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负载的端子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29568发布日期:2020-12-18 13:18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智能控制负载的端子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端子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智能控制负载的端子台。



背景技术:

端子台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端子台包括处理器10,继电器50和输出端子排,继电器50通过端子排与负载连接,外部控制设备通过处理器10控制继电器50的吸合,进行控制负载。由于现有的端子台与控制设备通过电线连接,因此端子台与控制设备之间的传输距离有限,传输效率低。

同时,由于在开关量输出控制设备时经常需要大量的继电器50,通常一个继电器50发挥作用需要两条输入以及两条输出线路形成电路回路,与此相适应端子台上需要两个端子作为接线和出线端,因此,假设一个4位继电器50,在输出端往往需要8个端子。现有的通过驱动继电器50来控制设备的电路中,大多是采用单一的控制器,如果采用分布式控制的方式,则会造成接线复杂,且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骨科钢丝引导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智能控制负载的端子台,包括电源输入端子,通信单元,处理器,光耦隔离芯片,多个继电器以及用于供负载接线的输出端子排;所述电源输入端子,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并对所述处理器、继电器和通信单元进行供电;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总服务器的信号;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总服务器的信号,输出控制信号;所述光耦隔离芯片的一端与处理器连接,另一端同时与多个继电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端子排上设有多个触点组,每个所述触点组均包括无源输出常开点、无源输出公共端和无源输出常闭点,所述无源输出常开点、无源输出公共端和无源输出常闭点均与对应的所述继电器连接。

一种优选方案是所述具有智能控制负载的端子台还包括降压模块和电源隔离模块,所述降压模块的一端与电源输入端子连接,另一端与电源隔离模块连接;所述通信单元的一端与电源隔离模块另一端连接,所述通信单元的另一端与处理器连接。

一种优选方案是所述降压模块与电源输入端子之间还连接有防反接二极管d1。

一种优选方案是所述具有智能控制负载的端子台包括两个继电器,所述输出端子排上设有两个触点组,所述输出端子排设有一个公共接线端子,每个所述触点组均包括无源输出常开点、无源输出公共端和无源输出常闭点;所述无源输出常开点、无源输出公共端和无源输出常闭点均与对应的所述继电器连接,其中两组无源输出公共端分别与一个公共接线端子连接。

一种优选方案是所述具有智能控制负载的端子台包括四个继电器,所述输出端子排上设有四个触点组,所述输出端子排设有一个公共接线端子和两个单独接线端,每个所述触点组均包括无源输出常开点、无源输出公共端和无源输出常闭点;所述无源输出常开点、无源输出公共端和无源输出常闭点均与对应的所述继电器连接,其中,两组无源输出公共端分别与一个公共接线端子连接,另外两组无源输出公共端分别与对应的单独接线端连接。

一种优选方案是所述具有智能控制负载的端子台包括八个继电器,所述输出端子排上设有八个触点组,所述输出端子排设有两个公共接线端子和两个单独接线端连接;每个所述触点组均包括无源输出常开点、无源输出公共端和无源输出常闭点,所述无源输出常开点、无源输出公共端和无源输出常闭点均与对应的所述继电器连接;其中,两组无源输出公共端分别与一个公共接线端子连接,四组无源输出公共端分别与另一个公共接线端子连接,另外两组无源输出公共端分别与对应的单独接线端连接。

一种优选方案是每个所述继电器均设有电阻、信号指示灯、线圈和二极管,所述信号指示灯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线圈的一端、二极管的阳极和光耦隔离芯片连接,所述信号指示灯的阳极与所述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线圈的另一端、二极管的阴极和电源输入端子连接。

一种优选方案是所述电源输入端子连接24v电源,所述降压模块用于将电压由24v降压至5v。

一种优选方案是所述通信单元包括半双工rs85芯片。

综合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通信单元,通信单元与总服务器之间通讯连接,因此传输距离远,传输效率高,通信单元与总服务器之间无需电线连接;输出端子排设有公共接线端子,其中两组或者多组无源输出公共端可分别与一个公共接线端子连接,减少了接线,接线简单。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继电器与触点组之间连接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图;

图5是总服务器与本实用新型之间信号传递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智能控制负载的端子台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及目的,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如图1,图3,图5和图7所示,一种具有智能控制负载的端子台,包括电源输入端子10,通信单元20,处理器30,光耦隔离芯片40,多个继电器50以及用于供负载接线的输出端子排60;所述电源输入端子10,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并对所述处理器30、继电器50和通信单元20进行供电;所述通信单元20,用于接收来自总服务器90的信号;所述处理器30,用于根据总服务器90的信号,输出控制信号;所述光耦隔离芯片40的一端与处理器30连接,另一端同时与多个继电器5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端子排60上设有多个触点组64,每个所述触点组64均包括无源输出常开点61、无源输出公共端62和无源输出常闭点63,所述无源输出常开点61、无源输出公共端62和无源输出常闭点63均与对应的所述继电器50连接。

如图1,图3,图5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通信单元20,通信单元20与总服务器90之间通讯连接,因此传输距离远,传输效率高,通信单元20与总服务器90之间无需电线连接。如图1,图3和图5所示,电源输入端子10用于对通信单元20、继电器50和处理器10供电,输出端子排60设有输出端子,外部负载与输出端子连接。当总服务器90向通信单元20发出一个信号时,通信单元20将该信号传递给处理器10,处理器10控制继电器50吸合,负载导通;当总服务器90向通信单元20发出另一个信号时,通信单元20将该信号传递给处理器10,处理器10控制继电器50断开,负载断开;因此可以远距离、智能的控制负载的通断。

具体的,如图1,图3,图5和图7所示,所述具有智能控制负载的端子台还包括降压模块70和电源隔离模块80,所述降压模块70的一端与电源输入端子10连接,另一端与电源隔离模块80连接;所述通信单元20的一端与电源隔离模块80另一端连接,所述通信单元20的另一端与处理器30连接。

如图1,图3,图5和图7所示,所述降压模块70与电源输入端子10之间还连接有防反接二极管d1。

如图1,图3,图5和图7所示,所述电源输入端子10连接24v电源,所述降压模块70用于将电压由24v降压至5v。

如图1,图3,图5和图7所示,所述通信单元20包括半双工rs485芯片。

如图1,图3,图5和图7所示,所述具有智能控制负载的端子台包括两个继电器50,所述输出端子排60上设有两个触点组64,所述输出端子排60设有一个公共接线端子,每个所述触点组64均包括无源输出常开点61、无源输出公共端62和无源输出常闭点63;所述无源输出常开点61、无源输出公共端62和无源输出常闭点63均与对应的所述继电器50连接,其中两组无源输出公共端62分别与一个公共接线端子连接。输出端子排60设有公共接线端子,其中两组或者多组无源输出公共端可分别与一个公共接线端子连接,减少了接线,接线简单。

如图1,图3,图5和图7所示,每个所述继电器50均设有电阻51、信号指示灯52、线圈53和二极管54,所述信号指示灯52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线圈53的一端、二极管54的阳极和光耦隔离芯片40连接,所述信号指示灯52的阳极与所述电阻5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5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线圈53的另一端、二极管54的阴极和电源输入端子10连接。

第二实施例,如图2,图3,图5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是:所述具有智能控制负载的端子台包括四个继电器,所述输出端子排60上设有四个触点组64,所述输出端子排60设有一个公共接线端子和两个单独接线端,每个所述触点组64均包括无源输出常开点61、无源输出公共端62和无源输出常闭点63;所述无源输出常开点61、无源输出公共端62和无源输出常闭点63均与对应的所述继电器50连接,其中,两组无源输出公共端62分别与一个公共接线端子连接,另外两组无源输出公共端分别与对应的单独接线端连接。

如图2,图3,图5和图7所示,输出端子排60设有公共接线端子,其中两组无源输出公共端可分别与一个公共接线端子连接,减少了接线,接线简单。

如图2,图3,图5和图7所示,而另外两组无源输出公共端分别与对应的单独接线端连接,可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要求。

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是:如图3至图7所示,所述具有智能控制负载的端子台包括八个继电器50,所述输出端子排60上设有八个触点组64,所述输出端子排60设有两个公共接线端子和两个单独接线端连接;每个所述触点组64均包括无源输出常开点61、无源输出公共端62和无源输出常闭点63,所述无源输出常开点61、无源输出公共端62和无源输出常闭点63均与对应的所述继电器50连接;其中,两组无源输出公共端62分别与一个公共接线端子连接,四组无源输出公共端62分别与另一个公共接线端子连接,另外两组无源输出公共端分别与对应的单独接线端连接。

如图3至图7所示,输出端子排60设有公共接线端子,其中四组无源输出公共端可分别与一个公共接线端子连接,减少了接线,接线简单。其中两组无源输出公共端可分别与一个公共接线端子连接,减少了接线,接线简单。而另外两组无源输出公共端分别与对应的单独接线端连接,可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要求,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接线端。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