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按键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30522发布日期:2021-02-03 18:11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按键面板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按键面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按键面板。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智能家居的蓬勃发展,许多家居已经实现智能化。目前,灯具,风扇等,除使用硬件开关控制设备的开和关、调节档位外,多采用智能按键面板控制。智能按键面板是一种家庭常见也是日常工作与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传统的按键面板在控制周期内只有两个控制量:或者接通为一个固定常数值,或者断开控制量为零,伴随着智能时代地不断扩展,智能家居不断向日常生活迈近。
[0003]
现有技术中的智能按键面板在使用时还存在这一些问题:1、安装时,需要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安装时费时费力,不方便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安装;2、传统的智能按键面板,大多不带有背光功能,夜晚需要对智能按键面板进行操作时,还需要通过手电筒进行照明,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按键面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按键面板,包括模块盒和外框;
[0006]
所述模块盒的两侧对称开设有多组散热口,且模块盒底端的中心等距开设有多组第一穿线口,所述模块盒朝向外框的一侧固定焊接有固定衬板;
[0007]
所述外框远离固定衬板一侧的中心开设有供水晶玻璃面板活动设置的第一矩形槽,且第一矩形槽朝向固定衬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二矩形槽;
[0008]
所述第一矩形槽的朝向固定衬板一侧的四边均等距开设有多组供重力感应器设置的定位槽,且水晶玻璃面板朝向外框的一侧配合多组定位槽构造有多组插入定位槽内的定位键,所述水晶玻璃面板远离外框的一侧对称开设有多组圆槽;
[0009]
所述固定衬板远离模块盒一侧的底端与顶端均对称设置有多组第一挂耳,且固定衬板远离模块盒一侧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多组第二挂耳。
[0010]
优选的,所述外框的顶端与底端朝向固定衬板的一侧配合第一挂耳对称开设有多组供第一挂耳活动设置的第一卡槽,且第一卡槽内构造有固定连接第一挂耳的第一挂扣,所述外框的两侧配合第二挂耳对称开设有多组供第二挂耳活动设置的第二卡槽,且第二卡槽内构造有固定连接第二挂耳的第二挂扣。
[0011]
优选的,所述固定衬板远离模块盒一侧的中心开设有安装槽,且固定衬板朝向模块盒一侧的中心等距开设有多组第二穿线口,所述安装槽靠近模块盒一侧的四角均固定焊接有螺纹杆,且螺纹杆的外缘面啮合有限位环。
[0012]
优选的,多组所述螺纹杆的外缘面活动设置有按键电路板,且按键电路板的四角
配合螺纹杆均开设有供螺纹杆穿过的贯穿槽,所述螺纹杆穿过按键电路板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母。
[0013]
优选的,所述按键电路板远离限位环一侧的中心等距设置有多组led灯珠,且按键电路板远离限位环的一侧对称设置有多组微型按键,所述按键电路板远离固定衬板的一侧配合微型按键固定设置有多组套接于微型按键外侧的按键支架,且按键支架的内缘面远离微型按键的一侧活动设置有抵接微型按键的按键垫片,所述按键支架远离微型按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延伸出圆槽的按键缓冲帽。
[001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智能按键面板,得益于四组第一挂耳和四组第二挂耳以及四组第一挂扣和四组第二挂扣的设置,通过四组第一挂耳分别卡接四组第一挂扣、四组第二挂耳分别卡接四组第二挂扣即可固定安装智能按键面板,无需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安装时省时省力,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安装;得益于多组led灯珠以及水晶玻璃面板的设置,通过用户触碰水晶玻璃面板,即可触发重力感应器,进而点亮多组led灯珠,再次按下按键缓冲帽,将会打开对应的设施,为用户夜晚操作智能按键面板时提供照明,无需通过手电筒进行照明,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拆分示意图;
[0017]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18]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19]
图中:1模块盒、101第一穿线口、2外框、201定位槽、3水晶玻璃面板、4固定衬板、401第二穿线口、5第一挂耳、501第二挂耳、6螺纹杆、601限位环、602按键电路板、603圆孔、7led灯珠、701微型按键、8按键支架、801按键垫片、802按键缓冲帽、9第一挂扣、901第二挂扣。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1]
除非单独定义指出的方向外,本文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和外等方向均是以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图中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和外等方向为准,在此一并说明。
[0022]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智能按键面板,包括模块盒1和外框2;
[0023]
所述模块盒1的两侧对称开设有多组散热口,且模块盒1底端的中心等距开设有多组第一穿线口101,所述模块盒1朝向外框2的一侧固定焊接有固定衬板4;
[0024]
所述外框2远离固定衬板4一侧的中心开设有供水晶玻璃面板3活动设置的第一矩形槽,且第一矩形槽朝向固定衬板4的一侧开设有第二矩形槽;
[0025]
所述第一矩形槽的朝向固定衬板4一侧的四边均等距开设有多组供重力感应器设置的定位槽201(重力感应器选用的型号为jhbl-1/2,具体使用时不限于此型号,使用者可
视情况自行选配),且水晶玻璃面板3朝向外框2的一侧配合多组定位槽201构造有多组插入定位槽201内的定位键,所述水晶玻璃面板3远离外框2的一侧对称开设有多组圆槽,将多组定位键分别插入多组定位槽201内即可固定水晶玻璃面板3,按压水晶玻璃面板3时重力传递至多组定位键,可触发安装于定位槽201内的重力感应器;
[0026]
所述固定衬板4远离模块盒1一侧的底端与顶端均对称设置有多组第一挂耳5,且固定衬板4远离模块盒1一侧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多组第二挂耳501。
[0027]
具体的,所述外框2的顶端与底端朝向固定衬板4的一侧配合第一挂耳5对称开设有多组供第一挂耳5活动设置的第一卡槽,且第一卡槽内构造有固定连接第一挂耳5的第一挂扣9,所述外框2的两侧配合第二挂耳501对称开设有多组供第二挂耳501活动设置的第二卡槽,且第二卡槽内构造有固定连接第二挂耳501的第二挂扣901,通过四组第一挂耳5分别卡接四组第一挂扣9、四组第二挂耳501分别卡接四组第二挂扣901即可固定安装智能按键面板,无需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安装时省时省力,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安装。
[0028]
具体的,所述固定衬板4远离模块盒1一侧的中心开设有安装槽,且固定衬板4朝向模块盒1一侧的中心等距开设有多组第二穿线口401,所述安装槽靠近模块盒1一侧的四角均固定焊接有螺纹杆6,且螺纹杆6的外缘面啮合有限位环601,多组所述螺纹杆6的外缘面活动设置有按键电路板602,且按键电路板602的四角配合螺纹杆6均开设有供螺纹杆6穿过的贯穿槽,所述螺纹杆6穿过按键电路板602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母,通过转动限位环601,即可调节按键电路板602安装于固定衬板4内的高度,增强其散热性能,加快散热。
[0029]
具体的,所述按键电路板602远离限位环601一侧的中心等距设置有多组led灯珠7,且按键电路板602远离限位环601的一侧对称设置有多组微型按键701(微型按键701选用的型号为a2a-4a,具体使用时不限于此型号,使用者可视情况自行选配),所述按键电路板602远离固定衬板4的一侧配合微型按键701固定设置有多组套接于微型按键701外侧的按键支架8,且按键支架8的内缘面远离微型按键701的一侧活动设置有抵接微型按键701的按键垫片801,所述按键支架8远离微型按键7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延伸出圆槽的按键缓冲帽802,通过用户触碰水晶玻璃面板3,即可触发重力感应器,通过重力感应器,将信号传递于plc控制器(plc控制器选用的型号为s7-1200,具体使用时不限于此型号,使用者可视情况自行选配),进而点亮多组led灯珠7,再次按下按键缓冲帽802,将会打开对应的设施,为用户夜晚操作智能按键面板时提供照明,无需通过手电筒进行照明,使用方便。
[0030]
工作原理,该智能按键面板,安装时,将模块盒1安装于墙体内,并将导线穿过第一穿线口101和第二穿线口401焊接于按键电路板602,而后转动四组限位环601,再将按键电路板602固定安装于固定衬板4内,并使四组螺纹杆6穿过圆孔603再通过螺母固定,而后将外框2抵接与固定衬板4,通过外框2上设置的四组第一挂扣9和四组第二挂扣901固定连接固定衬板4上设置的四组第一挂耳5和第二挂耳501,完成外框2和固定衬板4的连接,当使用时,通过触摸水晶玻璃面板3,即可触发重力感应器,通过重力感应器,将信号传递于plc控制器,即可点亮多组led灯珠7,为用户提供照明,便于用户操作,当用户按下按键缓冲帽802,使按键缓冲帽802下陷,挤压按键垫片801,使按键垫片801移动并触发微型按键701,进而点与其相对应的灯具。该智能按键面板,安装时省时省力,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安装,还可为用户夜晚操作智能按键面板时提供照明,无需通过手电筒进行照明,使用方便。
[003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
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