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挡机构和包括该止挡机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78688发布日期:2021-04-21 05:39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止挡机构和包括该止挡机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止挡机构,其用于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动触头驱动盘;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包括这种止挡机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2.双电源转换开关(ats)需要在两路不同电源间切换,以保障负载的供电连续性。ats有二位置和三位置之分。具有三位置的ats,即具有第一电源合闸位置、双分位置和第二电源合闸位置,其中双分位置又称off位置,此时负载不与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相联。具有隔离功能的ats,当ats产品处于双分位置时,使用者可以挂锁并检修相关设备。因此,双分位置的隔离性能成为重要的市场需求。然而,在现有技术的三位置的ats中,当ats 需要从第一电源合闸位置或第二电源合闸位置切换到双分位置时,动触头及与动触头相关联的转动部件由于转动惯量较大,经常无法迅速可靠地停在双分位置,甚至有接通另外一路电源的潜在风险,这对于双电源转换开关的隔离性能是不利的。
3.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意图将ats从第一电源合闸位置或第二电源合闸位置切换到双分位置时将动触头及与其相关联的转动部件迅速可靠地停在双分位置的止挡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止挡机构,该止挡机构用于双电源转换开关(ats)的动触头驱动盘,所述动触头驱动盘与动触头固定联接并能够绕旋转轴线转动,以使所述动触头能够处于第一合闸位置、第二合闸位置及用于分闸的双分位置,并且其中,所述动触头驱动盘包括径向延伸的止挡凸部,所述止挡凸部包括周向相继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止挡机构包括:
5.框架,其设置在所述动触头驱动盘下方且能够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
6.第一挡板,其安装在所述框架的第一侧,且被设置为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以从其第一初始位置只能沿第一方向转动;
7.第二挡板,其安装在所述框架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且被设置为用于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以从其第二初始位置只能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
8.第一复位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
9.其中,所述止挡机构被构造为使得:
10.随着所述动触头驱动盘从所述第一合闸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到所述双分位置,所述第一挡板能够从所述第一初始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当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所述第二挡板时,所述动触头驱动盘停止转动,同时所述第一复位构件拉动所述第一挡板回到所述第一初始位置,使得所述动触头驱动盘的所述止挡凸部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
11.随着所述动触头驱动盘从所述第二合闸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到所述双分位置,所述第二挡板能够从所述第二初始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当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
所述第一挡板时,所述动触头驱动盘停止转动,同时所述第一复位构件拉动所述第二挡板回到所述第二初始位置,使得所述动触头驱动盘的所述止挡凸部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
12.随着所述动触头驱动盘从所述双分位置转动到所述第一合闸位置或所述第二合闸位置,所述框架下移,使得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不再阻挡所述动触头驱动盘的转动。
13.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通过只能从相应的初始位置沿一个方向转动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与动触头驱动盘的止挡凸部的配合以及第一复位构件,确保了动触头驱动盘在从第一合闸位置或第二合闸位置转动到双分位置时能够被可靠地卡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又通过可上下移动的框架确保了动触头驱动盘在从双分位置转动到第一合闸位置或第二合闸位置时能够不再受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约束。由此可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结构简单,紧凑稳固,易于实现,且在需要时能可靠确保对动触头驱动盘的止挡作用而不妨害双电源转换开关在其他时段内的正常操作。
14.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转动由所述止挡凸部驱动,和/或所述第二挡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转动由所述止挡凸部驱动。由此,仅仅借助于动触头驱动盘本身就要进行的转动运动来实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转动,而无需借助于其它动力施加和传递部件,使得可以减少止挡机构的部件数量,更有助于实现止挡机构的紧凑构造。
15.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包括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且彼此间隔开地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的第一轴和第二轴,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下方的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挡板包括设置在中间部段的第一孔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孔的两侧的第一对应限位部和第一对应止挡部,所述第一轴穿过所述第一孔,且第一挡板通过所述第一对应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所述第一对应止挡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止挡部配合;和/或所述第二挡板包括设置在中间部段的第二孔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孔的两侧的第二对应限位部和第二对应止挡部,所述第二轴穿过所述第二孔,且所述第二挡板通过所述第二对应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所述第二对应止挡部用于与所述第二止挡部配合。这样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结构简单,且轴孔配合结构使得止挡机构易于组装,即以简单的构造实现了对动触头驱动盘的快速且可靠的止挡,成本效益高。
16.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底部的相对侧上。
17.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可被构造:所述第一对应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板的第一竖直段上,所述第一对应止挡部设置在所述挡板的第二竖直段上,所述第一竖直段与所述第二竖直段通过第一横向段连接,且所述第一孔设置在自所述第一竖直段平行于所述第一横向段延伸的突部中;和/或所述第二挡板被构造为:所述第二对应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挡板的第三竖直段,所述第二对应止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挡板的第四竖直段上,所述第三竖直段与所述第四竖直段通过第二横向段连接,且所述第二孔设置在自所述第三竖直段平行于所述第二横向段延伸的突部中。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构造一方面在进一步确保在双分位置时的可靠稳固的止挡效果,另一
方面在需要从第一合闸位置或第二合闸位置切换到双分位置时确保了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顺滑转动,且易于制造和组装。
18.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突部每个由相互平行的两个突片构成。这样可以节省材料,使得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更加轻便,从而确保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更为顺滑的转动。
19.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复位构件是第一弹簧。这进一步确保了止挡机构的紧凑的结构,且简单可靠。
20.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挡机构包括与所述框架连接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框架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
21.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
22.所述双电源转换开关还包括驱动所述动触头驱动盘转动的电磁铁转盘,所述电磁铁转盘包括周向相继的第三止挡部和第四止挡部;
23.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设置在所述框架的第三侧附近,所述框架还在与所述第三侧相对的第四侧附近包括朝向彼此上升且与所述框架固定联接的第一驱动斜坡和第二驱动斜坡;
24.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25.第一驱动臂,其在所述电磁铁转盘上被安装为能够与所述第三止挡部配合以从其相对于所述电磁铁转盘的第三初始位置只能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驱动臂还被设置为能够至少与所述第一驱动斜坡配合;
26.第二驱动臂,其在所述电磁铁转盘上被安装为能够与所述第四止挡部配合以从其相对于所述电磁铁转盘的第四初始位置只能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二驱动臂还被设置为能够至少与所述第二驱动斜坡配合;
27.第二复位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臂与所述第二驱动臂之间;
28.其中,所述驱动机构被构造为:
29.随着所述电磁铁转盘驱动所述动触头驱动盘从所述第一合闸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到所述双分位置,所述第二驱动臂在接触所述第一驱动斜坡和/或所述第二驱动斜坡时能够相对于所述电磁铁转盘从所述第四初始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使得所述第二驱动臂能够滑过所述第一驱动斜坡和/ 或所述第二驱动斜坡,当所述动触头驱动盘到达所述双分位置时,所述第二复位构件使所述第二驱动臂回到所述第四初始位置;
30.随着所述电磁铁转盘驱动所述动触头驱动盘从所述双分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到所述第一合闸位置,所述第二驱动臂接触所述第二驱动斜坡并因此对所述第二驱动斜坡施加压力,使得所述框架向下移动;
31.随着所述电磁铁转盘驱动所述动触头驱动盘从所述第二合闸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到所述双分位置,所述第一驱动臂在接触所述第二驱动斜坡和 /或所述第一驱动斜坡时能够相对于所述电磁铁转盘从所述第三初始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使得所述第一驱动臂能够滑过所述第二驱动斜坡和/或所述第一驱动斜坡,当所述动触头驱动盘到达所述双分位置时,所述第二复位构件使所述第一驱动臂回到所述第三初始位置;
32.随着所述电磁铁转盘驱动所述动触头驱动盘从所述双分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到所述第二合闸位置,所述第一驱动臂接触所述第一驱动斜坡并因此对所述第一驱动斜
坡施加压力,使得所述框架向下移动。
33.即在该实施例中,用于在需要时驱动框架向下移动的驱动机构的组成部件数量少,结构简单,更为突出的是该驱动机构不仅在结构上利用了双电源转换开关通常都包括的电磁铁转盘,且在动力传递上利用了电磁铁转盘本身就行使的驱动作用,这一方面充分利用双电源转换开关内的受限空间,使得驱动机构的设置没有占用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节省了用于驱动机构的动力源和控制部件,成本效益非常高。同时,这样的第一驱动臂和第一驱动臂的驱动作用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止挡作用能够完美协调,使得整个止挡机构结构紧凑,运行顺畅,反应敏捷,且稳固可靠。
34.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臂包括设置在中间部段的第三孔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孔两侧的第三对应止挡部和第一驱动部,固定在所述电磁铁转盘上的第三轴穿过所述第三孔,且所述第一驱动臂通过所述第三对应止挡部与所述第三止挡部配合,通过所述第一驱动部至少与所述第一驱动斜坡配合;和/或所述第二驱动臂包括设置在中间部段的第四孔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孔两侧的第四对应止挡部和第二驱动部,固定在所述电磁铁转盘上的第四轴穿过所述第四孔,且所述第二驱动臂通过所述第四对应止挡部与所述第四止挡部配合,通过所述第二驱动部至少与所述第二驱动斜坡配合。这样的第一驱动臂和第二驱动臂结构简单,且轴孔配合结构使得驱动机构易于组装,即以简单的构造在双电源转换开关从第一合闸位置或第二合闸位置到双分位置时实现了对止挡机构的框架的有效驱动,而在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其它操作期间又不影响其正常运转。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复位构件是第二弹簧。这进一步确保了驱动机构的紧凑的结构,且简单可靠。
35.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臂的所述第三对应止挡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之间成钝角,所述第二驱动臂的所述第四对应止挡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之间成钝角,且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在所述双分位置时平行于所述框架运动方向延伸。这样的构造使得在双电源转换开关从双分位置到第一合闸位置或第二合闸位置时可以确保第一驱动臂或第二驱动臂被更牢固地止挡,且以更有效的方式对框架施加驱动力。
36.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臂的所述第三孔设置在第一材料增厚部中,所述第二驱动臂的所述第四孔设置在第二材料增厚部中。由此可以增强第一驱动臂和第二驱动臂的机械强度。
37.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并与所述框架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三复位构件,所述第三复位构件设置为使所述框架在被压下后复位。由此,不必借助外力即可实现框架的复位。
38.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复位构件设置在沿竖直方向定位并与所述框架连接的支撑轴上,所述止挡机构通过所述支撑轴安装在固定到所述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支架中。即第三复位构件的安装不占用更多的空间,从而进一步确保止挡机构的紧凑性;同时,这可以有效确保框架的上下可移动性。
39.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复位构件是压簧。这进一步确保了驱动机构的紧凑的结构,且简单可靠,易于实现。
40.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斜坡与所述
第二驱动斜坡一体地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由此减少止挡机构的部件数量,节省组装成本,且确保驱动力有效传递到框架。
41.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斜坡和所述第二驱动斜坡分别设置在从所述框架的底部向上延伸的第一驱动侧面和第二驱动侧面上。
42.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框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侧且从所述底部延伸的侧面,所述第一轴安装在所述侧面和所述第一驱动侧面中,所述第二轴安装在所述侧面和所述第二驱动侧面中。这样的设置便于安装第一轴和第二轴,且进一步确保了止挡机构的结构紧凑性。
43.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用于联接所述动触头的销设置在所述动触头驱动盘的所述止挡凸部中。由此可以确保更精确地将动触头保持在双分位置。
4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止挡机构。
附图说明
4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在附图中:
46.图1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止挡机构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立体分解图;
47.图2示出了去掉第一和第三支撑板之后的组装状态下的图1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立体图;
48.图3示出了图2所述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正视图;
49.图4从一侧示出了图1所示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局部立体图,其中删除了所有支撑板和齿轮盘;
50.图5从另一侧示出了图4所示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局部立体图,其中删除了所有支撑板和齿轮盘,且电磁铁转盘的一部分被切除以清楚示出第一驱动臂和第二驱动臂与其他部件的组装关系;
51.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止挡机构在组装状态下的立体透视图;
52.图7示出了图6所示的止挡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53.图8示出了图6所示的止挡机构的局部分解图,具体示出了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框架;
54.图9示出了图6所示的止挡机构的第一驱动臂、第二驱动臂以及它们之间的第二复位构件;
55.图10从正面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处于双分位置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局部正面图;
56.图11从背面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处于双分位置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局部背面图;
57.图12从背面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双电源转换开关从双分位置切换到第一合闸位置期间的过程图,具体示出了止挡机构的框架向下移动;
58.图13从正面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双电源转换开关从双分位置切换到第一合闸位置期间的过程图,具体示出了止挡机构的框架向下移动,使得止挡凸部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出来;
59.图14从正面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处于第一合闸位置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局部正视图;
60.图15从背面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双电源转换开关从第一合闸位置切换到双分位置期间的过程图,具体示出了第二驱动臂正在滑过第一驱动斜坡;
61.图16从正面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双电源转换开关从第一合闸位置切换到双分位置期间的过程图,具体示出了第一挡板转动以使止挡凸块进入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
62.图17从正面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双电源转换开关从第一合闸位置切换到双分位置期间的过程图,具体示出了止挡凸块抵接第二挡板而被止挡。
63.应注意,在所有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部件、结构或元素采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
64.附图标记列表
65.双电源转换开关1
66.一个或多个支撑板61、62、63
67.齿轮盘70
68.转盘轴90
69.动触头驱动盘40
70.销41
71.止挡凸部42
72.第一限位部421
73.第二限位部422
74.止挡机构10
75.第一挡板100
76.第一孔103
77.第一对应限位部111
78.第一对应止挡部121
79.第二挡板200
80.第二孔203
81.第二对应限位部212
82.第二对应止挡部222
83.第一横向段170
84.第二横向段270
85.第一复位构件150
86.突片141、142;241、242
87.框架300
88.第一侧351
89.第二侧352
90.第三侧353
91.第四侧354
92.第一轴303
93.第二轴313
94.第一止挡部301
95.第二止挡部302
96.底部310
97.底部相对侧311、312
98.第一驱动侧面320
99.第二驱动侧面330
100.第一驱动斜坡321
101.第二驱动斜坡331
102.侧面340
103.支撑轴350、360
104.第三复位构件356、366
105.电磁铁转盘20
106.第三止挡部201
107.第四止挡部211
108.第三轴213
109.第四轴223
110.第一驱动臂400
111.第三孔403
112.第三对应止挡部401
113.第一驱动部411
114.第一材料增厚部406
115.第二驱动臂500
116.第四孔503
117.第四对应止挡部501
118.第二驱动部511
119.第二材料增厚部506
120.第二复位构件450
121.安装支架600
具体实施方式
122.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23.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124.如图1至图5所示,其分别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止挡机构10的双电源转换开关1的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如图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电源转换开关1至少包括:电磁铁转盘20、动触头驱动盘 40、动触头(未示出)、一个或多个支撑板及转盘轴90等多个部件,在图中示出三个支撑板,即第一支撑板31、第二支撑板62和第三支撑板63。其中电磁铁转盘20和动触头驱动盘40安装在转盘轴90(在图2中示出)上,动触头通过固定在动触头驱动盘40上的销41(在图2中示出)而与动触头驱动盘40固定地联接。电磁铁转盘20在受到外力时能够在转盘轴90上围绕旋转轴线x转动,并能够驱动动触头驱动盘40也在转盘轴90上围绕旋转轴线x转动,动触头驱动盘40从而可以通过销41带动动触头根据需要切换到第一合闸位置(图14所示)、第二合闸位置(未示出)和双分位置(图2

5 和图10

11所示)。如图1

2所示,双电源转换开关1可选地包括设置在电磁铁转盘20与动触头驱动盘40之间的齿轮盘70,以使电磁铁转盘20经由齿轮盘70驱动动触头驱动盘40。还可选地,可能由于与电磁铁转盘40配合的储能弹簧(未示出)而在电磁铁转盘40的转动与动触头驱动盘20的转动之间存在延时。一个或多个支撑板61、62、63配置为支撑其他部件。
125.如图1

5所示,为了确保在将双电源转换开关1从第一合闸位置或第二合闸位置切换到双分位置时将动触头和与其固定联接的动触头驱动盘40迅速可靠地停在双分位置,而不会由于转动惯量继续转动,提出了用于双电源转换开关1的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机构10。如图所示,根据一个实施例,为了能够与止挡机构10配合以在双分位置实现对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动触头驱动盘40包括径向向外延伸的止挡凸部42,且在该止挡凸部42上周向相继地设置了第一限位部421和第二限位部422,如图3所示,第一限位部421和第二限位部422例如相对于该止挡凸部42以对称的方式设置。此外,用于固定地安装动触头的销41例如设置在该止挡凸部42中。止挡机构则10包括能够在双分位置将动触头驱动盘的止挡凸部卡在中间的第一挡板 100和第二挡板200,而当双电源转换开关1意图从双分位置切换到第一合闸位置或第二合闸位置时,该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能够向下移动以解除对止挡凸部42的约束。
126.为此,如图所示,该止挡机构10包括框架300、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其中框架300设置在动触头驱动盘40下方且能够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第一挡板100安装在框架
300的第一侧351并被设置为能够与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上的第一限位部配合421以从其第一初始位置只能沿第一方向(图3和图6

7为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二挡板200则例如以与第一挡板100对称的方式安装在框架300的第二侧352并被设置为能够与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的第二限位部422配合以从其第二初始位置只能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图3和图6

7为逆时针方向)转动。此外,如图所示,该止挡机构1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挡板100与第二挡板200之间的第一复位构件150,该第一复位构件150例如是弹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10被配置为:
127.如图14

17所示,当动触头驱动盘从如图14所示的第一合闸位置沿第二方向(图14、16和17中为逆时针方向,图15中所示为顺时针方向)转动到如图10

11所示的双分位置时,第一挡板100从第一初始位置沿第一方向(图16中所示,为顺时针方向)转动,当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 上的第二限位部422抵接第二挡板200时(图17所示),由于第二挡板200 无法沿第一方向、即图17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动触头驱动盘40被停止转动,同时第一复位构件150带动第一挡板100回到第一初始位置,使得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被限于第一挡板100与第二挡板200之间(如图17和图10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第一挡板100 沿第一方向的转动由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驱动,即动触头驱动盘 40在上述转动过程中,其止挡凸部42将触及第一挡板100并沿第一方向对该第一挡板100施加力以使第一挡板100沿第一方向转动;
128.相应地,当动触头驱动盘40从第二合闸位置沿第一方向转动到双分位置时,第二挡板200从第二初始位置沿第二方向转动,当动触头驱动盘40 的止挡凸部42上的第一限位部421抵接第一挡板100时,由于第一挡板100 无法沿第二方向转动,因此动触头驱动盘40停止转动,同时第一复位构件150带动第二挡板200回到第二初始位置,使得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 42被限于第一挡板100与第二挡板200之间;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挡板200沿第二方向的转动由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驱动,即动触头驱动盘40在上述转动过程中,其止挡凸部42将触及第二挡板200并沿第二方向对该第二挡板200施加力以使第二挡板200沿第二方向转动(未示出);
129.此外,如图10至14所示,当动触头驱动盘40从双分位置转动到第一合闸位置或第二合闸位置时,框架300下移(如图12所示),止挡凸部42 脱离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的限制(如图13所示),从而使得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不再阻挡动触头驱动盘40的转动。
130.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10通过只能从相应的初始位置沿一个方向转动的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与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 42的配合以及第一复位构件150,确保了动触头驱动盘40在从第一合闸位置或第二合闸位置转动到双分位置时能够被可靠地卡在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之间,又通过可上下移动的框架300确保了动触头驱动盘40在从双分位置转动到第一合闸位置或第二合闸位置时能够不再受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的约束。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10在需要时能可靠确保对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作用而不妨害双电源转换开关1在其他时段内的正常操作。此外,仅仅借助于动触头驱动盘40本身就要进行的转动运动即可实现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的转动,而无需借助于其它动力施加和传递部件,使得可以减少止挡机构10的部件数量,更有助于实现止挡机构10的紧凑构造,且成本效益很高。
131.为了以简单、紧凑且稳固的构造容易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

8所示,框架300包括与旋转轴线x平行且彼此间隔开地固定在框架300上的第一轴303和第二轴313,并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轴303和第二轴313下方的第一止挡部301和第二止挡部302(图 8中示出),例如第一轴303和第二轴313可固定在框架300的相对的侧面上,第一止挡部301和第二止挡部302可设置在框架300的底部310的相对侧 311、312上。如图8、10更清楚地示出的,第一挡板100则包括设置在其中间部段的第一孔103和分别设置在第一孔103的两侧的第一对应限位部111 和第一对应止挡部121,固定在框架300上的第一轴303穿过第一孔103,且第一挡板100通过第一对应限位部111与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 上的第一限位部421配合,第一对应止挡部121则用于与框架300上的第一止挡部301配合;类似地,第二挡板200包括设置在其中间部段的第二孔203 和分别设置在第二孔的两侧的第二对应限位部212和第二对应止挡部222,固定在框架300上的第二轴313穿过第二孔203,且第二挡板200通过第二对应限位部212与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上的第二限位部422配合,第二对应止挡部222则用于与所框架300上的第二止挡部302配合。即,当将第一挡板100通过其第一孔103安装在框架300上的第一轴303时,第一挡板100的第一对应止挡部121能够抵靠框架300上的第一止挡部301,此时第一挡板100处于其第一初始位置;同样地,当将第二挡板200通过其第二孔203安装在框架300上的第二轴313时,第二挡板200的第二对应止挡部222能够抵靠框架300上的第二止挡部302,此时第二挡板200处于其第二初始位置,如图10所示。
132.在这种情况下,止挡机构10具体地被配置为如下操作:
133.如图14

17所示,当动触头驱动盘40从如图14所示的第一合闸位置沿第二方向(图14、16和17中为逆时针方向,图15中所示为顺时针方向) 转动到如图10和11所示的双分位置期间,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 的第二限位部422侧首先接触第一挡板100的第一对应限位部111的外侧(图 16),并因此对第一挡板100施加驱动力,使得第一挡板100能够从其第一初始位置如图16中所示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使得止挡凸部42能够进入到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之间的空间;而当止挡凸部42的第二限位部422抵接第二挡板200的第二对应限位部212时(如图17所示),由于第二挡板200通过其第二对应止挡部222与框架300上的第二止挡部302之间的配合而不能沿图17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得动触头驱动盘40被停止转动,即使得其转动惯量变为零,相应地与其固定联接的动触头的转动也被停止,与此同时,第一复位构件150带动第一挡板100回到第一初始位置,从而使得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位于第一挡板100与第二挡板200 之间,并从而将动触头驱动盘40和动触头保持在双分位置;
134.相应地,当动触头驱动盘40从第二合闸位置沿第一方向转动到双分位置时,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的第一限位部421侧首先接触第二挡板200的第二对应限位部212的外侧,并因此对第二挡板200施加驱动力,使得第二挡板200能够从其第二初始位置沿第二方向转动,由此使得止挡凸部42能够进入到第二挡板200和第一挡板100之间的空间;而当止挡凸部 42的第一限位部421抵接第一挡板100的第一对应限位部111时,由于第一挡板100通过其第一对应止挡部121与框架300上的第一止挡部301之间的配合而不能沿第二方向转动,使得动触头驱动盘40被停止转动,即使得其转动惯量变为零,相应地与其固定联接的动触头的转动也被停止,与此同时,第一复位构件150带动第二挡板200回到第二初始位
置,从而使得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位于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之间,并从而将动触头驱动盘40并因此使动触头保持在双分位置(未示出);
135.如图10至14所示,而当动触头驱动盘40从如图10

11所示的双分位置转动到如图14所示的第一合闸位置期间,框架300下移(图12),使得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相应地下移,从而使得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脱离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之间的空间,使其转动不再受阻(图 13和14)。应注意,该过程同样适用于当动触头驱动盘40从双分位置转动到第二合闸位置期间。
136.由此,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结构简单,且轴孔配合结构使得止挡机构易于组装,即以简单的构造实现了对动触头驱动盘的快速且可靠的止挡,成本效益高。
137.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一挡板100被构造为具有第一竖直段和第二竖直段,且第一竖直段与第二竖直段通过第一横向段 170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对应限位部111设置在第一竖直段上,第一对应止挡部121设置在第二竖直段上,且第一孔103设置在自第一竖直段平行于第一横向段170延伸的突部中,如图所示,该突部例如由两个突片141、 142构成。类似地,第二挡板200可被构造为具有第三竖直段和第四竖直段,且第三竖直段与第四竖直段通过第二横向段270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对应限位部212设置在第三竖直段上,第二对应止挡部222设置在第四竖直段上,且第二孔203设置在自第三竖直段平行于第二横向段270延伸的突部中,如图所示,该突部理由两个突片241、242构成,这样可以节省材料,使得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更加轻便,从而确保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的更为顺滑的转动。当然,第一孔103和第二孔203可以不设置在突部中。
138.应当注意,上述第一轴、第二轴、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一孔和第二孔的构造、设置和安装方式均是示例性的,其它构造和安装方式也是可行的,只要能赋予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如上所述的止挡作用即可。
139.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止挡机构10 的框架300的上下移动由止挡机构10所包括的驱动机构实现。
140.为此,如图4

5和图11

12所示,双电源转换开关1的电磁铁转盘20可包括周向相继地设置的第三止挡部201和第四止挡部211,例如如图4

5所示以相对于电磁铁转盘20的一个轴向面突出的方式设置在该轴向面上,且更加具体地,第三止挡部201和第四止挡部211设置在从该轴向面突出的同一个突出部上。如图8所示,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设置在止挡机构 10的框架300的第三侧353附近,框架300则还在与第三侧353相对的第四侧354附近包括朝向彼此上升且与框架300固定联接的第一驱动斜坡321和第二驱动斜坡331,例如第一驱动斜坡321与第二驱动斜坡322一体地设置在框架300上,且可选地,第一驱动斜坡321设置在从框架300的底部310 向上延伸的第一驱动侧面320上,第二驱动斜坡331设置在从框架300的底部310向上延伸的第二驱动侧面330上。根据一个实施例,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臂400,其在电磁铁转盘20上被安装为能够与第三止挡部201配合以从其相对于电磁铁转盘20的第三初始位置只能沿第二方向转动,第一驱动臂400还被设置为能够至少与第一驱动斜坡321配合;第二驱动臂500,其例如以与第一驱动臂400对称的方式在电磁铁转盘20上被安装为能够与第四止挡部211配合以从其相对于电磁铁转盘20的第四初始位置只能沿第一方向转动,第二驱动臂500还被设置为能够至少与第二驱动斜坡331配合;和第二复位构件450,设置在第一驱动臂400与第二驱动臂500之间,该第二复位构件450例如为弹簧。
该驱动机构被构造为:
141.如图14

17所示,随着电磁铁转盘20驱动动触头驱动盘40从如图14 所示的第一合闸位置沿第二方向(图14、16和17中为逆时针方向,图15 中所示为顺时针方向)转动到如图10

11所示的双分位置,第二驱动臂500 在接触第一驱动斜坡321和/或第二驱动斜坡331时能够受力,例如第二驱动臂500首先接触到第一驱动斜坡321的较低端并在试图沿第一驱动斜坡321 的上升方向随电磁铁转盘20转动时受到力,从而相对于电磁铁转盘20从第四初始位置沿第一方向(图15中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得第二驱动臂500 能够滑过第一驱动斜坡321和/或第二驱动斜坡331,当动触头驱动盘40到达双分位置时,第二复位构件450使第二驱动臂500回到第四初始位置;
142.如图10至14所示,随着电磁铁转盘20驱动动触头驱动盘40从如图 10

11所示的双分位置沿第一方向(图10、11、13和14中为顺时针方向,图12中为逆时针方向)转动到第一合闸位置,第二驱动臂500开始接触第二驱动斜坡331的较低端,当第二驱动臂500意图沿第二驱动斜坡331的上升方向随电磁铁转盘20转动时会抵靠第二驱动斜坡331产生驱动力,而第二驱动臂500此时由于第四止挡部211的止挡作用不能相对于电磁铁转盘20 转动,因此对第二驱动斜坡331施加的驱动力使得框架300向下移动(图12);
143.随着电磁铁转盘20驱动动触头驱动盘40从第二合闸位置沿第一方向转到双分位置,第一驱动臂400在接触第二驱动斜坡331和/或所述第一驱动斜坡321时能够因为受力,例如第一驱动臂400首先接触到第二驱动斜坡331 的较低端并在试图沿第二驱动斜坡331的上升方向随电磁铁转盘20转动时受到力,从而相对于电磁铁转盘20从第三初始位置沿第二方向转动,使得第一驱动臂400能够滑过第二驱动斜坡331和/或第一驱动斜坡321,当动触头驱动盘20到达双分位置时,第二复位构件450使第一驱动臂400回到第三初始位置(未示出);
144.随着电磁铁转盘20驱动动触头驱动盘40从双分位置沿第二方向转动到第二合闸位置,第一驱动臂400开始接触第一驱动斜坡321的较低端,当第一驱动臂400意图沿第一驱动斜坡321的上升方向随电磁铁转盘20转动时会抵靠第一驱动斜坡321产生驱动力,而第一驱动臂400此时由于第三止挡部201的止挡作用不能相对于电磁铁转盘20转动,因此对第一驱动斜坡321 施加的驱动力使得框架300向下移动(未示出)。
145.即在该实施例中,用于驱动框架300向下移动的驱动机构的组成部件数量少,结构简单,更为突出的是该驱动机构不仅在结构上利用了双电源转换开关1通常都包括的电磁铁转盘20,即将第一驱动臂400和第二驱动臂500 以沿一个方向受电磁铁转盘20上的相应止挡部约束的方式安装在了电磁铁转盘20上,且在动力传递上利用了电磁铁转盘20本身就行使的驱动作用,即第一驱动臂400和第二驱动臂500对框架300的驱动力来自电磁铁转盘20 的转动,这一方面充分利用双电源转换开关内的受限空间,使得驱动机构的设置没有占用更多的空间,实现非常紧凑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另一方面节省了用于驱动机构的动力源和控制部件,在制造和组装方面都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这样的第一驱动臂和第一驱动臂的驱动作用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止挡作用能够完美协调,使得整个止挡机构结构紧凑,运行顺畅,反应敏捷,且稳固可靠。
146.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10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为了以简单的结构且便于组装的方式实现驱动机构,如图4

5、9和12

13中更加清楚地可见的,第一驱动臂400包括
设置在中间部段的第三孔403和分别设置在第三孔两侧的第三对应止挡部401和第一驱动部411,固定在电磁铁转盘20 上的第三轴213穿过第三孔403以将第一驱动臂400以可相对于电磁铁转盘 20转动的方式安装在电磁铁转盘20上,该第三轴213例如固定在电磁铁转盘20的一个轴向面上,且第一驱动臂400被安装为第三对应止挡部401与第三止挡部201配合,第一驱动部411至少与第一驱动斜坡321配合。可选地,第三对应止挡部401和第一驱动部411之间例如形成一钝角,第三孔403 例如可设置在第一驱动臂400的第一材料增厚部406中,这样可确保第一驱动臂400被更牢固地止挡,且增强第一驱动臂400机械强度,以使其更有效的方式对框架300施加驱动力。
147.相应地,如图4

5、9和12

13中更加清楚地可见的,第二驱动臂500也可包括设置在中间部段的第四孔503和分别设置在第四孔503两侧的第四对应止挡部501和第二驱动部511,固定在电磁铁转盘20上的第四轴223穿过第四孔503以将第二驱动臂500以可相对于电磁铁转盘20转动的方式安装在电磁铁转盘20上,第四轴223例如固定在电磁铁转盘20的一个轴向面上,且第二驱动臂500被安装为第四对应止挡部501与第四止挡部211配合,第二驱动部511至少与第二驱动斜坡331配合。类似地可选地,第四对应止挡部501和第二驱动部511之间例如形成一钝角,第四孔503例如可设置在第二驱动臂500的第二材料增厚部506中,这样可确保第二驱动臂500被更牢固地止挡,且增强第二驱动臂500的机械强度,以使其更有效的方式对框架 300施加驱动力。
148.可选地,如图1

2所示,电磁铁转盘20可包括沿轴向设置的间隔开的两个盘,第三轴213和第四轴223固定在这两个盘之间,以便于第三轴213 和第四轴223的安装。
149.此外,第一驱动臂400的第一驱动部411和第二驱动臂500的第二驱动部511在双分位置时平行于框架300运动方向延伸,这样更加有利于对框架施加驱动力。
150.在这种情况下,止挡机构10具体地被配置为如下操作:
151.如图14

17所示,随着电磁铁转盘20驱动动触头驱动盘40从如图14 所示的第一合闸位置沿第二方向(图14、16和17中为逆时针方向,图15 中所示为顺时针方向)转动到如图10

11所示的双分位置,第二驱动臂500 的第二驱动部511接触第一驱动斜坡321和/或第二驱动斜坡331并因此在第一方向(图15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上受力,例如在接触到第一驱动斜坡321 的较低端并试图沿着第一驱动斜坡321的上升方向继续转动时受力,且由于电磁铁转盘20上的第四止挡部211对第二驱动臂500在该第一方向上的转动没有止挡作用,使得第二驱动臂500相对于电磁铁转盘20从第四初始位置沿第一方向转动,这样,第二驱动臂500能够滑过第一驱动斜坡321和/ 或第二驱动斜坡331,而不能对第一驱动斜坡321和/或第二驱动斜坡331施加向下的压力;同时,如图16更加清楚地示出的,动触头驱动盘40的转动使得其止挡凸部42接触并带动第一挡板100沿第一方向(图16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允许止挡凸部42进入第一挡板100与第二挡板200之间的空间,如图17所示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在抵接第二挡板200 时被停止转动;这时,第二复位构件450使第二驱动臂500回到第四初始位置,第一复位构件150使第一挡板100返回到第一初始位置,使得止挡凸部 42被稳固地卡在了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之间,从而将动触头可靠地保持在双分位置;
152.如图10至14所示,随着电磁铁转盘20驱动动触头驱动盘40从如图10 和11所示的双分位置沿第一方向(图10和13

14中为顺时针方向,图11 和12为逆时针方向)转动到第一
合闸位置,第二驱动臂500的第二驱动部 511接触第二驱动斜坡331,例如首先接触第二驱动斜坡311的较低端并在之后意图沿着第二驱动斜坡331的上升方向转动,此时,第二驱动臂500由于通过其第四对应止挡部501与电磁铁转盘20的第四止挡部211之间的配合止挡作用不能相对于电磁铁转盘20转动,因此随着电磁铁转盘20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而对第二驱动斜坡331施加压力,使得框架300向下移动(如图12所示);这使得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向下移动到动触头驱动盘 40的止挡凸部42的下方,从而止挡凸部42的转动不再受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的限制,使得能够带动动触头顺利切换到第一合闸位置(如图13 和14所示);
153.随着电磁铁转盘20驱动动触头驱动盘40从第二合闸位置沿第一方向转到双分位置,第一驱动臂400的第一驱动部411接触第二驱动斜坡331和/ 或所述第一驱动斜坡321并因此在第二方向上受力,例如在接触到第二驱动斜坡331的较低端并试图沿着第二驱动斜坡331的上升方向继续转动时受力,且由于电磁铁转盘20上的第三止挡部201对第一驱动臂400在该第二方向上的转动没有止挡作用,使得第一驱动臂400相对于电磁铁转盘20从第三初始位置沿第二方向转动,这样,第一驱动臂400能够滑过第二驱动斜坡331和/或第一驱动斜坡321,而不能对第二驱动斜坡331和/或第一驱动斜坡321施加向下的压力;同时,动触头驱动盘40的转动使得其止挡凸部 42接触并带动第二挡板200沿第二方向转动,从而允许止挡凸部42进入第二挡板200与第一挡板100之间的空间,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在抵接第一挡板100时被停止转动;这时,第二复位构件450使第一驱动臂400 回到第三初始位置,第一复位构件150使第二挡板200返回到第二初始位置,使得止挡凸部42被稳固地卡在了第二挡板200与第一挡板100之间,从而将动触头可靠地保持在双分位置(未示出);
154.随着电磁铁转盘20驱动动触头驱动盘40从双分位置沿第二方向转动到第二合闸位置,第一驱动臂400的第一驱动部411接触第一驱动斜坡321,例如首先接触第一驱动斜坡321的较低端并在之后意图沿着第一驱动斜坡 321的上升方向转动,此时,第一驱动臂400由于通过其第三对应止挡部401 与电磁铁转盘20的第三止挡部201之间的配合止挡作用不能相对于电磁铁转盘20转动,因此随着电磁铁转盘20继续沿第二方向转动而对第一驱动斜坡321施加压力,使得框架300向下移动;这使得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 200向下移动到动触头驱动盘40的止挡凸部42的下方,从而止挡凸部42 的转动不再受第一挡板100和第二挡板200的限制,使得能够带动动触头顺利切换到第二合闸位置(未示出)。
155.为了不必借助于外力即可实现框架300在向下移动之后的向上复位,如图1

7所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挡机构10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驱动机构还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并与所述框架300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三复位构件,例如两个第三复位构件356、366,第三复位构件第三复位构件356、366 设置为使框架300在被压下后向上移动以复位。可选地,第三复位构件356、 366为压簧。更加具体地,所述第三复位构件356、366可设置在沿竖直方向定位并与框架300连接的相应的支撑轴350、360上,支撑轴例如为金属轴,止挡机构10通过支撑轴350、360安装在固定到双电源转换开关1的支架(如前述一个或多个支撑板61、62、63)中。即第三复位构件356、366的安装不占用更多的空间,从而进一步确保止挡机构10的紧凑性;同时,这可以有效确保框架300的复位。在这种情况下,如图所示,支撑轴可以包括可以彼此相对滑动的外管和内管,外管的直径大于内管的直径,压簧则可以套设在内管上,且压簧的上端可以固定在外管的下端部,压簧下端可以固定在支撑轴的安装支架600上,从
而使得框架300在被向下移动时,框架300带动外管向下移动,从而使得压簧被向下压缩并储能(图12示出被压缩的压簧),而在框架向下移动结束时,储能的压簧压迫外管向上移动,从而将框架300 向上顶起以复位(图12

13中被压下,图14复位)。
156.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用于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动触头驱动盘的止挡机构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各种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