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雷功能的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38250发布日期:2021-03-02 18:06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防雷功能的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雷功能的变压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防雷功能的变压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也日趋上升,作为输变电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变压器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变压器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两个或者多个线圈之间,将一种等级的电压和电流转换成同频率的另一种等级的电压和电流并传输电能,变压器主要安装在露天、野外或者多雷区,在遭遇恶劣天气的情况下,很容易遭到雷击,现有的变压器大部分没有设置防雷装置,有的变压器上设置了防雷装置,其防雷装置的性能较差,防雷能力较薄弱,当雷电波入侵时,变压器的高压线圈和低压线圈常常因为瞬间电流、电压过大,经常遭到损坏,甚至造成停电事故,或者因雷电而引发火灾事故。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具有防雷功能的变压器。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4]
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防雷功能的变压器,包括变压器、防护外壳、支撑脚和第一散热片,所述变压器外部固定连接有防护外壳,所述防护外壳底端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脚,所述防护外壳前端面和后端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散热片,所述防护外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散热片,所述防护外壳前端面和后端面表面设置有散热格栅,所述防护外壳一侧表面底部设置有连接端子,所述防护外壳前端面和后端面表面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扣块,所述防护外壳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顶端固定连接有三个高压输入端,所述顶板顶端固定连接有四个低压输入端。
[000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板顶端四角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四个支撑杆顶端固定连接有绝缘保护件。
[000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绝缘保护件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固定套通过螺纹连接有避雷针连接杆,所述避雷针连接杆顶部固定连接有不锈钢金属球,所述不锈钢金属球顶部固定连接有主避雷针。
[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绝缘保护件顶部设置有四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通过安装耳固定连接有备用避雷针。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护外壳底端设置有低压输出端,所述防护外壳底端设置有第一降势导线,防护外壳底端设置有第二降势导线,所述第一降势导线的一端与低压输出端的中性点相连,另一端与主避雷针相连,所述第二降势导线的一端与防护外壳相连,另一端与备用避雷针相连。
[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高压输入端和低压输入端均设置有绝缘套管,所述绝缘套管采用瓷制材料制成。
[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外表面设有导热硅脂层。
[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备用避雷针顶部高度低于所述主避雷针的顶部高度。
[001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有主避雷针、备用避雷针和绝缘保护件,通过固定套螺纹连接。可以长时间的进行防雷作用,在出现主避雷针意外受损,如杆体断裂或者不锈钢金属球受损因为雷击损坏导致无法避雷时,可通过备用的避雷针进行临时的避雷使用,从而保证在大风天中,变压器的防雷效果,避免雷击造成变压器的损坏直接影响到用电电器的使用;通过第一降势导线的一端与低压输出端的中性点相连,另一端与主避雷针相连,第二降势导线的一端与变压器保护壳相连,另一端与备用避雷针相连,可有效防止雷击造成的设备损害;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外表面设有导热硅脂层,通过导热硅脂层,导热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导热硅脂层的绝缘性也使雷电不易在散热片上停留而迅速进入地下,通过备用避雷针顶部高度低于主避雷针的顶部高度,实现日常通过高度较高的主避雷针进行引雷使用,在主避雷针出现断裂或无法导流时,通过备用避雷针进行快速的导流使用,提高对变压器的保护效果。
附图说明
[0013]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防雷功能的变压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防雷功能的变压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防雷功能的变压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7]
图中:1、变压器;2、防护外壳;3、支撑脚;4、第一散热片;5、第二散热片;6、散热格栅;7、连接端子;8、扣块;9、顶板;10、高压输入端;11、低压输入端;12、支撑杆;13、绝缘保护件;14、固定套;15、避雷针连接杆;16、不锈钢金属球;17、主避雷针;18、安装槽;19、备用避雷针;20、低压输出端;21、第一降势导线;22、第二降势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0019]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防雷功能的变压器,包括变压器1、防护外壳2、支撑脚3和第一散热片4,变压器1外部固定连接有防护外壳2,防护外壳2底端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脚3,防护外壳2前端面和后端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散热片4,防护外壳2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散热片5,防护外壳2前端面和后端面表面设置有散热格栅6,防护外壳2一侧表面底部设置有连接端子7,防护外壳2前端面和后端面表面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扣块8,防护外壳2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9,顶板9顶端固定连接有三个高压输入端10,顶板9顶端固定连接有四个低压输入端11。
[0020]
其中,顶板9顶端四角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2,四个支撑杆12顶端固定连接有绝缘保护件13,通过绝缘保护件保护变压器。
[0021]
其中,绝缘保护件13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套14,固定套14设置有内螺纹,固定套14通过螺纹连接有避雷针连接杆15,避雷针连接杆15顶部固定连接有不锈钢金属球16,不锈钢金属球16顶部固定连接有主避雷针17,通过固定套螺纹连接。可以长时间的进行防雷作用。
[0022]
其中,绝缘保护件13顶部设置有四个安装槽18,安装槽18通过安装耳固定连接有备用避雷针19,在出现主避雷针意外受损,如杆体断裂或者不锈钢金属球受损因为雷击损坏导致无法避雷时,可通过备用的避雷针进行临时的避雷使用,从而保证在大风天中,变压器的防雷效果,避免雷击造成变压器的损坏直接影响到用电电器的使用。
[0023]
其中,防护外壳2底端设置有低压输出端20,防护外壳2底端设置有第一降势导线21,防护外壳2底端设置有第二降势导线22,第一降势导线的一端与低压输出端的中性点相连,另一端与主避雷针相连,第二降势导线的一端与防护外壳相连,另一端与备用避雷针相连,可有效防止雷击造成的设备损害。
[0024]
其中,高压输入端和低压输入端均设置有绝缘套管,绝缘套管采用瓷制材料制成,瓷制材料具有很好的电绝缘性。
[0025]
其中,第一散热片4和第二散热片5外表面设有导热硅脂层,通过导热硅脂层,导热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导热硅脂层的绝缘性也使雷电不易在散热片上停留而迅速进入地下。
[0026]
其中,备用避雷针19顶部高度低于主避雷针17的顶部高度,实现日常通过高度较高的主避雷针进行引雷使用,在主避雷针出现断裂或无法导流时,通过备用避雷针进行快速的导流使用,提高对变压器的保护效果。
[0027]
工作时,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主避雷针17、备用避雷针19和绝缘保护件13,通过固定套14螺纹连接。可以长时间的进行防雷作用,在出现主避雷针17意外受损,如杆体断裂或者不锈钢金属球16受损因为雷击损坏导致无法避雷时,可通过备用避雷针19进行临时的避雷使用,从而保证在大风天中,变压器1的防雷效果,避免雷击造成变压器1的损坏直接影响到用电电器的使用;通过第一降势导线21的一端与低压输出端20的中性点相连,另一端与主避雷针17相连,第二降势导线22的一端与防护外壳2相连,另一端与备用避雷针19相连,可有效防止雷击造成的设备损害;第一散热片4和第二散热片5外表面设有导热硅脂层,通过导热硅脂层,导热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导热硅脂层的绝缘性也使雷电不易在散热片上停留而迅速进入地下,通过备用避雷针19顶部高度低于主避雷针17的顶部高度,实现日常通过高度较高的主避雷针17进行引雷使用,在主避雷针17出现断裂或无法导流时,通过备用避雷针19进行快速的导流使用,提高对变压器1的保护效果。
[0028]
最后应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
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