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交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29593发布日期:2020-12-18 13:18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交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流接触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交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交流接触器应用于电力、配电与用电场合,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控制连接的电路的连通及断开,然而传统的交流接触器在安装使用时,伴随着交流接触器长时间频繁的控制所连接的电路的连通或断开,其内部的弹簧的弹性性能会减弱、消失;且在弹簧的弹性性能减弱、消失的情况下,即此时整个交流接触器损坏,不能够实现对所连接的电路的准确控制。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交流接触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交流接触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交流接触器,包括下壳体和上壳体,所述下壳体的上表面与上壳体相连接,所述下壳体下端内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上表面安装有反力弹簧,所述反力弹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陶瓷座,所述下壳体内部下表面靠近固定座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铁芯,且所述第一铁芯的外部套设有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上金属丝的端部延伸至下壳体的外部,所述下壳体内部上表面且远离第一线圈的一侧安装有第二铁芯,所述第二铁芯上套设有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上金属丝的端部延伸至下壳体的外部,所述陶瓷座外环面对应第一铁芯端部及第二铁芯端部的部分均固定连接有衔铁,所述陶瓷座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竖直状态的联动杆,所述联动杆的上端贯穿下壳体上端面的中部并延伸至上壳体内,所述联动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绝缘座,所述绝缘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导电杆,且所述绝缘座连接在导电杆下表面的中部,所述导电杆下表面的两端焊接有动触块,所述动触块下方所对应的上壳体的壳壁上贯穿设有接线头,所述接线头位于上壳体内部一端的上表面焊接有定触块。

优选的,所述联动杆位于上壳体内部的杆体部分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上端与绝缘座的下端相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下端连接至下壳体上端的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内部且位于导电杆上方的部分设有呈弧形的灭弧罩,所述灭弧罩的两端延伸至导电杆两端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下端外表面的两侧均焊接有肘板,所述肘板的下端与对应的下壳体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上壳体上端外表面的两侧焊接有安装耳。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上贯穿下壳体的壳壁的金属丝套设有第一防护管,所述第二线圈上贯穿下壳体的壳壁的金属丝套设有第二防护管。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交流接触器,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在使用的过程中,将两个接线头分别与同一电路所属的两根导线的端部相连接,此时在通过对第一线圈上位于下壳体外部的金属丝进行通电的情况下,第一铁芯产生磁力并对所对应的衔铁进行吸引,被吸引的衔铁与第一铁芯的上端相接触,在衔铁与第一铁芯上端相接触的过程中反力弹簧被压缩,此时通过陶瓷座、联动杆及绝缘座的联动,复位弹簧被压缩,导电杆做靠近定触块的向下运动并最终实现动触块与定触块的相接触,此时即实现两个接线头之间的电连接,进而实现交流接触器所属的电路的连通。

且当需要对交流接触器所属的电路进行断开时,此时对第一线圈上位于下壳体外部的金属丝进行断电,第一铁芯的磁力消失,进一步对第二线圈上位于下壳体外部的金属丝进行通电,第二铁芯产生磁力并对所对应的衔铁进行向上吸引,结合反力弹簧、复位弹簧的复位,能够确保动触块与定触块之间相分离,此时实现交流接触器所属的电路的断开,且当反力弹簧在频繁的压缩、复位过程中弹性性能消失时,复位弹簧及第二线圈、第二铁芯的设置能够确保动触块与定触块之间的正常分离,进而确保了交流接触器对所属的电路的准确控制,结合整个交流接触器的安装使用方便,进而有利于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交流接触器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交流接触器的正视图。

图中:下壳体1、肘板2、绝缘座3、上壳体4、安装耳5、灭弧罩6、导电杆7、动触块8、定触块9、复位弹簧10、衔铁11、第一线圈12、第一防护管121、第一铁芯122、第二线圈13、第二防护管131、第二铁芯132、固定座14、反力弹簧15、陶瓷座16、联动杆21、接线头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2,一种新型交流接触器,包括下壳体1和上壳体4,下壳体1的上表面与上壳体4相连接,上壳体4下端外表面的两侧均焊接有肘板2,肘板2的下端与对应的下壳体1的上表面相连接,上壳体4上端外表面的两侧焊接有安装耳5,肘板2与安装耳5的配合安装,使得上壳体4与下壳体1之间形成较为稳固的连接,提升结构强度。

下壳体1下端内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座14,固定座14的上表面安装有反力弹簧15,反力弹簧15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陶瓷座16,下壳体1内部下表面靠近固定座1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铁芯122,且第一铁芯122的外部套设有第一线圈12,第一线圈12上金属丝的端部延伸至下壳体1的外部,下壳体1内部上表面且远离第一线圈12的一侧安装有第二铁芯132,第二铁芯132上套设有第二线圈13,第二线圈13上金属丝的端部延伸至下壳体1的外部,第一线圈12上贯穿下壳体1的壳壁的金属丝套设有第一防护管121,第一防护管121能够对贯穿下壳体1的第一线圈12上的金属丝起到防护作用,第二线圈13上贯穿下壳体1的壳壁的金属丝套设有第二防护管131,第二防护管131能够对贯穿下壳体1的第二线圈13上的金属丝起到防护作用。

陶瓷座16外环面对应第一铁芯122端部及第二铁芯132端部的部分均固定连接有衔铁11,陶瓷座16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竖直状态的联动杆21,联动杆21的上端贯穿下壳体1上端面的中部并延伸至上壳体4内,联动杆2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绝缘座3,联动杆21位于上壳体4内部的杆体部分套设有复位弹簧10,复位弹簧10的上端与绝缘座3的下端相连接,复位弹簧10的下端连接至下壳体1上端的外表面。

绝缘座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导电杆7,且绝缘座3连接在导电杆7下表面的中部,导电杆7下表面的两端焊接有动触块8,动触块8下方所对应的上壳体4的壳壁上贯穿设有接线头22,接线头22位于上壳体4内部一端的上表面焊接有定触块9,上壳体4内部且位于导电杆7上方的部分设有呈弧形的灭弧罩6,灭弧罩6的两端延伸至导电杆7两端的外侧。

使用原理及优点: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将两个接线头22分别与同一电路所属的两根导线的端部相连接,此时在通过对第一线圈12上位于下壳体1外部的金属丝进行通电的情况下,第一铁芯122产生磁力并对所对应的衔铁11进行吸引,被吸引的衔铁11与第一铁芯122的上端相接触,在衔铁11与第一铁芯122上端相接触的过程中反力弹簧15被压缩,此时通过陶瓷座16、联动杆21及绝缘座3的联动,复位弹簧10被压缩,导电杆7做靠近定触块9的向下运动并最终实现动触块8与定触块9的相接触,此时即实现两个接线头22之间的电连接,进而实现交流接触器所属的电路的连通。

且当需要对交流接触器所属的电路进行断开时,此时对第一线圈12上位于下壳体1外部的金属丝进行断电,第一铁芯122的磁力消失,进一步对第二线圈13上位于下壳体1外部的金属丝进行通电,第二铁芯132产生磁力并对所对应的衔铁11进行向上吸引,结合反力弹簧15、复位弹簧10的复位,能够确保动触块8与定触块9之间相分离,此时实现交流接触器所属的电路的断开,且当反力弹簧15在频繁的压缩、复位过程中弹性性能消失时,复位弹簧10及第二线圈13、第二铁芯132的设置能够确保动触块8与定触块9之间的正常分离,进而确保了交流接触器对所属的电路的准确控制,结合整个交流接触器的安装使用方便,进而有利于进行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