114以及设置于n+掺杂区域113的负电极接触细栅115;

图11a至图12b、图15b以及图16b所示,多个背接触电池片并排排列,其中,每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的侧面相对;

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相对的两侧中,位于相对的两侧中的一侧的正电极接触细栅端与该侧电隔离,位于相对的两侧中的另一侧的负电极接触细栅端与该另一侧电隔离;

每一段导电胶分布于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

每一段导电胶,连接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负电极接触细栅以及相邻的另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正电极接触细栅。

本实用新型实施利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一方面,因为完全摒弃了主栅,在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设置过程中无须再考虑主栅;另一方面,导电胶设置在背板上,实现了对导电胶的固定,方便利用该固定的导电胶串联多个背接触电池片。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简化了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工艺。

另外,由于导电胶能够缩短串联的多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间距,而且导电胶与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能消除主栅带来的横向传输损耗和电极遮蔽效应,从而提高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填充因子、光电转化效率以及光电转化效率的稳定性。

另外,由于每一段导电胶连接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一个正电极接触细栅以及相邻的另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一个负电极接触细栅,那么,导电胶的宽度可尽可能的缩小,不仅能够节省导电胶的用料,而且能够减小导电胶带来的电阻损耗。

另外,整个太阳能电池组件除其汇流区域可使用焊带外,其他地方(如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串联)均采用无焊带设计,极大的降低了组件成本。同时,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流在相邻背接触电池片之间传输过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传输路径电阻较小,减小了电极接触细栅(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上电阻损耗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组件的填充因子。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给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中,同一个背接触电池片中的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之间并不包括绝缘带隙或者绝缘层,该种设置能够进一步简化背接触电池片或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工艺,还可以降低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热斑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寿命以及电效率的稳定性。

其中,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之间相对关系可为图3示出的相对关系或图4示出的相对关系。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中可图3示出的相对关系和图4示出的相对关系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

在上述图3和图4示出的相对关系基础之上,实现电隔离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通过设置于背板与多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绝缘封装层、绝缘层等实现电隔离、还可以直接通过沉积于背接触电池片上的增反射叠层钝化膜等实现电隔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绝缘层实现电隔离方式:

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相对的两侧中,一侧的正电极接触细栅端覆盖有绝缘层,另一侧的负电极接触细栅端覆盖有绝缘层。通过设置该绝缘层可以有效地降低串联出错的概率,也可以降低漏电情况的发生。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示出的,基于上述第一种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之间相对关系,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相对的两侧116、117中,一侧116的正电极接触细栅端覆盖有绝缘层118,另一侧117的负电极接触细栅端覆盖有绝缘层118。如图8示出的,基于上述第二种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之间相对关系,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相对的两侧116、117中,一侧116的正电极接触细栅端覆盖有绝缘层118,另一侧117的负电极接触细栅端覆盖有绝缘层118。可以理解地,一侧116和另一侧117只是为了区别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相对的两侧。

值得说明的是,图7和图8示出的绝缘层的宽度一般不小于其所覆盖的电极接触细栅的宽度。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绝缘层的宽度一般不小于其所在的掺杂区域的宽度,但一块绝缘层不会同时覆盖相反极性接触细栅。

可以理解地,当同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两侧均具有绝缘层时,该两侧具有的绝缘层位于相反电极接触细栅上。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有效地缩短正电极接触细栅与负电极接触细栅之间电路的长度,从而降低传输过程中带来的电阻损耗,以简化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工艺的同时降低电能损耗,从而有效地提高光电转化效率。另外,上述绝缘层可避免由于电极接触细栅烧穿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表面沉积有增反射叠层钝化膜导致的漏电。从而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稳定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沉积于背接触电池片上的增反射叠层钝化膜实现电隔离的方式。

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相对的两侧中,一侧的正电极接触细栅端为缩短端,另一侧的负电极接触细栅端为缩短端,缩短端与其相邻侧之间覆盖有绝缘层。通过设置该缩短端可以有效地降低串联出错的概率,也可以降低漏电情况的发生。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9示出的,基于图3示出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之间相对关系,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相对的两侧116、117中,一侧116的正电极接触细栅端相对于该侧116为缩短端114′,另一侧117的负电极接触细栅端相对于该另一侧117为缩短端115′。如图10示出的,基于图4示出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之间相对关系,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相对的两侧116、117中,一侧116的正电极接触细栅端相对于该侧116为缩短端114′,另一侧117的负电极接触细栅端相对于该另一侧117为缩短端115′,p+掺杂区域112和n+掺杂区域113表面沉积有增反射叠层钝化膜15。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有效地缩短正电极接触细栅与负电极接触细栅之间电路的长度,从而降低传输过程中带来的电阻损耗,以简化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工艺的同时降低电能损耗,从而有效地提高光电转化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图9和图10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增强电隔离,一侧116的正电极接触细栅端相对于该侧116为缩短端114′,另一侧117的负电极接触细栅端相对于该另一侧117为缩短端115′,缩短端114′与相其相对的该侧116之间的p+掺杂区域上覆盖有绝缘层;缩短端115′与相其相对的该另一侧117之间的n+掺杂区域上覆盖有绝缘层。通过上述过程可进一步提高绝缘性。

其中,缩短端是指,一个电极接触细栅的一端(正电极接触细栅端或者负电极接触细栅端)相对于与该电极接触细栅属于同一背接触电池片的一侧存在缩短,且该一侧为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相对的两侧116、117中的一侧。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绝缘层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如背接触电池片的大小、正电极接触细栅长度、负电极接触细栅长度)等进行设定。缩短端距离其靠近的背接触电池片的侧面的距离一般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基于图3、图4、图7至图10示出的相邻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中,相邻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间距可尽可能地接近,在减少导电胶用量的同时,能够有效地缩短正电极接触细栅与负电极接触细栅之间电流传输电路的长度,从而降低传输过程中带来的电阻损耗。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结合图7示出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以及设置于背板13上的导电胶12为长条形结构,得到图11a示出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10。结合图8示出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以及设置于背板13上的导电胶12为长条形结构,得到图11b示出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10。结合图9示出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以及设置于背板13上的导电胶12为长条形结构,得到图12a示出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10,结合图10示出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以及设置于背板13上的导电胶12为长条形结构,得到图12b示出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10。图11a至图12b示出的该太阳能电池组件10中,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相对的两侧中,一侧的所有负电极接触细栅115连接长条形结构的一条长边121,而该侧的所有正电极接触细栅114均不连接该条长边121;另一侧的所有正电极接触细栅114连接长条形结构的另一条长边122,而该侧的所有负电极接触细栅115均不连接该另一条长边122。即通过一条设置于背板13上的导电胶12可实现串联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11,有效地简化了背接触电池片的串联工艺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工艺。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绝缘层是为了防止其所覆盖的正电极接触细栅或负电极接触细栅与导电胶接触,因此,导电胶的两条长边位于绝缘层上,不会超过绝缘层边缘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基于图3、图4、图7至图10示出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中的任意一种,位于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导电胶12的结构还可如图13和图14所示,位于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导电胶12包括:长条形主体以及分设于长条形结构主体123两侧与该长条形主体连接的多个分支段124,其中,长条形结构主体123一侧的每一个分支段124与相邻的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一个正电极接触细栅,长条形结构主体123另一侧的每一个分支段124与相邻的另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一个负电极接触细栅。

通过上述图13和图14示出的导电胶12的结构,能够保证位于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导电胶的一致性,有效地降低了导电胶设置在背板上出现歪斜的情况,从而保证工艺制作的产品(比如,设置有导电胶的背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合格率。

其中,图3、图7以及图9示出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采用图13所示的导电胶的结构,分设于长条形结构主体123两侧的多段分支段124交替排列。以将图13所示的导电胶应用于图3所示的结构为例,得到如图15a所示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10。以将图13所示的导电胶应用于图7所示的结构为例,得到如图15b所示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10。以将图13所示的导电胶应用于图9得到如图15c所示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10。

其中,图4、图8以及图10示出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采用图14所示的导电胶的结构。分设于长条形结构主体123两侧的每两个分支段124相对。以将图14所示的导电胶应用于图4所示的结构为例,得到如图16a所示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10。以将图14所示的导电胶应用于图8所示的结构为例,得到如图16b所示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10。以将图10所示的导电胶应用于图8所示的结构为例,得到如图16c所示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10。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图3、图4、图7至图10只是示出了几种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和导电胶的结构组合形式,即在同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10中仅包括一种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和一种导电胶的结构,这种能够有效地简化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工艺以及制作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组件可包括:图5、图6、图9至图11以及图15a至图16c示出的多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以及设置于背板上的多段导电胶的结构的多种组合。

即:太阳能电池组件可包括:至少两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其中,至少一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相同类型的掺杂区域相对设置,剩余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p+掺杂区域与另一个背接触电池片的n+掺杂区域相对设置;至少一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相对的两侧中,位于相对的两侧中的一侧的正电极接触细栅端与该侧电隔离,位于相对的两侧中的另一侧的负电极接触细栅端与该另一侧电隔离,其中,存在电隔离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通过如图23示出的设置于背板上的长条形导电胶或者如图13或图14示出的设置于背板上的分布于导电胶主体结构两侧的导电胶分支段连接;不存在电隔离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通过设置于背板上的多段导电胶连接,该多段导电胶结构可为图25示出的线段型结构、图24示出的z型变体结构、台阶结构以及图13和图14示出的与导电胶主体结构连接的导电胶分支段中的任意一种。如图17示例性地给出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10,该太阳能电池组件10中包括图5、图6、图9至图11以及图15a至图16c示出的结构的组合。其他基于图5、图5、图6、图9至图11以及图15a至图17示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的变形结构也均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导电胶包括:粘结剂以及分散于粘结剂的金属颗粒。通过该种导电胶能够有效地保证电流传输以及保证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与导电胶之间的粘结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粘结剂可包括: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热塑性树脂以及聚酰亚胺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电颗粒可包括:银颗粒、金颗粒、铜颗粒以及合金颗粒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导电颗粒均匀分散于粘结剂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背接触电池片由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切割而成。通过该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背接触电池片制作难度。

值得说明的是,一个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的多个背接触电池片可以来源于同一个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也可以来源于不同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可采用现有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制作工艺得到。图18、图19和图20示例性地给出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以及切割线,可通过设置的切割线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切割成背接触电池片。一般来说,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可切割成2~200个背接触电池片,该2~200个是指2到200之间的任意整数。比如,4、8、20、50、80、100、150等。具体切割出的背接触电池片的个数可由实际情况如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大小、所需背接触电池片的大小、工艺能够切割的情况等进行确定出。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一个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切割出的背接触电池片的个数不小于4个。

通过上述切割得到背接触电池片,那么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制作过程中,n+掺杂区域和p+掺杂区域可以贯穿整个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而无须分段制作n+掺杂区域和p+掺杂区域这样也简化了电池制造工艺,提高产能并降低电池制造成本。

由于整块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被切割形成多个背接触电池片,降低了每一串电池片组串的电流,减小了电极接触细栅(正电极、负电极接触细栅)上电阻损耗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组件的填充因子。

另外,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可以为同质结电池,异质结电池,叠层电池,钝化接触电池等电池结构中的任意一种,同一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的多个背接触电池片需属于同一种电池结构。上述几种电池结构只是示例性地给出,其他电池结构也可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

一般来说,针对图3和图5示出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可以直接采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切割好的背接触电池片的排列和关系进行后续的工艺。针对图4和图6示出的关系,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切割成背接触电池片后,需间隔的将排列在奇数位或者排列在偶数位的背接触电池片水平旋转180度(°),以实现图4和图6示出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

如图21所示,太阳能电池组件10,可进一步包括:填充于多个背接触电池片11与背板13之间的第一封装层16。通过该第一封装层16能够填充接触电池片11与背板13之间的缝隙,以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性能。另外,该第一封装层能更好地将背接触电池片固定于背板上,以方便对太阳能电池组件搬运和放置或存放。

如图21所示,太阳能电池组件10,进一步包括:玻璃板17以及第二封装层18,其中,

玻璃板17与多个背接触电池片11相对;

第二封装层18,设置于玻璃板17与多个背接触电池片11之间;

第一封装层16和第二封装层18,用于将多个背接触电池片11封装于玻璃板17与背板13之间。

另外,上述太阳能电池组件还包括汇流条用于将组件电流汇集导出(图中未示出),其与现有的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组件所在位置和连接方式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备方法。如图22所示,该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备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s2201:制备背接触电池片的步骤;

s2202:在背板的一个表面印制导电胶;

s2203:将多个背接触电池片排列在背板上,通过导电胶串联多个背接触电池片,并烘干固化。

通过上述制备方法可用来制备上述各个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其中,制备背接触电池片的步骤可以为,采用现有的制作工艺制作出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并对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沿着交替排列的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的方向切割,得到多个背接触电池片。该切割的过程可以采用激光等方式进行切割。

其中,在背板的一个表面印制导电胶可以为将导电胶印刷到背板上,也可以为将导电胶涂抹到背板上。步骤s2202得到的导电胶在背板上的分布可如图13、图14、图23至图26所示,一个背板上可包括同一种结构的导电胶。这样方便工艺操作。其中,图24示出的结构和图3示出的结构结合得到图5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图25示出的结构和图4示出的结构结合得到图6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图23示出的结构和图7示出的结构结合得到图11a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图23示出的结构和图8示出的结构结合得到图11b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图23示出的结构和图9示出的结构结合得到图12a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图23示出的结构和图10示出的结构结合得到图12b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图26示出的结构和图3、图4、图7至图10示出的结构结合得到图17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

因此,在背板的一个表面印制多段导电胶可包括:印制多段并排排列的长条形导电胶,其中,相邻两段长条形导电胶的相邻两个长边之间的间距不大于背接触电池片包括的负电极接触细栅或正电极接触细栅的长度,得到如图23所示的背板和多段导电胶。

另外,通过上述步骤s2202得到的印制的多段导电胶可按照多行多列排列,每一段导电胶为线段形结构或z型变体结构如图24、图25以及图26所示。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图13、图14、图23至图26仅示例性地给出了几个背板上印制的多段导电胶的分布和/或多段导电胶的结构,其他导电胶的结构如z型结构或多种结构的导电胶组合等也可通过上述步骤s2202得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烘干固化的温度为100~500度(℃)。通过该烘干固化的温度能够使正点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与导电胶之间形成比较好地欧姆接触,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稳固性和电效率性能都能达到较优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烘干固化的时间为5~1800s。

为了能够清楚地说明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备方法,下面以几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a1:选用n型单晶硅基体(该n型单晶硅基体的电阻率可为0~30ω·cm,该n型单晶硅基体的厚度可为50~300μm,该n型单晶硅基体的边长可为158.75mm)。

a2:对步骤a1选出的n型单晶硅基体进行表面制绒处理,然后利用扩散、激光打孔、离子注入&退火、掩膜、刻蚀等技术组合在n型单晶硅基体背表面制作相互交替排列的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在硅基体前表面制作低表面掺杂浓度的n+fsf,如图1所示。

在该步骤a2中表面制绒处理以及利用扩散、激光打孔、离子注入&退火、掩膜、刻蚀等技术均可采用现有的技术完成,在此不再赘述。另外,在该步骤中,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的长度均可为158.75mm(一般来说,该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的长度均可由硅基体的边长而确定,为了简化工艺可将该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的长度设定与硅基体的边长一致),p+掺杂区域的宽度为9.9mm,n+掺杂区域的宽度为9.9mm。该p+掺杂区域的宽度和n+掺杂区域的宽度为可调整的,可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实现。

a3:前表面沉积减反射叠层钝化膜钝化n+fsf14,背表面沉积增反射叠层钝化膜对n+掺杂区域、p+掺杂区域实行分区钝化或者同时钝化,如图1所示。

其中,减反射叠层钝化膜可包括:al2o3/sinx、sio2/sinx、sio2/al2o3/sinx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形成的叠层钝化膜,比如,选sio2/sinx作为减反射叠层钝化膜,膜厚可为60~200nm,可通过工艺参数对该减反射叠层钝化膜的厚度进行控制。

增反射叠层钝化膜可以包括al2o3/sinx、sio2/sinx、sio2/sicn、sio2/sion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多中形成的叠层,这里选sio2/al2o3/sinx作为背面钝化膜,比如,该增反射叠层钝化膜的厚度可为100nm。

值得说明的是,制作减反射叠层钝化膜和增反射叠层钝化膜的原料可相同,可通过控制膜厚度、膜粗糙度等参数来控制膜的反射率,以得到减反射叠层钝化膜或增反射叠层钝化膜。即通过工艺调控可以控制al2o3/sinx、sio2/sinx、sio2/al2o3/sinx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形成的叠层钝化膜成为减反射叠层钝化膜或增反射叠层钝化膜。

a4:在p+掺杂区域上制作正电极接触细栅,在n+掺杂区域上制作负电极接触细栅。

该制作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可采用印刷银浆直接烧穿背面钝化膜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先激光开口再印刷,还可以采用电镀金属的方式,从而形成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和硅基体的欧姆接触并将电流导出,其中,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的长度均为158.75mm,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的宽度均为100μm。该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的长度可根据制作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进行相应地调整,比较优选地方案为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的长度与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的长度一致,以方便工艺操作和实现。

a5:将上述步骤a4得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切割,切割后形成3块背接触电池片。

背接触太阳能小电池片的宽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比如,切割出的各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均不同,一个比较优选地实施例为切割出的各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相同,这样方便工艺操作和工艺实现。比如,每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均为39.6875mm。将这3块背接触电池片如图3所示排列。此时所有背接触电池片的方向和原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一致。背接触电池片的背面只有与长条状n+和p+掺杂区域形成欧姆接触的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不存在分别汇集长条状n+和p+掺杂区域电流的主栅线。

a6:制备印有导电胶的背板。

比如,将导电胶按照图24示出的结构印刷到背板上(该过程可通过给出图24示出的结构对应的特定图案,并通过工艺调整特定图案的参数等,以根据图24示出的结构对应的特定图案,将导电胶印刷到背板上),值得说明的是,图中的背板仅用来展示其用途,并不表示真实的尺寸和位置信息。导电胶的长度、宽度、导电胶之间的间距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比如,如图24所示,导电胶中与正电极接触细栅和细电极接触细栅接触段的宽度(即z型结构或z型变体结构的两条横线的宽度)l1为1.5mm,导电胶的长度l2为9.9mm(长度l2为z型结构或z型变体结构的两条横线的中线之间的间距),位于同一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相邻的两段导电胶之间的间距l3为19.8mm(间距l3为位于同一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相邻的两个z型结构或z型变体结构的、在z型结构或z型变体结构上的位置一致的两条横线的中线之间的间距),相邻的两列导电胶之间的间距l4为45mm(该间距l4为两列导电胶中,位于导电胶的同一侧的位置之间的间距)。

a7:根据背板上导电胶排列,将背接触电池片中的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贴合在导电胶上,形成相互串联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并在200℃下烘干2分钟固化。得到如图5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该太阳能电池组件为全背接触太阳能组件。

该过程主要是,相邻背接触电池片极性相反的电极接触细栅通过印在背板上的导电胶相互连接,以保证电池片上的电流沿着长条状n+和p+掺杂区域的长边方向导出。

实施例2: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b5:将实施例1中步骤a4得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切割,切割后形成4块背接触电池片。

背接触太阳能小电池片的宽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比如,切割出的各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均不同,一个比较优选地实施例为切割出的各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相同,这样方便工艺操作和工艺实现。比如,每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均为26.4583mm。将这4块背接触电池片如图4所示排列。此时部分背接触电池片的方向和原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不一致。可通过将第2块、第4块背接触电池片水平旋转180度(°)得到背接触电池片的背面只有与长条状n+和p+掺杂区域形成欧姆接触的图4所示排列。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不存在分别汇集长条状n+和p+掺杂区域电流的主栅线。

b6:制备印有导电胶的背板。

比如,将导电胶按照图25示出的结构印刷到背板上(该过程可通过给出图25示出的结构对应的特定图案,并通过工艺调整特定图案的参数等,以根据图25示出的结构对应的特定图案,将导电胶印刷到背板上),值得说明的是,图中的背板仅用来展示其用途,并不表示真实的尺寸和位置信息。导电胶的长度、宽度、导电胶之间的间距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比如,如图25所示,导电胶的宽度l5为1.5mm,导电胶的长度l6为5mm,位于同一组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相邻的两段导电胶之间的间距l7为19.8mm(该间距l7为两段导电胶中线之间的间距),相邻的两列导电胶之间的间距l8为45mm(该间距l8为两列导电胶中,位于导电胶的同一侧的位置之间的间距)。

b7:根据背板上导电胶排列,将背接触电池片中的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贴合在导电胶上,形成相互串联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并在300℃下烘干1分钟固化。得到如图6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该太阳能电池组件为全背接触太阳能组件。

该过程主要是,相邻背接触电池片极性相反的电极接触细栅通过印在背板上的导电胶相互连接,以保证电池片上的电流沿着长条状n+和p+掺杂区域的长边方向导出。

实施例3: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c5:在实施例1的步骤a4得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上的特定位置分别为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覆盖绝缘层。

该特定位置可为如图8或图9示出的具有绝缘层的对应位置。

c6:将上述步骤c5得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切割,切割后形成5块背接触电池片。

背接触太阳能小电池片的宽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比如,切割出的各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均不同,一个比较优选地实施例为切割出的各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相同,这样方便工艺操作和工艺实现。比如,每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均为26.4583mm。将这5块背接触电池片如图8所示排列。此时部分背接触电池片的方向和原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一致。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不存在分别汇集长条状n+和p+掺杂区域电流的主栅线。

c7:制备印有导电胶的背板。

比如,将导电胶按照图23示出的结构印刷到背板上(该过程可通过给出图23示出的结构对应的特定图案,并通过工艺调整特定图案的参数等,以根据图23示出的结构对应的特定图案,将导电胶印刷到背板上),值得说明的是,图中的背板仅用来展示其用途,并不表示真实的尺寸和位置信息。导电胶的长度、宽度、导电胶之间的间距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c8:根据背板上导电胶排列,将背接触电池片中的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贴合在导电胶上,形成相互串联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并在150℃下烘干5分钟固化。得到如图11a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该太阳能电池组件为全背接触太阳能组件。

该过程主要是,相邻背接触电池片极性相反的电极接触细栅通过印在背板上的导电胶相互连接,以保证电池片上的电流沿着长条状n+和p+掺杂区域的长边方向导出。

实施例4: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利用实施例1提供的步骤a1至步骤a4制备如图18和图19所示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

如图18和图19所示,p+掺杂区域中较窄区域的宽度为9.9mm,p+掺杂区域中较宽区域的宽度为12.8mm,n+掺杂区域中较窄区域的宽度为9.9mm,n+掺杂区域中较宽区域的宽度为7.0mm。另外,边界位置的n+掺杂区域中较宽区域的长度为6.9mm,中间位置的n+掺杂区域中较宽区域的长度为13.8mm,如图18或图19所示。各种参数均可调整,可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实现。

d5:将上述得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切割,切割后形成4块背接触电池片。

如将图18示出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切割,其切割线可如图18示出的切割线进行切割,也可调整该切割线改变背接触电池片包括的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的形状,如图19所示的切割线。

背接触太阳能小电池片的宽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比如,切割出的各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均不同,一个比较优选地实施例为切割出的各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相同,这样方便工艺操作和工艺实现。比如,每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均为39.6875mm。将这4块背接触电池片如图27所示的背接触电池片的排列。此时所有背接触电池片的方向和原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一致。背接触电池片的背面只有与长条状n+和p+掺杂区域形成欧姆接触的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不存在分别汇集长条状n+和p+掺杂区域电流的主栅线。

d6:制备印有导电胶的背板。

该步骤d6与实施例1示出的步骤a6相同。

d7:根据背板上导电胶排列,将背接触电池片中的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贴合在导电胶上,形成相互串联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并在180℃下烘干8分钟固化。得到图27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该太阳能电池组件为全背接触太阳能组件。该过程主要是,相邻背接触电池片极性相反的电极接触细栅通过印在背板上的导电胶相互连接,以保证电池片上的电流沿着长条状n+和p+掺杂区域的长边方向导出。

实施例5: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e4:基于实施例1示出的步骤a1至步骤a3得到的产品,在p+掺杂区域上制作正电极接触细栅,在n+掺杂区域上制作负电极接触细栅。

该步骤制作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的过程,需要在每一个p+掺杂区域制作多段正电极接触细栅,在每一个n+掺杂区域制作多段负电极接触细栅,以得到如图28示出的结构。每一段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的长度、相邻两段正电极接触细栅之间的间距以及相邻两段负电极接触细栅之间的间距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设定,通过调节工艺参数的形式实现在每一个p+掺杂区域制作多段正电极接触细栅和在每一个n+掺杂区域制作多段负电极接触细栅。

该制作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可采用印刷银浆直接烧穿背面钝化膜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先激光开口再印刷,还可以采用电镀金属的方式,从而形成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和硅基体的欧姆接触并将电流导出,其中,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的宽度可均为100μm。该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的长度可根据制作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进行相应地调整。

e5:将上述步骤e4得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切割,切割后形成4块背接触电池片。

背接触太阳能小电池片的宽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比如,切割出的各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均不同,一个比较优选地实施例为切割出的各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相同,这样方便工艺操作和工艺实现。比如,每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均为39.6875mm。将这4块背接触电池片如图9所示排列。此时部分背接触电池片的方向和原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一致。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不存在分别汇集长条状n+和p+掺杂区域电流的主栅线。

e6:制备印有导电胶的背板。该步骤e6与实施例3示出的步骤c7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e7:根据背板上导电胶排列,将背接触电池片中的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贴合在导电胶上,形成相互串联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并在250℃下烘干3分钟固化。得到如图12a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该太阳能电池组件为全背接触太阳能组件。该过程主要是,相邻背接触电池片极性相反的电极接触细栅通过印在背板上的导电胶相互连接,以保证电池片上的电流沿着长条状n+和p+掺杂区域的长边方向导出。

在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5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制作完成后,后续的汇流、叠层、层压等组件封装工艺和常规组件制作方式无异。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各个参数仅是示例性的给出。比如,每块背接触电池片的宽度、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的宽度、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间距、导电胶的尺寸参数如实施例1中的l1、l2、l3、l4以及实施例2中的l5、l6、l7、l8等均可调变。比如,l6还可调变为1mm、500μm、200μm甚至更小,l1或l5也可调变为1mm、500μm、200μm、100μm、50μm甚至更小。其他的各种参数在工艺实现范围内均可调整,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关系与背板上导电胶的分布或导电胶的结构可以进行调换或组合,也可以将p+掺杂区域和n+掺杂区域之间的位置进行调换,同时适应调整正电极接触细栅和负电极接触细栅等;还可以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切割成更多的背接触电池片,又比如,导电胶的宽度可无限小如200μm,相邻两个背接触电池片之间的间距也可无限小如小于200μm等。任何在不脱离本申请的构思和范围内所做的更改与润饰,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