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保护元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断路器引弧装置。
背景技术:2.一般断路器工作电压比较高、分断的工作电流,特别是分断的短路电流比较大,如果不能迅速灭弧,对断路器本身及电网的危害很大。电弧的物理过程十分复杂,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影响其特性的因素很多,如气体放电和击穿的物理过程,游离和消游离等概念,目前尚不能完全用理论的方法准确计算电弧和灭弧的相关数据。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断路器,其设计的灭弧原理都是尽快将电弧引出体外,通过空气的绝缘性来灭弧。随着产品使用场所的日益变化,细分市场的发展,客户对电弧的危害越来越重视,零电弧断路器、电弧故障断路器等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
3.授权公告号为cn20455830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有高效引弧片的断路器,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灭弧栅片与触头,所述灭弧栅片与触头之间设置有引弧片和挡弧片,所述触头、引弧片、灭弧栅片及挡弧片环绕形成灭弧室,所述引弧片朝向灭弧室的一面上设置有条状的凸起,所述凸起的方向由触头朝向灭弧栅片;该引弧片上的凸起能够将电弧分隔,防止电弧在断路器侧壁的磁场牵引下左右交错运动,保证电弧能够及时进入灭弧室。但是,该断路器在使用时,电弧从灭弧室游离出后直接经灭弧栅灭弧,其引弧通道较短,在短路分断电流时,容易引起电弧飞出壳体外,导致故障电弧局部高温引起火灾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断路器引弧装置,其能够减少现有断路器产品,因引弧通道较短,在短路分断电流时电弧飞出壳体外,故障电弧局部高温引起火灾的风险,进一步确保用电安全。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断路器引弧装置,包括断路器壳体、设置在断路器壳体内的静、动触头机构以及灭弧室;所述静、动触头机构与所述灭弧室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电弧引至灭弧室的静触头引弧片和动触头引弧片;灭弧室的一端形成进弧口,灭弧室的另一端形成出弧口;所述灭弧室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出弧口相连通的引弧通道,所述引弧通道内还设有多个灭弧栅,且引弧通道上远离出弧口的一端设有排气孔。
6.由断路器在短路分断时静触头、动触头分开产生的电弧,经由静触头引弧片和动触头引弧片进入灭弧室进行灭弧,灭弧室未灭掉的电弧经引弧通道中的多个灭弧栅消离,最后由排气孔7引出断路器壳体外,其有效的延长了电弧游离的距离,减少了电弧飞出断路器壳体外的风险,降低了电弧对电路的危害。
7.作为优选,以电弧在灭弧室的游离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引弧通道设置在灭弧室的左侧,且引弧通道上远离出弧口的一端延伸至进弧口的左后方。
8.作为优选,所述灭弧室的前方还设有导弧片,所述导弧片的左端与所述灭弧室的
左端存在空隙,且所述引弧通道通过所述空隙与灭弧室的出弧口连通。
9.作为优选,所述灭弧栅包括第一灭弧栅,所述出弧口的左前方设有与所述间隙和所述引弧通道连通的腔室,所述腔室内设置所述第一灭弧栅。
10.作为优选,所述灭弧栅还包括第二灭弧栅,所述第二灭弧栅设置在引弧通道内且靠近所述排气孔的位置。
11.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灭弧栅呈z字型。
12.作为优选,所述静触头引弧片和所述动触头引弧片之间还设有多个导弧槽。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该引弧装置能够有效的延长电弧游离的距离,减少电弧飞出断路器壳体外的风险,降低电弧对电路的危害;
15.2.该引弧装置为零电弧提供了可能性,其非常适宜应用于对电弧要求较高的电路系统中;
16.3.该引弧装置适用性较强,其能够适用于新能源、光伏、风电以及rcd模块中。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1、断路器壳体;2、灭弧室;3、静触头;4、动触头;5、静触头引弧片;6、动触头引弧片;7、导弧槽;8、引弧通道;9、排气孔;10、导弧片;11、第一灭弧栅;12、第二灭弧栅。
具体实施方式
19.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20.本实施例公开了断路器引弧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断路器壳体1、设置在断路器壳体1内的静、动触头机构以及灭弧室2,静、动触头机构设置在灭弧室2的右后方,静、动触头机构包括静触头3和动触头4;静、动触头机构与灭弧室2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电弧引至灭弧室2的静触头引弧片5和动触头引弧片6,具体的,静触头3和动触头4上分别固定有静触头引弧片5和动触头引弧片6,且静触头引弧片5和动触头引弧片6分别延伸至灭弧室2的左右两端,即灭弧室2的进弧口的左右两端,静触头引弧片5和动触头引弧片6之间还设有多个导弧槽7,导弧槽7的设置形成合理的气体流向通道,促使电弧向灭弧室2及栅片运动,加强冷却并割断电弧,引导电弧,利于电弧快速移出;灭弧室2的一端形成进弧口,灭弧室2的另一端形成出弧口;灭弧室2的一侧设有与出弧口相连通的引弧通道8,引弧通道8内还设有多个灭弧栅,其中,灭弧栅的外形和数量不局限于图示中,且引弧通道8上远离出弧口的一端设有排气孔9。需要理解的是,上述所述的导弧槽,引弧通道均设置在断路器壳体1的内部且与断路器壳体1共同构成密闭的空间。由断路器在短路分断时静触头3、动触头4分开产生的电弧,经由静触头引弧片5和动触头引弧片6进入灭弧室2进行灭弧,灭弧室2未灭掉的电弧经引弧通道8中的多个灭弧栅消离,最后由排气孔9引出断路器壳体外,其有效的延长了电弧游离的距离,减少了电弧飞出断路器壳体1外的风险,降低了电弧对电路的危害。以电弧在灭弧室2的游离方向为前后方向,引弧通道8设置在灭弧室2的左侧,且引弧通道8上远离出弧口的一端延伸至进弧口的左后方。电弧经灭弧室2的进弧口进入灭弧室2,从灭弧室2前方的出
弧口游离出,再经引弧通道8折返至灭弧室2的进弧口的后方,其有效的延长了电弧游离的距离。
21.作为优选,灭弧室2的前方还设有导弧片10,导弧片10的左端与灭弧室2的左端存在空隙,且引弧通道8通过空隙与灭弧室2的出弧口连通。电弧经灭弧室2的出弧口游离出后在灭弧室2的前方聚集并经该间隙进入引弧通道8。
22.其中,灭弧栅包括第一灭弧栅11,灭弧室2的出弧口的左前方设有与间隙和引弧通道8连通的腔室,腔室内设置第一灭弧栅11;灭弧室2内未灭掉的电弧经该间隙进入腔室内,腔室内的第一灭弧栅11对电弧进行二次灭弧,未灭掉的电弧进入引弧通道8向排气孔9方向游离;灭弧栅还包括第二灭弧栅12,第二灭弧栅12呈z字型,且第二灭弧栅12设置在引弧通道8内且靠近排气孔9的位置;第一灭弧栅11未灭掉的电弧进入引弧通道8内经第二灭弧栅12再次灭弧后经排气孔9引出至断路器壳体外。
23.本实用新型的引弧装置为零电弧提供了可能性,其非常适宜应用于对电弧要求较高的电路系统中;且其适用性较强,其能够适用于新能源、光伏、风电以及rcd模块中。
24.本实用新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本具体实施例中的指定方向仅仅是为了便于表述各部件之间位置关系以及相互配合的关系。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