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低压引线结构的节能变压器。
背景技术:2.目前国家标准规定节能变压器的低压引线引出结构必须采用c、b、a、0的排列顺序, 这种排列必然导致三相直流电阻不平衡。为了达到标准规定的三相直流电阻不平衡≤4%,通常做法是增大连接xyz的0相铜排的截面(见图4-5)。在不影响变压器的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变压器的材料成本,生产和加工方便,提高变压器的生产效率,减少工时,提出的一种新型低压引线结构的节能变压器。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低压引线结构的节能变压器,有利于三相直流电阻的平衡,并减少了铜排的用量,使变压器的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进一步的降低了变压器的材料成本。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新型低压引线结构的节能变压器,所述的变压器包括a相线圈(1)、b相线圈 (2)、c相线圈(3)、0相铜排(4)和连接铜排(5);a相线圈的尾端x出头铜排(12) 与b相线圈的尾端y出头铜排(22)和c相线圈的尾端z出头铜排(32)通过连接铜排(5) 与0相铜排(4)相连,形成变压器的星形连接(y接方式)。
6.所述的连接铜排(5)包括第一连接铜排(51)和第二连接铜排(52);第一连接铜排(51)从左至右依次与c相线圈的尾端z出头铜排(32)、b相线圈的尾端y出头铜排 (22)、0相铜排(4)和a相线圈的尾端x出头铜排(12)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铜排(52)固定在第一连接铜排(51)的下端。
7.第一连接铜排(51)的长度为:左端部与c相线圈的尾端z出头铜排(32)的左端部对齐,右端部与a相线圈的尾端x出头铜排(12)的右端部对齐;第二连接铜排(52)的长度为:左端部与c相线圈的尾端z出头铜排(32)的左端部对齐,右端部与b相线圈的尾端y出头铜排(22)的右端部对齐。
8.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铜排(51)与c相线圈的尾端z出头铜排(32)、b相线圈的尾端y出头铜排(22)、0相铜排(4)和a相线圈的尾端x出头铜排(12)之间均为螺栓连接。
9.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铜排(52)与第一连接铜排(51)之间为螺栓连接。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本实用新型的连接铜排的设计通过不同长度的复合铜排,解决三相直流电阻不平衡的问题,无需增大铜排截面,第一连接铜排和第二连接铜排的厚度是传统连接铜排厚度的一半,由此可得出新型低压引线结构的节能变压器更有利于三相直流电阻的平衡,并减少了铜排的用量,使变压器的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进一步的降低了变压器的材料成本。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的新型低压引线结构俯视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的新型低压引线结构的铜排连接结构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的新型低压引线结构的铜排连接结构俯视图;
15.图4为现有技术的变压器的低压引线结构俯视图;
16.图5为现有技术的变压器的低压引线结构的铜排连接结构图。
17.图中:1-a相线圈 11-a相线圈首端a出头铜排 12-a相线圈的尾端x出头铜排 2-b 相线圈 21-b相线圈首端b出头铜排 22-b相线圈的尾端y出头铜排 3-c相线圈 31-c 相线圈首端c出头铜排 32-c相线圈的尾端z出头铜排 4-0相铜排 5-连接铜排 51-第一连接铜排 52-第二连接铜排 6-油箱内壁 7-现有技术的连接铜排。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9.如图1-3所示,一种新型低压引线结构的节能变压器,所述的变压器包括a相线圈(1)、 b相线圈(2)、c相线圈(3)、0相铜排(4)和连接铜排(5);a相线圈的尾端x出头铜排(12)与b相线圈的尾端y出头铜排(22)和c相线圈的尾端z出头铜排(32)通过连接铜排(5)与0相铜排(4)相连,形成变压器的星形连接(y接方式)。
20.所述的连接铜排(5)包括第一连接铜排(51)和第二连接铜排(52);第一连接铜排(51)从左至右依次与c相线圈的尾端z出头铜排(32)、b相线圈的尾端y出头铜排(22)、0相铜排(4)和a相线圈的尾端x出头铜排(12)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铜排(52)固定在第一连接铜排(51)的下端;
21.第一连接铜排(51)的长度为:左端部与c相线圈的尾端z出头铜排(32)的左端部对齐,右端部与a相线圈的尾端x出头铜排(12)的右端部对齐;第二连接铜排(52)的长度为左端部与c相线圈尾端的z出头铜排(32)的左端部对齐,右端部与b相线圈的尾端y出头铜排(22)的右端部对齐。
22.第一连接铜排(51)与c相线圈尾端的z出头铜排(32)、b相线圈的尾端y出头铜排(22)、0相铜排(4)和a相线圈的尾端x出头铜排(12)之间均为螺栓连接。
23.第二连接铜排(52)与第一连接铜排(51)之间为螺栓连接。
24.变压器中每相直流电阻包括线圈电阻、首端铜排电阻和尾端铜排电阻,因为线圈电阻和首端铜排电阻a、b、c三相均相等,所以尾端铜排电阻决定变压器整体的直流电阻平衡率。图4-5中,为了保证直流电阻平衡率,需减小电阻,增大项连接铜排(7)截面积,因为长度x0=y0=(1/3)z0(x0:连接铜排(7)的x铜排(12)端至0铜排(4)端的长度, y0:连接铜排(7)的y铜排(22)端至0铜排(4)端的长度,z0:连接铜排(7)的z 铜排(32)端至0铜排(4)端的长度)所以得出尾端铜排电阻3ra0=3rb0=rc0(ra0:连接铜排(7)的x铜排(12)端至0铜排(4)端的长度的电阻,rb0:连接铜排(7)的 y铜排(22)端至0铜排(4)端的长度的电阻,rc0:连接铜排(7)的z铜排(32)端至 0铜排(4)端的长度的电阻)。
25.图1-3中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无需增大铜排截面,所以第一连接铜排(51)和第二连接铜排(52)的厚度是图3中的传统的连接铜排(7)铜排厚度的一半,电阻是计算传统的连接铜排(7)铜排电阻的2倍,得出ra01=2ra0,rb01=2rb0;因为yz间铜排总厚度不变,y0
间铜排厚度减少一半,所以rc01=2/3rc0+rb01=4/3rc0,即2ra01= 2rb01=rc01;其中:ra01:连接铜排(5)的x铜排(12)端至0铜排(4)端的长度的电阻,rb01:连接铜排(5)的y铜排(22)端至0铜排(4)端的长度的电阻,rc01:连接铜排(5)的z铜排(32)端至0铜排(5)端的长度的电阻。由此可得出新型低压引线结构的节能变压器更有利于三相直流电阻的平衡,并减少了铜排的用量,使变压器的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进一步的降低了变压器的材料成本。
26.以上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中所用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