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于蓄电池密封圈安装的投放装置。
背景技术:
蓄电池在生产装配工序中,需要对端极柱采用密封圈密封。现有多采用人工用套筒方式压入密封圈,不但效率低,而且常常出现压不到位问题,由于密封圈压入过程中受到外界的摩擦力不均,导致密封圈受力翻边压入,进固化窑中受高温膨胀上翘,产生缝隙漏底胶,带来电池质量隐患。
如中国实用新型cn201610515493.1,公开了一种气动压蓄电池密封圈装置,通过震动头的底端连接有压头,压头的下端面抵住待安装的密封圈,压头下端面的中心设有供端极柱进出的导向槽,将密封圈套在端极柱上,下压压头,压头下端面将密封圈向下压紧,偏心轮转动造成的振动能够确保密封圈各部位受力均匀,密封圈压入到位。
上述的技术方案虽然解决了密封圈的安装不到位问题,但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密封圈安装前,仍需手动先将密封圈套在端极柱上端,由于受到蓄电池蓄盖的结构影响,人工手动放置密封圈时仍十分不便。
同时,人工手动放置时,需要用手逐个拿取密封圈再放置,操作过程繁琐,对生产效率造成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蓄电池密封圈安装的投放装置,通过设置筒体和压盖,利用压盖上的滑动块带动投放杆移动,通过投放管实现密封圈投放,并通过分隔板实现对密封圈的逐个投放,解决了现有密封圈放置过程繁琐不便,影响生产效果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便于蓄电池密封圈安装的投放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为上端开口底部密闭结构,且横截面形状为腰型孔结构;
所述筒体上端面可拆卸连接有压盖;所述筒体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投放管;所述投放管与筒体内部连通;所述压盖上表面滑动连接有滑动块;所述压盖上表面开设有直槽口;
所述滑动块固定连接有与直槽口间隙配合的投放杆;所述投放杆下端延伸至筒体内底面;所述滑动块一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端面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压板;
所述筒体内壁固定连接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位于投放管上方,且开设有与投放杆间隙配合的槽口;所述分隔板与筒体内底面的间距和密封圈直径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压盖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水平设置的导杆;所述导杆套设有弹簧;所述滑动块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与导杆配合的导套。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板一侧为楔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侧壁开设有观察口。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筒体和压盖,利用压盖上的滑动块带动投放杆,以及套设在投放杆上的密封圈朝投放管方向移动,通过投放管实现密封圈投放,并通过分隔板实现对上方密封圈的隔挡,从而实现密封圈的逐个投放,避免了人工放置密封圈,需要不停拿取密封圈的过程,有效的提高了密封圈安装的便利性和生产效率。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蓄电池密封圈安装的投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筒体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压盖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筒体,2-压盖,3-密封圈,101-投放管,102-分隔板,103-槽口,201-滑动块,202-直槽口,203-导杆,204-弹簧,205-投放杆,206-连接杆,207-压板,208-导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和4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便于蓄电池密封圈安装的投放装置,包括筒体1;筒体1为上端开口底部密闭结构,且横截面形状为腰型孔结构。
如图2和3所示,筒体1上端面可拆卸连接有压盖2;具体为,筒体1外侧壁通过搭扣锁与压盖2连接,使得压盖2固定在筒体1上端面上,且拆卸便利。
筒体1下表面焊接有投放管101;投放管101与筒体1内部连通,筒体1底壁开设有与投放管101内壁齐平的通孔,使得投放管101与筒体1内壁连通为一体。
如图2、3和5所示,压盖2上表面滑动连接有滑动块201;压盖2上表面开设有直槽口202。压盖2上表面可开设两个滑槽,滑槽可为t形槽或燕尾槽,滑动块201连接与滑槽配合的滑块,实现压盖2与滑动块201间的滑动连接。并且两个滑槽可相对直槽口202对称设置,提高滑动的稳定性。
滑动块201固定连接有与直槽口202间隙配合的投放杆205;投放杆205下端延伸至筒体1内底面。
滑动块201可开设贯穿孔,投放杆205上端面焊接螺柱,利用螺柱贯穿贯穿孔,并通过螺母连接,使得投放杆205固定在滑动块201上。同时,贯穿孔也可设置内螺纹与螺柱螺纹连接,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
滑动块201一侧面焊接有连接杆206;连接杆206端面焊接有竖直设置的压板207。
筒体1内壁焊接有分隔板102;分隔板102位于投放管101上方,且开设有与投放杆205间隙配合的槽口103;分隔板102与筒体1内底面的间距和密封圈直径相等。
如图3所示,使用时,将密封圈套3设在投放杆205上,再将压盖2安装在筒体1上,此时投放杆205下端与筒体1内底面抵靠,或不接触,但间距小于密封圈3的直径亦可。
使用者手握筒体1,并压动压板207,使得滑动块201带动投放杆205,以及投放杆205上的封圈套3朝投放管101方向移动。
在分隔板102的作用下,最底下的一个密封圈3位于分隔板102下方,而其余的密封圈3被分隔板102阻挡在上方,当投放杆205移动至投放管101上方后,分隔板102下方的密封圈3掉入投放管101内,投放管101对应放置在蓄电池端极柱上,从而使得密封圈3被投放到蓄电池端极柱上,完成密封圈的放置,为后续的压紧作业提供了便利。
拉动压板207进行复位时,投放杆205带动剩余的密封圈3回到原位置,此时,密封圈3失去分隔板102阻挡,整体下移,从而使得此时位于最底下的一个密封圈3满足下一次投放,依次类推实现密封圈3的连续投放,减少了人工手动作业需要不停用手去拿取密封圈的过程,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为优选方案,压盖2上表面焊接一个或两个连接块,连接块的侧面焊接水平设置的导杆203;也可在压盖2上表面连接圆柱固定夹,利用圆柱固定夹固定连接导杆203。
导杆203可设置为两个,并相对直槽口202对称设置,导杆203套设有弹簧204;滑动块20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与导杆203配合的导套208。导套208可通过连接块与滑动块201上表面焊接,或通过圆柱固定夹与滑动块201上表面固定连接。
通过导套208与与导杆203配合,压动压板207进行密封圈投放后,在弹簧204的作用下,可使得滑动块201带动投放杆205自动复位,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以及整体的实用性。
优选的,分隔板102一侧为楔形结构,且倾斜面朝上,使得分隔板102侧面厚度减小,便于将最底下的密封圈3与上方的密封圈进行分隔。
并且,筒体1侧壁开设有观察口,观察口可位于筒体1的下部位置,用于观察投放杆205上套设的密封圈3的剩余数量,便于即时进行补充,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