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99679发布日期:2021-04-23 15:47阅读:90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提高信号传输速率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连接器一般通过设置多个差分对来实现高频信号的传输,然而多个差分对之间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相互串扰,从而影响信号传输速率。
3.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发明专利cn201310728125.1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揭示了上下两排设置的端子以及位于两排端子之间的屏蔽件,每排端子沿左右方向排列并具有多个差分对,每一差分对的端子具有接触部,该屏蔽件由金属片冲压形成并包括平板状的屏蔽部和自屏蔽部向上并向前的延伸形成的接地片,该接地片自屏蔽部的中部撕裂形成且平行于屏蔽部延伸,该接地片沿左右方向位于两个差分对相邻的两个接触部之间以隔开两个接触部,从而防止相邻两个差分对在接触部处产生相互串扰。然而该种防止两个差分对之间产生串扰的方式使得两个差分对相邻的两个接触部之间沿左右方向的距离变大,造成两个差分对相邻的两个接触部的阻抗变化较大,影响信号传输性能,并且连接器设置为非标连接器,不利于连接器的通用性使用,此外,还需要额外设置屏蔽板以使得屏蔽部得以设置在两个差分对相邻的两个接触部之间而不影响该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其设计以及加工复杂,增加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
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在两对差分端子的相邻的连接部之间设置屏蔽件,以防止两对差分端子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相互串扰,从而提高信号传输速率,该屏蔽件设置于插接腔后方以防止相邻两对差分端子的接触部之间的距离较大而造成两接触部之间的阻抗变化较大,便于调节第一差分端子和第二差分端子的阻抗值,保证所述第一差分端子和所述第二差分端子的高速率信号传输,同时无需改变相邻两对差分端子的接触部的结构,保证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正常对接,以及使得电连接器符合标准要求。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7.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8.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前延伸的舌板;
9.金属壳,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金属壳与所述舌板之间形成插接腔,所述插接腔用于供对接连接器插入;
10.至少一对第一差分端子与一对第二差分端子沿左右方向相邻设置,每一所述第一差分端子沿前后方向依次具有位于所述舌板且显露于所述插接腔的第一接触部、至少部分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连接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导接部,每一所述第二差分端子沿前后方向依次具有位于所述舌板且显露于所述插接腔的
第二接触部、至少部分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二连接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二导接部,两个所述第一导接部和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沿前后方向排列成两排;
11.屏蔽件,设于所述插接腔后方且与所述金属壳相连接,所述屏蔽件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以在左右方向上隔开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12.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一差分端子之间具有第一接地端子,两个所述第二差分端子之间具有第二接地端子,所述屏蔽件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均不接触,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具有沿前后方向依次具有显露于所述插接腔的第一接地接触部、至少部分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接地连接部、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接地导接部,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具有沿前后方向依次具有显露于所述插接腔的第二接地接触部、至少部分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二接地连接部、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二接地导接部,所述第一导接部和所述第二接地导接部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所述第二导接部和所述第一接地导接部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于同一平面平齐,所述屏蔽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所在平面平齐,或所述屏蔽件超出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所在的平面。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具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具有第二弯折部,所述屏蔽件较所述第一导接部和所述第二导接部更靠近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差分端子具有两对,两对所述第一差分端子形成两个高速差分对,两个所述第二差分端子形成一个低速差分对且位于两个所述高速差分对之间,每一所述高速差分对与所述低速差分对之间设有所述屏蔽件,两个所述屏蔽件分别对应位于相邻的所述高速差分对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低速差分对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16.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壳的顶壁或底壁具有一开口,两个所述屏蔽件分别自所述开口的相对两侧冲压成型。
17.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沿左右方向间隔凹设有两个容置槽,每一所述容置槽对应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两个所述屏蔽件分别自所述开口的左右两侧沿上下方向延伸至两个所述容置槽内。
18.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所述舌板,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均显露于所述舌板的同一侧,所述基部凹设有两个所述容置槽以对应容置两个所述屏蔽件,每一所述容置槽向前贯穿所述基部并与所述插接腔连通。
19.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壳具有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的顶壁和底壁,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具有朝向所述顶壁弯折延伸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靠近所述顶壁,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具有朝向所述顶壁弯折延伸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靠近所述顶壁,所述屏蔽件自所述顶壁向下延伸至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20.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壳具有主体部以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并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挡板,所述挡板沿前后方向遮蔽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导接部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导接部
的后方,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具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具有第二弯折部,所述屏蔽件具有主体段、自所述主体段一端向前弯折延伸的弯折段、自所述主体段另一端向后弯折延伸的抵接部,所述主体段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位于同一排,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之间并且位于同一排,所述抵接部向后凸伸出所述主体段并抵接所述挡板。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末端具有连接料带的第一预断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导接部的宽度,所述第二连接部末端具有连接料带的第二预断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导接部的宽度,所述第一预断部和所述第二预断部沿前后方向相互错开设置。
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所述第一预断部相对所述第二预断部更靠近所述插接腔,所述屏蔽件未向后超过所述第一预断部。
23.以及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24.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前延伸的舌板;
25.金属壳,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金属壳与所述舌板之间形成插接腔,所述插接腔用于供对接连接器插入;
26.至少一对高速差分端子与一对低速差分端子沿左右方向相邻设置,每一所述高速差分端子沿前后方向依次具有位于所述舌板且显露于所述插接腔的第一接触部、至少部分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连接部、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导接部,每一所述低速差分端子沿前后方向依次具有位于所述舌板且显露于所述插接腔的第二接触部、至少部分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二连接部、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均显露于所述舌板的同一侧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不同高度;
27.屏蔽件,设于所述插接腔后方且与所述金属壳相连接,所述屏蔽件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以在左右方向上隔开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2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于同一平面平齐,所述屏蔽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所在平面平齐,或所述屏蔽件超出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所在的平面。
29.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壳具有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的顶壁和底壁,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具有朝向所述顶壁弯折延伸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靠近所述顶壁,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具有朝向所述顶壁弯折延伸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靠近所述顶壁,所述屏蔽件自所述顶壁向下延伸至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30.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壳具有主体部以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并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挡板,所述挡板沿前后方向遮蔽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导接部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导接部的后方,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具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具有第二弯折部,所述屏蔽件具有主体段、自所述主体段一端向前弯折延伸的弯折段、自所述主体段另一端向后弯折延伸的抵接部,所述主体段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位于同一排,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之间并且位于同一排,所述抵接部向后凸伸出所述主体段并抵接所述挡板。
31.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壳的顶壁或底壁具有一开口,所述屏蔽件自所述开口的一侧冲压成型,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所述舌板,所述基部凹设有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容置槽以容置所述屏蔽件,所述容置槽向前贯穿所述基部并与所述插接腔连通。
32.进一步地,所述屏蔽件设有两个,所述容置槽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屏蔽件分别自所述开口的左右两侧沿上下方向延伸至两个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开口设于所述顶壁,所述底壁对应所述开口设置有一缺口,自所述缺口的左右两侧朝向所述顶壁分别凸伸有相对设置的两个限位片,所述基部对应凹设有一限位槽以收容两个所述限位片,两个所述限位片与两个所述屏蔽件沿上下方向一一对应设置。
3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末端具有连接料带的第一预断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导接部的宽度,所述第二连接部末端具有连接料带的第二预断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导接部的宽度,所述第一预断部和所述第二预断部沿前后方向相互错开设置所述第一预断部相对所述第二预断部更靠近所述插接腔,所述屏蔽件未向后超过所述第一预断部。
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5.所述屏蔽件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以在左右方向上隔开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其中,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为直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的部位,对信号传输影响较大,故不易更改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结构和位置,而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插接腔的后方,换句话说,即是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后方,则所述屏蔽件的设置不影响位于所述插接腔处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结构设置,则不会使得相邻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距离变大而造成较大阻抗变化,从而便于调节所述第一差分端子和所述第二差分端子的阻抗值,保证所述第一差分端子和所述第二差分端子的高速率信号传输,同时位于所述插接腔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可以按照标准要求设置,不影响所述电连接器的通用性使用,此外,所述屏蔽件可以直接与所述金属壳相连而不影响所述插接腔处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无需设置额外连接结构将所述屏蔽件和所述金属壳连接,减少多余的结构设置以及材料成本,使得所述屏蔽件的设置更加简单方便。且由于所述第一导接部和所述第二导接部沿前后方向相互错开,有利于防止所述第一导接部和所述第二导接部之间的信号干扰,无需在相邻的所述第一导接部和所述第二导接部之间设置所述屏蔽件,减少材料成本以及方便屏蔽件的加工成型。
【附图说明】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37.图2为图1的分解图;
38.图3为图1沿a-a的剖视图;
39.图4为图1沿b-b的剖视图;
40.图5为图4去除绝缘本体后的立体图;
41.图6为图1去除绝缘本体以及金属壳底壁后的仰视图;
4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连接器去除金属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4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差分端子和第二差分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44.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45.图10为图9的分解图;
46.图11为图9沿c-c的剖视图;
47.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第一差分端子和第二差分端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8.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49.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基部11容置槽111凹槽112安装凸块113限位槽114舌板12金属壳2插接腔21主体部22顶壁221底壁222安装槽223开口224缺口225挡板23屏蔽件24限位片25第一差分端子3第一接触部31第一延伸部32第一弯折部33第一连接部34第一预断部341第一导接部35第二差分端子4第二接触部41第二延伸部42第二弯折部43第二连接部44第二预断部441第二导接部45第一接地端子5第一接地接触部51第一接地连接部52第一接地导接部53第二接地端子6第二接地接触部61第二接地连接部62第二接地导接部63
ꢀꢀꢀꢀꢀꢀꢀ
屏蔽件24’主体段241弯折段242抵接部243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51.实施例一
52.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用于向前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为单层设置的usb 3.1连接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也可以是其他传输高频信号的连接器。为方便描述,将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
53.如图2、5、6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金属壳2、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两对第一差分端子3和一对第二差分端子4,所述金属壳2与所述绝缘本体1之间形成插接腔21,所述插接腔21用于供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两对所述第一差分端子3为高速差分端子并形成两个高速差分对,一对所述第二差分端子4为低速差分端子形成一个低速差分对且位于两个所述高速差分对之间,其中所述高速差分端子为usb 3.0端子,所述低速差分端子为usb 2.0端子,每一所述高速差分对与所述低速差分对相邻设置,每一所述高速差分对与所述低速差分对之间设有一个屏蔽件24,两个所述屏蔽件24均设于所述插接腔21后方且与所述金属壳2相连接,以在左右方向分隔相邻的所述高速差分对和所述低速差分对,防止相邻的所述高速差分对和所述低速差分对之间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相互串扰,影响信号传输速率,同时避免了所述屏蔽件24设置在所述插接腔21处影响所
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以及避免相邻所述第一差分端子3和所述第二差分端子4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的部位的距离变大而造成阻抗变化,影响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信号传输性能。
54.如图4、7、8所示,每一所述第一差分端子3沿前后方向依次具有显露于所述插接腔21的第一接触部31、部分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延伸部32、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弯折部33以及第一连接部34、沿上下方向延伸并部分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导接部35,每一所述第二差分端子4沿前后方向依次具有显露于所述插接腔21的第二接触部41、部分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二延伸部42、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二弯折部43以及第二连接部44、沿上下方向延伸并部分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的第二导接部45,其中一所述第一差分端子3的所述第一连接部34与其中一所述第二差分端子4的所述第二连接部44沿左右方向相邻设置。位于所述低速差分对左侧的两个所述第一差分端子3之间具有第一接地端子5,位于所述低速差分对右侧的两个所述第一差分端子3之间具有电源端子(未标号),两个所述第二差分端子4之间具有第二接地端子6,所述屏蔽件24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5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6均不接触,所述第一接地端子5具有沿前后方向依次具有显露于所述插接腔21的第一接地接触部5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接地连接部52、部分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接地导接部53,所述第二接地端子6具有沿前后方向依次具有显露于所述插接腔21的第二接地接触部6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二接地连接部62、部分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二接地导接部63。所述第一差分端子3、第二差分端子4、第一接地端子5和第二接地端子6均通过注塑成型方式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
55.如图4、7、8所示,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不同高度,所述第一接触部31与所述第二接地接触部61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二接触部41与所述第一接地接触部51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两个所述高速差分对的所述第一导接部35和所述第二接地导接部63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所述低速差分对的所述第二导接部45和所述第一接地导接部53沿左右方向排成另一排,所述第一导接部35、第二导接部45、第一接地导接部53和第二接地导接部63均与电路板(未图示)电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34、第二连接部44、第一接地连接部52、第二接地连接部62也可以部分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和/或所述第一导接部35、第二导接部45、第一接地导接部53、第二接地导接部63也可以全部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
56.如图3、5、6所示,所述两个所述屏蔽件24分别对应位于相邻的所述高速差分对的所述第一连接部34与所述低速差分对的所述第二连接部44之间,所述屏蔽件24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之间以在左右方向上隔开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其中,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为直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的部位,对信号传输影响较大,故不易更改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的结构和位置,而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位于所述插接腔21的后方,换句话说,即是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的后方,则所述屏蔽件24的设置不影响位于所述插接腔21处的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的结构设置,则不会使得相邻的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的距离变大而造成较大阻抗变化,从而便于调节所述第一差分端子3和所述第二差分端子4的阻抗值,保证所述第一差分端子3和所述第二差分端子4的高速率信号传输,同时位于所
述插接腔21的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可以按照标准要求设置,不影响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通用性使用,此外,所述屏蔽件24可以直接与所述金属壳2相连而不影响所述插接腔21处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无需设置额外连接结构将所述屏蔽件24和所述金属壳2连接,减少多余的结构设置以及材料成本,使得所述屏蔽件24的设置更加简单方便。且由于所述第一导接部35和所述第二导接部45沿前后方向相互错开,有利于防止所述第一导接部35和所述第二导接部45之间的信号干扰,无需在相邻的所述第一导接部35和所述第二导接部45之间设置所述屏蔽件24,减少材料成本以及方便屏蔽件24的加工成型。
57.如图3、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34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4于同一平面平齐,所述屏蔽件2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所在平面平齐,保证所述屏蔽件24在左右方向上遮蔽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的厚度部分,以具有更好的屏蔽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屏蔽件24也可以超出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所在的平面。
58.如图5、6、8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34末端具有连接料带(未图示)的第一预断部341,所述第一连接部3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导接部35的宽度,所述第二连接部44末端具有连接料带的第二预断部441,所述第二连接部4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导接部45的宽度,所述第一导接部35自所述第一连接部34末端向下弯折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预断部341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二导接部45自所述第二连接部44末端向下弯折延伸且与所述第二预断部441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一预断部341和所述第二预断部441沿前后方向相互错开设置。其中,由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的宽度较大,则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之间的距离较小,将所述第一预断部341和所述第二预断部441错开设置,可以较大空间地调整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屏蔽件24可以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之间,而不会对相邻的所述高速差分对和所述低速差分对的信号传输性能产生较大影响,且不影响所述第一预断部341和所述第二预断部441的结构设置,同时还防止所述第一预断部341和所述第二预断部441之间产生信号干扰,并方便所述料带折料。
59.如图5、6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3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44的宽度,所述第一预断部341相对所述第二预断部441更靠近所述插接腔21,所述屏蔽件24未向后超过所述第一预断部341,以限制所述屏蔽件24沿前后方向的长度,防止所述屏蔽件24超过所述第一预断部341而与所述第二预断部441干涉。
60.如图4、5所示,所述金属壳2具有主体部22以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并与所述主体部22连接的挡板23,所述挡板23沿前后方向遮蔽部分所述第一导接部35和部分所述第二导接部45的后方,所述主体部22具有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的顶壁221和底壁222,所述第一弯折部33朝向所述顶壁221弯折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34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31靠近所述顶壁221,所述第二弯折部43朝向所述顶壁221弯折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部44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31靠近所述顶壁221,所述屏蔽件24自所述顶壁221向下延伸至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之间,即所述屏蔽件24自所述金属壳2的所述顶壁221一体成型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分别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更靠近所述顶壁221,从而使得所述屏蔽件24的体积无需设置过大,无需占用较大空
间,方便所述屏蔽件24的加工和安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屏蔽件24则相应的自所述底壁222一体向上延伸形成,同时所述第一弯折部33和所述第二弯折部43朝向所述底壁222弯折延伸,且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分别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更靠近所述底壁222,只要保证所述第一弯折部33和所述第二弯折部43朝向所述金属壳2成型所述屏蔽件24的壁面弯折即可。所述顶壁221具有一开口224,两个所述屏蔽件24分别自所述开口224的左右两侧冲压成型,使得所述开口224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可以做的更小,以保证所述金属壳2的结构强度,以及使得所述金属壳2的宽度不会由于所述屏蔽件24的设置而变大。所述底壁222对应所述开口224设置有一缺口225,自所述缺口225的左右两侧朝向所述顶壁221分别凸伸有相对设置的两个限位片25,两个所述限位片25与两个所述屏蔽件24沿上下方向一一对应设置。
61.如图2、3、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部11、自所述基部11向前延伸的舌板12,所述第一接触部31、第二接触部41、第一接地接触部51、第二接地接触部61均显露于所述舌板12的上侧,所述金属壳2与所述舌板12之间形成所述插接腔21,所述基部11靠近所述顶壁221的一侧沿左右方向间隔凹设有两个容置槽111以对应容置两个所述屏蔽件24,每一所述容置槽111对应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34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4之间,两个所述屏蔽件24分别自所述开口224的左右两侧沿上下方向延伸至两个所述容置槽111内,每一所述容置槽111向前贯穿所述基部11并与所述插接腔21连通,以使所述金属壳2可以沿前后方向从前往后安装,并同时安装所述屏蔽件24,方便所述金属壳2和所述屏蔽件24的安装,提高安装效率,此外,所述容置槽111对所述屏蔽件24具有限位固持作用,防止所述屏蔽件24沿左右方向过度位移,同时还可以增强所述金属壳2与所述绝缘本体1之间的结合力,使所述金属壳2与所述绝缘本体1安装更稳定。所述基部11对应凹设有一限位槽114以收容两个所述限位片25,从而限制所述金属壳2沿左右方向的位移,同时两个所述屏蔽件24与两个所述限位片25在所述基部11上下方向共同作用,以进一步限制所述金属壳2沿左右方向的位移,使得所述金属壳2安装更加稳固,以及所述屏蔽件24不易沿左右方向位移,保证所述屏蔽件24对相邻的所述高速差分对和所述低速差分对的屏蔽作用。此外,两个所述限位片25与两个所述屏蔽件24沿上下方向一一对应设置,则所述限位片25和所述屏蔽件24受到来自所述基部11的作用力则会比较一致,有利于所述金属壳2在上下方向的受力平衡,在所述电连接安装及使用过程中,所述金属壳2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结合更加稳定,以及所述屏蔽件24在安装使用过程中位置不易偏移。
62.如图3、4、7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34、第二连接部44固持于所述基部11内,所述基部11对应所述第一预断部341和所述第二预断部441处设有凹槽112以供所述料带向上设置并方便折料,所述容置槽111与所述凹槽112连通。
63.如图1、2、4所示,所述基部11的后端沿左右两侧朝向所述主体部22凸伸有两个安装凸块113,所述主体部22的后端对应两个所述安装凸块113设有两个安装槽223以使所述金属壳2从前往后与所述绝缘本体1扣合,所述挡板23自所述主体部22的后端向下弯折延伸并遮蔽于所述基部11和所述凹槽112的后方,以增强所述金属壳2的结构强度以及所述金属壳2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结合强度,同时可以遮挡所述凹槽112,防止外界灰尘、水汽较多地从所述凹槽112进入所述插接腔21,并且还有利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整体美观性。
64.实施例二
65.如图9-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电连接器100为堆叠式连接器中的usb 3.1连接器,其中,该usb 3.1连接器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66.如图10-12所示,所述屏蔽件24’与所述金属壳2为分体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靠近所述挡板23,所述屏蔽件24’具有主体段241、自所述主体段241一端向前弯折延伸的弯折段242、自所述主体段241另一端向后弯折延伸的抵接部243,所述主体段24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4、第二连接部44位于同一排,所述弯折段242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33和所述第二弯折部43之间并且位于同一排,所述抵接部243向后凸伸出所述主体段241并抵接所述挡板23,所述屏蔽件24’能够在相邻所述第一弯折部33和所述第二弯折部43之间以及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之间进行屏蔽,使得所述屏蔽件24’的屏蔽范围更大,屏蔽效果更好,以更好的防止相邻的所述高速差分对和所述低速差分对相互之间产生串扰,同时不会影响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的结构设置,以及不会影响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
67.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弯折部33和所述第二弯折部43向后朝向所述挡板23弯折延伸,此时由于所述第一弯折部33和所述第二弯折部43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差分端子3和所述第二差分端子4的长度变长,且所述第一弯折部33和所述第二弯折部43分别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影响相邻的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之间的信号传输性能,所述屏蔽件24’较所述第一导接部35和所述第二导接部45更靠近所述第一弯折部33和所述第二弯折部43,以减小所述第一弯折部33与所述第二弯折部43之间的信号干扰,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
6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69.(1)所述屏蔽件24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之间以在左右方向上隔开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其中,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为直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的部位,对信号传输影响较大,故不易更改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的结构和位置,而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位于所述插接腔21的后方,换句话说,即是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的后方,则所述屏蔽件24的设置不影响位于所述插接腔21处的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的结构设置,则不会使得相邻的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的距离变大而造成较大阻抗变化,从而便于调节所述第一差分端子3和所述第二差分端子4的阻抗值,保证所述第一差分端子3和所述第二差分端子4的高速率信号传输,同时位于所述插接腔21的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可以按照标准要求设置,不影响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通用性使用,此外,所述屏蔽件24可以直接与所述金属壳2相连而不影响所述插接腔21处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无需设置额外连接结构将所述屏蔽件24和所述金属壳2连接,减少多余的结构设置以及材料成本,使得所述屏蔽件24的设置更加简单方便。且由于所述第一导接部35和所述第二导接部45沿前后方向相互错开,有利于防止所述第一导接部35和所述第二导接部45之间的信号干扰,无需在相邻的所述第一导接部35和所述第二导接部45之间设置所述屏蔽件24,减少材料成本以及方便屏蔽件24的加工成型。
70.(2)所述屏蔽件2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所在平面平齐,或所
述屏蔽件24超出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所在的平面,保证所述屏蔽件24在左右方向上遮蔽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的厚度部分,以具有更好的屏蔽效果。
71.(3)所述顶壁221具有一开口224,两个所述屏蔽件24分别自所述开口224的相对两侧冲压成型,使得所述开口224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可以做的更小,以保证所述金属壳2的结构强度,以及使得所述金属壳2的宽度不会由于所述屏蔽件24的设置而变大。
72.(4)所述容置槽111向前贯穿所述基部11并与所述插接腔21连通,以使所述金属壳2可以沿前后方向从前往后安装,并同时安装所述屏蔽件24,方便所述金属壳2和所述屏蔽件24的安装,提高安装效率。
73.(5)所述第一连接部34与所述第一接触部31之间具有朝向所述顶壁221弯折延伸的第一弯折部33,所述第一连接部34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31靠近所述顶壁221,所述第二连接部44与所述第二接触部41之间具有朝向所述顶壁221弯折延伸的第二弯折部43,所述第二连接部44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31靠近所述顶壁221,所述屏蔽件24自所述顶壁221向下延伸至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之间,即所述屏蔽件24自所述金属壳2的所述顶壁221一体成型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分别相对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更靠近所述顶壁221,从而使得所述屏蔽件24的体积无需设置过大,无需占用较大空间,方便所述屏蔽件24的加工和安装。
74.(6)所述屏蔽件24’具有主体段241、自所述主体段241一端向前弯折延伸的弯折段242、自所述主体段241另一端向后弯折延伸的抵接部243,所述主体段24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4、第二连接部44位于同一排,所述弯折段242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33和所述第二弯折部43之间并且位于同一排,所述抵接部243向后凸伸出所述主体段241并抵接所述挡板23,所述屏蔽件24’可以在相邻所述第一弯折部33和所述第二弯折部43之间以及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之间进行屏蔽,使得所述屏蔽件24’的屏蔽范围更大,屏蔽效果更好,以更好的防止相邻的所述高速差分对和所述低速差分对相互之间产生串扰。
75.(7)由于所述第一弯折部33和所述第二弯折部43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差分端子3和所述第二差分端子4的长度变长,且所述第一弯折部33和所述第二弯折部43分别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影响相邻的所述第一接触部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之间的信号传输性能,所述屏蔽件24’较所述第一导接部35和所述第二导接部45更靠近所述第一弯折部33和所述第二弯折部43,以减小所述第一弯折部33与所述第二弯折部43之间的信号干扰,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
76.(8)所述第一连接部3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导接部35的宽度,所述第二连接部4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导接部45的宽度,所述第一预断部341和所述第二预断部441沿前后方向相互错开设置。其中,由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的宽度较大,则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之间的距离较小,将所述第一预断部341和所述第二预断部441错开设置,可以较大空间地调整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屏蔽件24可以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34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4之间,而不会对相邻两差分对的信号传输性能产生较大影响,且不影响所述第一预断部341和所述第二预断部441的结构设置,同时还防止所述第一预断部341和所述第二预断部441之间产生信号干扰,并方便所述料带折料。
77.(9)所述第一连接部3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44的宽度,所述第一预断部341相对所述第二预断部441更靠近所述插接腔21,所述屏蔽件24未向后超过所述第一预断部341,以限制所述屏蔽件24沿前后方向的长度,防止所述屏蔽件24超过所述第一预断部341而与所述第二预断部441干涉。
78.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