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54497发布日期:2020-12-29 09:57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连接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需求不断增加,不同设备之间需要相互连接,而动力电缆为不同设备的电源提供一个主要的桥梁作用。但是在实用新型人知晓的相关技术中,会出现在电缆敷设完毕后与设备搭接的端子不匹配而导致重新更换端子或者重新敷设电缆的问题。而且因动力线电缆较粗较大,常规的端子压接,需要专用的工具和消耗很大的力气才能重新压线,影响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端子,以方便压线。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包括:

端子主体;和

压线片,压线片的第一端与端子主体固定连接,压线片的第二端穿过端子主体,压线片与端子主体围合形成用于放置电缆的容纳空间,压线片的第二端被配置为在外力的作用下向远离端子主体的方向移动以使得容纳空间变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线片为弧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线端子还包括环形壳体,环形壳体设置于端子主体的外侧且与压线片的第二端连接,环形壳体相对于端子主体单向转动以带动压线片的第二端向远离端子主体的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有连接条,压线片的第二端穿过端子主体并与连接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壳体包括位于轴向端部的至少一个手柄,手柄用于施加外力以使环形壳体转动;和/或,环形壳体具有至少一个通孔,通孔用于插入工具并向工具施加外力以使环形壳体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壳体的内表面在周向上均匀布置有多个第一卡槽,端子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卡齿,第一卡槽与第一卡齿配合以使得环形壳体相对于端子主体单向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槽和第一卡齿均朝环形壳体的转动方向一侧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线片的外表面均匀布置有多个第二卡槽,端子主体内设置有用于供压线片的第二端穿过的通道,通道内设置有第二卡齿,第二卡齿与第二卡槽配合以使得压线片的第二端相对于端子主体单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槽的个数大于第二卡槽的个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线片的外表面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槽,端子主体内设置有用于供压线片的第二端穿过的通道,通道内设置有第二卡齿,第二卡齿用于与第二卡槽配合以使得压线片的第二端相对于端子主体单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卡槽朝压线片的第二端一侧倾斜,第二卡齿向下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子主体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滑槽;和/或,压线片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滑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子主体还具有用于与电器件连接的连接孔。

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接线端子包括端子主体和压线片,压线片的第一端与端子主体固定连接,压线片的第二端穿过端子主体,压线片与端子主体围合形成用于放置电缆的容纳空间,压线片的第二端被配置为在外力的作用下向远离端子主体的方向移动以使得容纳空间变小。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接线端子时,将电缆的去掉绝缘皮的导线线芯放入到压线片和端子主体围合形成的容纳空间内,然后使压线片的第二端向远离端子主体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压线片和端子主体围合形成的容纳空间逐渐变小从而实现对电缆的紧固压接。本实用新型的接线端子不需要使用专用的压线工具就可实现压线。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在处于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在处于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在电缆搭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在压接电缆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图1至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结构。图4和图5示出利用本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对电缆进行压接时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电缆4包括绝缘皮401和包裹在绝缘皮401内的导线线芯402。在需要压接电缆4时,将其位于端部的绝缘皮401去掉而将内部的导线线芯402露出并将导线线芯402放置在接线端子上。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包括:

端子主体1;和

压线片3,压线片3的第一端与端子主体1固定连接,压线片3的第二端穿过端子主体1,压线片3与端子主体1围合形成用于放置电缆的容纳空间,压线片3的第二端被配置为在外力的作用下向远离端子主体1的方向移动以使得容纳空间变小。

使用本实施例的接线端子时,将电缆4的去掉绝缘皮401的导线线芯402放入到压线片3和端子主体1围合形成的容纳空间内,然后使压线片3的第二端向远离端子主体1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压线片3和端子主体1围合形成的容纳空间逐渐变小从而实现对电缆的紧固压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线端子不需要使用专用的压线工具就可实现压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压线片3处于初始状态(未压线)时,压线片3为弧形。由于导线线芯402一般为圆形,在压线片3的第二端移动的过程中,弧形的压线片3可更好地保持与导线线芯402的接触和压接,保证对电缆的压接效果。

如图4和图5所示,与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压线片3相比,压线片3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变形以使得压线片3与端子主体1围合的容纳空间变小进而起到对电缆压紧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接线端子还包括用于驱动压线片3的第二端移动的驱动结构。该驱动结构可以是与压线片3连接的直线移动结构,也可以是与压线片3连接的转动结构,只要是驱动压线片3的第二端向远离端子主体1的方向移动的结构即可。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接线端子还包括环形壳体2。环形壳体2设置于端子主体1的外侧且与压线片3的第二端连接,环形壳体2相对于端子主体1单向转动以带动压线片3的第二端移动。具体地,控制环形壳体2逆时针转动以带动压线片3的第二端向远离端子主体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压线片3与端子主体1围合形成的容纳空间的形状和大小均改变。

本实施例的环形壳体2在周向上完整闭合。在其他实施例中,环形壳体也可以具有缺口,只要能够单向转动并带动压线片3的第二端移动即可。

为了便于对环形壳体2的转动进行操作和控制,如图3所示,环形壳体2的轴向端部设置有手柄204。手柄204用于施加外力以使环形壳体2转动。优选地,本实施例的环形壳体2的两侧均设置有手柄204以方便在不同位置均能对环形壳体2进行转动。

当环形壳体2的轴向外侧操作空间不够或不方便操作时,还可以利用工具插入到设置在环形壳体2上的通孔202来旋转环形壳体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环形壳体2的周向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202从而方便在不同位置对环形壳体2进行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环形壳体2的内表面在周向上均匀布置有多个第一卡槽201。端子主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卡齿104。第一卡槽201与第一卡齿104配合以使得环形壳体2相对于端子主体1单向转动。端子主体1固定设置,在环形壳体2转动过程中,环形壳体2的多个第一卡槽201与端子主体1两侧设置的第一卡齿104配合,在环形壳体2的转动过程中该两个第一卡齿104支撑环形壳体2以保证其转动平稳性。该接线端子利用本身的端子主体就实现了对环形壳体2的支撑,而没有设置多余的支撑结构从而简化接线端子的结构。

而且本实施例的第一卡槽201和第一卡齿104均朝环形壳体2的转动方向一侧倾斜。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壳体2沿逆时针转动,第一卡槽201朝逆时针方向倾斜。如图2所示,位于端子主体1左侧的第一卡齿104朝下侧倾斜。位于端子主体1右侧的第一卡齿104朝上侧倾斜。如此设置可避免环形壳体2朝反方向转动而影响对电缆的压接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环形壳体也可以沿顺时针转动。参考图2,例如可以使压线片3的左端固定,右端穿过端子主体1且相对于端子主体1可向远离端子主体1的方向移动。此时环形壳体2就可顺时针转动并带动压线片3的右端移动。那么在此实施例中,为防止环形壳体2反向转动,第一卡槽以及第一卡齿均朝顺时针方向倾斜。

为了对压线片3的移动进行限位以防止其反向缩回,本实施例的压线片3的外表面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槽301,端子主体1内设置有用于供压线片3的第二端穿过的通道,通道内设置有与第二卡槽301配合的第二卡齿(图中未示出)。端子主体1内部设置的第二卡齿与第二卡槽301形成凹凸卡位以使得压线片3的第二端相对于端子主体1单向移动。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二卡槽301朝压线片3的第二端倾斜,第二卡齿向下倾斜。第二卡槽301和第二卡齿倾斜配合可防止压线片3反向移动,从而实现对电缆的锁紧紧固。

为了减小对环形壳体2转动所施加的作用力,本实施例的第一卡槽201的个数大于第二卡槽301的个数。而且第一卡槽201的个数和第二卡槽301的个数呈正比。

下面根据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结构进行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包括端子主体1、环形壳体2和压线片3。

其中端子主体1用于放置电缆并与电器件连接。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端子主体1的第一端为电缆搭接端,第二端为电器连接端。电缆搭接端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滑槽102。电器连接端设置有用于与电器件连接的连接孔101,该连接孔101可与电器件直接通过螺栓固定。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端子主体1为端子板。该端子板的电缆抵接端为方形,且从电缆抵接端到电器连接端,该端子板的宽度逐渐变大,电器连接端为弧形。

如图2所示,端子主体1的两侧(图2中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卡齿104。两个第一卡齿104分别突出设置于端子主体1的两个侧面上。且位于左侧的第一卡齿104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位于右侧的第一卡齿104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在高度方向上,两个第一卡齿104上下错位。本实施例的第一卡齿104的截面形状包括位于根部的梯形段和与梯形段连接的方形段。

如图1所示,环形壳体2套设于端子主体1的电缆搭接端的外侧。且环形壳体2的内表面在周向上均匀布置有多个第一卡槽201。且环形壳体2的内表面还设置有连接条203,压线片3的第二端穿过端子主体1并与连接条203连接。当环形壳体2在外力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时,压线片3的第二端在连接条203的带动下向下移动。而且在环形壳体2转动的过程中,其内侧的第一卡槽201保持与端子主体1的两侧的第一卡齿104啮合从而使得环形壳体2在转动过程中均受到端子主体1的支撑,因此环形壳体2的转动稳定。

具体地,第一卡槽201为从环形壳体2的轴向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方形槽。第一卡齿104的顶端卡合于方形槽内以与第一卡槽201配合。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卡槽201朝环形壳体2的转动方向一侧倾斜。位于左侧的第一卡齿104向下倾斜,位于右侧的第一卡齿104向下倾斜,如此可防止环形壳体2在转动过程中反转。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环形壳体2包括位于轴向端部的手柄204,手柄204用于施加外力以使环形壳体2转动。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环形壳体2上设置有分别处于不同位置的两个手柄204。一个手柄204(图2)设置于连接条203的端部。另一个手柄204设置于环形壳体2本身的端部。两个手柄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以适用于不同的操作空间。

为了进一步使得本实施例的接线端子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合,本实施例的环形壳体2具有至少一个通孔202,通孔202用于插入工具并向工具施加外力以使环形壳体2转动。例如,可以采用直的工具如螺丝刀等插入到通孔202内以转动环形壳体2。

如图2所示,在未压线时,本实施例的压线片3为弧形。该压线片3位于端子主体1的上方。且压线片3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端子主体1上,压线片3的第二端穿过端子主体1并与环形壳体2上的连接条203连接。那么环形壳体2在转动时就可通过连接条203带动压线片3的第二端移动。

如图2所示,压线片3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槽301。第二卡槽301为方形槽。端子主体1内设置有用于供压线片3的第二端穿过的通道,通道内设置有与第二卡槽301配合的第二卡齿(图中未示出)。端子主体1内部设置的第二卡齿与第二卡槽301形成凹凸卡齿卡位。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通道内设置有两个第二卡齿。该第二卡齿的截面形状为四边形。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二卡槽301向压线片3的第二端倾斜设置,第二卡齿向下倾斜。如此设置使得当压线片3的第二端向下移动时,多个第二卡槽301依次卡入第二卡齿的外侧,由于第二卡齿向下倾斜的,因此可防止压线片3反向移动。

如图3所示,压线片3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滑槽302。且端子主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滑槽102。在压线片3与端子主体1围合压线时,电缆的上下位置均有防滑槽从而对电缆形成双重防滑作用。

如图4所示,将去掉绝缘皮401的导线线芯402放入到压线片3内,使用外力作用在环形壳体2的手柄204上,逆时针旋转环形壳体2,此时端子主体1上的第一卡齿104和环形壳体2上的第一卡槽201形成一个类似齿轮的转体,该环形壳体2的转动带动压线片3的第二端移动进而使得压线片3变形。而且此时端子主体1内部的第二卡齿与压线片3上的第二卡槽301形成的凹凸转齿卡位,使得压线片3不断地进行收缩变形,将电缆锁紧紧固。该第二卡齿对压线片3的移动起到反向抑制防松脱的作用,使得电缆压接更紧。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