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荷断路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72341发布日期:2021-06-22 15:40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负荷断路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荷断路开关,特别是一种具有条形壳体且各个相电路均串接有熔断器的负荷断路开关。



背景技术:

负荷断路开关,带有储能隔离开关和可插拔的熔断器组,是用于接通/分断配电系统的重要开关电器;为了分断输入电流与负荷端,用户可手动操作操作机构的动力手柄,以断开负荷断路开关内部的动/静触头。

现有负荷断路开关多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负荷断路开关,其动触头系统多采用滑动设置的方式,长时间使用后容易磨损,影响负荷断路开关动作的可靠性和流畅性。

2、现有负荷断路开关,没有可靠的锁定保护机构,易发生壳体打开状态下合闸或合闸情况下打开壳体的情况,严重影响用户用电安全性。

3、现有负荷断路开关,其动触头系统的动触头组件和触头支持的装配不牢靠,易发生动触头组件脱离触头支持的情况,导致负荷断路开关失效。

4、现有负荷断路开关,其灭弧室的灭弧效率不足,产品在接通/分断时易产生较大电弧,飞弧较大易导致电路的安全隐患;另外,灭弧室的灭弧栅片固定限位结构复杂,不易安装。

5、现有负荷断路开关,其开关安装结构复杂而且不易操作。

6、现有负荷断路开关,其输出端的排布方式不合理,导致输出端的规格较小,限制负荷断路开关的载流能力,而且接线不便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负荷断路开关,其安全性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负荷断路开关,其包括开关外壳1以及分别设置在开关外壳1内的操作机构2、接触系统;所述操作机构2包括动力手柄20,接触系统包括配合使用的动触头系统和静触头8,动触头系统包括触头支持5以及设置在触头支持5上的动触头组件6;拨动所述动力手柄20驱动动触头系统往复移动,使动触头组件6与静触头8闭合/断开;

所述开关外壳1包括盖体11和外壳主体12,盖体11设置在外壳主体12一侧;

所述负荷断路开关还包括与盖体11驱动配合的第二锁定机构4;所述盖体11被打开时,第二锁定机构4移动与动触头系统或操作机构2限位配合,阻止负荷断路开关合闸,盖体11被关闭时,盖体11驱动第二锁定机构4解除与动触头系统或操作机构2的限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锁定机构4和动触头系统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

优选的,所述盖体11被打开时,第二锁定机构4移动与触头支持5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系统移动,盖体11被关闭时,驱动第二锁定机构4解除与触头支持5的限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锁定机构4包括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以及设置在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一侧的第二锁定凸台41,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与外壳主体12滑动配合;所述触头支持5包括设置在其一侧的触头支持锁定槽52;

所述盖体11被打开时,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动作并带动第二锁定凸台41进入触头支持锁定槽52内与其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系统移动;所述盖体11被关闭时,盖体11驱动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移动并带动第二锁定凸台41移出触头支持锁定槽52,使第二锁定机构4解除与触头支持5的限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锁定机构4还包括第二锁定弹簧4a;所述盖体11被打开时,第二锁定弹簧4a驱动第二锁定机构4移动与触头支持5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系统移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锁定机构4的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为l字形结构,包括折弯相连的主体滑动板401和主体受动板402,第二锁定凸台41设置在主体滑动板401面向触头支持5的一侧,主体受动板402与第二锁定弹簧4a一端限位配合,盖体11被打开时,第二锁定弹簧4a使主体受动板402抵压在触头支持5上与其限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锁定弹簧4a和盖体11分别位于第一锁定机构3两端。

优选的,所述盖体11还包括与第二锁定机构4驱动配合的盖体驱动凸台11-13;所述盖体11被闭合时,盖体驱动凸台11-13驱动第二锁定机构4移动,使第二锁定机构4解除与触头支持5的限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盖体11还包括盖体主体11-0以及设置在盖体主体11-0上的至少一个透明面盖11-1,透明面盖11-1与盖体主体11-0卡扣配合,透明面盖11-1包括盖体驱动凸台11-13。

优选的,所述负荷断路开关还包括熔断器1a,透明面盖11-1与熔断器1a一对一对应设置,透明面盖11-1还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电压探孔11-14,分别与熔断器1a的两个熔断器电压探测端对应配合。

优选的,所述盖体11一端与外壳主体12铰接,另一端与外壳主体12限位配合;所述第一锁定机构3与盖体11解除限位配合后,盖体11能相对于外壳主体12转动打开。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其盖体被打开时,第二锁定机构与操作机构或动触头系统限位配合,阻止负荷断路开关合闸,能避免在盖体打开的情况下(例如用户在检修负荷断路开关或替换部件)合闸,保证了用户的用电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开关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锁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负荷断路开关处于合闸状态,盖体被锁定;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锁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负荷断路开关处于分闸状态,盖体被解锁;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各熔断器的位置关系;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5的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图5的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一个相电路的各组成部件以及装配关系;

图9是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第二锁定机构;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图9的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螺钉导入结构与触头支持的位置关系;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图11的e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动触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图13的f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触头支持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图15的g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动触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动触头组件与触头支持的装配关系;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动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0a是本实用新型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的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b是本实用新型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20c是本实用新型图20b的k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三个相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1a是本实用新型三个相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与图21相比省略了触头支持。

图22是本实用新型三个输出端的排布侧面投影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三个输出端的排布正面投影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熔断器的装配位置;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图24的h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开关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第一卡扣与第一卡扣安装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图26的i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开关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第一卡扣与第一卡扣安装结构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图28的j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开关安装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示出了其与开关固定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开关安装结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示出了其与开关固定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1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负荷断路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负荷断路开关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和8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电路开关包括开关壳体1以及分别设置在开关壳体1内操作机构2和至少一个相电路,操作机构2包括动力手柄20,相电路包括熔断器1a、接触系统和灭弧室7,接触系统与熔断器1a串联,灭弧室7与接触系统配合使用,接触系统包括配合使用的动触头系统和静触头8,拨动动力手柄20驱动动触头系统往复移动,使动触头系统与静触头8闭合/断开。

本实用新型负荷电路开关的主要改进点如下:

优选的,如图21和21a所示,每个所述相电路均包括至少两组触头系统以及串接在相邻的两组触头系统之间的熔断器1a,每组触头系统均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静触头8以及并排间隔设置在两个静触头8之间的两个动触头组件6,两个动触头组件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静触头8配合,每个静触头8均包括分别与两个动触头组件6的一端配合的静触头接触板82,两个动触头组件6的一端分别与一个静触头的两个静触头接触板82配合,两个动触头组件6的另一端分别与另一个静触头的两个静触头接触板82配合。在每个所述相电路中,两个触头系统供形成8个断点(即每个触头系统的形成四个断点),从而显著降低了每个断点处的载流和电压值,从而使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能适用于更高电流和电压的分断。

需要指出的,每个所述相电路中可以设置更多组的触头系统(>2组),以使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适用于更高电流、电压的分断;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器开关的技术方案中,每个相电路优选设置2组触头系统。

优选的,如图9和10、图11、图12、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包括第一导向限位结构,触头支持5通过第一导向限位结构与开关外壳1配合,第一导向限位结构包括配合使用的滚动装置和滚动轨道。需要指出的,所述触头支持5设有滚动装置,开关外壳1设有滚动轨道;或者,所述开关外壳1设有滚动装置,触头支持5设有滚动轨道。进一步的,如图9和10、图11、图12、图13所示,所述动触头系统包括触头支持5和设置在触头支持5上的动触头组件6;所述触头支持5包括触头支持主体50以及设置在触头支持主体50上且与开关外壳1配合的滚动装置。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其滚动装置能显著降低动触头系统移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使触头系统的移动更加流畅,而且转动惯量能加速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分合闸效率。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所述滚动装置包括滚动轴承51,触头支持主体50包括用于安装滚动轴承51的轴承安装轴501;所述开关外壳1还包括与滚动轴承51配合的滚动轨道。进一步的,所述开关外壳1包括外壳主体12,外壳主体1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外壳侧壁,分别是第一侧壁12-0和第二侧壁12-1(见图6),触头支持5位于第一侧壁12-0和第二侧壁12-1之间,每个外壳侧壁均包括与滚动轴承51配合的滚动轨道;所述触头支持5包括至少两个滚动装置,分别设置在触头支持5分别与两个外壳侧壁相对的两侧上。

需要指出的,所述第一导向限位结构不仅可以是配合使用的滚动装置和滚动轨道,还可以是配合使用的滑轨和滑道,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第一导向限位结构优选配合使用的滚动装置和滚动轨道,与配合使用的滑轨和滑道相比,其摩擦力更小,动触头系统的动作更加流畅,可显著提高负荷断路开关的动作性能。

需要指出的,所述滚动装置并不仅限于安装在触头支持5分别与两个外壳侧壁相对的两侧上,还可以设置在触头支持5的另外两个侧面上(如图9和10所示,触头支持5的上下侧),只要能够实现滚动装置与开关外壳1可靠配合即可;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优选使用上述方式布置滚动装置,其结构简单、装配简便且工作可靠。

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开关外壳包括盖体11和外壳主体12,盖体11设置在外壳主体12一侧与其限位配合;如图2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还包括与操作机构2驱动配合的第一锁定机构3;操作所述操作机构2使负荷断路开关合闸时,第一锁定机构3移动并与盖体11锁定配合,阻止盖体11被打开;操作所述操作机构2使负荷断路开关分闸时,动力手柄20驱动第一锁定机构3移动解除与盖体11的锁定配合。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其第一锁定机构3避免了在负荷断路开关合闸状态下将盖体11打开的情况发生,从而避免了盖体11在非预期的情况(无操作权限的人员打开盖体11或者用户误操作打开盖体11等)下被打开导致触电事故的发生,保证了用户的用电安全,也保证了负荷断路开关工作的稳定和可靠性。进一步的,如图2和3所示,所述操作机构2包括与第一锁定机构3驱动配合的动力手柄20;拨动所述动力手柄20使负荷断路开关合闸时,第一锁定机构3移动与盖体11锁定配合,阻止盖体11被打开;拨动所述动力手柄20使负荷断路开关分闸时,动力手柄20驱动第一锁定机构3移动解除与盖体11的锁定配合。进一步的,如图2和3所示,所述第一锁定机构3包括第一锁定机构主体30以及设置在第一锁定机构主体30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锁定卡钩31,第一锁定机构主体30与动力手柄20驱动配合且与外壳主体12限位配合;所述盖体1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锁定扣11-10;拨动所述动力手柄20使负荷断路开关合闸时,动力手柄20驱动第一锁定机构30带动第一锁定卡钩31向第一锁定扣11-10移动,使第一锁定卡钩31与第一锁定扣11-10锁定配合;拨动所述动力手柄20使负荷断路开关分闸时,第一锁定机构30复位并带动第一锁定卡钩31远离第一锁定扣11-10,使第一锁定卡钩31解除与第一锁定扣11-10的锁定配合。

优选的,如图2和3所示,所述第一锁定机构3与动触头系统的移动方向相互平行。

优选的,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锁定机构3还包括第一复位弹簧3a,拨动动力手柄20使负荷断路开关合闸时,第一复位弹簧3a驱动第一锁定机构3移动复位并与盖体11锁定配合。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其动力手柄20与第一锁定机构3无需相连,只需拨动动力手柄20使负荷断路开关分闸时,动力手柄20挤压第一锁定机构3使其与盖体11解除锁定,而拨动动力手柄20使负荷断路开关合闸时,动力手柄20释放第一锁定机构3,则第一复位弹簧3a使第一锁定机构3复位,使其与盖体11锁定配合,保证了第一锁定机构3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不会由于动力手柄20的操作不当而损坏第一锁定机构3。需要指出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3还可以不设置第一复位弹簧3a,而是与动力手柄20直接驱动相连,当然第一锁定机构3和动力手柄20的结构都需要做适应性的调整,动力手柄20摆动即可带动第一锁定机构3往复移动,锁定或解锁盖体11,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保护范围。

优选的,如图8-12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还包括与盖体11驱动配合的第二锁定机构4,盖体11被打开时,第二锁定机构4动作与动触头系统或操作机构2限位配合,阻止负荷断路开关合闸,盖体11被关闭时,盖体11驱动第二锁定机构4解除与动触头系统或操作机构2的限位配合。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其第二锁定机构4与操作机构或动触头系统限位配合,阻止负荷断路开关合闸,能避免在盖体11打开的情况下(例如用户在检修负荷断路开关或替换部件)合闸,保证了用户的用电安全性。需要指出的,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其操作机构2驱动动触头系统移动以合闸/分闸,因此只要在盖体11被打开时,第二锁定机构4无论是与操作机构还是与动触头系统配合,均能阻止动触头系统移动,使负荷断路开关无法合闸。进一步的,如图8-12所示,所述盖体11被打开时,第二锁定机构4移动与触头支持5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系统移动,负荷断路开关无法合闸;所述盖体11被关闭时,盖体11驱动第二锁定机构4移动解除与触头支持5的限位配合。进一步的,如图9和12所示,所述第二锁定机构4包括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以及设置在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一侧的第二锁定凸台41,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与开关外壳1的外壳主体12滑动配合;所述触头支持5包括设置在其一侧的触头支持锁定槽52;所述盖体11被打开时,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动作并带动第二锁定凸台41进入触头支持锁定槽52内与其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系统移动;所述盖体11被关闭时,盖体11驱动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移动并带动第二锁定凸台41移出触头支持锁定槽52,使第二锁定机构4解除与触头支持5的限位配合。

优选的,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锁定机构4与动触头系统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

优选的,如图8和10所示,所述第二锁定机构4还包括第二锁定弹簧4a,盖体11被打开时,第二锁定弹簧4a驱动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动作并带动第二锁定凸台41进入触头支持锁定槽52内与其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系统移动,负荷断路开关无法合闸。

优选的,如图13-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一种改进的动触头系统,具体的:所述动触头组件6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动触头61和触头装配轴60,触头装配轴60设置在动触头组件6中部且穿过两个动触头61;所述触头支持5包括触头装配孔502,触头装配孔502中部设有触头装配横梁5020,触头装配横梁5020中部设有触头装配轴槽5021;所述动触头组件6插置在触头装配槽502内且两端突出在触头支持5两侧,触头装配轴60至与触头装配轴槽5021内,两个动触头61分别位于触头装配横梁5020两侧且与触头装配横梁5020限位配合。进一步的,如图13-18所示,所述动触头组件6还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动触头弹簧片62,两个动触头弹簧片62分别设置在两个动触头61两侧,每个动触头弹簧片62两端分别抵压在一个动触头61两端,动触头装配轴62还穿过两个动触头弹簧片62。

优选的,如图18所示,所述动触头61包括设置在其中部的动触头凹槽611,动触头组件6的两个动触头6的两个动触头凹槽611分别向反方向凸起,两个动触头凹槽611的底面之间的间距与触头装配横梁5020的厚度匹配,两个动触头61的端部之间的间距小于动触头装配横梁5020的厚度。

优选的,如图16和18所示,所述动触头组件6中,至少一个动触头61设有动触头限位槽610,触头装配横梁5020设有触头限位凸起5022;所述触头装配轴60与触头装配横梁5020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组件6从触头装配孔502一端脱出,触头限位凸起5022与触头限位槽610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组件6从触头装配孔502另一端脱出。

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其动触头系统包括触头支持5和动触头组件6,动触头组件6结构装配稳定,动触头弹簧片62保证了动触头61与静触头8接触可靠性,动触头组件6和触头支持5的装配可靠稳定,确保动触头组件6跟随触头支持5同步动作,保证了动触头系统的动作性能。

优选的,如图13和14所示,所述触头支持5包括多组动触头装配孔502,每组动触头装配孔502包括两个沿触头支持5横向并排设置的动触头装配孔502,多组动触头装配孔502沿触头支持5轴向依次间隔设置。进一步的,如图14所示,所述触头支持5还包括e字形结构的动触头围挡503,每组触头装配孔502的两端外侧均设有动触头围挡503,动触头围挡503包括的两个并排的围挡空间内,分别与同一组的两个触头装配孔502配合,每个动触头围挡503的e字形结构的开口端均朝向与动触头组件6配合的静触头8。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其动触头围挡503有利于增加同组的两个动触头组件6之间、相邻两组动触头组件6之间的绝缘间隙和爬电距离,也能够起到阻挡电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负荷断路开关带电操作性能、接通分断性能和短路电路分断能力。

优选的,如图10、20b和20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一种改进的灭弧室7,具体的:所述灭弧室7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块灭弧室侧壁70和设置在两块灭弧室侧壁70之间的灭弧栅片组,灭弧栅片组包括多块设置在两块灭弧室侧壁70之间的灭弧栅片72;所述灭弧室7还包括多组栅片装配槽700,每组栅片装配槽700均包括分别设置在两块灭弧室侧壁70上的两个栅片装配槽700,每组栅片装配槽700中的至少一个栅片装配槽700的插入端设有栅片卡台701;所述灭弧栅片72包括并排间隔设置在其位于灭弧室入口的一端上的两个导弧半圆槽702,两个导弧半圆槽702用于分别与两个动触头组件6对应。本实用新型的灭弧室7,所述灭弧栅片72包括两个并排间隔设置的导弧半圆槽702,使灭弧室7能同时与两个动触头组件6配合,提高了灭弧室7的引弧效率和灭弧效果。此外,其栅片卡台701简化了灭弧栅片72装配方式,使灭弧室7的结构更简单、装配更简便。进一步的,所述栅片装配槽700倾斜设置,栅片装配槽700的入口处还设有便于灭弧栅片72插入的导引斜坡,使得灭弧栅片700更加容易插入栅片装配槽700,提高灭弧室7的装配效率。

优选的,如图26-31所示,所述开关外壳1还包括开关安装结构,开关安装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开关外壳1底部两端的第一卡扣70a和第二卡扣70-1a,第一卡扣70a和第二卡扣70-1a分别与开关固定板限位配合。进一步的,如图26-30所示,所述第二卡扣70-1a固定安装在开关外壳1上,第一卡扣70滑动设置在开关外壳1上,第一卡扣70a通过第一卡扣复位弹簧71a与开关外壳1弹性相连;所述负荷断路开关装配时,第一卡扣复位弹簧71a使第一卡扣70a和第二卡扣70-1a分别紧抵开关固定板两端,分别与开关固定板限位配合。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其开关外壳1的开关安装结构,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实现了负荷断路开关的快速、可靠的安装。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扣70a包括第一卡钩702a,第二卡扣70-1a包括第二卡钩,第一卡钩702a和第一卡钩相对设置,分别勾住开关固定板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扣70a在外力作用下远离开关固定板,解除与开关固定板的限位配合。

优选的,如图8-12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还包括输入接线板4i和螺钉导入结构2a,开关外壳1包括相对设置的外壳第一侧1-0和外壳第二侧1-1,输入接线板4i设置在外壳第一侧1-0上;所述螺钉导入结构2a与输入接线板4i一对一对应配合,螺钉导入结构2a两端分别靠近外壳第一侧1-0和外壳第二侧1-1设置;所述负荷断路开关接线时,用户从外壳第二侧1-1通过螺钉导入结构2a,将母排连接螺钉21a输送至外壳第一侧1-0,将输入接线板4i和进电母排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在接线时,其外壳第二侧1-1面向用户,外壳第一侧1-0与进电母排相对,输入接线母排4i和进电母排所处位置空间狭小,不利于用户操作或者用户无法操作,螺钉导入结构2a则便于用于将母排连接螺钉21a输送至外壳第一侧1-0将输入接线母排4i与进电母排固定连接,极大方便了用户的接线操作。

优选的,如图10和12所示,所述螺钉导入结构2a为圆筒形结构,包括导入结构主体20a以及分别设置在导入结构主体20a两端的两个环形卡槽200a,螺钉导入结构2a通过两个环形卡槽200a与开关外壳1限位配合。进一步的,如图10和12所示,所述开关外壳1的第一侧壁12-0和第二侧壁12-1上均设有半支撑板14,每个半支撑板14上均设有导入结构半圆限位槽,螺钉导入结构2a的两端均被两个半支撑板14限位,每个环形卡槽200a与两个导入结构半圆限位槽的侧壁限位配合。所述螺钉导入结构2a的固定结构简单,能可靠限位螺钉导入结构2a,为负荷断路开关接线提供便利同时,还避免螺钉导入结构2a脱离限制影响负荷断路开关内部动作的情况发生。

优选的,如图8和21所示,每个所述相电路还包括两个熔断器接线座9和第一绝缘隔板,熔断器1a的两个熔断器接线端分别与两个熔断器接线座9相连,熔断器1a和熔断器接线座9之间设有第一绝缘隔板。所述第一绝缘隔板防止熔断器接线座与熔断器之间由于距离过近产生涡流甚至导通,导致局部温升过高,损坏熔断器1a的情况发生,保证了负荷断路开关内部的绝缘性和可靠的绝缘距离。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绝缘隔板包括相对配合的两个第一半绝缘隔板15,两个第一半绝缘隔板15分别设置在开关外壳1的一对外壳侧壁上,两个第一半绝缘隔板15的连接处设有共融熔断器接线端穿过的接线端避让槽,熔断器接线端抵靠在接线端避让槽的底面上,用户在安装熔断器1a时,将熔断器1a的插入接线端避让槽中接触接线端避让槽的底面,则说明熔断器1a已安装到位,为熔断器1a的安装提供指示。进一步的,如图25所示,所述开关外壳1还包括用于支撑熔断器1a的熔断器支撑板,熔断器支撑板包括分别设置在开关外壳1的一对侧壁上的半支撑板14。进一步的,如图25所示,每个所述半支撑板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半绝缘隔板15折弯相连,整体成凵字形结构。

优选的,如图21-24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还包括三个输出端,分别是第一相输出端6-1a、第二相输出端6-2a和第三相输出端6-3a,三个输出端均设置在开关外壳1的一端,第一相输出端6-1a、第二相输出端6-2a和第三相输出端6-3a沿开关外壳1高度方向依次并排间隔层叠设置;所述第一相输出端6-1a与第二相输出端6-2a之间设有第一绝缘板18-1,第二相输出端6-2a和第三相输出端6-3a之间设有第二绝缘板18-2。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其三个输出端的排布方式,成直线间隔层叠设置,使的每个输出端在开关外壳1厚度方向上可以占有更大的安装空间,从而使得输出端的规格可以加大,增大载流能力而且更加便于接线操作;而且相邻所述输出端之间设有绝缘板,提高了负荷断路开关的相间绝缘性能。进一步的,如图22和24所示,所述第三相输出端6-3a、第二相输出端6-2a和第一相输出端6-1a依次向远离开关外壳1的方向偏移。如图22和24所示,所述第一相输出端6-1a、第二相输出端6-2a和第三相输出端6-3a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整体成三级台阶式结构。三个所述输出端按照上述方式进行排布,有利于进一步加大各输出端之间的间距,从而保证足够的绝缘间隙和爬电距离。

如图1-3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1、8、21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优选为一个三相负荷断路开关,包括开关外壳1以及设置在开关外壳1内的操作机构2、三个相电路,三个相电路沿开关外壳1轴向即长度方向依次并排设置在开关外壳1内;如图8所示,每个所述相电路均包括熔断器1a、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接触系统与熔断器1a串联,接触系统与灭弧系统一对一配合,接触系统包括配合使用的动触头系统和静触头8,操作机构2与动触头系统驱动配合,操作机构2包括动力手柄20,拨动动力手柄20驱动动触头系统往复移动,使动触头系统与静触头8闭合/断开,实现负荷断路开关的合闸/分闸。

优选的,如图8和21所示,每个所述相电路均包括熔断器1a、两个熔断器接线座9、两组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熔断器1a的两个熔断器接线端分别通过两个熔断器接线座9与两组接触系统串联,接触系统和灭弧系统一对一配合。进一步的,如图20a和21所示,每组所述接触系统均包括配合使用的动触头系统和两个静触头8,每组动触头系统包括触头支持5和安装在触头支持5上的两个并排设置的动触头组件6,两个静触头8分别设置在两个动触头组件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动触头组件6的两端配合;每组所述灭弧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灭弧室7,两个灭弧室7分别设置在两个动触头组件6的两端外侧,灭弧室7在负荷断路器开关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满足无论处于断开还是闭合状态下的动触头组件都被灭弧室呈上下包裹的状态,使电弧通过灭弧室7被完全熄灭在负荷断路开关内部,实现产品外表面零飞弧,提高产品安全系数。

优选的,各个所述相电路的触头支持5为联动的分体式结构,或者各个所述相电路共用一个一体式结构的触头支持5。进一步的,如图8和21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各个相电路优选共用一个一体式结构的触头支持5。

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其每个相电路均包括两组接触系统,每组接触系统包括动触头系统和两个静触头8,每组动触头系统包括两个动触头组件6,使每个相电路均具有四组依次串联的分断点组,而且每组分断点组还包括两组并联的分断点,从而降低每个触头承担的电流,有效降低触头的电动斥力,极大的提高了负荷断路开关的载流能力、分断能力和额定使用电压。

具体的,如图21所示方向,三个所述相电路从左至右依次并排设置;操作机构2设置在开关外壳1左侧一端,每个所述熔断器1a左右两侧均设有熔断器接线端,分别熔断器1a的两侧的两个熔断器接线座9(分别是位于左侧的左接线座9-1和位于右侧的右接线座9-2)配合;每个所述熔断器接线座9下方均设有一组接触系统和一组灭弧系统左接线座9-1下方为左接触系统和左灭弧系统,右接线座9-2下方为右接触系统和右灭弧系统);每组所述动触头系统的两个动触头组件6左侧的上下两端各设置一个静触头8,两个灭弧室7则分别设置在两个动触头组件6的上、下方。进一步的,如图21a所示,以最左侧的相电路为例:所述熔断器1a分别通过左接线座9-1、右接线座9-2分别与左右两个触头系统(分别为左触头系统和右触头系统)串联;所述左触头系统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左上静触头8-1和左下静触头8-2,以及并排设置的左内动触头组件6-1和左外动触头组件6-2;所述左上静触头8-2与左接线座9-1相连,左下静触头8-1与输入接线板4i相连;所述左内动触头组件6-1和左外动触头组件6-2的上端分别与左上静触头8-2配合,左内动触头组件6-1和左外动触头组件6-2的下端分别与左下静触头8-1配合,共形成四个断点;所述右触头系统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右上静触头8-3和右下静触头8-4,以及并排设置的右内动触头组件6-3和右外动触头组件6-4;所述右上静触头8-3与右接线座9-2相连,右下静触头8-4与输出接线板相连,右内动触头组件6-3和右外动触头组件6-4的上端分别与右上静触头8-3配合,右内动触头组件6-3和右外动触头组件6-4的下端分别与右下静触头8-4配合,共形成四个断点;可见,最左侧的相电路中共存在两条电流路径,分别是:第一条电流路径是输入接线板4i(第一输入接线板4-1i)→左下静触头8-1→左内动触头组件6-1→左上静触头8-2→左接线座9-1→熔断器1a→右接线座9-2→右上静触头8-3→右内动触头组件6-3→右下静触头8-4→输出接线板(第一输出接线板5-1o),第二条电流路径是输入接线板4i(第一输入接线板4-1i)→左下静触头8-1→左外动触头组件6-2→左上静触头8-2→左接线座9-1→熔断器1a→右接线座9-2→右上静触头8-3→右外动触头组件6-4→右下静触头8-4→输出接线板(第一输出接线板5-1o);两条电流路径在断点处分流,在熔断器1a处合流,由于分流后各路电流显著减小,在负荷断路开关分闸时产生的电动斥力也相应减小,因此负荷断路开关可以适应更高电流的性能需求,分流后在各动触头组件6处产生的温升变小,发热减少,因此能适应更小的壳体空间;而且,在每一条电流路径上,形成四个断点,由于串联分压,因此每个断点处承载电压仅是总电压值的1/4,因此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能实现更高电压的分断,尤其是现有产品无法实现的800v及以上的电压可靠分断。

优选的,如图21所示,所述熔断器接线座9为u字形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接线座夹板和接线座连接板,接线座连接板两端分别与两个接线座夹板折弯相连。进一步的,如图21所示,所述接线座夹板的自由端分为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半接线座夹板;所述相电路还包括弹簧圈,每个弹簧圈两端均设置在一对相对设置的半接线座夹板两侧,保证熔断器接线座9与熔断器1a的熔断器接线端的可靠接触。

优选的,如图20a所示,所述静触头8包括静触头接线板80、静触头连接板81和两个静触头接触板82,静触头连接板81一端与静触头接线板80折弯相连,另一端设有两个并排间隔设置的静触头接触板82,两个静触头接触板82分别与两个动触头组件6的一端配合。

如图9-10、13-18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对动触头系统进行了改进,具体如下:

优选的,如图9和10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包括第一导向限位结构,触头支持5通过第一导向限位结构与开关外壳1配合;所述第一导向限位结构包括配合使用的滚动装置和滚动轨道。进一步的,如图9和10所示,所述触头支持5包括触头支持主体50以及设置在触头支持主体50上且与开关外壳1配合的滚动装置;所述开关外壳1包括与滚动装置配合的滚动轨道。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所述滚动装置包括滚动轴承51,触头支持主体50包括用于安装滚动轴承51的轴承安装轴501;所述开关外壳1还包括与滚动轴承51配合的滚动轨道。进一步的,如图1和5所示,所述开关外壳1包括外壳主体12,外壳主体1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外壳侧壁,分别是第一侧壁12-0和的侧壁12-1,触头支持5位于第一侧壁12-0和第二侧壁12-1之间,每个外壳侧壁均包括与滚动轴承51配合的滚动轨道;所述触头支持5包括至少两个滚动装置,分别设置在触头支持5的分别与两个外壳侧壁相对的两侧上。进一步的,如图9、11和13所示,所述触头支持5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端的两组滚动装置,每组滚动装置均包括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的滚动装置;每组所述滚动装置的两个滚动装置分别设置在触头支持5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侧壁12-0和第二侧壁12-1配合。

具体的,如图9、11、13所示,所述触头支持5包括与第一侧壁12-0相对的触头支持第一侧壁以及与第二侧壁12-1相对的触头支持第二侧壁,触头支持第一侧壁两端各设有一个滚动装置,触头支持第二侧壁两端各设有一个滚动装置。

优选的,如图9和10所示,所述轴承安装轴501的延伸方向与外壳侧壁垂直。

优选的,如图13-18所示,所述动触头组件6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动触头61、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动触头弹簧片62以及触头装配轴60,两个动触头弹簧片62分别设置在两个动触头61两侧,每个动触头弹簧片62两端分别抵压在一个动触头61的两端,触头装配轴60设置在动触头组件6的中部且分别穿过动触头61和动触头弹簧片62;所述触头支持5包括触头装配孔502,触头装配孔502中部设有触头装配横梁5020,触头装配横梁5020中部设有触头装配轴槽5021;所述动触头组件6插置在触头装配孔502内且两端突出在触头支持5两侧,触头装配轴60至与触头装配槽5021内,两个动触头61分别位于触头装配横梁5020两侧且与触头装配横梁5020限位配合。进一步的,如图18所示,所述动触头组件6还包括动触头定位轴套63,动触头定位轴套63套设在触头装配轴60上,位于两个动触头61之间且分别与两个动触头61限位配合;所述动触头定位轴套63置于触头装配轴槽5021内。

优选的,所述触头装配轴60为一铆钉,将两个动触头61、两个动触头弹簧片62、动触头定位轴套63铆接在一起;如图18所示,所述动触头弹簧片62为弓形结构。

优选的,如图18所示,每个所述动触头61的两端各设有两个动触点613,设置在动触头61同一端的两个动触点613沿动触头61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两个动触头61的一端加载静触头8的静触头接触板82的两侧,静触头接触板82两个各与两个动触头613接触,实现了多点接触,提高了动触头组件6和静触头8接触的可靠性。

优选的,如图18所示,所述动触头61两端各设有一个动触头配合槽612,与弹簧片62的两端限位配合,使动触头61和动触头弹簧片62可靠限位。

优选的,如图17-18所示,所述动触头61包括设置在其中部的动触头凹槽611,动触头组件6的两个动触头61的两个动触头凹槽611分别向反方向凸起,两个动触头凹槽611的底面之间的间距与触头装配横梁5020的厚度匹配,两个动触头61端部之间的间距小于触头装配横梁5020的厚度。进一步的,如图14、16-17所示,所述触头装配横梁5020两端的沿其厚度方向的两条侧棱处均设置倒角结构,使触头装配横梁5020的横截面为梭形结构,当动触头组件6插入触头装配孔502内时,便于触头装配横梁5020挤入两个动触头61之间。进一步的,如图17所示,所述动触头组件6分别突出在触头支持5两侧的部分的长度相同;两个所述动触头凹槽611相对形成横截面成梭形结构的空间,空间的形状与触头装配横梁5020的形状匹配配合。

优选的,如图14、16-18所示,所述动触头组件6中,至少一个动触头61设有动触头限位槽610,触头装配横梁5020设有触头限位凸起5022;所述触头装配轴60与触头装配横梁5020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组件6从触头装配孔502一端脱出,触头限位凸起5022与触头限位槽610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组件6从触头装配孔502另一端脱出。进一步的,所述动触头组件6的两个动触头61均设有动触头限位槽610,触头装配横梁5020两个各设有一个触头限位凸起5022,分别与两个动触头限位槽610限位配合。具体的,如图18所示,所述动触头61的动触头凹槽611是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结构的凹槽,包括凹槽底面和两个凹槽侧壁,两个凹槽侧壁分别与凹槽底面的两端钝角相连,其中一个凹槽侧壁上设有动触头限位槽610,动触头限位槽610的横截面为楔形结构;如图16所示,所述触头装配横梁5020两端的沿其厚度方向的两条侧棱处均设置倒角结构,形成四个倒角斜面,触头装配横梁5020一端的两个倒角斜面各设有一个触头限位凸起5022,触头限位凸起的横截面为楔形结构。进一步的,结合图13-16所示,所述触头装配轴槽5021和触头限位凸起5022分别位于触头装配横梁5020的两端。

优选的,如图13-16所示,所述触头支持5包括多组动触头装配孔502,每组动触头装配孔502均包括两个沿触头支持5横向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动触头装配孔502,多组动触头装配孔内502沿触头支持5轴向依次间隔设置。具体的,如图13和15所示,所述触头支持5设有3组动触头装配孔502。进一步的,如图13-16所示,所述触头支持5还包括e字形结构的动触头围挡503,每组触头装配孔502的两端外侧均设有动触头围挡503,每个动触头围挡503的e字形结构的开口端均朝向与动触头组件6配合的静触头8。具体的,如图14所示,所述e字形结构的动触头围挡503包括两个并排间隔设置的围挡空间,分别与同一组的两个触头装配孔502配合。所述e字形结构的动触头围挡503增加了相邻两组动触头组件6之间的绝缘性能。

优选的,如图10所示,所述触头支持5一端设有两个触头支持连接槽,两个触头支持连接槽对称设置在触头支持5两侧;所述操作机构2还包括操作机构连杆21,操作机构连杆2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操作机构连接板,分别插置在两个触头支持连接槽内,通过第一固定销21-50与触头支持5固定相连。具体的,所述操作机构2与触头支持5驱动相连,操作机构2通过触头支持5驱动整个动触头系统往复移动,使负荷断路开关合闸/分闸。

如图19-20c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还对灭弧室7进行了改进,具体如下:

优选的,如图19和20b所示,所述灭弧室7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块灭弧室侧壁70和设置在两块灭弧室侧壁70之间的灭弧栅片组,灭弧栅片组包括多块设置在两块灭弧室侧壁70之间的灭弧栅片72;所述灭弧栅片72包括并排间隔设置在其位于灭弧室入口端的一端上的两个导弧半圆槽702。进一步的,如图20c所示,所述灭弧室还包括多组栅片装配槽700,每组栅片装配槽700均包括分别设置在两块灭弧室侧壁70上的两个栅片装配槽700,每组栅片装配槽700中的至少一个栅片装配槽700的插入端设有栅片卡台701。

优选的,所述灭弧栅片72位于灭弧室入口的一端,在两个导弧半圆槽702之间设有栅片平直段,两个导弧半圆槽702的两侧端部均与栅片平直段平齐。

优选的,所述每组栅片装配槽700的两个栅片装配槽700的入口端均设有栅片卡台701;所述灭弧栅片72的位于灭弧室出口的一端两侧均设有与栅片卡台701配合的栅片卡槽。

优选的,所述栅片装配槽700倾斜设置,栅片装配槽700的入口处还设有便于灭弧栅片72插入的导引斜坡。

优选的,如图20b所示,所述灭弧室还包括连接板71,两块灭弧室侧壁70的两端分别通过两块连接板71相连。进一步,如图20b所示,其中一个连接板71的位于灭弧室入口的一端设有向外侧弯折的连接板弯钩725,连接板弯钩725位于两个导弧半圆槽702之间。进一步的,如图20b所示,位于灭弧室7右端的连接板71设有连接板弯钩725。

具体的,如图20b所示方向,两块所述灭弧室侧壁70上下相对间隔设置,两块灭弧室侧壁70的左右两端各通过一块连接板71相连;所述栅片装配槽700由后向前延伸且向左侧倾斜,栅片装配槽700的后端(入口端)设有栅片卡台701和导引斜坡;所述灭弧栅片72的后端(位于灭弧室7出口的一端)设有栅片卡槽,前端(位于灭弧室7入口的一端)设有两个并排间隔设置的导弧半圆槽702,多块灭弧栅片72的导弧半圆槽702组成灭弧室栅片组的两个平行并排设置的导弧半圆沟槽。

如图20a所示,为所述灭弧系统和接触系统配合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20a所示,两个所述灭弧室7作为一个灭弧系统,与一个接触系统配合使用,两个灭弧室7分别设置在并排设置的两个动触头组件6的上方和下方,每个灭弧室7的两个导弧半圆沟槽分别与两个动触头组件6相对配合,两个静触头8上下相对设置且均位于两个动触头组件6的同一侧,分别与两个动触头组件6的上端、下端配合,每个静触头8均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静触头触板82,分别与两个动触头组件6配合。

如图11、21-23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器还对输出端的排布进行了改进,具体如下:

优选的,如图11、22和23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包括三个输出端,分别是第一相输出端6-1a、第二相输出端6-2a和第三相输出端6-3a;三个所述输出端均设置在开关外壳1一端,第一相输出端6-1a、第二相输出端6-2a和第三相输出端6-3a沿开关外壳1高度方向依次并排间隔层叠设置;所述第一输出端6-1a和第二输出端6-2a之间设有第一绝缘板18-1,第二输出端6-2a和第三输出端6-3a之间设有第二绝缘板18-2。进一步的,如图22所示,所述第三相输出端6-3a、第二相输出端6-2a和第一相输出端6-1a依次沿开关外壳1长度方向向远离开关外壳1的方向偏移。

优选的,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绝缘板18-1和第二绝缘板18-2平行间隔设置,一端分别与开关外壳1限位相连。

具体的,如图22所示,所述第一相输出端6-1a、第二相输出端6-2a和第三相输出端6-3a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整体成三级台阶式结构。进一步的,如图22所示,所述第一相输出端6-1a、第二相输出端6-2a和第三相输出端6-3a依次向右侧偏移。

优选的,如图21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其三个相电路沿开关外壳1的轴向依次分布,分别为第一相电路、第二相电路和第三相电路;所述第一相电路包括第一输出接线板5-1o,第二相电路包括第二输出接线板5-2o,第三相电路包括第三输出接线板5-3o;所述第一输出接线板5-1o一端与第一输出端6-1a相连,第二输出接线板5-2o一端与第二相输出端6-2a相连,第三输出接线板5-3o一端与第三相输出端6-3a相连。进一步的,如图21所示,所述第一输出接线板5-1o和第二输出接线板5-2o相对设置,第三输出接线板5-3o位于第一输出接线板5-1o和第二输出接线板5-2o之间。

具体的,如图21所示,所述第一输出接线板5-1o包括第一输出接线板主体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一输出接线板主体两端的第一输出内连接板、第一输出外连接板,第一输出内连接板和第一输出外连接板分别与第一输出接线板主体折弯相连且均位于第一输出接线板主体的同一侧,第一输出外连接板与第一相输出端6-1a相连;所述第二输出接线板5-2o包括第二输出接线板主体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二输出接线板主体两端的第二输出内连接板、第二输出外连接板,第二输出内连接板和第二输出外连接板分别与第二输出接线板主体折弯相连且均位于第二输出接线板主体同一侧,第二输出外连接板与第二相输出端6-2a相连;所述第三输出接线板5-3o包括第三输出接线板主体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三输出接线板主体两端的第三输出内连接板、第三输出外连接板,第三输出内连接板和第三输出外连接板分别与第三输出接线板主体折弯相连且分别位于第三输出接线板主体两侧,第三输出外连接板与第三相输出端6-3a相连;所述第一输出内连接板、第一输出外连接板、第二输出内连接板、第二输出外连接板、第三输出内连接板、第三输出外连接板均位于第一输出接线板主体和第二输出接线板主体之间,第一输出接线板主体和第二输出接线板主体平行间隔设置,第三输出接线板主体位于第一输出接线板主体和第二输出接线板主体之间且垂直于第一输出接线板主体和第二输出接线板主体。进一步的,如图21所示,所述第一输出外连接板、第二输出外连接板和第三输出外连接板沿开关外壳1的高度方向依次并排间隔层叠设置;所述第一输出外连接板、第二输出外连接板和第三输出外连接板沿开关外壳1轴向依次并排间隔设置。

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开关外壳1还包括底盖17,盖体11、外壳主体12和底盖17依次设置,盖体11和底盖17分别与外壳主体12的高度方向的两端配合。进一步的,结合图1、21、26所示,所述第一相输入接线板4-1i、第二相输入接线板4-2i和第三相输入接线板4-3i,第一输出接线板5-1o、第二输出接线板5-2o和第三输出接线板5-3o,均设置在底盖17上;三个所述输出端和操作机构2分别位于开关外壳1的两端。

如图26-31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还对开关安装结构进行了改进,具体如下:

优选的,如图26、28、30所示,为所述开关安装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具体如下:所述开关外壳1包括开关安装结构,开关安装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开关外壳1底部两端的第一卡扣70a、第一卡扣复位弹簧71a和第二卡扣70-1a;第一卡扣70a滑动设置在开关外壳1上,第一卡扣70a通过第一卡扣复位弹簧71a与开关外壳1弹性相连;所述负荷断路开关装配时,第一卡扣复位弹簧71a使第一卡扣70a和第二卡扣70-1a分别紧抵开关固定板两端且分别与开关固定板限位配合。进一步的,如图30所示,所述第一卡扣70a在外力作用下远离开关固定板,解除与开关固定板的限位配合。具体的,如图30所示方向,所述第一卡扣70a在外力作用下向上移动,可解除第一卡扣70a与开关安装板的限位配合。

优选的,如图26、28、30所示,所述第一卡扣70a包括第一卡钩702a,第二卡扣70-1a包括第二卡钩,第一卡钩702a和第二卡钩相对设置,分别勾住开关固定板的两端。进一步的,如图30所示,所述开关固定板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板8-1a和第二固定板8-2a,分别与第一卡扣70a和第二卡扣70-1a限位配合。

优选的,如图27和29所示,为所述第一卡扣70a以及第一卡扣70a与开关外壳1配合关系的一种实施方式。

如图27和29所示,所述第一卡扣70a包括第一卡扣主体701a、第一卡钩702a和第一卡扣弹簧限位部703a,第一卡钩702a和第一卡扣弹簧限位部703a分别设置在第一卡扣主体701a两侧;如图27和29所示,所述开关外壳1a还包括第一卡扣安装结构,第一卡扣安装结构包括第一滑槽720a和卡扣弹簧装配槽721a,卡扣弹簧装配槽721a设置在第一滑槽720a的底壁一端,第一卡扣主体701a滑动设置在第一滑槽720a内,第一卡扣弹簧限位部703a置于在卡扣弹簧装配槽721a内,第一卡扣复位弹簧71a设置在卡扣弹簧装配槽721a,两端分别与卡扣弹簧装配槽721a的侧壁和第一卡扣弹簧限位部703a限位配合。进一步的,如图27和29所示,所述第一卡扣主体701a还包括卡扣复位弹簧装入孔7012a、第一卡扣前避让槽7010a和第一卡扣后避让槽7011a,卡扣复位弹簧装入孔7012a设置在第一卡扣主体701a中部,两个第一卡扣前避让槽7010a分别设置在第一卡扣主体701a一端两侧边沿上,两个第一卡扣后避让槽7011a分别设置在第一卡扣主体701a另一端两侧边沿上;如图27和29所示,所述第一滑槽720a一侧设有第一卡扣装入孔7200a,第一卡扣装入孔7200a一端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一卡扣前定位凸台722a,另一端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一卡扣后定位凸台723a;所述第一卡扣70a装入第一卡扣安装结构时,第一卡扣主体701a位于第一卡扣装入孔7200a一侧,两个第一卡扣前避让槽7010a分别与两个第一卡扣前定位凸台722a对应,两个第一卡扣后避让槽7011a分别与两个第一卡扣后定位凸台723a对应,第一卡扣弹簧限位部703a与卡扣弹簧装配槽721a对应,将第一卡扣70a放入第一滑槽720a内,然后使第一卡扣70a向卡扣弹簧装配槽721a所在方向滑动,通过卡扣复位弹簧装入孔7012a将第一卡扣复位弹簧71a装入卡扣弹簧装配槽721a内。

优选的,如图27所示,所述卡扣弹簧装配槽721a中部设置沿其轴向延伸的卡扣弹簧装配槽分隔板7210a,卡扣弹簧装配槽分隔板7210a的长度小于卡扣弹簧装配槽721a的长度,两个第一卡扣复位弹簧71a并排设置在卡扣弹簧在装配槽721a内且分别位于卡扣弹簧装配槽分隔板7210a两侧。

优选的,如图29所示,所述第一卡扣70a还包括第一卡扣解锁部700a,和第一卡扣弹簧限位部703a分别位于第一卡扣70a的两端,第一卡扣解锁部700a上设有第一卡扣解锁操作孔7000a,外力通过第一卡扣解锁操作孔7000a驱动第一卡扣70a远离开关固定板。

优选的,如图26和28所示,为所述第二卡扣70-1a以及第二卡扣70-1a与开关外壳1配合关系的一种实施方式。

如图26和28所示,所述第二卡扣70-1a固定设置在开关外壳1上,包括第二卡扣主体和第二卡钩,第二卡钩设置在第一卡扣主体一侧,第二卡扣主体通过安装螺钉与开关外壳1固定相连。当然,所述第二卡扣70-1a也可以采用与第一卡扣70a相同的结构,同样可以起到安装负荷断路开关的作用,但是会使开关安装结构的结构复杂。

具体的,如图8、26所示,所述开关安装结构和输入接线板4i均设置在外壳第一侧1-0,第一卡扣70a和第二卡扣70-1a分别设置在外壳第一侧1-0的两端,三个输入接线板4i依次并排间隔设置在第一卡扣70a和第二卡扣70-1a之间。

如图31所示,为所述开关安装结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具体如下:所述第一卡扣70a包括第一卡钩702a,第二卡扣70-1a包括第二卡钩,第一卡钩702a和第二卡钩朝向同一方向;所述开关固定板包括上下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板8-1a和第二固定板8-2a,第一卡钩702a和第二卡钩分别挂在第一固定板8-1a和第二固定板8-2a上。本实施方式的开关安装结构可实现负荷断路开关的快速挂装和拆卸。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一个重要创新点是包括第一锁定机构3,具体如下:

如图1所示,所述开关外壳1包括盖体11和外壳主体12,盖体11设置在外壳主体12一侧与其配合;所述第一锁定机构3与操作机构2的动力手柄20驱动配合;如图2和3所示,拨动所述动力手柄20使负荷断路开关合闸时,第一锁定机构3移动与盖体11锁定配合,阻止盖体11被打开,拨动动力手柄20使负荷断路开关分闸时,动力手柄20驱动第一锁定机构3解除与盖体11的锁定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3与动触头系统的移动方向相互平行。

优选的,如图2和3所示,所述盖体11一端与外壳主体12一端铰接,盖体11另一端与外壳主体12另一端限位配合,盖体11被打开时,盖体11相对于外壳主体12转动。具体的,如图2和3所示,所述盖体11上端与外壳主体12上端铰接。

优选的,如图2和3所示,所述第一锁定机构3包括第一锁定机构主体30以及设置在第一锁定机构主体30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锁定卡钩31,第一锁定机构主体30与动力手柄20驱动配合且与外壳主体20限位配合;所述盖体1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锁定扣11-10;拨动所述动力手柄20使负荷断路开关合闸时,动力手柄20驱动第一锁定机构主体30带动第一锁定卡钩31向第一锁定扣11-10移动,使第一锁定卡钩31与第一锁定扣11-10锁定配合;拨动所述动力手柄20使负荷断路开关分闸时,第一锁定机构主体30复位并带动第一锁定卡钩31远离第一锁定扣11-10,使第一锁定卡钩31解除与第一锁定扣11-10的锁定配合。

优选的,如图2和3所示,所述第一锁定扣11-10包括第一锁定槽,第一锁定卡钩31与第一锁定槽锁定配合。

优选的,如图3、5、7所示,所述第一锁定机构3还包括第一复位弹簧3a,拨动动力手柄20使负荷断路开关合闸时,第一复位弹簧3a驱动第一锁定机构3复位,使其与盖体11锁定配合。进一步的,如图2和3所示,所述动力手柄20和第一复位弹簧3a分别设置在第一锁定机构主体30两端,且分别与第一锁定机构主体30的两端驱动配合。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锁定机构3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锁定机构主体30一端的第一弹簧限位板32,第一弹簧限位板32上设有第一弹簧限位柱,第一复位弹簧3a一端套设在第一弹簧限位柱上,另一端与开关外壳1限位配合。

优选的,如图5和6所示,所述外壳主体12包括第一轨道槽,第一锁定机构主体30滑动设置在第一轨道槽内。进一步的,如图5和6所示,所述外壳主体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2-0和第二侧壁12-1,第一轨道槽位于第一侧壁12-0和第二侧壁12-1之间,其延伸方向与动触头系统的移动方向平行。具体的,如图5和6所示,所述第二侧壁12-1内侧设有多个第一半绝缘隔板15和多个第二半绝缘隔板13,第一半绝缘隔板15和第二半绝缘隔板13均与第二侧壁12-1垂直相连,第一半绝缘隔板15和第二侧壁12-1的连接处设有锁定机构第一限位槽,第二半绝缘隔板13与第二侧壁12-1的连接处设有锁定机构第二限位槽,多个锁定机构第一限位槽和多个锁定机构第二限位槽配合组成限位和导向第一锁定机构3的第一轨道槽。

具体的,如图3所示方向,向左拨动所述动力手柄20使负荷断路开关分闸时,动力手柄20驱动第一锁定机构3向左移动,使第一锁定卡钩31从第一锁定扣11-10的第一锁定槽中移出,解除与第一锁定扣11-10的锁定配合;如图2所示方向,向右拨动所述动力手柄20使负荷断路开关合闸时,第一复位弹簧3a向第一锁定机构3施加推力,使第一锁定机构3向右移动,带动第一锁定卡钩31进入第一锁定扣11-10的第一锁定槽中,二者锁定配合。

优选的,如图2和3所示,所述盖体11包括盖体主体11-0以及设置在盖体主体11-0上的至少一个透明面盖11-1,透明面盖11-1与盖体主体11-0卡扣配合,面盖11-0包括第一锁定扣11-10。进一步对,如图9所示,所述盖体主体11-0包括设置在其上用于安装透明面盖11-1的面盖安装孔11-01;如图4所示,所述透明面盖11-1包括面盖主体11-11以及设置在面盖主体11-11一端的面盖卡钩11-12,面盖主体11-11一端与面盖安装孔11-01一端限位配合,面盖主体11-11另一端的面盖卡钩11-12与面盖安装孔11-01的另一端卡扣配合。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面盖卡钩11-12为u字形结构的卡钩,u字形结构的一端与面盖主体11-11相连,另一端与面盖安装孔11-01限位配合。当然,所述面盖卡钩11-12并不仅限于上述结构,只要能实现透明面盖11-1和盖体主体11-0的可靠安装限位的结构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优选的,如图25所示,所述透明面盖11-1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电压探孔11-14,分别与一个熔断器1a的两个熔断器电压探测端对应配合,两个熔断器电压探测端分别与熔断器1a的两个熔断器接线端相连。

具体的,如图1、5所示,所述盖体11包括三个透明面盖11-1,分别与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三个相电路的熔断器1a对应配合;所述第一锁定机构3包括沿第一锁定机构主体30轴向设置的三个第一锁定卡钩31,分别与三个透明面盖11-1的第一锁定扣11-10锁定配合。

如图8-12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另一个重要创新点是包括第二锁定机构4,具体如下:

如图8和9所示,所述第二锁定机构4与盖体11驱动配合,盖体11被打开时,第二锁定机构4移动与触头支持5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系统移动,盖体11被关闭时,驱动第二锁定机构4解除与触头支持5的限位配合。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盖体11被打开或关闭,包括盖体11整体被打开或关闭的情况,以及盖体11上的透明面板11-1被打开或关闭的情况。

优选的,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锁定机构4和动触头系统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

优选的,如图11和12所示,所述第二锁定机构4包括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以及设置在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一侧的第二锁定凸台41,第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与外壳主体12滑动配合;所述触头支持5包括设置在其一侧的触头支持锁定槽52;所述盖体11被打开时,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动作并带动第二锁定凸台41进入触头支持锁定槽52内与其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系统移动;所述盖体11被关闭时,盖体11驱动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移动并带动第二锁定凸台41移出触头支持锁定槽52,使第二锁定机构4解除与触头支持5的限位配合。

优选的,如图8和10所示,所述第二锁定机构4还包括第二锁定弹簧4a;所述盖体11被打开时,第二锁定弹簧4a驱动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动作并带动第二锁定凸台41进入触头支持锁定槽52内与其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系统移动。进一步的,如图8和10所示,所述第二锁定弹簧4a和盖体11分别位于第一锁定机构3的两端。

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锁定机构主体40为l字形结构,包括折弯相连的主体滑动板401和主体受动板402,第二锁定凸台41设置在主体滑动板401面向触头支持5的一侧,主体受动板402与第二锁定弹簧4a一端限位配合,盖体11被打开时,第二锁定弹簧4a使主体受动板402抵压在触头支持5上与其限位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主体12的外壳侧壁上设有与主体滑动板401配合的滑动板轨道结构,限位和导向主体滑动板401,使主体滑动板401仅能相对于触头支持5垂直滑动。

优选的,如图8和9所示,所述盖体11还包括与第二锁定机构4驱动配合的盖体驱动凸台11-13;所述盖体11被闭合时,盖体驱动凸台11-13驱动第二锁定机构4移动,使第二锁定机构4解除与触头支持5的限位配合。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所述盖体11的透明面盖11-1包括盖体驱动凸台11-13。进一步的,如图8和9所示,所述盖体11包括三个透明面盖11-1,三个透明面盖11-1分别与三个第二锁定机构4驱动配合。

具体的,如图8所示方向,所述透明面盖11-1被打开时,与之对应的第二锁定机构4在第二锁定弹簧4a推动下向左移动,使第二锁定凸台41进入触头支持锁定槽52内,第二锁定机构4与触头支持5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系统移动,负荷断路开关无法合闸;所述透明面盖11被关闭时,其盖体驱动凸台11-13则抵压与之对应的第二锁定机构4,使其向右移动,使第二锁定凸台41移出触头支持锁定槽52,第二锁定机构4解除与触头支持5的限位配合。而当盖体11被整体打开时,三个第二锁定机构4均向左移动,且均与触头支持5限位配合,触头支持5被锁定,负荷断路开关无法合闸。

如图5、6、24、25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另一个重要创新点是包括第一绝缘隔板,具体如下:

如图5和6所示,所述熔断器1a和熔断器接线座9之间设有第一绝缘隔板。进一步的,如图5和6所示,所述第一绝缘隔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半绝缘隔板15,两个第一半绝缘隔板15分别设置在开关外壳1的一对外壳侧壁上,两个第一半绝缘隔板15的连接处设有用于供熔断器1a的熔断器接线端穿过的接线端避让槽,熔断器接线端抵靠在接线端避让槽的底面上。

优选的,如图24和25所示,所述开关外壳1还包括用于支撑熔断器1a的熔断器支撑板,熔断器支撑板包括分别设置在开关外壳1的一对侧壁上的两个半支撑板14。进一步的,如图25所示,每个所述半支撑板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半绝缘隔板15折弯相连,整体成凵字形结构。所述第一绝缘隔板、熔断器支撑板和接线端避让槽配合,实现了熔断器1a的可靠安装、限位和定位,而且将熔断器1a与负荷断路开关内的其他元件隔离开来,保证熔断器1a可靠稳定工作。

优选的,如图5和6所示,相邻所述相电路的熔断器接线座9之间设有第二绝缘隔板,第二绝缘隔板包括分别设置在开关外壳1的一对外壳侧壁上的两个第二半绝缘隔板13。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每个所述熔断器9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绝缘隔板和第二绝缘隔板。所述第二绝缘隔板有利于提高相邻相电路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绝缘间隙,提高负荷断路开关的绝缘性能。

具体的,所述第一侧壁12-0和第二侧壁12-1上分别设有第一半绝缘隔板15、半支撑板14和第二半绝缘隔板13,三者位于第一侧壁12-0和第二侧壁12-1靠近盖体11的一端。

如图8、10-12、24-25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的另一重要创新点是包括螺钉导入结构2a,具体如下:

优选的,如图8和10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还包括输入接线板4i,开关外壳1包括相对设置的外壳第一侧1-0和外壳第二侧1-1,输入接线板4i设置在外壳第一侧1-0上,螺钉导入结构2a两端分别靠近外壳第一侧1-0和外壳第二侧1-1设置;所述负荷断路开关接线时,用户从外壳第二侧1-1通过螺钉导入结构2a,将母排连接螺钉21a输送至外壳第一侧1-0,将输入接线板4i和进线母排固定连接。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所述螺钉导入结构2a为圆筒形结构,包括导入结构主体20a以及分别设置在导入结构主体20a两端的两个环形卡槽200a,螺钉导入结构2a通过两个环形卡槽200与开关外壳1限位配合。进一步的,如图12、24、25所示,所述半支撑板14上设有导入结构半圆限位槽,螺钉导入结构2a的两端均被两个半支撑板14限位,每个环形卡槽200a与两个导入结构半圆限位槽的侧壁限位配合。进一步的,所述螺钉导入结构2a的入口端被熔断器1a遮挡。

优选的,如图12所示,所述螺钉导入结构2a和触头支持5相互垂直,触头支持5包括供螺钉导入结构2a穿过的导入结构避让孔500,导入结构避让孔500为腰形孔。

具体的,如图8、21、26所示,本实用新型负荷断路开关包括设置在外壳第一侧1-0的三个并排间隔设置的输入接线板4-i,分别是第一相输入接线板4-1i、第二相输入接线板4-2i和第三相输入接线板4-3i,三个螺钉导入结构2a分别与三个输入接线板4-i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相输入接线板4-1i、第二相输入接线板4-2i和第三相输入接线板4-3i分别与三个相电路的三个接触系统相连;所述第一输出接线板5-1o、第二输出接线板5-2o和第三输出接线板5-3o分别与三个相连路的另外三个接触系统相连。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